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嘉莹:古人怎样教小孩子学诗?

叶嘉莹 给孩子 2022-05-27
 

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是有诗的。每一棵松树每一棵竹子都是我的好朋友,山上每一声鸟叫每一朵花开,都和我的心灵是相通的。这是心与物的交流,如果没有这种交流,如果你对大自然的鸟啼花落、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完全无动于衷,如果你整天沉溺于现实的物欲之中,那么你的心就死了。所以我常常说:诗,是可以使人心不死的。



诗歌吟诵的起源

文 | 叶嘉莹

叶先生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猪仔 摄)

作为一个终生从事古典诗词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我感觉到现在虽然有很多人喜欢古典诗词,但真正对古典诗词传统有深入理解的其实不多。中国古典诗词是以兴发感动的作用为诗歌美感之主要特质的,而这种美感的由来则与中国吟诵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中国吟诵的传统现在已几乎断绝了,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吟诵是怎么一回事。


当然目前市场上也有一些诗词歌曲的录像带或磁碟,但那多是用唱歌的方式,并不属于真正的吟诵传统,所以我这里想把我们诗歌吟诵的古老传统简单地介绍一下。



古人怎样教小孩子学诗?

吟诵的起源很早,从周朝就开始了。在《周礼·春官》的《宗伯》篇里有这样的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国子”,就是贵族士大夫的子弟。古代士大夫子弟到了入学的年龄,就要跟着他们的老师“大司乐”学习“乐语”。


什么是“乐语”呢?就是可以配合着音乐来歌唱的语言,也就是诗,因为《诗经》的三百篇本来都是可以吟诵的。古代小孩子一入学就开始学诗,这种教育办法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正是为什么我近些年在大陆一再提倡,想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里开设一个“古诗唱游”科目的原因。

2016年教师节和孩子们在一起

古人怎样教小孩子学诗呢?主要有“兴、道、讽、诵、言、语”六种训练。对于这六个字,注《周礼》的郑玄有一个解释,他说:“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释。

 

第一个是兴”。这里这个“兴”字应该读作平声,因为它是个动词;而“赋、比、兴”的“兴”是个名词,读作仄声。在前几章我们已经讲过“赋、比、兴”,我说由心及物是比,由物及心是兴,即心即物是赋。而现在《周礼》中所说的这个“兴”,是古人诗歌教学训练的第一个项目,它强调的是诗之本质中的那种感发兴起的作用,而不是和“比”与“赋”的区别。孔子说“诗可以兴"(《论语·阳货》),那是说在读诗的时候能够引起你产生一种兴发感动。因此,古人教诗首先注重的就是培养学生这种善于兴发感动的能力。


刘勰《文心雕龙》的《明诗》篇说: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自然界花开花落,人世间悲欢离合,每个人的内心和外物都有感应,而当你有了这种兴发感动的时候,就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用诗歌来表现你的兴发感动,这就是诗歌的“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是有诗的。


辛弃疾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他说每一棵松树每一棵竹子都是我的好朋友,山上每一声鸟叫每一朵花开,都和我的心灵是相通的。这是心与物的交流,如果没有这种交流,如果你对大自然的鸟啼花落、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完全无动于衷,如果你整天沉溺于现实的物欲之中,那么你的心就死了。所以我常常说:诗,是可以使人心不死的。


“兴”之后是“道”。郑玄说:

“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

这个“道”,读作“导”。就是由老帅引导你,告诉你怎样去读一首诗,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体会诗中的兴发感动。“剀”有规劝或讽喻的意思,“言古以剀今”是说,我们读的虽然是古诗,但要能够结合现代的事情。也就是说,要能够使古人的诗意为今人所用,要能够对时代的政治教化有一种“美刺”的作用。


当然,郑玄是经学家,他所重视的是一种以政教为主的联想。但实际上,古诗给我们的联想并不都是政治和教化的联想,当你读古诗的时候,你自己个人的悲欢喜乐,也同样能够被它所引发。所以这个“道”是要让学生知道,读古诗不是只感慨古人的事情,你的兴发感动要有一个对你当前现实的指向。


我在1948年结婚之后随着我先生去了台湾,然后在1966年从台湾去了美国。那时候国内正在搞文化大革命,我非常怀念我的故乡北京,但却没有办法回去。我在学校里教的是中国古典诗歌,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诗人就是杜甫,杜甫的诗歌里有一组诗叫作《秋兴八首》。秋兴者,是作者由秋天的景色所引起的兴发感动。杜甫晚年漂泊在四川,但是他一心想要回到自己的国都长安。他曾写诗说: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而且他真的已经准备乘船顺江而下,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滞留在夔州。他就是在夔州写了这一组八首的诗。在《秋兴八首》的第二首中有这样两句: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杜甫说:我站在夔州的白帝城楼,又一次目送黄昏的落日,太阳落下之后月亮和星星出来了,而每到星星出来的时候,我都循着天上北斗所指的方向遥望国都长安,我虽然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回到长安,但是我的心永远怀念着长安。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与杜甫已经相距一千多年。可是当我在台湾和北美讲课,讲到“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这两句的时候,我总是激动得流下泪来。因为我也像杜甫一样,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回到我的故乡北京。当然我比杜甫幸运,终于在有生之年回来了。所以我曾经写过一首诗说:

天涯常感少陵诗,

北斗京华有梦思。

今日我来真自喜,

还乡值此中兴时。

杜少陵的诗能够引起我如此强烈的感动,这就是一种“兴”的作用,是我由古人的诗而联想到自己今天的感情和今天的处境,因而产生了新的感动和感发,这就是“言古以剀今”啊!我们且不要管郑玄的那些政治和教化的说教,我们只看,一首真正的好诗在千百年之后仍然能感动它的读者,这正是诗中那种感发的生命在起作用。

 


通过阅读和古人心灵相通

很多人问我,我们为什么要学诗呢?西方有一位讲接受美学的学者沃尔夫冈·伊塞尔(Wolfgang lser)曾经说:阅读是让你的心灵与千百年前的古人相会。其实还不仅仅是心灵的相会,你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古人的心灵相通,你可以更进一步地认识你自己,了解你自己,是对你自己人生境界的一个提升。这也正是读诗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如果你有很好的兴发感动的能力,如果你会背很多首古诗,那么你随时随地,看到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处风景,任何一个事件,你的心中就会有许多古人的诗句油然兴起,它们可以给你那么多的启发,让你认识到人生的意义。这是多么好的事情!而且还不只如此,如果你也能够作诗的话,你就把你自己的兴发感动也传达出来,使别人也得到感动,这又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叶先生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猪仔 摄)

对于“讽”和“诵”,郑玄注解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古书用字常有“假借”的方法。这个“倍”字,其实就是“背书”的“背”。学诗光是背还不算,还要“诵”。就是说,要有一个声调,有一个节拍,要“以声节之”。而这个“诵”,就是我们本章要讲的“吟诵”。前几天有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他对诗歌诵读很有兴趣。但他所说的诵读不是我们要讲的吟诵,而是朗诵。是像表演话剧一样,在舞台上用铿锵的声调加上表情和手势来大声朗诵。这当然也不错,也有它的效果,而且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古诗吟诵的传统不熟悉,所以这样子的朗读更容易使一般听众接受。但是我要说,中国诗歌传统的吟诵不是现代的朗诵。如果只是朗诵的话,你就是把杜甫全集都朗诵一遍,也不会作诗。但如果你学会了吟诵的声调,杜甫所有的诗不但会背而且会吟诵,那么你肯定就会作诗了。


我在天津的一些学生给我做了一个网站,里边设有讨论诗词的栏目。有一个网友就在这个栏目中提出问题说:我想学作诗,应该怎么样学呢?

 

替我主持网站的是南开大学中文系的一个校友,现在在南开中学教书,他从小喜欢诗歌,既会作诗填词也会吟诵。他就告诉那个网友说:学诗很简单,就是要多背诵,而且最好能够学会吟诵,因为古人说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等你会吟了,慢慢也就会作了。因为在你吟诵的时候,你自然就逐渐掌握了诗的声调和诗的节奏。关于诗的声调和节奏,我在后边还要提到,现在我们先接着看“兴、道、讽、诵”之后的“言”和“语”。


“言”和“语”也是古代诗歌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科目,就是学习用诗句来问答。不过,“言”和“语”之间也还有一些区别。郑玄注解说:“发端曰言,答述曰语。”就是说,两个人谈话的时候,第一个说话的人所说的话就叫“言”,回答他的那个人答述的话就叫做“语”。有人说这个“语”字应该读作“欲”(yù,但是我们也不妨从俗,仍然读作“雨”(yǔ)。如果你既具备了良好的感发和联想的能力,又学会了诗歌的背诵和吟唱,那么你在与人交往和应对的时候,就可以用诗歌跟人家对话了。你看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里的那些人物,他们你写一首诗来,我写一首诗去,都是用诗歌来赠答,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

 


唱诗诵诗的有趣故事

而且更妙的是,古人还不只是朋友之间用诗赠答,在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使者有时候也用诗歌来赠答,这古人可真是有诗意!你想,假如你跟一个人说:要是你再不答应我的某项要求,我明天就要开始攻打你了。这话直接说总是不大对头。又假如你是那个被攻打的国家,你要向另外一个国家去请求援助,说我要打仗,请你帮忙给我多少军队,这话说起来也有点儿不好意思。所以,你不要直接说,只给他背两句诗,他就明白你的意思了。这不是我说的,我们中国的古人当初真的就是如此,这都是有历史记载的。

1999年在南开与研究生讨论

《左传》上说,晋献公宠爱骊姬,杀死了太子申生,他的另一个儿子重耳出奔在外多年,后来到了秦国。秦国是一个大国,重耳希望得到秦穆公的帮助,于是就背了一首《河水》。这是一首《诗经》里边没有的逸诗。他背这首诗是取水流归海的含义,说你秦国是如此伟大,而我是这样渺小,我要仰求你的帮助。秦穆公就回了他一首《六月》,那是《小雅》里的一首诗,是歌颂西周尹吉甫辅佐周王室的,意思是相信重耳将来也能够做出一番辅佐周王室的事业来。这实际上也就是答应了帮助重耳回到晋国。

《诗经小雅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猃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脩广,其大有颙。薄伐猃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猃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所以你看,古人学诗,在政治和外交上还有这么多实际的用处。因此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如果你做一个外交使节,人家背了许多诗你却不知所云,那是不可以的。不过,在外交的应对中,熟读背诵固然必要,更重要的却还是那种感发联想的能力。所以孔子还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你背得再多,如果不能够进行感发联想,不善于使古人的诗为自己所用,那也是白费。


另外,古人在外交场合还不只背诗,他们还配合着音乐来歌唱,即所谓“诗三百皆弦歌”。我还可以再讲一个有关唱诗和诵诗的故事。《左传》襄公十四年载:

孙蒯入使,公饮之酒,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大师辞,师曹请为之。初,公有嬖妾,使师曹诲之琴。师曹鞭之。公怒,鞭师曹三百。故师曹欲歌之以怒孙子,以报公。公使歌之,遂诵之。

卫献公手下有一个大臣孙林父,他跟君主的意见不合,就逃回自己的封地去了。然后他派自己的儿子孙蒯到朝廷里来见献公,想试探一下君主对他是什么态度。卫献公就招待孙蒯喝酒,命令乐师歌唱《诗经》里《巧言》这首诗的最后一章,这一段的歌词是: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言外的意思是:“你孙林父算个什么东西?你跑回黄河边你的封地,没有足够的武力,难道还想发动叛乱吗?”


乐师知道唱这首歌一定会激怒孙蒯,回去告诉孙林父,必然引起叛乱,所以他就推辞不肯唱。乐师不肯唱是为了国家着想,不愿意造成战争。可是另外还有一个小乐师叫师曹,师曹就主动要求代替乐师唱这首诗。献公本来只是叫他配合着音乐来歌唱,可是他还怕在音乐声中孙蒯听不明白,就不歌而诵一一一诵读了这首诗,让孙蒯听个清楚。


师曹为什么要这样做?这里有一个原因:早先卫献公命令师曹教他的一个宠姬学弹琴,这宠姬总是学不好,师曹责打了她。宠姬把状告到献公那里,献公就鞭打了师曹,所以师曹怀恨在心,唯恐天下不乱,此时抓住机会就有意激怒孙蒯,使孙林父发动叛乱,以此来报复卫献公,结果孙林父果然发动叛乱,把卫献公赶出了卫国。


所以你看,唱诗和诵诗在古代原来还有这许多有趣的故事

扫描二维码,聆听叶嘉莹先生亲授古诗词吟诵: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叶嘉莹先生吟诵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