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现李娟的“伯乐”去了 | 悼念青年作家周毅

给孩子
2024-10-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汇笔会 Author 芳菲

昨天,惊闻作家周毅(笔名芳菲)离世的消息。文汇报痛失一位好编辑,我们痛失一位好作家。

周毅

四川泸州人,复旦大学文艺学硕士,上海文汇报记者。现任文汇报“笔会”副刊主编,以周毅和笔名“芳菲”写作。已出版作品集《往前走,往后看》《过去心》《沿着无愁河到凤凰》。新闻作品多署“周毅”;职业以外写作署名“芳菲”。


周毅是《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这个创办于《文汇报》复刊后的1946年7月的副刊,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副刊品牌。在周毅的主持下,它沿袭前辈人文传统的同时又吸纳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下文化人的精神小聚落。通过这个版面,周毅还为文坛发现并推出了一位重要作家——李娟。

李娟

作家,1979年生于新疆,籍贯四川。著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东牧场》《羊道》《冬牧场》及《遥远的向日葵地》等。


从一大堆读者来信中注意到李娟,开辟专栏“阿勒泰的角落”,开作品研讨会,引发大众关注,周毅在其间做了很多的推动工作。


得知周毅离世的消息,李娟追述往日情谊,写道:

为了告别,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时互相交还各自的信件。我居然给你写了那么多信。认识以来的十年时光里,居然累积了那么多的重物,撬起了各自的地球。最后一次,计程车开动了,我最后回头看你,你也正转身离去。告别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要把那一瞬间忘掉。但我总觉得那个时候你还有话要说,我总觉得你总有一天会说出。


下面这篇《李娟来信》中,周毅撰文向读者细述“李娟的好”“李娟的稀奇”,读之动情。让我们借此文悼念周毅,祝我们这位才华横溢的老朋友一路走好。

周毅(右)和李娟(左)


李娟来信

文 | 周毅



01

自李娟在“笔会”开出“阿勒泰的角落”专栏后,几乎每篇文章都引起程度不同的关注和谈论。这么一个普通的名字,渐渐被人传扬了。

    

专栏第一篇,《粉红色大车》,写那辆风雪中在乌河与恰库儿图镇之间穿梭的、半旧中巴车上发生的故事,不到两千字,众人挤在一处的情景,司机,孩子,老人,大声吆喝着送儿子上车的父亲,历历在目。


娟儿在零下三十几度的地方等车,上来就不顾一切地往人多的地方挤,结果,却发现把自己硬塞进了一对老夫妻中间。两口子一直互相握着手,那握着的手没地方搁,就搁在娟儿膝盖上,娟儿的手也没地方放,就放在老头儿腿上。“后来老头儿的另一只大手就攥着我的手,替我暖着。老太太看到了也连忙替我暖另一只手……”对面引擎盖上坐一个两岁小孩,“绯红的脸蛋,蔚蓝色的大眼睛,静静地瞅着我。一连坐了两三个小时都保持同一姿势,动都不动一下。”娟儿大声问:谁的孩子?没人回答。她又问孩子:爸爸是谁呢?孩子的蓝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她。“我想摸摸他的手凉不凉,谁知刚伸出手,他便连忙展开双臂向我倾身过来,要让我抱。”“刚一抱在怀里,小脑袋一歪,就靠着我的膊弯睡着了……”


李娟拍的哈萨克小姑娘


谁看到这些,不会像哑了一般的感动啊?老的,小的,寥寥几笔,都活了,含着一股悠长的生命神气。

    

第一篇嘛,哑了也就哑了,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女子,还能写出些什么来?再接下去,《妹妹的恋爱》《孩子们》《看我拉面的男人》《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喝酒的人》……一篇篇出来,就像接到从天山上飞来一封封雪花般晶莹的信,闻所未闻地讲述着那里的生活和情感,读信人就有点忍不住了,心中的惊讶感动开始蠢蠢欲动地表达。包括八十多岁的舒芜写来信:

“……《阿勒泰的角落》系列美在哪里?就美在她明亮的而非阴暗的底色上……寂寞的诗多矣,明亮爽朗下的无边的寂寞似乎还没有人写,这就是独创的境界。



周毅旧照


再到《乡村舞会》系列,“轰”地一下,有点把人心都摇动的意思。一位平时不联系的朋友也发来短信: 

看到今天的《乡村舞会》,实在是有点坐不住了,要打扰你问一下:李娟的集子哪里可以买到?我觉得应该把李娟的文章读给我女儿听,虽然她才生下来只有三个月。


——可能这个表达真是对了。这是可以交到婴儿面前的东西,哪怕其中讲到爱情和喝酒。我们凭本能知道,李娟这些文章,配得上交到那些我们喜爱的、无染的新生命面前。

    

02

李娟的文章,是不耽溺的,她在人性与人情之外,别开了一方天地,若与天地精神轻盈往来。仿佛让人吸进一口氧气,动心恍悟,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  

李娟

“自然”,是李娟笔下最炫目的存在,它的神奇,就那么有口无心般地被讲述出来:

“天天跑出去玩,奔跑一阵,停下来回头张望一阵。世界为什么这么大?站在山顶上往下看,整条河谷开阔通达,河流一束一束地闪着光,在河谷最深处密集地流淌。草原是绿的,沼泽是更深一些的绿,高处的森林则是蓝一样的绿……又抬头看天空,世界为什么这么大!我在这个世界上,明明是踩在大地上的,却又像是双脚离地,悬浮在这世界的正中。”


孩子是自然的绝配,李娟善写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宝石一样在草地上滚来滚去的孩子们。最有趣的情景是一人推一个独轮车集体去森林里拾柴禾。通常每推动二十米,那个圆东西就会掉下来一次。“这些孩子一边卖力地干活,一边卖力地修车,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的,深为劳动所陶醉。”


孩子们在木屋里玩了起来,津津有味地交谈着什么。等着吃手抓羊肉(图片来自李娟新浪博客)


但孩子之外的其他各式人物,李娟似乎也能手到擒来写出各自的妙处来,即使是那些看上去与“向上一路”并不搭调的人,老人啊,寂寞的人啊,“看我拉面的人”啊……这就让人叹其不凡了。

李娟拍的冬窝子里的老人

    


03

可是,这样解释仍然是不尽意的。李娟的好还有稀奇处。   


历来,边地题材作品,都是我们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进一步说,那与中原迥异的自然与文化形态,已形成了对中原文化一种持续的滋养和特殊的更新力量,一直到当代。但比较这些作家作品与李娟作品,有一个有意思的不同。在历来的边地作品中,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一个有着成熟文化自我的汉人,来到陌生的远方,被感动,被吸引,哪怕是被教化吧,但在李娟的作品中,却不存在着这样一个固有的、已经完成的自我,这是一个尚在生长的灵魂,种种妙处,就在她尚处天真,没有习气

李娟拍的冬窝子

李娟的文字,那种特殊的气息,除了归为天地所养,很难找到其他的传承。是的,它干净,但并不是为干净而干净——因为她本来不脏;它有趣,但也不为有趣而有趣——因为她本来不无聊;它很美,可是也不是为了美而美。在她那里,寂寞会转化为坦率实在的笑容,即使是爱情吧,也是会转换的东西,会回到、消融于一个更广大、更实在的存在中。


李娟仿佛有打通这个世界诸多隔膜的本事,从热火朝天地劳动、谈恋爱的妹妹,笔头一换,就是九十多岁还发威的外婆:“白天来,老子也好看个清楚”。看她正夸赞着那些如瑰宝一样的孩子吧,忽然会接一句感叹“这也太、太、太、太……没有良心了”;你以为她写洗衣服是件快乐的事多爱劳动呢,末了她才说:“衣服嘛,扔在水里,拿块石头压着,自己就干净了”……


文章中总是发生着诸多转折,从奇异,到寻常;从一个怀有惊奇与感动的外来汉人,转眼成为一个与人讨价还价的当地人;又从讨价还价的当地人,变成一个置身于无垠时空中的非当地人;一篇篇看下来,明明是阿勒泰的角落,可是,有没有感觉呢,好像没有千山万壑的隔阂,这角落和世界,彼此是这样透明。这就全赖性情的作用了。这是一个怎么神奇的性情呢?

    

没有习气,这便是李娟文字的第二个好处了。以前读《沧浪诗话》,严羽说“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不太明白的。看到李娟,有些明白,什么是无迹可求;无迹可求,又好在哪里。


《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本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祐间。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


04

李娟自小跟着妈妈在四川与新疆两地生活,在阿勒泰夏季牧场中种地、开店、做裁缝。该是非常艰辛磨砺的生活了,有时,她们最近的邻居,也在一公里之外。这一对母女,有时还有一个外婆,就住在荒野里搭起来的帐篷中,守着她们的货品,等着远近的人,或转场的牧人来买。


同时,她们还做裁缝、种葵花、养鸡、到森林里去捡木耳……她就是在这种生活中长大的。当我们近乎贪婪地享受着李娟的文章时,其实是不明白的,这样的生活,对我们真的是谜了。有一次,我无意看到李娟拍的一些照片,她们生活的戈壁滩,还有她们住的地窝子。说真的,在震惊之余,我差点要落泪,但没有落下来。因为,在这张地窝子的照片旁边,有李娟喜滋滋写下的旁批:“谁不说,这是一个星级的地窝子呢?”


地窝子里(图片来自李娟新浪博客)


从小到大,在那样的生活中,一切世界,早在文字之前,都以图像进入她,以丰富直观的感受被她肌肤、手足、五官所获得。所以李娟在成为一个作家之前,原本是一个跟随季节行走的赶生活的人,一个在妈妈的羽翼下爱着妈妈、跟着妈妈闯生活的女儿,一个裁缝,一个管家女子,一个在巨大体量的自然中漫游玩耍的孩子、一个把写作当写信当说话的牧人……她把这些身份都融为一体了,才呈现出“无迹可求”的天真。

周毅旧照


实际上,李娟文字的无迹可求,翻过来,内里就是生活的阡陌纵横,和承担这阡陌纵横的平安勇气。

    

——这个时候,我不知道是应该赞美自然的造化,还是赞美人的神奇。


05

去年,李娟攒了一笔钱,离开阿勒泰,开始了梦想中对外面世界的一次漫游——小姑娘说:“快三十岁了,总要到外面去看一看吧?”每到一地,一边租房子住下来,一边找工作挣钱。她总是能找到些稀奇古怪的临时工做。至于具体是什么,我就不说了。遗憾的是当她来上海时,正赶上我身体出了点问题,她怀着一腔同情和难过来看我——虽然大部分时候是欢声笑语——临走时,她往外走着,忽然扭头殷殷对我说:“给我写信啊,给我写信养生。”那眼神,实在是让人好笑,又……动心。


(本文原标题《李娟来信》,发布时有删改)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