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威教授:今年的高考作文传递出什么信息?
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广泛地受到关注,也是解读高考改革的重要风向标,今年的全国高考一卷的命题,应如何解读?传递出什么重要的信息?下面特邀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滕威教授为我们谈一谈。
滕威教授点评2018年高考作文
全国1卷高考作文题
(适用地区: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西、安徽)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滕威
今年的作文题目跟去年的题目有一定的延续性:
1.从主题设计讲,都属于“主旋律”一类的题目,考生要对中国近些年的发展路径和成就非常熟悉,对“中国梦”的蓝图非常清楚;
2.从形式设计讲,考生都可以选择书信体;
3.从结构设计讲,都要求着一个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脉络。
但不同也是比较明显的:
1.去年的题目包含了更多辩证思考的可能性,既可以写成就也可以谈问题,比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乡村建设等;但今年的题目谈问题的空间不大,着重让讴歌成就;
2.去年的题目是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今年是让未来的中国青年了解我们本国的发展历史;
3.去年是选“关键词”来介绍中国特色,今年是选“时间点”来描绘发展历程。
所有高三学生肯定都非常熟悉去年的题目,但这种熟悉性恰恰是个陷阱。不仔细审题,照搬既往思路,可能不会取巧。
说几点我个人的思路:
1.务必仔细阅读时间轴上的每一段及其中的每一点,先选好段,再选点。比如我选择2000、2008、2017和2035这四个段,然后再选择这四年中自己最熟悉、最想提及的事件作为论述点。这些被选的事件可以是材料中已有的,也可以补充自己的。
2.很多人注意到题目中的“梦”“中国”“新世纪”“新时代”这类字眼,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字眼“时间(光)”,而我觉得正是因为有这个题眼在,这道题目才在一个主流和平庸的空泛框架下保持住了一点语文教育应有的文学性和思辨性。因为这是一个要求站在2018年(当下)给2035(未来)讲述自2000(过去)以来的历史的题目,看上去非常《百年孤独》,所以能够有一点时间叙事自觉性的考生会让人眼前一亮并脱颖而出。
3.看上去是给中国青年讲中国,但题目材料中却包含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无论是千禧-龙年,还是奥运会、太空授课与互联网发展这些都是要放在与世界的联动当中才能论述的。
4.写法上肯定是要夹叙夹议,但形式上可以活泼开放一些。将世纪宝宝的个人成长小故事与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大主题有机融合,应该是比较切中题意的写法。
5.写给未来、装入时光瓶,看上去很科幻,但创作一篇科幻文学却可能会跑题。重要的不是想象未来——因为题目之中的未来是给定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预设的写作重点是“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所以重点是给发展到今天的历史进程一个合理而美好的阐释。
最后说句题外话,高考语文题每年都牵动最多关注,尤其是全国卷,已经不单纯是一道题目,可能越来越变成一个语文教育的春晚。个中滋味,自行体会吧。
滕 威
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先后师从赵振江、戴锦华教授;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召集人,华南师范大学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2014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广州麦青书房联合创始人。研究领域为西班牙语文学与文化、翻译史研究、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性别研究等。除在中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之外,还有英文、西班牙文论文在美国、西班牙、德国发表。代表作有《边境之南:拉丁美洲文学汉译与中国当代文学(1949-1999)》(北京大学出版社),《对话戴锦华:简爱的光影转世》(与戴锦华合作),《山岩上的肖像——聂鲁达的诗歌·爱情·革命》(与赵振江合作)……
🔚
王小波:怀着痛苦回忆高考
纪录片《高三》:影像铭刻高考时期非常生活
北京有高度,上海淡定 ,广东接地气:2017三地高考作文快评
给孩子 |ID:tochildren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