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永恒缺货,十万件古物在此聚合 | 世界博物馆日
导 语
今天,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
“我对整个博物馆里的一切熟悉得就像背一本书一样。我们那个名叫艾格莱丁格小姐的老师差不多每星期六都带我们去。有时候我们去看动物,有时候看古代印第安人做的一些玩意儿。陶器、草篮以及类似的玩意儿。我只要一想起这事,心里就非常高兴。连现在也这样。”这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一段文字。
博物馆里收集着人类的记忆,这些抵御了岁月剥蚀的物品,承载着全人类的灵魂,所以,在时光机还没发明出来之前,逛博物馆可能是最好的一种时空旅行。
今天,推荐一个关于卢浮宫展览的视频,两首关于博物馆的诗歌,和一个发生在博物馆里的经典儿童故事。希望总有一种方式,可以拉近孩子们与博物馆的距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022o1n8a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日刻直播:一百二十分钟看懂卢浮宫
《博物馆》
[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 陈黎、张芬龄译
这里有餐盘而无食欲。
有结婚戒指,但爱情至少已三百年
未获回报。
这里有一把扇子
——粉红的脸蛋哪里去了?
这里有几把剑
——愤怒哪里去了?
黄昏时分鲁特琴的弦音不再响起。
因为永恒缺货
十万件古物在此聚合。
土里土气的守卫美梦正酣,
他的短髭撑靠在展示橱窗上。
金属,陶器,鸟的羽毛
无声地庆祝自己战胜了时间。
只有古埃及黄毛丫头的发夹嗤嗤傻笑。
王冠的寿命比头长。
手输给了手套。
右脚的鞋打败了脚。
至于我,你瞧,还活着。
和我的衣服的竞赛正如火如荼进行着。
这家伙战斗的意志超乎想象!
它多想在我离去之后继续存活!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
Wislawa Szymborska,1923-2012
波兰女诗人、翻译家,199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诗作被称为“具有不同寻常和坚韧不拔的纯洁性和力量”。
《历史博物馆》
席慕容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馆吗 ?
一
最起初 只有那一轮山月
和极冷极暗记忆里的洞穴
然后你微笑着向我走来
在清凉的早上 浮云散开
既然我该循路前去迎你
请让我们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定居
我会学着在甲骨上卜凶吉
并且把爱与信仰 都烧进
有着水纹云纹的彩陶里
那时侯 所有的故事
都开始在一条芳香的河边
涉江而过 芙蓉千朵
诗也简单 心也简单
二
雁鸟急飞 季节变异
沿着河流我慢慢向南寻去
曾刻过木质观音浑圆的手
也曾细雕着 一座
隋朝石佛微笑的唇
迸飞的碎粹之后 逐渐呈现
那心中最亲爱与最熟悉的轮廓
在巨大阴冷的石窟里
我是谦卑无怨的工匠
生生世世 反复描摹
三
可是 究竟在哪里有了差错
为什么 在千世的轮回里
我总是与盼望的时刻擦肩而过
风沙来前 我为你
曾经那样深深埋下的线索
风沙过后 为什么
总会有些重要得细节被你遗漏
归路难求 且在月明的夜里
含泪为你斟上一杯葡萄美酒
然后再急拔琵琶 催你上马
那时候 曾经水草丰美的世界
早已进入神话 只剩下
枯萎的红柳和白杨 万里黄沙
四
去又往返 仿佛
总有潮音在暗夜里呼唤
胸臆间满是不可解的温柔
用五彩丝线绣不完的春日
越离越远 云层越积越厚
我斑驳的心啊
在传说与传说之间缓缓游走
五
今生重来与你重逢
你在柜外 我已在柜中
隔着一片冰冷的玻璃
我热切地等待着你的来临
在错谔间 你似乎听到一些声音
当然你绝不可能相信
这所有的绢 所有的帛
所有的三彩和泥塑
这柜中所有的刻工和雕纹啊
都是我给你的爱 都是
我历经千劫百难不死的灵魂
六
在暮色里你漠然转身 渐行渐远
长廊寂寂 诸神静默
我终于成木成石 一如前世
廊外 仍有千朵芙蓉
淡淡地开在水中
浅紫 柔粉
还有那雪样的白
像一副佚名的宋画
在时光里慢慢点染 慢慢湮开
席慕容
当代诗人、散文家、画家,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一个发生在博物馆的故事
《天使雕像》
一个厌倦于平凡生活的小女孩,决定带着弟弟离家出走,她选择的去处是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戒备森严的大都会博物馆里,他们俩竟神奇地度过了一个星期!
他们在博物馆里以最少的花费吃饭坐车,却参观每一个展馆,以最近的距离,享受最丰盛的精神盛宴。
有一天,他们看见许多人在排队参观一个雕像“天使”,传说它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但它到底是不是,却还有待认定。小女孩就近观察,发现雕像的底座上,刻有M的字样,她认为这是米开朗基罗的名字缩写,便写了一封信给博物馆。由此,她的生命发生了骤然的转变,她变成了艺术奥秘的追寻者,她认为唯有得到答案,了解“天使”雕像的秘密,才是她此行的目的,这是唯一让她和别人不一样的所在。
这是一个意义与追寻的故事,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远远超出一本童书。
《天使雕像》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一次家庭烤肉活动。作者柯尼斯伯格发觉她的孩子已无法真正接近大自然,他们嫌烤肉麻烦、蚂蚁太多,而且座位也不干净。
于是她想到,这一代是在电器用品下长大的孩子,即使你给他们打点行装,让他们离家出走,他们也无求生本能,逃不开物质文明的掌心。
这本书的雏形就这样出来了。而柯尼斯伯格科学家求真求是的态度,也在书上流露无遗:博物馆几点开门、几点关门,在这其间有几回例行检查,孩子要在马桶上蹲多少时间,屏住呼吸多久才能躲过工作人员的耳目,任何一点我们以为不起眼的细节,都是她精密询问记载下来的结果。
这本书曾荣获1968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学校图书馆杂志》(School Library Journal)这样评价这本书:它包含了最能够吸引读者的因素——幽默、悬疑和谋略。
▼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