读童话是一场寻找灵魂的旅行
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
”不久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作家毕淑敏一篇文章。文章提到她在不同年龄阶段读童话故事《海的女儿》的不同感受:
8岁左右读到人鱼公主变成了大海水泡而泪流满面;18岁情窦初开之时,读出了爱情;28岁当妈妈时,竟深深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38岁时再读,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48岁再读时,仿佛天眼洞开,感悟到人鱼公主毅然离开家庭,乃是为了寻找灵魂。
文章最后,毕淑敏感叹:“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
毕淑敏的观点——不论是对于《海的女儿》,还是对于童话阅读,与诗人蓝蓝的观点不谋而合。蓝蓝在《童话里的世界》中提到很多年后再读《海的女儿》,忽然明白“安徒生写下的不仅是一个童话故事,还是对于救赎与神学的思考”。她还说:“童话是一个神秘的套盒,你几乎永远不知道下一次你再打开它时,它会有什么样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蓝蓝《童话里的世界》
对于童话,大家并不陌生。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等,很小的时候,这些著名童话的很多篇章,我们已耳熟能详。但是,在成年、踏上社会之后,为生计、前程、名利奔波的过程中,能够继续阅读童话故事的人,想必不会太多。毕竟,童话故事不是成功学,具有“指导人生”之功效;也非工具书,需要时随时可答疑解惑;更非心灵鸡汤,让你立马喝到“人生感悟”。说起来,它对你的工作、前程真是毫无用处。何必读它!?
但诗人蓝蓝却倔强地花了十几年时间,编选了一本童话故事集《童话里的世界》。书中所选40篇童话故事,并非图书市场司空见惯的篇什,但作者很多是耳熟能详的大作家、艺术家,比如托尔斯泰、卡尔维诺、黑塞、高尔基等。可见她阅读之广,选材之精。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蓝蓝几乎给每篇童话故事配写了千字左右的解读、感悟。这些解读和感悟,以诗人的敏感和开阔的视野,以及诗意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童话故事的寓意,让读者领悟童话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尽管如此,大人们也未必有时间去阅读童话,更鲜有时间去思考。在《童话里的世界》中,蓝蓝之所以如此浓墨重彩地去对每篇童话去解析,去写出自己的思考,也许正是希望大人们无论从教育小孩的功利角度,还是从发现、认知自我的哲学角度,都能够燃烧起阅读童话故事的热情。因而,可以说,书中对每篇童话的解读均是为“懒惰”或“粗心”的大人准备的,毕竟文中所涉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观点和理念,并非儿童所能理解。
其实,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童话作家,在写作中都将大人列入了他们的读者范围。美国童话之父、《绿野仙踪》作者弗兰克·鲍姆说:“我的书是为那些心灵永远年轻的人写的,无论他们年纪有多大。”
而安徒生在其自传中直白:“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
在阅读《绿野仙踪》时,我们看到了智慧、勇敢、爱心的力量,而在阅读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时,蓝蓝和毕淑敏两位母亲、两位大人,都同时看到了人鱼公主寻找灵魂的过程。
毫无疑问,童话故事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意、感动、启发和哲学。小孩在里面找到想象,大人在里面找到哲理。当作为大人的我们,在谋生的仆仆风尘、委曲求全中,再次翻开书阅读童话,阅读其中的纯与真、美与丑、善与恶,不正是一场寻找灵魂的旅行吗?
作者 | 豆瓣网友“秋风江上”
插图 | 《童话里的世界》
🔚
▼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