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闲话| 上帝存在的证明

泰尚 楞个想 2022-09-24

       

并不是先有上帝才发现它全知能善,而是我们需要全知能善,才名之曰上帝。试着讨论一下上帝是否存在。

       神证论(Arguments of the existence of God),可以有以下三种路线:宗教经验神证论、实用主义神证论、证据主义神证论。第一种路线的思路很直接:因为我经历到上帝,所以上帝存在。显然这种证明因其主观性(主观不等于错误)及神秘主义倾向而不足以构成“证明”。第二种证明方法很实际:因为相信上帝存在比不存在有用,所以上帝存在。常被人提起的帕斯卡的赌注(Pascal’s Wager)即属此类证明。第三种路线则是哲学观点下试图给出经得起普遍理性与人类共同经验检验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据,是严格意义上的神证论。

       西方哲学是有着其独特的线索,自泰勒斯初祖以来,到苏格拉底的哲学定性,一直到新柏拉图主义影响下的圣·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影响下的圣·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经过了一系列对上帝的论证,使上帝存在得到证明,至高无上的唯一的无所不知的全能的上帝观念的实在性和真理性被树立起来,在经院神学范围内和经院哲学的层面上,上帝获得了具有逻辑上和概念上的严密性的充分论证和绝对确定。

       这里说一下圣托马斯。他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知道上帝这条教义是基督教的基石,同时,他看到经院哲学之父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上帝乃无法设想有比之更为伟大的存在者。既存在于思想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要大于那仅仅存在于思想中的。 因此,上帝必然存在于现实中,而不能仅仅存在于思想中。)遭到一些人的驳斥。于是,他就因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上帝是“不动的推动者”和“最终因”等,来为上帝的存在作全面的论证,即著名的五大论证。这些论证当中,还混合了奥古斯丁和阿拉伯哲学家的一些论点。

(1)从运动或者变化(宇宙论证)不懂的推动者之论证,即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方面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世界上有些事物是运动的,这在我们的感觉上是明白的,也是确实的。我们也知道,世界上每一件运动的东西,需要某种东西来推动,某种东西又需要另一物来推动。还有,运动不外像亚里士多德说的,是事物从潜在性向现实性的转变。一件事物,除非受某一个现实事物的影响,它决不能从潜在性变为现实性。依此推理,如果没有一个第一推动者和据对的现实性,我们将被迫无止境地网上追溯,永远不可能达到重点。所以,一定有某种存在是不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每个人都知道这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2)从因果律或者理由充足律(因果论证)最终因的论证:世间每一个结果都有其原因,如果没有一个自因的、不依靠任何东西就存在的东西,我们又被迫在因果系列上趋于无穷,那么有一个最终因,也是必然的。这个最终因,我们就称之为上帝。

(3)从可能的以及必要的(不必然论证)自身必然性的论证,即从可能性和必然性方面来论证。我们看到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生生息息,既存在又不存在。这样,如果一切事物都会不存在,世界就自始至终不该有事物的存在,因为事物若不凭借某种存在的东西就不会产生。这就是说,一切存在事物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有些事物还必须作为必然的事物而存在。不过,在必然的事物中起必然性有的是由于其他事物所引起,有的则不是。要把由其他事物引起必然性的事物推到无限,这是不可能的。正如第二个论证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某一东西,自身具有自己的必然性,而所有的人都说它就是上帝。

(4)从完全的(阶段论证)从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的等级存在,论证上帝的存在。以前事物的善良、真实和尊贵等,有多有少,有高有低,这是同高点相比较而言的。所以,世界上必然有一种最善良、最完美和最高贵的存在,我们就称之为上帝。

(5)从本性的引导(目的论证)从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我们看到,那些无知识的人,甚至那些生物,也是为着一个目标而活动的。但是,一个知者如果不受某一有知者的智慧,那他就像一支不受射手指挥的箭那样,也不能够达到他的目的地。这就意味着必定有一个智慧的存在者。一切自然事物都要依靠它指引而趋向自己的目的,这个存在者就是上帝。   

      这五个证明看似复杂,其实思路雷同,形式单一,麦葛福评论道:“阿奎那的辩证手法都雷同,这是显而易见的。每件事都沿着因果线索,回溯至最初单一的源头,并指出这就是神的作为。”不同于安瑟伦诉诸上帝概念的逻辑必然性,阿奎那诉诸于对宇宙事物的观察经验。当然也有人会说,宗教的前提不就是对神或者说上帝的充分肯定吗?他们为什么要论证,是不是就说明内部已经出现怀疑的声音。对此,神学家说,他们的论证是为了让不信仰上帝的人去相信上帝的存在,而不是对自己的反思。否则,想想还是蛮可怕的。

       但自宗教改革以来,马丁路德使人具有直接和上帝沟通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暗示着,统一的上帝受到了他的子民的怀疑,或者说上帝的统一性不复存在,因为大家都可以和上帝沟通,“上帝是这样说的,不对,上帝是那样说的。”人人都有自己的上帝,也就可以解释上帝。这种解释愈发的繁多,先后出现的一大批被后人称为“人文主义者”的便目光从上帝的身上移向人。当他们直面人本身时他们欢呼重新发现了人和人性。他们虽未直斥上帝,却放弃了对上帝的颂扬而以种种艺术的、文学的方式来赞扬人和人性的完美。他们惊呼“人是世界的美”,他们说人的完美宛若神明,胜似天使,让人惊奇不已(莎士比亚)。他们虽还不能说不要上帝,却已非常认真地说“不认识自己,决不能认识上帝。”这给了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上帝的阴影之下而又对天国幸福抱有幻想的尘世的俗人一种真正的启示。(其实就是不敢承认),他们虽未能打倒上帝,但是他们在中世纪长期的神学统治后第一次把一向令人敬畏的至高无上的上帝放在了一边,第一次让人真正以人的方式站立起来,从此人才真正成为人自身的哲学眼光所瞩目的中心,和其他一切科学的和非科学的认知方式所关注的主题。于是,我们的世界就开始从井然的宗教秩序走向自由,人性的光芒充分散发出来。

      但人们会发现,不仅人性自由散发出来了光芒,同样,丑陋的一面也表现的出来,这种行为还是赤裸裸的,凶残的,甚至是吃人的。  上帝是靠吓唬人来管理世界的,同样诡异的是,被吓唬的这些人一有机会就会打着上帝的旗号来吓唬别人,有进必有出,这种现象还是很符合老子的辩证法的。人们又开始意识到人要有所畏惧,怕神、怕鬼、怕上帝、怕报应、怕丢人……这些其实都有积极意义,否则便会天下大乱。

       于是柏拉图一脉的唯理论的代表斯宾诺莎又搬出了上帝,他认为实体是唯一不变的无限的存在,没有超自然的上帝存在,实体本身就是上帝。笛卡尔认为“上帝”观念具有的无限完满性不可能由“自我”的有限性产生,因此无限完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实在所产生的结果,这个无限完满的实在即上帝。斗争继续上演。伏尔泰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信仰的上帝)来。这时康德已出,他说,在纯粹理性范畴内,上帝的存在是不可知的。他敏锐地意识经验开始的做法,看似很高明,但若这个论证有效的话,那么上帝的绝对必然存在反而需要宇宙偶然存在的支撑了。蒂里希毫不客气评论道:“它(托马斯的论证)使得无神论不仅有可能产生,而且几乎不可避免要产生,就像后来的发展所证明的那样。”康德的批判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他也忽略了一个事实:某物存在、宇宙存在是一个事实!或许康德的批判未能解答维特根斯坦的疑惑:“这个世界为何存在,而非虚无!”宇宙论证作为对这一事实的一个解释,作为一种不折不扣的“合理化论证”,有其可取之处,也可以为已经选择的信仰提供一个理由,然而它仅仅是一种可能的解释罢了,与我们所要的确定性差之毫厘,或将谬之千里。相较于本体论证仅仅从观念跨越到实在这一点实在让人惊愕,宇宙论证面临的困难更多。或许我们应该对本体论证再多作一些考察,这一考察从道德论证开始。。。。。。罗素就用逻辑推理质疑了上帝的存在,还有一个很常见的质疑是: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吗?(其他人巴拉巴拉),等千年不遇的大才子尼采说:“上帝死了”,尼采发现世界的运动再也无法将一个上帝的角色添加进去了。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有逻辑和原理来支配的。所以上帝必须死掉。但尼采却因为某种神秘的原因精神失常。


     “证明上帝存在”的提法对人类(尤其是基督徒)理性是一个巨大诱惑,但这种努力已然进行了几千年,但最终都难以摆脱模棱两可的困境。根据圣经上帝必然是人心可知的,但想单纯运用理性能力去知,并获得确定性基本上是徒然的。

       最后,上帝是永恒之“你”,绝不属于“它”之世界;可相遇,却不可证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