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第一国剧热播,鲁迅意外走红
三月第一国产剧非《觉醒年代》莫属。
豆瓣评分从刚开播的8.3一路攀升,直到破9。后台每天都有人在催更。
这部剧之所以振奋人心,在于它还原了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走在时代前列的仁人志士群像。
剧中有很多描摹可圈可点,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之一就是对鲁迅和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诞生的描摹。
曹磊版的鲁迅,把鲁迅写作《狂人日记》的过程演出了丰富的层次,也让观众难得地被鲁迅“燃”了一把。
《狂人日记》作为近代第一部白话小说,其开创之功自不待言。后来,也成了我们语文课本上的经典篇目。
那么,《狂人日记》是如何诞生的?狂人到底是狂还是不狂?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埋藏了怎样的深意?
今天,让我们跟随景山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北京市级骨干教师刘志江老师,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
《觉醒年代》中鲁迅写作《狂人日记》片段
“救救孩子”
——狂人的狂与不狂
○
刘志江
(北京景山学校语文教师)
你好,欢迎收听《呐喊》精读课第二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狂人日记》, 我们一起说说狂人的故事,看看狂人到底是狂还是不狂,同时探讨鲁迅写作这篇小说的深意。
《狂人日记》的意义可以说是非常重大。这篇小说诞生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918年,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随着这篇小说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还有“鲁迅”这个笔名。你可能知道,鲁迅原名周树人,他为什么起“鲁迅”这个笔名呢?
一般认为有三个理由:
第一,是鲁迅的母亲姓鲁,叫鲁瑞,你可能也发现了,鲁迅很多小说的故事发生地都在鲁镇。以鲁为姓,寄托着鲁迅对母亲的爱。
第二,鲁迅本姓周,自古以来,周鲁被认为是同姓之国,笔名的“鲁”的也就顺其自然了;
第三,“鲁迅”这两个字取的是愚鲁而迅速之意,也就是说我虽然愚笨,但我笨鸟先飞,这能体现出鲁迅先生的自谦。
当然,对“鲁迅”这个名字的解释还有很多,你可以再去探究一番。
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鲁迅正式亮相文坛。
《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狂人日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先和你说一说。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狂人三十多岁,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他的大哥请医生来给他看病,他便料定医生是刽子手扮的,认为是把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佃户说打死恶人,挖了心肝来吃;人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这一切让狂人都非常担心。
狂人看书时产生幻觉,他“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二十岁左右的人同他辩论“吃人”的事。狂人就发问了:
“从来如此,便对么?”
狂人进一步发出诉求:去了吃人的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
后来呢,一个大清早,狂人在堂门外向大哥发表他的狂话,劝大哥不要吃人,引来赵贵翁和他的狗还有一伙人看热闹。
大哥很生气,赶人们出去,喝道:“疯子有什么好看!”狂人想起自己的“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大哥又管着家务,莫非狂人也在饭菜里吃过妹子的肉。最后,狂人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救救孩子……”
这便是《狂人日记》的大致故事情节。
慕容引刀绘制插图《狂人日记》
故事讲完了,你发现没有,我故意落掉了写在《狂人日记》最前面的一小段文字,就是小序部分。小序这样写道: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曾经得过“迫害狂”之类的病,病中写了两册日记。而后面的故事就是作者选择抄录的。
那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狂人在哪呢?他做什么去了?这个问题可相当重要,先暂时留给你,咱们一会还会提到。
赵延年木刻版画《狂人日记》1985年
说过了狂人的故事,你估计又要追问了:狂人到底是“狂”还是“不狂”呢?
我告诉你,狂人既狂也不狂。对于这个回答,你可能有些费解。我告诉你,其实这个问题没有那么复杂。
狂人当然狂了。
“狂”表现在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举动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比如他把别人议论自己,笑自己,都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假象,这就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狂”还表现在混乱的逻辑。比如小说最开始的一句话: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从月亮到自己再到赵家的狗,可以说逻辑是非常混乱的。
“狂”呢,还表现在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之外的幻觉的不断出现。比如说在故事的第10节,
“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
这些明显都是幻觉,狂人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
总之,狂人的狂总体表现在他所具有的“迫害狂”的那份“过分神经质的惊恐”。
《狂人日记》话剧版 导演:李建军 2011年
我还要告诉你,狂人又不狂。
狂人的“不狂”,体现在他“超前”的思想意识,成为个体生命觉醒的象征。狂人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我举几个例子,你听听,看看他说得有没有道理:
比如说第3节,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两句话用狂人“病态”的独白,揭露了封建社会表面上处处宣扬仁义道德,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暗指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窒息与戕害。
鲁迅摩挲手中的笔,如一把刻刀
再比如狂人想象着吃人的世界,那里是什么样呢?那里是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不仅如此,狂人还将“吃人”的历史向上追溯,说中国是“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这样一写,对于“吃人”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批判不可谓不坚决、不透彻。
狂人还对自己也可能吃了人进行了反省,在小说最后,狂人喊出四个字:
“救救孩子……”
综上,我们说,狂人又是不狂的。
赵延年木刻版画《狂人日记》1985年
刚才,我在讲述时,一会儿说狂人是狂的,一会儿又说狂人是不狂的,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说的直白一点:
狂人的狂是指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是生理方面的,非理性的。
他的不狂呢?是指他是一个精神叛逆者,是心理层面的,是理性的,他挣脱了诸多束缚,成为独立性的生命个体,他说出了世界的真相,也就是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我再换一种说法,就是说:“狂人”是现代社会最先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代表,他越是抗议,便越为社会所不容,就越被视为是“疯子”。
赵延年木刻版画《狂人日记》1985年
说到这,你是不是对“狂人”又有几分敬意了。我还要告诉你一件事,你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前面我曾经留给你一个问题,还记得吗?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狂人在哪呢?做什么去了?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鲁迅在小序部分明确告诉我们,狂人“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所谓“早愈”,意思是病早好了。“候补”呢,是指只有官衔而没有实际职务的中下级官员,由吏部抽签分发到某部或某省,听候委用。
这里很清楚的写明了“狂人”后来恢复“正常”,他融入社会了。一个如此明确历史真相的狂人竟然回到了他曾经所深恶痛绝的社会,他正变成他曾经厌恶的吃人者。
有一句话你可能听说过,一个人慢慢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你说这个结果你震撼不震撼?
赵延年木刻版画《狂人日记》1985年
下面是小结时间。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狂人的故事,分析了狂人的狂与不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穿越了百年时空,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发人深省。
“救救孩子”的呼喊既是最急迫的时代问题,也能反映启蒙者的使命感——那些还没吃过人的孩子,只有我辈能救。
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仅靠一本《新青年》,一个鲁迅,一次“新文化运动”还不足以撼动“铁屋子”。但只要孩子得救了,未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不再受吃人的封建礼教所支配的社会。这也正是狂人和鲁迅本人奔走呐喊的希望所在。
《觉醒年代》中鲁迅写作《狂人日记》
最后到了请你思考的时间了。一百年前的1918年4月,《狂人日记》发表。百年之后我们再回首,你怎么理解“救救孩子”这四个字背后所包含的深意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把留言写在下方,我会随时关注。
作者简介
刘志江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第四期“中小学名师工程”学员。出版教育教学专著《山长水远,总在心间》。
《名师精讲必考名著》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领域的“梦之队”
——由顾德希、薛川东两位著名特级教师担任主编,
北京四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师大附中、景山学校等名校
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名师主讲,
北大中文系教授担任学术顾问,
针对2019年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中例举的12部经典阅读篇目,
打造的在学生自由阅读基础上打开阅读视野,
既能应对中高考,又超越中高考的
必考名著精讲音频课程。
适合人群:
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师、中小学生家长。
聆听收获:
12部名著总共约140讲,每讲10分钟左右,
总计1400分钟的音频课程
(亦可以按需求选购单部名著音频课程);
▍主讲教师及课程大纲
《名师精讲必考名著》
最短12天,通晓作品内容,
直抵名著内核,知其经典之处;
博览经典魅力,丰厚底蕴提升人文素养;
主讲团队丰富的经验,
助你一臂之力,让备考事半功倍。
“网易公开课”APP陆续更新中
全套课程199元
点击“阅读原文”
或下载“网易公开课”APP,
即可购买!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名师精讲必考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