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名师解读全国Ⅱ卷作文:高考作文真题暗藏哪三个秘密? | 独家

给孩子
2024-10-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活字文化 Author 王遐之

全国II卷

绝密

启用前

2020年全国II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题名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王遐之老师

王遐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北师大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高职评委,教育部教材发展中心聘请优秀图书评审专家,高教出版社培训中心首轮国培新课标课程主讲人。获全国中语会基本功比武五项全能一等奖、北京“西城杯”基本功大赛三项全能一等奖。执教高中语文39年,高三26届,成绩优异。主要著述有文言长篇小说兼文化通识教材《三老会》、现代第一部诗诵诗教自选集《一粒火》、专题编撰《<论语>大旨重组注译和美谈》等。


“活字文化”“给孩子”两个公号的编辑希望我说一说如何破解高考作文真题埋伏的秘密。我想,那就谈谈命题期待、材料要义和指令性要求的解析吧。

第一,命题初心与期待。

一道好的作文考题,最能全面检验考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把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定位在四个原点上,那就是言语建构、思维能力、文化传承、审美鉴赏,今年全国二卷作文题的命制期待,我想也正在于此。

全题由写作素材和写作任务驱动及要求两部分组成:素材部分的第一条直指中外文化传统,第二三条涉及文学审美;任务驱动及要求部分的“演讲稿”“明确文体”说法指向应用途径和语境语态,直接考查整合思维、打造语言的能力。可以说,作文命题从一般意义的认知水平与表达能力检测,推进到更加抵近语文核心素养的多维度和相应高度更加沟通现实社会并迎合生活情境需要,甚至不排除要求完成宏大叙事背景下的语言应用任务,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迹象,或者叫做一种趋势。

这种一石多鸟的“得兼”考量,自然是好的,不可否认的。不过,因了这种考虑,命题的材料部分,往往就要增加阅读体量和理解难度,换句话说,就相当于在写作题块暗藏了阅读障碍,比如本题中的墨子语录和诗意表达语句。怎么办呢?当然一是选材难度要尽量适可,二是将写作任务及要求指令进一步明朗化,说大白话,本题就是这么做的。我们既然无法改变命题出发点和价值取向,那么在平时的写作指导中,就要做一些较有难度的命题素材解析训练。


第二,素材解析与概括。

命题素材,只是提供给考生,作为联想和思考的起点或平台,作为立意生长点之用的,严格来说,它不等于也不建议让其充当作文文本中的素材。所以命题素材存在的意义,不是生吞活剥,而是解析之后给予概括,干净利落地提炼立意关键词。

第一条前半截文字选自《墨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意思是说,“看待别人的国运家事,要像看待自己的国运家事一样;看待别人的为人处世或命运遭际,也要像看待自己一样”。尽管属于国学常识,但仍有两处难点

一是引文中的“其”字较难,它表示“自己的”;

二是它容易混淆于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后者的要义是推己及人的“仁道民本”道德,而墨子强调的是“兼爱”精神,稍作拓展,还可以理解出以同理心、非双标看待、评价、处理他国他人,或同乐随喜,或同情怜惜,情感抚慰,物资驰援,力所能及,而不是私我冷漠。

把兼爱、同理心准确地概括提取出来,就正好吻合了本条后半截文字即约翰•多恩的名言,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这句话可以提取的关键词在于“人类整体性”,与主流高频词靠拢点,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反过来说,也就是孤立与隔绝属于狭隘的认知,不可取。

两节文字分别源自中外名人名言,既有赓续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暗示,又能互为印证和补充,而且正反相济,相得益彰。至此,我们通过解析和概括,便有了立意关键词的定点,文章主旨必须在此,所谓“大爱”“仁德”“慈悲”等泛泛而论的擦边球立意也就可以避免,进入写作状态后的角度确定和重点突出等问题,解决起来也因此会方便很多。

第二三条材料从属于第一条,引述文字都出现在今年新冠疫情爆发和蔓延的重大灾难背景下,前者是人家支援我们的行动与心声,后者是我们支援人家的行动与心声,都符合兼爱、同理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都表达了切己的体认、关心、支持、祝福,同时因为是诗意表达,抒情色彩浓郁,故尔这种同理心就愈发显得特别柔软而美好。

概括出这一组关键词,能让立意更加纲目清晰,角度层面更加多维,对于整合思维、突出重点能提供直接帮助,对于唤醒积累、启发相似性材料联想,比如联合国及其分支机构的成立及意义、国际人道主义、和平共处、一带一路、联合抗疫、抗震救灾、产业布局、世界贸易、奥运精神、旅游文化、互信互助、双赢共享等,也都是颇有价值的。


第三,任务驱动下的文思整合和语言打造。

命题中的任务驱动和要求,属于指令性文字,常常有两个要点

一是语境规定,本题的模拟任务、语境、人设,是考生受邀参加“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并发言,而发言主题为“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这里边有情境、有身份、有对象、有话题及主旨等许多规定性指令;

二是语态限制,本题要求等发言文本是一篇演讲稿,是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的,是虽然不限文体,但须“明确文体”的,这里边有关乎文章体裁、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礼仪文化、庄谐约束等许多限制性指令。我所谓文思整合、语言打造,正是建立在这两重解读基础之上的。

任务语境的规定,就是说这篇文章,须以“世界青年”为主体、以“(促进)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兼爱、同理心、人类命运同同体”为题旨、以“携手共创”为方式、以发展繁荣双赢共享和谐美好为“未来”目标展望来构成,这是争取共识的整体构思,也是写作任务语境的角度及其半径规定。所以,作为考生,用鲜明的立论建构文章的逻辑框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做到言之有物、用严谨的阐述让人觉得言之有理、借助必要的动人的抒情来渲染氛围……

从章法思维上讲,这些正面主张整合已经能保障文本的成型稳健。但是,还有一点不要忘了,那就是反面论述(纯粹议论时也叫反证)。虽然,命题中没有明确涉及“兼爱”文化精神的反面,但“孤岛、黑夜、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话语,分明是在暗示,世界上那些“冷战思维、超级私我、单边主义、双重标准、某国优先、以邻为壑、冷眼旁观、看水流舟、零和博弈、幸灾乐祸甚而抹黑甩锅”等等政客思维和做法,那些老套权术手腕,都是与“兼爱大同、博爱一体”的精神相违背的,都不能通向世界的美好未来,都不是当今青年的选择,都应该摒弃!

青年是什么?青年是世界的“后浪”。改编B站演讲视频《后浪》中的一句话,“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世界,世界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长江后浪推前浪,那些企图撕裂人类社会的“丑恶意识和阴险操弄”,需要世界青年将它们拍死在沙滩上,当然这里说的,是用言论用演讲。

其实,就算命题中没有明示与立论相反对或相矛盾的话语,甚至连暗示都没有,考生也应该要自觉思考到这一层。否则,文章就缺乏现实针对性,表达就会因此而有欠完善,题旨的价值就会因此而打折扣。

任务语态的限制,主要表现在文体和话风。本题没有规定文体,但要求“明确文体”。这话是说,考生须有文体意识:

写议论文,便要符合论点、论据、论证的讲究,少不了述评、证明、阐述,理性成分不可稀薄;

若写抒情散文——用于演讲也不是不可以——那就要侧重于描述、感怀、鼓动、煽情,感性思维占重头戏。

演讲的话风,其实是适合使用比较开放的灵活多变的表达手法的,也正因为如此,命题才不限文体,但要求“明确文体”,成文要让人瞧见文体特征,不可以写成男不男女不女模糊文体。

我想,随着写作任务情境的不断拓宽与丰富,这种“明确文体”的命题说辞,恐怕会经常出现,这也是今后高三写作指导中应该重视的一个新的能力点和训练点。文体限制有条件宽松之后,表达方式上考生就有了较多自由,描述,议论,抒情,都可以,只是总体上要和谐,要兼顾,要服务于主题,服从于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根据当前文体的需要有所侧重,当饱满的表达就要饱满。

还有,演讲的礼仪文化比如称呼不可忽略,演讲词的特定语态比如措词得体、感召性强、节奏和语气富于听觉美感、让兼爱题旨往和平温馨方向有所延宕与升华等等,讲究得好,也是很能加分的;如果完全不讲究,那就是不按照写作任务驱动的指令办事,肯定要被减分。


相关推荐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动动手指点一个“在看”并把公众号“设为星标”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王遐之讲论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