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触摸文物的温度,让历史不再抽象! | 上海活动招募

任盼盼 给孩子
2024-10-11

“历史是一出大戏,一件小小的道具也令人荡气回肠。文物于地下被唤醒,它们神秘莫测,蕴藏着解开古老文明的密码。它们在博物馆的橱窗中,仿佛时刻准备撩拨我们的思绪,带我们神游天外,了解那些隐藏的故事。可遗憾的是,多数人在博物馆里只是走马观花,或者仓促拍照,很少人愿意驻足橱窗前,仔细观摩文物,与其展开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那么,如何打破现代人与古老文物的“交流障碍”?哪种语言可以道出现代人与文物的关联,让普通人愿意去触摸文物有温度一面?

郑琹语 作


爸爸的文字,女儿的画,让文物继续生长

任盼盼


如何打破现代人与古老文物的“交流障碍”?哪种语言可以道出现代人与文物的关联,让普通人愿意去触摸文物有温度一面?


《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郑岩老师就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并经由这本与女儿合力完成的书找寻着答案。

《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

郑岩、郑琹语父女


老郑撰文,展现文物背后的个体生命


一件艺术品之所以能感动我们,恰恰因为它是有生命的。而这种生命,既源自赋予它形态的人,又源自不断将其内涵诠释出来的人。

已经完成的物品,背后一定会有创作它的人,这个人的双手和大脑都会从作品中反应出来。只要那些形状、色彩、质感还能感动我们,它们就还活着。


考古学出身,十多年博物馆工作经历,精通美术史的郑岩老师在这本书中放下学术术语、理论,坚持以活泼自由的文字,让人关注到每件文物背后的个体生命。他从最朴素的情感着笔,从文物的创造者说起,于是笔下的能工巧匠也变得亲切可爱。他们技艺精湛,

精彩的瞬间,被一位敏感的工匠用眼睛扫描,用泥土3D打印,唱词的韵脚,击鼓的节奏,都完整的录制在表情和肢体中,其声其情,至今一如从前。

陶击鼓说唱俑配图


唐代的手艺人甚至还制作出《西京杂记》中传说的可以放在被子里的香炉,“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

葡萄花纹银香薰配图


这些匠人更有真性情,时而也会抱怨工作太多:

不错,我是有经验的匠师,但是我老了,今天实在太累了,我不想捏出那么多的人,我不想为她加上鲜亮的釉色。我去柴房睡一会,就这样。

彩绘陶小憩女童骆驼配图


“诗比历史真实,艺术离人心更近。”

郑岩老师通过充满想象力与艺术直觉的语言,一点点剥离文物外面的包裹物,展露其中最温暖、诗意,又异常柔软的部分,让所有人看到文物背后那个与自己相近的个体,由此找到自己与文物的关联,并开始走近文物,与文物对话。同时,郑岩老师的笔端,也会触及文物的历史演变等细节,

花型树的步摇冠饰,起源于中西亚;

更会描绘文物本身的气韵,

盛放美酒的扁壶仿自游牧民族马背上的皮囊,宴会中的乐舞定格在壶身两侧;

黄釉瓷扁壶配图


或者只是直面自己在文物面前的感受,提出一些问题,重建一个历史场景,虚构一个故事,把文物放进去,带领读者一起来思考。


小郑绘画,焕发文物当下的生命力


“五六千岁,还算年轻。”古老的文物在郑岩老师简洁的文字中,再次生成,又在其女郑琹语的绘画里焕发青春的光彩。它们仿佛就在当下,成了我们世界的一部分。 


有人可能会有问:既然有充足的照片资源,为何还坚持选择绘画?其实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开始画文物,《年方六千》选择回归传统,以文配画的方式再现文物的动人之处。而且绘画不同于拍照,照片虽然可以记录古物外貌,却很难展现它的内在气韵。


绘制89件器物并不容易,每一笔都要严格尊重客观事实,一个瓶口的大小,一条轮廓线的形状都要反复比对照片或者亲自去博物馆观摩。然而,在一笔一画的描摹中,投入个人情感,深入体会这些古物的精妙所在。然后通过色彩,再次呈现古物,

绘画的过程就好比虔诚地向工匠们学习,更像是一个参悟的过程。

于是,绘画把时间的尘埃拂去,为文物注入当下的生命力。


文物背后的创作者和使用者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正因如此,文物才有其生命力。生命要靠生命力来延展。小语的画笔似乎只是一个开端,由于书中文物绘画的表现手法很简单,任何人包括小朋友,都可以拿起水彩或彩铅跟随画者的笔端,去描绘常见的文物,文物随着画笔呈现,也与人越来越亲近。由这个角度看,文物不仅有了温度,似乎也有了个性,于是便能不停地生长下去。然而跟随画笔、跟随文物体会时间的形状,历史似乎也会变得不再抽象——

陶盆上以黑彩绘出的这张奇特的脸,是一只螃蟹?是捕鱼人的肖像?……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画谜,那时村子里老老少少,人人熟知这张面孔。

人面鱼纹彩陶盆配图


书的扉页上写着:

五六千岁,还算年轻,在爸爸的文字中、女儿的画笔下,文物继续生长。

的确,一位研究美术史的父亲和一个学艺术的女儿,一写一绘,文物的故事便在此处开花。而文字与绘画中也饱含着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更是父女间的眷眷之意。八十九件文物,没有刻意增加严格的逻辑关系,每篇文字也相对独立,你可以从喜欢的一页读起,从钟爱的一件文物画起,找到自己与文物遇见的方式。

《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彩色插页


跟随父亲的语言,女儿的画笔,静静面对文物,它似乎就在对你说话,把它的历史讯息述说给你。


美的教育,

从亲手绘制2500年前的猿形带钩开始!

《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亲子分享会


嘉宾:

郑岩

考古与美术史学者。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逝者的面具》《看见美好》等。

郑琹语

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插画师。曾为《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一书创作插画共200幅。


主持人:

王志钧

朵云教育中心总督导


主办方

朵云教育、活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时间

2019.8.3 上午10:00—11:30


地点

上海市徐汇区天钥桥路1188号朵云轩艺术中心B座301室(11/12号线龙华站)


报名方式

长按二维码添加小朵云(微信ID:xiaoduoyun365)直接咨询、报名;

或直接致电:13472743820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