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失去地球,人类将会怎样?这部9.3分的电影设想了一种可能…

戴锦华 给孩子
2024-10-11
这部电影没有一句台词,即使原名WALL·E被粗暴翻译为烂俗的《机器人总动员》,也没能影响它以9.3分的高分长期高居豆瓣动漫电影排行榜榜首,同时轻松拿下了美国科幻电影排行榜第一名。


这是一部适合全家一起观看的老少咸宜的电影。故事被放置在一个遥远的未来,那时的地球已经不再人类生存,人类被迫放弃家园,乘坐巨大的飞船逃离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延续生命。


你能设想一个没有人类的地球,和失去地球后的人类吗?

本文选自《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编著,活字文化出品





《机器人总动员》

WALL·E

上映时间:2008 年

导演:安德鲁· 斯坦顿

编剧:安德鲁· 斯坦顿、吉姆· 里

尔登

主演:本· 贝尔特、艾丽莎· 奈特、

杰夫· 格尔林

主要奖项:第81 届(2009)奥斯

卡最佳动画长片





设想一个没有人类的地球


《机器人总动员》的故事被放置在一个遥远的未来,那时的地球已经被人类制造的工业垃圾所覆盖,寸草不生,气候极端恶化,昏暗不见天日。

地球上最后的生物是一只蟑螂


人类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家园,乘坐巨大的飞船逃离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延续生命。


这一去就是几百年,地球变成无人区,只剩下负责清理打扫垃圾的机器人在日夜工作。电影的主角瓦力便是其中之一。


随着时间的流逝,瓦力逐渐拥有了自我意识。一天,人类的飞船派出的机器人小分队来地球搜寻生命痕迹,孤独的瓦力对先进漂亮的机器人伊娃“一见钟情”。


在经历了种种冒险和考验后,瓦力和伊娃与飞船上的人类一起,携带着希望的种子重返地球,再建家园。





一个人类沦为机器附庸的世界


从艺术风格上看,这部电影秉承了皮克斯工作室的一贯传统:活泼可爱的人物形象,幽默轻松的对话,各种“包袱”和“彩蛋”的设定,使得电影极具观赏性,尤其适合全家老小一起观看


由于其科幻主题的设定,电影同时采取了这一类型片所惯用的两种不同的美学风格。在那个经历了巨大生态灾难后遭到彻底毁灭的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废土”(Wasteland)景象。


巨大的城市已经空无一人,积年累月笼罩在昏暗的沙尘之中,到处是残垣断壁,废弃的汽车,残破的道路,在脏兮兮的废墟中,机器人瓦力在独自劳作,将一堆堆垃圾打包压制成同样大小的方块,像搭积木那样垒起来,形成一个个矗立的垃圾塔,也成了城市中新的景观。


而在人类所乘坐的宇宙飞船上,我们看到的则是由无所不在的高科技带来的自动化、智能化、“赛博朋克”(Cyberpunk)式的人类生活图景。


整个飞船内部是一派干净、整洁、高效的景象,但由于长期对垃圾食物的食用,人类变得十分肥胖,以至于渐渐丧失了行走的能力,只能每天坐在悬浮的椅子上移动,而电脑智能系统控制了人类的行动和思想,负责管理每日的生活、饮食、休闲和交往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渐渐丧失了对于真实世界和电脑所创造的虚拟世界的分辨,几乎成为机器的奴隶或附件。





两个截然不同的美学符号


电影的主角瓦力和伊娃,恰好是来自电影由“废土”和“赛博朋克”两种美学风格所代表的截然不同的世界。


所以从叙事上看,电影包含了经典爱情片的基本套路。


瓦力和伊娃看上去是两个毫无关系的机器人,但极为偶然地在地球上相逢,在开始时有着种种的不信任和误解,但在游荡和寻找生命体的过程中,双方开始慢慢彼此了解,成了好朋友。


随着剧情发展,两位机器人遭遇变故,忠心耿耿的瓦力为了追寻伊娃,甚至一路追到太空飞船上。


两位机器人重逢后,逐渐意识到飞船一次次回到地球寻找生命体的真实目的,了解到人工智能系统正千方百计阻碍人类回地球重建家园这一事实,于是开始帮助人类夺回飞船的控制权。


在经历种种考验后,他们最终成功与人类一起回到地球,也实现了彼此相伴、守候的愿望。


不难发现,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情节也十分简单,但叙事的完整性很高,叙事中挖的“坑”都能一一填平。


同时,看似简单的情节却又充满了曲折,不断出现悬念,紧紧地锁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作为世界最为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好莱坞所一贯重视的电影叙事体系的构建。


许多成功的电影作品,首先是将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好作为头等大事,这也是好莱坞体系下职业的电影编剧团队在不断的灵感碰撞、故事创作和故事修改的过程中,一次次自我完善的结果。





人类面临的两个迫切命题


与好莱坞众多动画长片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包含了两个对当下的人类而言,十分迫切和紧要的主题。


第一个是环保的主题。通过观看电影,人们不难引发以下思考:如果在几百年后,地球真的变成了一片废土,人类究竟应当何去何从?


是抛弃故土,乘坐飞船流浪,还是从当下的点点滴滴做起,爱护我们的环境,共同去守护地球这个家园?


第二个问题则显得更为哲学:


人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究竟应该是什么


人类是要他们为自己服务,还是要让他们最终成为主宰,支配人类命运的主人?这之间的临界点又在哪里?


同时,机器会拥有人的感情和意识吗?他们应当拥有人的感情和意识吗?


瓦力和伊娃的爱情,和人类的爱情是一样的吗?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作者通过电影希望观众去思考的,而是我们在这个新的互联网时代所面对的种种新的现实所带来的直接的、真切的追问。


综上所述,在艺术风格、叙事和主题层面而言,《机器人总动员》是一部相当出色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包含了许多向经典科幻电影致敬的元素,比如《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战》等,这些设定也将进一步引发观众们对科幻这一类型电影或文学的兴趣,这将无疑为他们打开更为宽阔的视野,在一个更长远深广的时间轴上,去思考地球与人类的命运。





深入思考

01

你认为瓦力和伊娃的感情是爱情吗?机器人也能有爱吗?


02

《机器人总动员》中,地球被污染,遭到了人类的抛弃;而在《流浪地球》中,人类选择将地球“推出”太阳系运行轨道,带着地球去“流浪”,探索下一个家园。你更喜欢哪种方案?为什么?





拓展观读

图书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菲利普·迪克著,许东华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


影片

《阿凡达》,詹姆斯·卡梅隆导演,2009年。





冷知识

01

主角WALL-E的名字其实是首字母的缩写,即:


WasteAllocationLoadLifter-Earth-Class——地球废品分装员


02

影片与苹果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瓦力充电完成时,会发出苹果Macintosh电脑的启动声音;


瓦力每晚都会用iPod观看电影;


AUTO的声音出自苹果文本语音转换系统;


夏娃的外形设计灵感源于苹果iMac。



 iMac G4

夏娃


03

为纪念20年代制作人哈尔·罗奇(HalRoach)和《2001:太空漫游》中的电脑HAL,片中瓦力的宠物蟑螂被命名为哈尔。

《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工智能电脑HAL

地球上最后的蟑螂HAL


04

瓦力离开大气层时收集的最后一块碎片是苏联在1957年发射的人造卫星SputnikI,它是第一颗被置于环地轨道的人造卫星。


作者简介




戴锦华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开设“影片精读”“中国电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性别与书写”等数十门课程。中文专著《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英文专著Cinema and Desire, After Post-Cold War。专著与论文被译为韩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十余种文字出版。



相关阅读

《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 编著

丛书:给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划出品


《给孩子的电影》由当代知名人文学者戴锦华编选,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50部经典电影,几乎囊括了世界电影版图的各个角落。在编选过程中,戴锦华跳脱出“横”的地理空间,以“纵”的时间的概念串联百年电影时光,囊括除大陆以外的港台及海外的各语种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编选这50部电影,戴锦华和她的编选团队,注重第三世界电影的发展,除好莱坞外的国家,比如伊朗的《小鞋子》以及东欧的电影。力求让电影在孩子心中不仅是“眼睛的冰淇淋”,还是心灵和视野的启蒙者与拓荒人。除选出的这50部外,还特意又以列表的形式,列出50部影片。一来求其全面,有些同样精彩的电影,遗漏可惜。另一方面,也是让有兴趣的读者作为延伸阅读与观摩的参考。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动动手指点一个“在看”并把公众号“设为星标”


🔚
豆瓣9.2分,李安说“它是史上最伟大的儿童电影,但值得每个成年人去看”
豆瓣9.0,《城南旧事》为何是“最具中国情感”的电影?
戴锦华:好电影赋予孩子毕生相随的心灵宝藏
戴锦华×毛尖:电影何以拉长我们短暂的生命?
戴锦华讲《三个傻瓜》: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否有效?
《死亡诗社》:一个解放并且站立的时刻 | 戴锦华电影课
北岛 x 刘慈欣 x 韩松 x 戴锦华:“未来”迫在眉睫,科幻已成为应用文
戴锦华:小时代是我们对今日世界的误判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