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你敢让孩子做“小白鼠”吗?
作为一个立志用诗书喂养孩子长大,一心要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淑女的老母亲,在女儿牙牙学语的阶段,我就迫不及待开始了古诗文启蒙。
记得当一岁多的女儿用稚嫩的童声说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老母亲晕眩在审美的愉悦中,感觉自己让世间最美的音律和最可爱的人相遇了。
但是,在孩子进入学前班,开始接触更多“传统文化“之后,承欢膝下时的画风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比如昨天,在朗朗背诵完《长歌行》之后,她开始背诵《弟子规》:
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不管有多少学者说《弟子规》不是儒家经典,不过是清代乡里三家村学究的低劣之作,连传统蒙学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都不及,但奈何它格外有群众基础,一直在各种国学班被奉为圭臬。
且不论在这个早已不骑马作揖的年代,《弟子规》中宣扬的那一套是否还有现实意义,长期让孩子读这种充满了刻板教化的古文,老母亲我真的不会在未来收获一个小冬烘吗?
从古诗词进入古典启蒙,这基本上是一条没有异议的路径,给孩子的古诗词选本也非常多,我小时候看的是一本《唐诗三百首》,现在给孩子用的是叶嘉莹先生编选的《给孩子的古诗词》。叶先生的选目新鲜活泼,充满感性与豁达,不分判源流,也不张扬“主义”,一心只注重“给孩子”,是最贴近孩子心灵的选本。
▲ 叶嘉莹先生在捧读她亲自编注的《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
但是古诗词之后读什么?随着选择增多,跑偏的概率也大大增加。最真实的教训是十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读经运动。彼时,读经学堂雨后春笋般涌现,很多有实力有行动力的家长抱着成圣成贤的梦想把孩子送进私塾,没实力没行动的家长则只能艳羡围观。然而后来呢?
三年前,新京报做了一期报道,回访当年的读经少年,结果发现读了十年经,这些孩子不但没成为圣贤治国平天下,反而其中很多人连简单的识字、读写、社会适应都成问题。
《新京报》报道十年前读经少年的文章
你敢让孩子做“小白鼠”吗?
为什么现实和期望会有这么大反差?
这中间的原因很复杂,比如,私塾环境的封闭隔离,学科设置过于单一,只求背诵记忆不求理解的方法使人放弃独立思考沦为“人肉复读机“——但在这一切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孩子所读的经典,是没有经过筛选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阅读的取舍看似是对一个个文本的筛选,其实更是一个价值观过滤的过程。
所谓“传统文化“,固然包含了古人智慧的精髓,但也有大量陈旧腐朽、与现代精神不再匹配的价值混杂其中,近代像梁启超、鲁迅、胡适、李大钊等敏锐的思想家都曾经痛切地指出,传统国人普遍存在着未老先衰、缺乏主见、守旧懦弱等严重的性格缺陷。
武端地说,这些性格缺陷正是《弟子规》《二十四孝》这种“国学经典”熏出来的。
所以,读经典时,如果不站在足够的高度上加以甄别、筛选,一古脑儿全塞给孩子,不仅不可能培养出足以应对不可知未来的孩子,反而极可能让原本具有无限潜能的孩子在日积月累的浸染中背上“古老的鬼魂”,变得未老先衰、暮气沉沉,沦为时髦运动的牺牲品。
身为一名家长,有时候,在各种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跟风,不盲从,这才是孩子的福报。
甄选是必须的
人选也很重要
可是,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为孩子甄选具有超越性价值的精神食粮,谁能胜任这项工作呢?
作为一名挑剔的处女座老母亲,我曾经臆想中的标准大致如下:
首先,编选者自己得饱读诗书典籍,不仅有顶级的专业素质和审美眼光,最好还有教育家的情怀;
其次,他得有批判眼光,那种好赖不分,认为凡是老祖宗留下的一概都是好的,这样的人显然干不了这件事儿;
最后,他必须是一个精神层面上的现代人,最好有国际化的眼光,因为太多迷恋传统文化的人本质上只是出于一种毫无根据的民族自恋或者一时的功利实用目的,这样的心态选不出来具有超越性价值的选本。
用这种要求去看市面上的古文选本,合格的几乎没有(包括我小时候看的《古文观止》,在别无选择的时候抓来读,也是可以领你入古文堂奥的,但受时代和眼界局限,里边选了大量当时的官方应用文,如章表疏奏等,都与现时代的我们有天然隔膜,很多篇章大人读起来都颇为困难,更别说启蒙阶段的孩子。)
那么,现时代,谁能为孩子选出合格的古文选本?
北岛主编的“给孩子”系列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套青少年通识读物,从2014年诞生第一本《给孩子的诗》开始,至今推出了11本书,每一本都由相应领域内的顶尖作者编选创作,所以,具备足够高度的古文选本,这套书最值得期待。
《给孩子的古文》书影
现在,经过了三年的编选、注释、打磨,《给孩子的古文》终于问世(在几个月就可以速成一本书的时下出版圈,如此用心地服务读者,用匠人精神对待一本书,这太需要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了!)。跟以往作品一样,编选者是古文领域的顶级学者,这一点从商伟的求学任教经历和师承关系就看得出来。
商 伟
先后毕业并任教于北大、哈佛,师从袁行霈、林庚、宇文所安、韩南等文史界泰斗级学者,两个孩子(15岁和11岁)的爸爸。
给孩子能穿越古今、照亮人生的价值
翻开《给孩子的古文》,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体验是:你不会觉得是在读一本老旧的、和当下没有太多关联的古文选,相反,你能时时处处勾连现实,在古今之间来回穿梭往来,并获得心灵的启迪。
大浪淘沙,总有些价值可以超越古今,千载以下,也能照亮我们的人生。
<< 《给孩子的古文》目录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给孩子的古文》选目上别具一格,选了很多传统选本不会青睐的篇目,比如金圣叹,搁今天绝对是网红博主,“毒鸡汤教母”咪蒙蹭他的热度写了篇《好疼的金圣叹》就能发迹于文坛。
然而奇怪的是,历来的古文选本里很少会看到金圣叹的身影,我个人揣测,这大概是因为金的文章以批书为主,内容又过于随性和口语化,与伟光正的庙堂文章相比或许难登大雅。
但金圣叹的文章痛快淋漓又有见解,不仅能予人智性启迪,还有古人中难得一见的幽默感,这样的绝妙好文,不应缺席于当下孩子的古文阅读视野。
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商伟在《给孩子的古文》中选了三篇金圣叹的批书文章。
《给孩子的古文》中收录了三篇金圣叹的文章:《释孟子四章(第一章)》《〈景阳冈武松打虎〉评点(节选)》《快事》
我个人特别喜欢商伟老师在《〈景阳冈武松打虎〉评点》(节选)一文的导读中写下的这段话:
前人常常把读古书说成是和古人交朋友,而读评注也正是交友的一种方式。读书读到了有趣儿的地方,你自然想知道:我的那位朋友金圣叹会怎么看呢?
读小说而同时读评点,就像是跟朋友一路同行,不时停下来说上几句话,分享体会或交换感想。读到惊险之处,金圣叹会说作者可恨,直是吓杀我也。高兴的时候,又不禁大声叫好,击掌称快。偶然也浮想联翩,或者开了一个小差,不晓得被思绪带到哪儿去了。更多的时候,他承担起导读的角色,告诉我们怎样读懂小说的字法、句法和章法,或者回顾前面的章回,看出小说结构的奥秘和前后呼应勾连之妙。
就这样,一路上走走停停,谈笑风生,真是其乐无穷。谁说阅读是孤独的行旅?
”说实在的,读《给孩子的古文》,你不仅不觉得是孤独的行旅,甚至不觉得是清苦的上下求索,而更像是春天行于陌上,满眼繁花,各自成蹊,赏心悦目之余,对各条小路尽头的风景悠然神往——一旦孩子有了这份神往之心,踏入古典的殿堂,只是早晚的事。
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篇的导读,则让我体味到了“淡极始知花更艳”的大家手笔。
这篇文章让我们从此记住了,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
如果没有了月光,黯然失色的是夜晚,也是文学。这篇短文不过寥寥数语,信笔写来。但见流光似水,月色中的世界一片空明澄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几句,如同是月光施展的魔术, 白天熟悉的庭院,刹那间化作了一个透明的梦境。
”毫不夸张地说,商伟老师撰写的这些导读本身就是极妙的小品文,值得耐心品味,反复细读。我相信孩子们可以获得的不仅是对具体篇目的理解,商读古文及更广义文学作品的方法,甚至还有对时间、历史、文化的一种超越性、审美性的认知体验。
《给孩子的古文》内页
不过,最让我意外的还是我居然从商伟老师的解读中感受到了对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的关注,比如《湖心亭看雪》的导读:
我们读到这些地方,不可轻易给作者的文字给骗过了,还要学会读出他掩去的某些真相。一位训练有素的读者,应该有这样一种批评的眼光,哪怕读的是我们熟悉或喜爱的作品。
”读书固然重要,但比读书更重要的是心灵品质、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孩子的古文》可以说满足了我对青少年古文选的全部想象。
闲话少叙,我先读为敬了。
六一儿童节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给孩子的古文》套装
原价:68+58=126元
六一特惠价:88.20元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单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给孩子的古文》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