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戴锦华:寒假不容错过的50部电影,您为孩子收藏了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首都教育 Author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
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但,我们的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美育教育”?近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戴锦华教授近日在首都教育的《师说》栏目中探讨讲述了“电影美育”。
又是一个伴随着疫情的寒假,学生们离开校园回到家中,在读书、作业之余,如何充实假期时间充电学习?这个假期,不妨带孩子一起打卡戴锦华老师推荐的50部电影,相信假期结束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本文转载自“首都教育”(ID:bjedunews)
戴锦华
“电影是唯一一个人类知道它生日的艺术,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
在我看来,好的电影是复数的,它如同好的书籍一样,源源不断的给予我们爱和养料。它不光是一种记忆装置,更重要的它会是个人生命史的刻痕。
我非常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去选择他们认为的好电影,自己去体验,去进行一场思想的风暴。
因为它能让我们的内心与世界相通、与他人相遇、让我们的人生得以展开,然后让我们经由电影,真正的去体验一种美,体认到艺术与生命的那种高度的相互内在,这将会是我们一生永远不能被剥夺的财富。”
电影之美,美在何处
1895年12月28日。
电影,是唯一一个人类知道它生日的艺术。
知道它如何作为一个技术发明,被发明出来的,最年轻的艺术。
戴锦华
“在某种意义上,电影是一种记忆装置,这是电影艺术非常独特的地方。”
视频中戴锦华教授提到,直到现在,她仍记得幼时偷偷省下早餐钱,只为去看《刘三姐》的场景。
个头小小的她,扒着票房的窗口把钱递进去,永远买第一排,在影院把《刘三姐》看了一遍又一遍。
这样的童年岁月会携带着那种色彩和调子,那些歌声和面孔也会使得这些年份变得非常突出。电影不仅装载着历史影像,更重要的它还会是个人生命史的刻痕。
所以说,电影是个人记忆,同时也是时代的记忆。它不仅能够去记录和捕捉人类故事、人类生命、再现人类历史,它同时还可以去追问那些最本体论的、最本源性的问题。
电影《刘三姐》剧照
同时,电影作为一种美育,最重要的是提高视觉敏感性,强化视觉的记忆。
好的电影如同好的书籍一样,给我们提供美和养料,它是复数的。
可现在人们都以为,在电影当中我们是去看幻象。
但其实电影的本质魅力之一,是真的让我们去“看见”,而这个看见是和某种真理联系在一起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美育发展到个人生命成长的那样的意义当中去。戴教授确实觉得,让电影成为我们教育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电影是多元的。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类型的电影,有不同国别的电影,有很多其他电影艺术的尝试。
我们对于电影的理解、对电影的趣味,不应单纯的被院线所铸就,而是应该在电影当中看到世界的丰富性和生命的多样性。
让我们更有共情能力,让我们真的有同理心、有想象力,得到人生的拓展,获得更多多元的东西。
电影《天堂电影院》剧照
电影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市面上电影种类繁多,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电影,该给予孩子一场怎样的电影美育,是家长们一直关心且热议的话题。
面对家长们的种种疑虑,戴锦华教授给出了以下建议:
戴锦华
“当他们选择电影时,我希望他们能够在尽可能大的屏幕上看。”
视频中戴教授提到,因为电影是为大银幕拍摄的,所以当我们在手机或平板上去看的时候,很多电影的视觉艺术的构成就流失了,就不可能被捕捉到了。
所以,当孩子选择电影的时候,我们要在尽可能大的屏幕上去观看,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戴锦华
“电影是记忆装置,是历史载体,但电影不是历史。”
戴锦华教授发现,很多学科都用电影做教材,比如老师以电影为导引,引导孩子走进名著。
此时我们会发现,名著改编片作为历史的电影形象,是最为直观的,也是一个有效的捷径。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使用电影来作为认知的教材时,需警惕电影是记忆装置,是历史载体,但它绝不是历史!
电影《城南旧事》剧照
我们用电影故事的影像去替代历史影像的时候,可能会遮蔽了孩子对历史的进入和认知。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明确,电影是电影。
我们可以在电影中遭遇到社会、人生、历史、文化、民族的记忆、民族的创伤、民族的思考、民族的自觉……但这不是电影独特的功能。
我们要有自己的认知,要能够经由电影,去真正的体认一种美,体认到艺术与生命高度的相互内在,这才是对电影的理解。
电影《金刚川》剧照
戴锦华
“我希望他们先战胜说所有艺术都需要去学习,只有电影不需要学。
观影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经由电影学习。”
戴教授特别想分享给老师、家长和孩子们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观影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你以为电影观影能力是与生俱来的,那么你其实就把银幕当成了一块玻璃。
在戴教授看来,电影是复数的。进入电影院不是放空与休息,而相反,这两个小时的视听时空语言编织并且展现的过程,是电影的美和电影讲述得以达成的过程,是一场思想上的风暴。
当电影作为一种美育时,孩子们不光看故事、看表演、获得娱乐,更重要的是他们与电影相遇,并且走进电影艺术。
而更多的更优秀的电影艺术,则是他们在自觉地去运用电影语言、去解构新的故事、去讲述新的故事、去创造新的电影的美、去探索电影艺术的美的边界,在广阔的电影世界中,去触碰广阔的人生。
电影《阿甘正传》剧照
戴锦华
“低龄不是低幼,家长对电影的偏见,其实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很多家长对电影有着某种偏见,觉得电影与暴力和色情,有着某种逻辑连接,不是孩子所能接受的。
这在戴锦华教授看来:
家长对于电影的偏见,其实背后最大的问题是源于对孩子的不信任。
我们希望替孩子选择读物、替孩子选择电影、替孩子管理他的电脑……我们希望能给孩子一个温暖而安全的环境。
但低龄不是低幼,家长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以为孩子幼稚,但其实他们有着自己的智慧。
电影《小鬼当家》剧照
其实,我们不必在电影中怀抱着偏见去设界,这些都不是选择电影的必须的原则。
而必须的原则是艺术的成就,那些真正的被暴力色情充满的电影不可能是优秀的电影,因为好的电影是复数的,它一定不是由蹩脚的、粗俗的电影语言来描述的。
我们不要预设孩子从一部电影中获得什么,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他们认为的好电影。
我们和孩子共同观看电影,一块儿笑一块儿迷茫,可能也一块儿流泪。看完之后可以一块儿讨论,如果孩子还太小,我们就帮助他们上网查背景资料、看影评,不必过度的加以指导。
电影《天堂电影院》剧照
戴锦华
“说到看电影,我非常希望他们真正去形成自己的趣味,形成自己的选择。”
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我们建议选择儿童视角的故事,但并不一定是孩子的故事,比如《小兵张嘎》、《伊万的童年》这些历史上的战争片。
因为它并不是真的在表现战争,而是在表现,在特别艰苦的环境下,孩子的成长。
那么对于大学生看电影的话,有一个非常简洁有效,但并不全面的方法,就是去关注世界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它的入围片目。
提醒大家,在选片时不要把获奖片目看得太重,但是入围片目,尤其是几个若干国际电影节的入围片目,其实会覆盖年度有特色的、有表达的、有艺术成就的电影。
戴锦华教授特别希望孩子们能真正的去形成自己的趣味,去真正形成自己的选择。因为有质量的电影,足以丰盈你的人生,且是一笔永远不能被剥夺的财富。
给孩子的寒假观影指南
以下十部影片
摘自戴锦华教授《给孩子的电影》
《城南旧事》
《伊万的童年》
《龙猫》
《小鞋子》
《哈利·波特之阿兹卡班的囚徒》
《流浪地球》
《钢的琴》
《机器人总动员》
《阿甘正传》
《天堂电影院》
注:《给孩子的电影》中共收录50部佳片
若感兴趣,可自寻阅读
主编:韩凌视频编导:吕永阳 何柳图文编辑:何柳 蔡赫摄像及助理:杨帆 梁合合后期包装:崔璨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动动手指点一个“在看”,并把公众号“设为星标”!
相关图书
《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 编著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20年08月
戴锦华给孩子的电影公开课,
世界极简电影史,
50部经典影片赏析,
让电影做孩子心灵和视野的启蒙者与拓荒人。
延伸阅读:
北大教授戴锦华:电影应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因它参与了我们生命的成长
豆瓣9.2分,李安说“它是史上最伟大的儿童电影,但值得每个成年人去看”
戴锦华:小时代是我们对今日世界的误判
《死亡诗社》:一个解放并且站立的时刻 | 戴锦华电影课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