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小孩与鹰》,暑假感动推荐

戴锦华 给孩子
2024-10-11

暑假已过半,今天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小孩与鹰》。《小孩与鹰》拍摄于1969年,被认为是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位列英国电影学院十大最优秀的英国当代电影榜单。


影片改编自当代英国作家巴里·海因斯的同名小说。这部作品是英国著名导演肯·洛奇的第二部长片,也为他博得了广泛而持久的声誉。


这部电影不光让我们看到了人与动物间可能建立起的一种肝胆相照的亲密关系,而且提供了一种来自过去,同时也是朝向未来的提醒:在人们尚未被手机和社交网络所隔开的年代里,有一种有别于当下的生活方式,它是暖的,有温度的,埋在地里,可以生根发芽。它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代表了另一种历史的可能。

本文选自《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编著,活字文化出品

《小孩与鹰》

Kes

上映时间:1969年

导演:肯·洛奇

编剧:肯·洛奇

主演:大卫·布拉德利、弗雷

迪·弗莱彻、琳内·佩里

主要奖项:第24届(1971)英国

电影学院类最佳男配角、最佳新人,

第17届(1970)卡罗维发利国际

电影节水晶球奖


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小孩与鹰》发生的国家——英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地理意义上,它是个小国,国土面积仅仅和陕西省差不多大,人口也只有5000万。


它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的海岛之上,一年到头都是阴云密布的天气。然而,它却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曾经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也是当今世界政治秩序的缔造者之一。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里,人们过着怎样的日子呢?《小孩与鹰》正是一份来自导演肯·洛奇的答案。


电影主人公叫比利·卡斯帕,是来自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巴恩斯利镇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



影片开始,摄影机随着主角的脚步,开始向观众展示这片土地的全貌。



镜头潜伏在草丛中,处在一个十分低矮的位置,开始紧紧聚焦着奔跑的比利,他一路跑来,又向远方跑去,镜头随之一摇,我们看到了后景中绿色的原野,教堂的尖顶,远方一片片低矮的红砖屋。



这种红砖屋始建于19世纪晚期,是英国最为常见的民居,尤其会成片出现在矿区和工业区。


随后摄影机开始进入小镇,我们看到潮湿的街道,玩耍的小孩,还有去取报送报,手忙脚乱开始工作的比利,当他坐在草地上,开始利用工作闲暇享受偷来的牛奶时,我们又看到了远处冒着烟的工厂。



不到十分钟的镜头,对白很少,画面作为唯一的语言,完整而准确地向观众传达了关于比利身处世界的全部信息:


这是一片煤矿区,人们都从事着和采矿有关的工作;这片地区普通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像比利这样的未成年人,也需要在课余打零工贴补家用。



在交代外部世界的同时,这种镜头语言也暗示了电影内部所包含的几个重要信息。


第一,影片时刻在关注着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尤其是主人公比利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第二,昭示了影片导演的立场,它的目光朝向的不是城市里的富人和达官显贵,而是正在衰败中的矿区工人社群,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日常生活;



第三,这样的镜头语言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它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以客观、克制、纪实的笔触,去描绘这个世界,讲述这里发生的故事。


肝胆相照的孩子与鹰


比利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好孩子”。他偷东西,逃学,上课睡觉,下课打架,屡屡被老师批评惩罚;



但同时他又极为善良,充满爱心,尤其喜欢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悉心照料它们,在他发现小鹰后,他从镇上的书店里偷来专门的书籍,学习相关知识。



这种两重性,对应着比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主人公所置身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无法协调的事实。


对于比利来说,那个由学校、家庭、矿区和大人组成的外部世界,是压抑、刻板,甚至是充满敌意的,各种条条框框压着他,规训着他的天性,他得不到认可,贫寒的出身也让他吃尽苦头;



而当他回归到那个小小的仓库,和小鹰一起玩耍的时候,他似乎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回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那里获取着愉悦与安宁。



在肯·洛奇的镜头中,那个外部的世界,总是现代化的、人为的、室内的景观;而那个可以和小鹰玩耍的自由自在的世界,却是自然的,由绿色的草地和丰茂的树木一起编织而成的。



一系列对立的意义——内和外、人性和规则、自然与城市的矛盾,构成了故事的张力所在。


在种种似乎无法调和的,也无力改变的紧张中,小鹰成了一个变数。


鹰的名字“凯斯”(Kes),是英文“红隼”(Kestrel)的缩写,这一爱称自然包含了某种亲昵的感情。



不难发现,从收养凯斯那一刻起,比利就在做一件矛盾的事情:一方面,鹰是难于被驯服的动物;另一方面,比利又在时时刻刻“科学地”训练着它飞行,捕食,然后温顺地回到自己的臂膀上来。



尤为重要的是,比利深知这一点,正如他告诉自己的老师那样:


“鹰飞着的时候有一种怪异的感觉:安静。就像在幽静的口袋里飞翔……鹰不是宠物,是无法被驯服的,它最多是被人操纵,本性狂野暴力,不怕任何人。”


在比利眼中,鹰是这个世界无法驯服的生命,无法成为自己或他人的奴仆。



正是秉持着这种觉悟,比利和凯斯的关系才不同于一般人和动物的关系。他们不是主与奴,而是一对伙伴,彼此照顾,相互理解,肝胆相照。


渐渐地,比利将自己的情感认同放在了鹰的身上,而非家庭和学校里那些人的身上,人和动物建立起比人和人之间更为亲密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利和凯斯的命运是相似的,他们面对着的是同样的环境,一个充满危险的外部世界,一个时时刻刻希望把他们锤炼成服从规则的、温顺的宠物的世界。


比利在凯斯身上所看到的那种潜伏着的无法驯化的品格,似乎也是对自己生存哲学的某种确证,这些都加深了他们彼此间的羁绊,人和鹰都在以某种方式,在有限的天空中行走或飞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于是,随着二者感情日益加深,观众们也不由产生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一方面不想让小孩和鹰分开,一方面又深知鹰其实是不自由的。


当比利在课堂上详细讲述驯鹰的那一幕出现时,这种疑惑到达峰值:



的确,比利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是照此发展,这种矛盾到底该如何解决?故事该如何收场?


在此我们不愿向尚未看过电影的读者剧透故事的结尾,只能说,为了凯斯,比利做了一个孩子所能做的一切。



同时,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始提到的肯·洛奇的美学风格来描述电影最后一幕:那是一个情绪极其饱满,但镜头表现又极其克制的场景。


导演并没有丝毫的煽情,没有丝毫的额外铺垫或眼花缭乱的手法,只是将镜头对准了主人公,忠实地,甚至是有些冷漠地记录下他的行动,随即将观众抛掷在长久的震撼之中。



这是导演肯·洛奇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影像原则,而这样的处理,也使得观众得以充分体验这种风格所带来的强烈的现实感和颇具力量的艺术效果。


英国传统工业区的历史纪实


最后要提及的是,当今日的人们回望故事发生的20世纪70年代之时,这种纪实风格提供了某种厚重的历史价值。


通过电影,我们看到比利所生活的英国传统工业区里的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



他们会在每个周六穿戴整齐,来到工会的俱乐部里喝酒、跳舞、欣赏乐队现场表演;他们会抱怨自己的生活,为了前途发愁,也会顷刻把这些烦恼都抛之脑后,肆无忌惮地开玩笑;



他们不关心政治,让孩子代自己去投票,以至于比利长久以来一直以为未成年的自己也拥有投票权;他们穿着曼联的球衣上阵踢球,称呼自己是博比·查尔顿,对每个球都锱铢必较……



凡此种种,是工人社群生活的局部,他们是有血有肉的;而当这些局部彼此勾连之时,便是一幅更加丰满的画面,记录着一种集体的生活。


尽管外部世界似乎在一点点坍塌,人们仍然自洽地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之中,分享着某种习惯,彼此确证着生活的意义,仰赖的价值。



在此意义上说,这部电影提供了一种来自过去,同时也是朝向未来的提醒:在人们尚未被手机和社交网络所隔开的年代里,有一种有别于当下的生活方式,它是暖的,有温度的,埋在地里,可以生根发芽。它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代表了另一种历史的可能。


导演档案


肯·洛奇,英国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1936年6月17日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纽尼亚顿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考文垂一家机械厂的电工。


在纽尼亚顿度过了少年时代的肯·洛奇考入纽尼顿文法学校,毕业后在英国皇家空军做了两年打字员。


退伍后进入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修读法律。在那里,他发现戏剧和电影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他的电影作品突出特点为现实主义的技法和社会题材的关注。他以镜头聚焦于低下阶层的日常生活、劳工权益以及宣扬社会主义理念而广为人识。作品屡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多个奖项,包括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



深入思考


1.如何理解比利的哥哥这一人物?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最后的举动,是值得同情的吗?


2.在中国影坛,你能想到的关于描摹工人社群生活的电影有哪些?他们用的是怎样一种讲述的方式?和这部电影又有何不同?


拓展观读

图书

《雾都孤儿》

狄更斯著,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影片

《我是布莱克》,肯·洛奇导演,2016年。


观影提醒


本片展示了英国北部底层社会、边缘人群的现实生活,影片基调较为缓慢低沉。建议高中以上、有较全面的世界知识和较强的电影艺术鉴赏力的同学观看。


资源获取方式

1.扫码关注


2.在公众号菜单内回复“小孩与鹰”,即可获取在线观影资源


相关图书

《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 编著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20年08月 


戴锦华给孩子的电影公开课,

世界极简电影史,

50部经典影片赏析,

让电影做孩子心灵和视野的启蒙者与拓荒人。

延伸阅读

戴锦华:好电影赋予孩子毕生相随的心灵宝藏

圣诞节,查理·卓别林不该被遗忘

北大教授戴锦华:电影应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因它参与了我们生命的成长

戴锦华×毛尖:电影何以拉长我们短暂的生命?

豆瓣9.2分,李安说“它是史上最伟大的儿童电影,但值得每个成年人去看”

豆瓣9.0,《城南旧事》为何是“最具中国情感”的电影?

戴锦华×毛尖:电影何以拉长我们短暂的生命?
戴锦华:小时代是我们对今日世界的误判
《死亡诗社》:一个解放并且站立的时刻 | 戴锦华电影课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