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刊资讯丨《区域史研究》创刊号
《区域史研究》 创刊词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新的刊物,名为《区域史研究》。顾名思义,是为区域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分享最新研究、交流最新思想的平台。
区域史是一个数十年来颇受关注的历史学研究取向。区域研究是一个和地方研究看上去很相似的概念,但实际上两者的学术意义有很大的区别。对一个地方的范围的认定,可以是一个地理范围,如珠江三角洲、杭州湾等,也可以是一个行政范围,如潮州府、莆田县等,这些都是有较为清晰的地理或者行政界线的,在此层面上,无须论证地方何以能够称为地方。但区域不同,区域之所以称为区域,缘于其内在意义,这种意义可能是经济上的,可能是族群上的,可能是文化上的,也可能是宗教上的内在联系,而归根结底,是人的联系。正是在人的互动中,研究者可以发现一个有意义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一个“区域”。从不同的问题意识出发,这个有意义的范围存在差异,它可以是一个村落,可以是一个省区,可以是一个国家,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的一片地域,也可以是若干国家和地区。对一些研究者而言,区域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既有存在,划定区域,然后开展研究。但对我们而言,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恰恰是区域史研究的核心问题。
施坚雅(William Skinner)的区域体系理论是中国区域研究中的重要范例,其研究从人的行为出发,打破了以政区为界线划分中国地域的传统思维,而以江河流域作为区域划分的基本决定因素,以商业腹地为核心,强调市场在社会结构的整合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具有中心-边缘层次的区域。20世纪60年代,在施坚雅、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等人类学家的影响之下,以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孔飞力(Philip A.Kuhn)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引入市场结构、区域研究到近代社会史研究上。20世纪80、90年代,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耶鲁大学等代表性高校的历史学者与人类学者,以华南为试验场,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从区域出发,尝试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演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华南研究”。近年来,区域史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学者在论及自己所做区域史研究的时候,往往也不再需要像二三十年前的前辈们那样,对自己为何选择一个区域而非以中国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以及这一区域是否具有“代表性”进行解释或者辩护了。
以区域为研究对象,如今似乎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路径。但许多研究,却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自说自话,呈现出了令人担忧的“碎片化”现象;有的研究者也力图超越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论述,却沦为既有解释框架的注脚。区域史研究,一方面要对区域对象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在其中呈现一种“理”。这种“理”,不只是针对研究者个人,还要能引起其他历史学家乃至其他学科学者们的共鸣。这就要求,不管研究的实际范围大小如何,区域史研究者一定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整体的历史感,而且要眼界开阔,积极与其他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交流对话,在立足于史学学科本位的同时,体现出积极的理论自觉。
当前有关区域史研究的论文虽已多见于各学术刊物中,但本刊仍希望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向、思考认识与最新成果。《庄子》云:“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我们虽渺如爝火,不能有裨于日月之光,但亦愿以一孔之见、一缕之明,献芹于尊前。
创刊号 目录
发刊词 /ⅰ
学人访谈
区域史研究的旨趣与路径
——刘志伟教授访谈 刘志伟 任建敏 / 3
专题研究
清代西樵的聚落形态与社群组织:一部动态的区域社会史 陈海立 / 39
从抚瑶到设州:明代广东岭西地区治理策略的演变 任建敏 / 67
清代广东发帑收盐的地方运作与盐场宗族
——以东莞《凤冈陈氏族谱》为中心 李晓龙 / 87
清朝建置九龙寨城过程中的收地拆屋赔偿问题 张瑞威 / 112
清末民初幕友的交游网络
——以刘乃勋《一庐全集》为中心 卜永坚 / 128
军代民差:明代贵州的驿站管理与卫所军役 张楠林 / 142
书评
评William Guanglin Liu,The Chinese Market Economy, 1000-1500 韩燕仪 / 163
评Giorgio Riello,Cotton: the Fabric That Made the Modern World 王雪莹 / 168
评王东杰《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王洪 / 175
评卢露《从桂省到壮乡: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壮族研究》 孙剑伟 / 182
评李新峰《明代卫所政区研究》 张楠林 / 188
评吴琦等《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 李幸 / 194
征稿启事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创办的刊物,旨在为区域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分享最新研究、交流最新思想的平台。本刊设有学人访谈、专题研究、研究综述、读史札记、田野笔记、书评等栏目,现面向海内外学界征稿,来稿要求如下。
(一)论文字数一般不超过3万字,须有中文摘要(200字左右)以及3~5个中文关键词;读史札记、田野笔记一般不超过1.5万字;书评一般不超过4000字,有深度的书评,则不受此限。
(二)文责自负。除非事先说明,否则编辑部对文字内容均可适当处理;译稿一律附原文。
(三)本刊采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投稿格式和注释体例,请各位作者投稿前务必参照修改。来稿统一采取页下注方式,每页重新编号。出自同一文献的注释第二次出现以后,只需标明著者、篇名、卷次、页码即可。
(四)来稿请通过电子邮件寄至lingnanculture@126.com,并在邮件标题栏中注明:《区域史研究》投稿。
(五)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来稿时请将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职称等反映作者信息的个人资料另页附上,并在正文中避免出现作者的相关信息。
(六)请勿一稿多投。收稿后逾3个月未做答复,作者可自行处理。
(七)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编辑费、审稿费、版面费等费用。稿件一经发表,即奉稿酬,稿酬从优,并赠送作者样刊5册。
(八)本征稿启事常年有效。
《区域史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