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国平:在高压力社会,如何拥有内在生活?

周国平 给孩子 2022-09-14


现在这个时代,人应该怎样生活?一方面有很多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又有很多诱惑。当人们完全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外在的生活,如何保留自己的内在生活?我说的内在生活,主要指人的心灵生活。人不光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人是有精神能力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实现,给人带来的满足是巨大的。当外在生活越来越厚、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内在生活就有萎缩的趋势——越来越薄。不可否认,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上立足,但只有在内在生活光芒的照耀下,外在生活才能光芒四射。外在生活的高低,就在于是否体现了内在生活的质量。


大体上,人有这三种大的精神能力,这三种能力发展、生长起来了,才能作为人来生活,而外在的发展,是在这三方面的精神能力都得到了实现、满足后得到的,这样的外在生活才是高质量的。


人有三种内在生活:人的智力生活,人的情感生活,人的道德生活,或者说信仰生活。

——周国平



©Saul Steinberg


拥有内在生活

周国平





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



教育的任务是保护好奇心



人是天生就有潜在的智性能力的,这种能力在我看来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好奇心。


我女儿今年8岁,很小的时候,她就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会问很多让人很意外的问题。她问这些问题最多的时间是5岁时。你们听听她5岁时都问什么样的问题。她有段时间知道了人会老,所以那段时间经常说“我不想长大”,说“要是没有时间多好啊!”然后就老琢磨什么是时间,时间是怎么回事。


我说:“宝贝,你提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爸爸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来想吧!”有一天,她似乎想明白了,说:“时间是一阵一阵过去的,比如说,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刚才还在,现在已经没有了,想留也留不住了。她明白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性质。”她准确地把握了时间一去不返的性质,很好地把握了这个问题。


她还有一个问题:“妈妈,世界的外面是什么?”


她妈妈被问蒙了,说“世界的外面还是世界吧”。


啾啾想了一会儿,表示理解,用听CD的经验做比方,说:“哦,世界的外面是世界的下一曲。”这就有一个世界无限向外推进的感觉。


我在家里从来不和她谈哲学,我想回避,有一本书叫做《孩子是个哲学家》,我非常同意——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很好奇,所以会有很多没有答案的问题;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你去想这些哲学问题,都有一个非常雄厚的背景。


一般对于孩子这种深刻的问题,浅薄的家长往往会有几种回应:一种是顶回去,“不要胡思乱想”;还有一种就是随意回答,这种答案肯定是错的,它没有答案。


好奇心在孩子童年时期是最旺盛的,但也是最脆弱的,很容易被摧残的。事实上,我觉得大部分人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摧残得越来越少。现代教育制度,完全是和好奇心作对的——无用的书,就不让你读;有用的惟一标准,就是对考试有用。以至于爱因斯坦感叹道:

“现代的教育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好奇心——这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它是人的智力生活的开端,一个永恒的要素。看一个学生的智力高不高,第一个尺度就看他有没有兴趣。

©Saul Steinberg


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智力的另一个要素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对于任何理论、说法,你都要去追问它的根据,在弄清有无根据之前,你要存疑。这就是笛卡儿说的“怀疑一切”。


爱因斯坦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人的内在自由。头脑是自由的,你就不会盲从别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育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殊的知识,不在于培养专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犹太裔物理学家。


在爱因斯坦去世前一个月,他的母校苏黎世大学百年庆典,请他写一篇纪念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没有吹捧母校而是批评母校,也批评整个教育制度。他说:

“从我进校后就发现,按照学校的制度和教育方式,我不可能成为好学生,因为成为好学生就意味着认真听讲以及做很多作业,我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满足于做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然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在我的屋子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


爱因斯坦虽然上了大学,实际上是自学的。


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是这样的。我把它概括成一句话:向教育要自由。作为一个学生,你不能改变教育体制,但你可以争取你自己的自由。


我很赞成一句话:学生在学校里主要就是要学会学习。你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笔终生的财富。有成就的人都是终身自学者,永远在学习,不需要老师。


另外我强调一点,就是智力生活的非功利性。智力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功利性。有一个古希腊例子令我印象深刻: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杀了100头牛来庆祝。在当时,发现了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啊,一点物质上的结果都没有,他感觉到的是智力活动得到胜利的这种快乐。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年)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


智力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让他自由生长。智育的目标,不是知识。所以,对知识的兴趣,是教育第一要保护要鼓励的东西,一个人在他一生中,具体感兴趣的点是可变的,但一定要有对知识的兴趣,尝到知识的乐趣,感到动脑筋、学习是快乐的事情。


很多人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太实用,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如果一个国家中,凭兴趣学习的人越多,那个国家就会成为肥沃的土壤,最容易出大师


珍惜内心的财富



第二个问题,我就讲讲情感生活。人不但要有活跃自由的智力生活也应该有情感生活。我讲的情感是广义的,不光指爱情、亲情、友情等具体的情感,也是人对世界的审美体验,这是人的情感生活。


审美必然是和情感联系的,有情感就有审美。理性是要去认识事物是什么,力求客观,但情感是比较主观的,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感和审美有密切联系——并不是说一个事物客观是美的所以你喜欢它,而是因为你爱它,所以美。我倾向于主观的东西。但这不是幻象,而是有生命的根源。尼采说的,“你对生命的爱那是美感的根源。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是丰富的安静。你有很多内心的积累,是丰富的,但又摆脱了功利的诱惑,是平静的;最可怕的是贫乏的热闹,看着很热闹,但里面空无一物。我想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让自己的生命丰富起来,心灵的丰富是一种精神的幸福。


每个人不论天赋如何都会有感受力,但有些人的感受力可能始终沉睡,在审美上从来没有觉醒过,从来都是用功利眼光看社会,看生活。功利的东西就是这样。但如果同时有审美的眼光,用心灵去观察世界,就会积累内心的财富。


我主张每个人都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从上小学开始就养成这样的习惯。我发表文章很晚,1985年,那时候我40岁了;但我写作从写日记的时候就开始了。从中学到大学,我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写日记。因为每天都是不重复的,对生命的珍惜促使我去写这些东西,实际上等于在你的内心,用另一种眼光把你的日子重新过了一遍,得到的就是精神财富。


另外一点,要使自己情感丰富,应该养成阅读的习惯,欣赏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乃至人文的、历史的。不过,一定要读大师的作品。


现在市场上的书非常多,我进书店就像进迷宫一样。我的建议是:不要跟风,不要什么书畅销就读什么书,一定要有自己的选择;如果不知道读什么书,就尊重一位大师的选择——时间。

©Saul Steinberg



做精神的贵族



下面我讲第三个问题,就是道德生活。


人要有智慧生活,情感生活,还要有善良高贵的道德生活。真正的道德,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善良,高贵。


英国哲学家强调,道德的基础是同情心;德国理性哲学家,如康德,强调道德的基础是尊严


我觉得都对。同情心,就是善良,是道德的开端。中国哲学家,如孟子,就把同情心看做道德的开端,道德就是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之端也,如果没有这种东西,就是非人也,人和禽兽的区别就是人有同情心。


亚当·斯密,他是经济学家也是哲学家,他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书中明确说,人类所有的道德都是从同情心发端的,从这里面发展出了两个最基本的道德:一个是正义,就是不损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一个基本道德就是仁慈。所有的其他道德都是从正义、仁慈发展而来的。如果说正义是消极的道德,那么仁慈就是积极的道德;如果正义是不损人的话,仁慈就是助人。

亚当.斯密(Adam Smith)


道德的高级基础,是人的尊严。尊严,就是做一个人要高贵,高贵就是意识到尊严,并在做人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关于人的尊严,讲得最好的是康德。他一个著名的说法就是,人是目的,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把人当作手段。


这话什么意思?康德说,人有两个方面,身体属于现象界,是不自由的;人还有一个,是灵魂,属于本体界,是自由的。自然界是趋利避害的,是利己的,但道德可以对抗这样的东西,是自由的。所以每一个人要清楚,精神性的存在是目的,而肉体的存在是手段,是为了使灵魂生活得更好,不能颠倒过来。一个人如果为了物质的利益,而不要人格,他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当手段了。


一个高尚的人,是把别人当人的,体会到别人精神的存在;往往不把别人当人的人,他自己也不把自己当人。所以我赞成一个人做精神贵族,不要做精神的贱民,尤其不要做有权有势有钱的精神贱民。


利是两种相反的生活态度。审美,就是真性情。看重不是事物的功利,而是对你心灵的意义,能否让你的心灵感到愉快。这种态度就是审美态度。

©Saul Steinberg


推荐阅读

《给孩子的哲理》

周国平 选编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20年02月 


拜访西方两千年中最有智慧的头脑,和他们一起对话,为成长答疑解惑  

周国平精心选编并撰写导读    


36本哲学经典,26位哲人  

一本系统的哲学启蒙之书   

在人生的道路上,做一个自觉的思考者和践行者

🔚

“给孩子”系列:留一套可以传世的书给孩子

当孩子发出“天问”,谁来解惑?| 周国平《给孩子的哲理》面世

周国平:哲学家们是怎样看待人生的?

周国平:我们都是幸存者 | 对生命和灾难的哲学思考

童年是哲学的高光时刻,但这是种需要唤醒的天赋

周国平:可悲的不是SARS,而是SARS之后一切照旧

周国平: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

周国平:孩子最想要的是什么?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