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个想

人权

有些事情你们本来就不该做,但偏偏又管得太多!

2022年是《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元年”,家庭教育问题也越发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就说最近的。8月7日以来,一条名为“儿子中考考砸母亲撕下满墙奖状”的视频引起了巨大争议,相继刷爆各大社交平台,微博上瞬间引来3.2亿人次的围观:同样因为教育问题闹上热搜的,还有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不查不知道,原来这个开设还不到两年的新门诊,尽管每周只接诊半天,但早就一号难求,累计“治疗”了超过1500名学习苦难户。且学习困难发生率还蛮普遍的,约在20%左右,与“神经发育、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环境不利因素、家庭教育不当等因素”高度相关……这些爆火新闻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日渐严峻的现实。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家长数量已近5亿,而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其中多数父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50%的家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父母,更不是会生孩子就能做父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就指出,“父母自己更需要教育”,做一个懂科学、讲道理的父母,不是一个可选项,而必选项。今天要为你推荐的这本《儿童自然法则》,就是对中国父母们焦虑、困惑的最好回应,得到了中国著名儿科专家崔玉涛院长、心理管理学家陈禹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伍新春等一众专家的强烈推荐。作者塞利娜·阿尔瓦雷斯,曾是法国公立幼儿园教育体制内的一名老师,她的核心观点是,家长们与其执着于怎么让孩子们多学点知识、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如先弄清楚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是“做什么”,不是发明“新方法”,而是不要侵扰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内心想法。只有了解了孩子,我们才不会试图走捷径,明白欲速则不达。这种观点,与“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哲学气质不谋而合。不过《儿童自然法则》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有着坚实的现代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基础,并通过了严谨的教学实验的检验,对于家长来说,接地气、好读好懂、可操作性更强。作为从孩子成长起来的每一位成年人来说,书中告诫的不少育儿雷区,我们小时候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并且在我们为人父母后,又不自觉地将它延续给了下一代……5岁为什么是教育孩子的一个黄金节点?幼儿早期教育,尤其是5岁之前的教育,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这是《儿童自然法则》的核心观点。可就是什么是“自然法则”,长久以来,大多数家长并不十分清晰。放在“教育”语境下,作者塞利娜·阿尔瓦雷斯认为,最基础的自然法则,首先就应该是由进化论决定的我们大脑的结构和发育机制。科学研究发现,初生婴儿的大脑已经具有成年人神经回路的粗略架构,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潜质,有自动形成语言、行为和社会感知的能力。说白了就是,对于智力的培养而言,造成巨大差距的原因不是遗传基因,而是后天的成长环境。一项名为“幼年之难”
2022年10月19日
其他

冰山之下,母女关系比你想象的复杂的多

许久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女孩说,自己的妈妈可以记住自己每个玩偶的名字,在看不到某只玩偶的时候还会询问那个小朋友去哪了。许多网友在下面评论,说自己的妈妈也是这样,让我们这些看到帖子的人觉得暖心又感动。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所向往的母女关系,亲密无间、悉心呵护、和谐融洽。但母女关系只有这一种模式吗?震惊网友的“燕志云虐童案”则是另一个极端。亲生母亲对自己5岁的女儿施以残忍暴行,恶言相向、限水限食、锤砸手指等,手段之残忍,让人无法想象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同样是母女关系,相处方式却天差地别。母女关系之复杂,像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1,母亲对女儿的影响贯穿一生约翰·鲍尔比等近代英国心理医生曾提出一个理论:母亲对孩子的人格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对应的例子,被母亲精心养育、细心呵护长大的女儿会更有自信和安全感,面对失恋、工作受挫、生活的不如意时,会更快的恢复和走出困境。而没有被好好抚养,不被母亲重视、甚至被嫌弃打骂的女儿,这种经历带来的不安、自卑和焦虑则会留在人格中,走出困境和挫折所需的时间更久,过程也更加艰辛。在《母亲与女儿》一书中,对这种关系的形成原因有更加深入的探讨:1,自怀孕起,女儿在腹中从零感知人生,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导师。2,因性别相同,天性会使母亲对女儿的掌控欲比对儿子更强,女儿对母亲的依赖和仰慕也更强。3,非独生,或多个女儿家庭,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是公平的,没有感受到足够爱的孩子,或遭受不好对待的女儿,难以拥有健全人格。良好的母女关系,会让女儿成年后积极进取、对人生充满安全感,更有底气的面对挫折和挑战,非良好的母女关系,会让女儿对世界和他人小心翼翼、敏感脆弱。这种影响在怀胎十月时就已经开始,在后续的抚养过程中,不断累积,伴随一生。2,母女关系会代际传承电影《春潮》中,一家三代女性坐在一起吃饭。外婆在饭桌上喋喋不休的宣泄自己的委屈和怒气,最后一摔筷子对女儿和外孙女说:你们两个吃着我的、喝着我的,还想我笑着来服侍你们?女儿和外孙女则一言不发,沉默的低头吃饭。这种压抑的氛围不仅在饭桌上,还在生活的其他地方也有体现。三个女性,两对母女。外婆年轻时被自私的母亲盘剥,面对同样为女性的女儿,并非给予爱和温暖,而是别过头去,将自己曾经遇到的压迫和不公,用道德绑架、情感暴力转移到女儿身上。这样长大的女儿爱自己的母亲,也无声的恨着自己母亲,对自己生下的女童,选择不作为,将女童寄养在外婆家中,不成为一个完整的母亲形象。掌控、压迫、彼此厌恶、爱恨交织着在一代代母女关系中被延续下去。法国的阿尔多·纳乌里是从业二十多年的儿科医生,他曾在问诊中遇到过许多类似的情况:科莉塔的外婆已经抡起椅子,砸向窗户的插销,嘴里还大声喊着:“房间里怎么这样热!为什么这样热!我们简直要窒息了!这是要让每个人都病倒啊!”而在《母亲与女儿》一书中,作者纳乌里也讨论到这一现象:母亲是一种无懈可击的存在,人们颂扬母爱的伟大,而当面对母亲身上的缺点时,女儿们总是会压制自己不满,甚至编造各种理由为母亲辩护。世界上没有反对母亲这项罪行,如果嫌弃自己的母亲,就是在自我否定、乃至自我摧毁。女儿们深受其扰,但又无法有效沟通,郁结于心,如果没有恰当的方式调节改变,等她为人母时,也不可避免的将这种关系传承下去。3,如何摆脱母亲对女儿造成的深刻影响我曾了解过一个小有名气的博主,她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为了少被母亲当作出气筒,脸上时常会有讨好的笑容,即使在想哭的时候,脸上也会堆着讨好的笑。而母亲则会满脸嫌弃的说:“这种时候还笑,真恶心。”于是在18岁选大学时,她故意选了一个离家非常远的学校,并毕业以后在异地他乡努力打拼赚钱买房,希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独立生活,远离故土。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认为,在孩童时期,父母是强大无法反抗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庇护才能长大,这种讨好的笑,是一种顺从和自我保护行为。如今她已经三十余岁,事业小有成就,打算在一线城市买房落户,但还不免有时为童年的事伤感。而多少女孩又能像那位博主一样幸运,可以上大学远离家乡,用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克服母亲和家庭对其造成的影响。如果想要摆脱母亲对女儿的影响,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改变:1,母女可稍作交流,善加调停,不要任由沉默毁掉一切。2,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审视,养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对母亲走过的路进行修正,避免成为母亲的翻版。3,寻找一个真心相爱的伴侣,好的伴侣可以让女性重拾过往,勇敢迈向未来,从女儿的身份转换为妻子或母亲,开启新的人生。4,当自己成为母亲的时候,将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分开,对孩子给予充分的爱和关注。母女关系复杂多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母女关系。女性探索和成长之路的起点是母亲,不管是尽职尽责、对孩子竭尽全力、认为“孩子高于一切”的母亲,还是对孩子轻视、控制、冷暴力的母亲,在怀胎十月和抚养的过程中,女儿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母亲的影响,并伴随一生。而想要摆脱母亲的影响,拥有独立的人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久的内省和切实的行动。出版社:
2022年10月16日
其他

尼采178周年诞辰纪念: 我们拥抱艺术以免因真相而亡

2022对于艺术家来说,美是一种超越所有等级的东西。因为在其中,对立面被驯服;这种最高的力量凌驾于对立之上;而且因为其中少了对立,暴力就不再需要了:一切都在轻松与愉悦的状态中顺从而不逾矩
2022年10月15日
其他

《生活之盐》:如果觉得生活太难,记得给自己加点盐

成年人的生活有多难?有这样一条微博,让人看了以后顿时心生疲惫:“自从负债以后,基本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夜夜难眠,也是自己当初太过冲动了,不管不顾地去创业,但还是高估了自己。”当代年轻人,几乎人人都身背房贷、车贷,甚至连感情,都成了奢侈的存在。一位网友描述自己处理父亲后事的心情时说:“我又何尝不想带上全部情感?可是人到中年并不允许。”整个过程像个工具人,只是在后来每每想起父亲时,会心如刀割。信息海啸时代,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每个人都像一只被抽打的陀螺连连转,难道我们的生活,真的本该如此吗?其实不然。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哲学家弗朗索瓦丝·埃里捷的《生活之盐》一书,充满了治愈与温暖。作者觉得我们要把生活中的每一幕每一帧都变成一件美好的珍宝,它会不断地自动生长,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在日常无趣甚至有点疲惫的时候读这本书,会让人觉得这些意识流的碎片文字能在大脑里变成丰富的画面,让人迟钝的感官突然变得敏锐,感性。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料,给自己的生活加点盐,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小确幸,保持趣味盎然;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01活着的意义,不仅仅是忙碌董宇辉说:我虽如小草般平庸,但我眉宇间有山川、胸怀里有沟壑,我和别人不一样,这才是浪漫最好的诠释。我们的生活除了加班就是熬夜,如此无限循环。而《生活之盐》一书中却不怎么出现金钱,不得不让人感慨,如沐春风。现在很多人都会以在多大年纪实现了月薪多少为荣,或者是几年内实现怎样的目标为奋斗理由。但是除了拼命赚钱,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盐分组成:比如度假、看电影、看展览、听讲座、仰着头漫步以及各种艺术实践、访友、旅行、写作、运动、休息、友情、爱情等等……福楼拜曾说:“我每天坚持写作,每天看日出。”素以勤奋著称的福楼拜,每天忙碌是必然,怎么会有每天看日出的闲暇呢?当下人们生活的疲惫与迷茫都源于:终日忙碌,失去了生命的闲暇。殊不知,忙碌与闲暇是相伴而来,相辅相成的。犹如梁秋实在《闲暇处才是生活》中所说:“人们最高的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除了必需的工作之外还能有闲暇去做人,去享受人的生活。”忙碌为闲暇提供了基础和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忙碌积累的物质基础,带来闲暇时间的增加;因此忙碌,是为了更好地闲暇。闲暇则为忙碌带来了活力和生机。适当地休闲,可以更好地改变精神状态,提升工作效率,闲暇就是为了拥有更充沛的精力再次忙碌。当一个人闲暇下来,可以接触到更多美好的事物,从而为忙碌带来灵感。你给生活意境,生活才能给你风景。活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读书、工作和赚钱养家,还有更重要的是自己丰盈的内心,充裕的思想,以及生活中的小确幸。02始终保持,一颗坚定乐观的心杨绛先生曾有一段很火的话:“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的。”诚然,《生活之盐》书中认为,除了认真工作、争取效益之外,不要被社会的枷锁所蒙蔽,更重要的是保持我们的乐观和努力生活的热情。提起杨绛先生,众人除了敬佩更多的还有羡慕,她的一生温暖纯良,坚定乐观,活得潇洒通透。如果说坚强是杨绛先生的生命支撑点的话,那么乐观,则让她即使面对厄运也不卑不亢,从容面对。在被迫剃“阴阳头”时,每天面对他人的指指点点时,钱钟书心疼她却无可奈何。她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1997年杨绛的独生女儿钱媛病逝,接连着1998年钱钟书仙逝,麻绳专挑细处断,连续丧失至亲的痛苦排山倒海袭来,而她选择化悲痛为力量,半年之后成功翻译柏拉图对话录《斐多》。她在磨难中直面人生、豁达乐观的精神足以让后辈的我们仰视。她一生淡定自若,宛如白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能挥笔写山川,也能挽袖煲羹汤。不要让忙碌填满一生,真正塑造我们的,是生活中那些细碎的,像稀疏的树影一样美好的片段,他们才是生命中的盐分所在。村上春树说:“当你用有趣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看似无趣的小事时,一定会收获些许小幸福,从而觉得生活美好而又充满期待。”不断努力活下去这件了不起的事情背后,是我们看待周遭世界时所带有的善意的目光,既然上了生活的“贼船”,就要做一个快乐的“海盗”。幸福不幸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感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生活就是美好的;善于感受生活中的小幸福,那生活就是幸福的。远方有再多华美也不如心中有明媚,感受生命中的小美好,总能带给我们久违的悸动。03给生活加点盐,让生活充满小确幸有位作家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比起让你成功,我更希望你快乐。如果你是一个非常喜欢动物的人,那么对于你来说每天为钱的数字而拼搏奋斗,倒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来的更开心快乐。”我们从出生、上学到步入社会,一直被教导要成功,要出人头地,要有很多的财富,要过得有模有样……于是,我们拼搏,我们挣扎,我们连喘息都不敢,一直赶路,连做梦都不敢放松。在董宇辉的一次直播中,我听到了俞敏洪的一天,让人不得不佩服:俞敏洪有一天,早晨5点起床跑步,吃完早餐到中关村新东方办公大楼处理工作;中午的时候坐飞机飞到另一座城市,那里有新东方的学校建校15周年庆典,他要讲话,结束后跟老师们一起吃了顿饭;下午又飞到另外一座城市处理事情。晚上飞回北京后,发现今天的书还没有读,就开始读书;读完书又发现今天的文章还没有写,又把今天的文章写完了,才休息。听到这里,突然想起了凌晨2点的腾讯和支付宝大楼,也都是灯火通明。都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努力的人们,都在奋斗,哪怕累了,也要坚持匍匐前行。我们活得功利而忙碌,甚至慢慢忘记了,什么是生活,应该怎样生活,以为这就是生活,过得疲惫不堪,还努力说服自己:生活就是这样,谁不是这样在活?人生不过百年,如果感觉累了,适当给生活加点盐,去做那些你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吧。去看、听、观察、触摸、感觉、嗅闻、品尝、保持“兴趣盎然”;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看看小说、睡个懒觉、看看别人的生活,或许很无聊,然而很生活;又或者,任性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意外的人与事,都会让自己惊喜。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你只是虚度了它。无论你怎么活只要不快乐,你就没有生活过。给生活加点盐吧,那样才会有滋有味,更容易看到希望与朝阳。写在最后生活本就有好有坏,倘若执着于生计、名利……而忽视生活本身的色彩,只是活着,而不是生活。看完《生活之盐》后,我突然明白,原来塑造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纯真的童年那一段短短的经历,还有情感日积月累而成的深厚养分。幸福的人,都愿意从微小的事物中汲取到快乐,感受每一份自然的馈赠,聆听每一处鸟语花香。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止步于忙碌,还有生活中的小确幸。作者: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10月15日线上讲座整理

其他希望听会的学者,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我们会尽快审核以后以邮件的方式告知会议详情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张文魁:未来的稳增长,要更关注主导性企业

分辨行业的主导性企业,基本上都可视为踏板大企业。在这样一个新增长阶段,我们的政策重点,就是要从中观的产业转移到微观的企业,要从扶持主导性产业转到锻造主导性企业。这些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10月14日线上讲座整理

(请有意参加线上会议的学界同仁加入QQ群:285597940,入群时请备注姓名及学习/工作单位,会议开始前30分钟将在群内发布入会密码。)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伯南克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大萧条”的研究让危机没被“浪费”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2022年10月1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寻章摘句】《人类学为什么重要》:恢复人的本来面目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英]蒂姆·英戈尔德著周云水、陈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简介: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学研究什么,是怎么做研究的?人类学有哪些分支领域,是怎么分化出来的?人类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帮助?为什么说人类学在当下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人类学的未来何在?本书围绕着“人类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主题,探讨了人类学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适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蒂姆·英戈尔德(Tim
2022年10月10日
其他

布鲁诺·拉图尔:我们从未现代过

它用行动者构成了我们所自言自语的故事,也包含着它们所经历的考验、所体验的冒险、所组成它们的那些比喻和体裁,所永远陪伴着我们的那些宏大叙事(great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ideologies)。尤其与众不同的是,他将上层建筑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可被称作市民社会(civil
2022年10月8日
其他

布兰登·罗伊尔:运用“自上而下”的写作法

先写总结,开门见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写作类别多为说明文,包括报纸文章、大学论文、商业备忘和书信。说明文通常解释且总结一个主题或事件。从策略上来讲,写一篇说明文,总结或结语一般放在开头而非结尾。首先告知读者文章大意,再提供支撑观点的事例或细节,这样,读者就不必猜测作者的中心思想。说明文的主要目的是解释、告知或说服,而小说或其他创造性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启发或娱乐。就小说和其他创造性写作而言,延迟给出总结无伤大雅(甚至是更好的选择),比如意外的结尾。但是,说明文在写作时不宜向读者隐瞒结论,应开门见山地给出,不要玩“我有个秘密”的把戏。经验丰富的写作指导老师在纠正学生写作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把总结放在文章的最开头,而不是结尾处。老师们常常会让学生写一篇任意主题的短文,完成以后走到每位学生面前,在完全不看学生到底写了什么内容的情况下,直接圈出最后一句挪到文章开头。因为老师们知道,在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写的最后几行文字包含了文章结论。这个技巧被称作“BLOT”或“bottom
2022年10月7日
其他

哲学基础整理 第二十六辑

感谢哲学基础(zhexuejichu)公众号授权转载中国哲学张志刚丨宗教哲学的中国意义裘锡圭丨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戈国龙丨道教内丹学论“道的演化”牟宗三丨关于生命的学问赵汀阳丨继续生长,经典才能不死陈鼓应丨谈“庄周梦蝶”和“濠上观鱼”的审美意蕴汤一介丨科学可以解释生死,解决不了人们的生死观张立文丨中国哲学方法论的新建构——关于中国哲学概念范畴的逻辑结构陈鼓应丨庄子的视野与心境吕大吉丨中国现代宗教学术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展望朱光潜丨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叶秀山丨“人”如何理解“自己”舒大刚丨《老子》与巴蜀文化二题——巴蜀老子传说及老学文献杂考王德峰丨中西文化差异之渊源宗白华丨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王振复丨“敬鬼神而远之”:在人性与神性之际本末之辨:王弼诠释《老子》的方法张祥龙丨儒家是不是宗教?在老子和赫拉克利特之间方东美丨现代中国青年所负的精神使命西方哲学刘放桐丨《克尔凯郭尔》序言哈贝马斯或马尔库塞:两种类型的批判彼得·伯格丨关于宗教的实质与功能定义的一些再思考当现实走到启蒙的前面——超级现代性的哲学批评尚杰丨萨特之后的法国哲学威廉•巴雷特丨否定性,有限性与人性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与海德格尔的发问德里达:重新发现哲学的不可能赵敦华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原理——批判性自由理论尚杰丨海德格尔厌倦什么甘阳丨政治哲人施特劳斯托尼·维果尔·卡里丨哲学在不断进步吗?邓晓芒丨《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现代西方哲学的真理观及其启示得·辛格丨《精神现象学》的任务亚里士多德笔下的普罗塔戈拉冯·赖特丨维特根斯坦与笛卡尔及其传统什么是哲学?——德勒兹对哲学的另一种读法苏珊·桑塔格丨加缪的《日记》何光沪丨超自然主义、自然神论与泛神论哲学基础整理
2022年10月6日
其他

冰心: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

今天,校长同志要我来跟大家讲几句话,我真是诚惶诚恐,因为同志们是在职干部,水平高,生活经验丰富,我感到我是没有资格到这里来讲话的。但是我又想,这不过是这一学期的第一讲,有如戏的开场,好戏还在后头。记得我小时候看戏,头一出戏总是跳加官,唱戏的人穿着红袍子戴着面具出来,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手里拿着一块红缎子,或者是一张纸,上面写着“指日高升”四个大字,亮给大家看。我今天也只是来祝贺大家精神愉快,学业进步,指日高升。我能起的作用也就在此。我曾经对校长同志诉过苦,说我这个人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没有什么“学”可“讲”。“不学”,就是没有学问,如果大家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那是得不到的;“无术”,就是没有什么技术,如果大家希望听我讲完以后,就能知道怎样写作,而且写得很好,那也是会失望的。那么,我凭什么来的呢?就是凭我有差不多四十多年的写作经验,写得是好,是不好,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既不容许你过分谦虚,也不容许你夸大。今天,我只能把我写作时的甘苦,以及失败的地方告诉大家,希望大家不要照我那样失败下去。假如我还有点成就的话,我也要告诉大家,这成就是怎样得来的。但是就是这样地讲,我也不知道从哪里讲起,所以我请校长同志搜集了一些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现在我就照着这些问题来回答,这就好像一个毕业生的答辩似的,答辩得不好,就请大家批评。第一个问题:几年来,您参加过一些国际活动,在同国际友人接触中,你感受最深的,最突出的事例有哪一些,您怎样写下那些感受?关于这个问题可讲的话,是几天也讲不完的,现在我只能挑选我最受感动的来讲了。至于问我是怎样把它写成文章的,这就很难说,因为有的东西不能写,也没法子写,原因是或者太感动了,找不出适当的词句来表达;或者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能写;有的甚至于是长时期都不能写。这不是我回避,的确是有这种情形。我所参加的国际活动,都是人民外交活动。人民外交是服从于我国对外政策总路线的。这个政策,使我们能够紧紧地和各国人民、各国代表们团结在一起。我们感到中国代表们到处都能够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中国代表的发言,总是能够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我们在和各国人民、各国代表的接触中,有好多事例可以谈,但是有的真不容易谈。现在我只能举几个我最受感动的事例来谈一下。一九五三年,我参加中印友协的代表团,到印度去访问。我们所接触的多半是上层人士,和人民只是在群众大会上见面,没有多谈话,但是即使是短短的接触也使我们很受感动。有一次,印度主人请我们到一个集会上听音乐。印度的音乐和我们的不一样,分时令和时间,有些乐章是应该在早晨听的;有些是中午听的;有些是黄昏听的;有些是夜半听的。这一天,我们已经开过大小七次会了,当他们请听夜半音乐的时候,我们本想婉言辞谢,但是,他们说音乐会的演奏很好,一定要听,所以我们就去了。我们都不懂印度音乐。唯恐因太困而睡着了,结果因为音乐很好听,我们没有睡。但是听完以后,已经是大半夜了,我们在回来的车上就睡着了,睡梦中忽然感到汽车停了,睁眼一看,司机也不在了,深夜荒郊,我们觉得很害怕,但也只好等着。过了一会,看见司机从老远老远的地方,慢慢地走来,而且还扶着两个人,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太,都穿的白衣服,老头腋下还架着一根拐,司机就通过翻译跟我们讲:这两位是我的父母,我的父亲是个残废人,不能去参加群众大会,因此想在你们从这里经过的时候,跟你们见见面,我的父母和我约定老早就从村子里出来,在这树林里等着你们。这时我们完全醒了,都下了车,老人们手里拿着自己用野花编织的花环套在我们的脖子上。那位老太太走上来一把就把我抱住,抱得很紧,我感到她心里头有多少话想说而说不出啊!这时我心里真是感动,为印度人民对我们的热爱所感动。这一段我把它写出来了,写在《印度之行》里头。还有一次,也是晚上,我们坐火车到一个城市去,沿途每到一站,都有人来欢迎,因此我们不敢都睡觉,只能轮流地睡。这一段是该我睡的时候,过不一会,他们把我摇醒了,起来一看,车窗外真像摆着一幅壮丽的图画。这是一个乡村小站,谁都没想到会有人来欢迎,更没想到群众中还有妇女。我看见十几根火把高举着,在火把光中有一面大红旗,拿着红旗的是一位农村妇女——大家都晓得,热带的人喜欢穿深颜色的衣服,大红大绿的——这位妇女身上披的就是一块大红的纱巾,她手里又拿着一面大红旗,在十几根火把的衬托下,真是夺目之极。这天晚上,当我们代表团里其他的人看到这个动人的场面的时候,就非把我摇醒不可,我一下车去,这位妇女也是走上前来把我一把抱住,从她的身上,我可以闻到一股“土气息泥滋味”,我们还是没有讲出一句话。这个场面是我永远也忘不了的,我也把它写出过,但是没有写好。一九五五年我们去日本参加第一次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大会是在东京开的,会后去了长崎和广岛,广岛是第一颗原子弹投下的地方,美国在那里投原子弹的原因是抢夺胜利的果实。一九四五年,日本侵略军快要被中国人民的军队打垮了,苏联又出兵东北,击败了日本关东军,眼看日本政府就要投降了。美国投了两颗原子弹。第一颗投在广岛,第二颗投在长崎。广岛是日本陆军的集中地,有八万人。长崎是日本的海军根据地。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六日早晨八点十五分的时候,美国在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据说那天死了二十万人,还有许多许多受害未死的人。美国人宣传原子弹的威力非常大,说是原子弹投下的地方,七十年内不会生长草木。我是一九四六年冬天到的日本,一九四七年的春天,听说这地方就长草了,而且长得很茂盛,足见美国的宣传是吓唬人的。我们到广岛的时候,曾去医院慰问原子弹受害者。有一位妇女,在原子弹投下的那天早晨,她正背着孩子在做饭,当时她的孩子死了,她没有死,因此在她身上,除了背上孩子遮盖的地方以外,浑身都是伤疤。她对我们说:我就是这样一辈子把我孩子的阴影背在身上!我本来是可以自杀的,但是我除了这个最小的孩子以外,还有三个孩子,我必须为我的这几个孩子活下去,现在我坚持不但为了我的孩子活下去,还要为着日本所有的孩子,将来能够得到和平幸福的生活活下去!这件事也使我十分激动。那天下午,我们开了一个会,请一些原子弹受害者来谈话,来的人中,有很多是年轻的姑娘,有的是走不动坐着推车来的,她们已经残废了。诉苦时讲的话,都是我们在别的诉苦会上所听不到的极其悲愤的话。散会的时候,有一个母亲对我说:我这个女儿,原子弹投下的时候她才十岁,这孩子长得非常好看,爱清洁,喜欢收拾,她自受原子弹的伤害以后,就残废了,脸上和肩背上的肉都扭曲起来,手脚都不能动。十年以来,她不肯出屋子,连窗帘都不让人拉开,她不愿意让人看见她的丑陋形象,她觉得自己没有快乐,没有希望了,她不愿意活着。要不是为我的话,她早就自尽了。这次你们来,给她一个很大的希望和刺激,她说,她要把她的形象给大家看看,让全世界的人民为之惊心,为之痛恨,坚决地一致起来反对帝国主义,防止核战争。这些故事都是使我们很受感动的。一九五八年,我参加一个文化代表团到欧洲访问的时候,曾到英国各大学去演讲,和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来往,谈话的时候,感到他们对中国是在向往,或者是不知不觉地在向往。在英国艾丁堡大学校长举行的午餐招待会上,有一位文学教授坐在我旁边,他问我的专业是什么?又说客人名单上介绍你是一位儿童文学家,我说我写过儿童文学作品,不过写不好。他说,你们那儿的儿童文学是怎样写法的,我说也没有特别新的写法,不过我们明确地知道我们创作的目的,是希望把我们的儿童培养成一个更诚实、更勇敢、更高尚的孩子。用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把他们培养成革命和建设的接班人。他说,在我们英国正相反,真叫人愤慨,现在我们报纸上好多连载的滑稽画,仿佛总是想尽办法使儿童变成一个压迫人、剥削人的人。比方说,有一段滑稽画上说,有一个孩子,他母亲给他一毛钱,叫他在院子里推草,孩子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五分钱去买了一根冰棍,拿另外五分钱去雇一个邻居的孩子来推草,当那个邻居的孩子在推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荫凉的地方吃冰棍。这个滑稽画的题目叫“聪明的亨利”。看去好像是笑话,其实就是对孩子说,凡是会剥削人的、会欺骗人的孩子是有办法的。这不过是危害性比较小的一段,你看我们该怎么办?这里几乎每天都有一些家长、老师,给日报滑稽画栏,或是儿童书籍出版社提出书面意见,但是都没有用。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来清除这些坏东西,而奖励作家写那些好的东西的?我说,我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政府和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一起来办这件事情的。他沉思地说,是呀,政府跟人民在一起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呵!底下他就不再说什么了。我想儿童文学能不能健康地发展,有害的儿童书画能不能禁止,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如何培养新的一代人,他们就感到没有办法。还有一次,几位英国议员请我们在议会里喝茶,有一位女议员陪我谈话。我问她现在她们议会里辩论什么问题,她说,辩论的是禁娼问题,我们多次要求男议员们跟我们合作,但是始终通不过这个议案。我们只能做到这个地步,就是禁止娼妓公开地在街上拉客。你们中国人大的女代表们是怎样得到男代表的合作来禁娼的?我说,据我所知,在有人民大会以前,我们已经没有娼妓了。自从解放以后,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妇女,已经得到解放,翻了身,在我们国家里,男子和妇女在一起,政府和人民在一起,把凡是有害的东西都清除掉了。她听了以后很感叹。她说,我想政权在什么人手里还是很重要的。在我们与国际友人接触的谈话中,像这种故事还多得很。在此我不细说了。由于参加国际活动所得到的感受,我写过一些文章,《尼罗河上的春天》就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呢?原来我们出国的代表团,回来以后都有一个正式的报告,这是公开的,给大家看的东西。但是我们代表团的每一个成员,也都有自己的感受,在这篇文章里,我想通过一段故事来描写一个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结合在一起搞革命工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毛主席老早就教导我们说,知识分子不与工农在一起,必将一事无成。但是知识分子,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里的知识分子,很难一下子做到这一点。我这里提的两位日本女作家,都实有其人,只不过把她俩的名字换过罢了。那位名叫“秀子”的,我是从头一次亚非作家会议起就和她相识,这位女作家是写散文、写评论的。我想秀子去苏联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第一次亚非作家会议在这里开会)的目的,不是专为开会,多半是为旅行游览。对于会议讨论的内容并不怎样关心。第二次就是亚非作家东京紧急会议,她还是日本代表团之一员。这次她参加会议的次数就多了。那一次亚非作家会议开得很成功,非洲作家去日本开会,在日本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日本的知识分子自从明治维新以后,大都面向西方,对中国就不大注意(在唐朝时受过中国的影响,对中国还是很好的),至于对朝鲜、越南根本不注意,非洲就更不在话下,他们对非洲人简直就是看不起。但是在这一次大会上,非洲代表们讲的话,就像一声惊雷似的,使他们受了震动。第三次亚非作家会议是在阿联首都开罗召开的(这次会议,其实是正式的第二次会议)。秀子也去了,她表现很好,很积极。我俩被分在一组(文化交流组),这个组虽然跟政治组等不一样,但还是有斗争,而且斗争得很激烈。秀子平常是不大发言的,这天她却站起来讲话。她说:我们日本代表团支持中国代表团的意见,我们决不退后一步。这时候,我真激动极了。我想别人起来讲这话并不奇怪,而秀子来讲,表明她的进步的确很大。因此我就写了这篇《尼罗河上的春天》,文章的内容,有的是事实,有的不是事实,什么是事实,什么不是事实,我可以讲一讲。在阿联开会的时候,我们同苏联、还有一些非洲的代表们住在一个旅馆里,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代表住在另外一个旅馆里,我们住的旅馆是比较近代化的,洗澡水很热,日本代表住的旅馆,可能正在修理(原因不大清楚),洗澡水不热。有一次,在开会的休息时间内我和秀子还有一位日本女代表和子谈话之间,她们说,那天下午她们要到一位日本朋友家去洗澡。我说,我们旅馆里的水很热,到我们那里去洗吧。那天下午她们洗完澡,吃过茶点,匆匆地就走了,我发现秀子丢下一块手巾,白色的,四边有几朵红花,这是事实。在她俩洗澡的前后,我们还谈过不少的话,有的话我写在文章里面了。这篇文章是经过怎样的布局和剪裁的呢?这篇文章开头的一句说:“通向凉台上的是两大扇玻璃的落地窗户,金色的朝阳,直射了进来。”这个描写就与事实不符。我住的房间朝西,不是朝东,而且她们来洗澡的时间是下午,不是早晨。那么,我为什么把我的窗户搬过来朝了东的呢?因为朝西就跟我写的那篇文章的气氛不合,我不要它朝西。如果朝西的话,那么射进屋里来的是夕阳,不是朝阳了。所以我就把我的窗户朝了东。我这样做,只要不影响下面写的事实,读者是不会提出抗议的,而且读者也无从提出抗议,因为他没有到我住的旅馆去过。还有,我们住的旅馆不在尼罗河边上,是在新城和旧城之中,但是我在一九五七年参加亚非国家团结会议的时候,住过尼罗河旁边的旅馆。所以我能够描写出从尼罗河旁边的旅馆窗户里看到的景物。在这篇文章的倒数第四段里这样写着:珑剔透地亭亭玉立在金色的光雾之中;尼罗河水闪着万点银光,欢畅地横流着过去;河的两岸,几座高楼尖顶的长杆上,面面旗帜都展开着,哗哗地飘向西方,遍地的东风吹起了!我为什么以“尼罗河上的春天”作题目呢?因为会议是在开罗开的,在开罗开会,要是不写尼罗河的话,不拿尼罗河做个背景的话,那是个遗憾,所以我又把尼罗河搬来放在我的窗户前面了。在这一段的头一句里,我为什么说“远远的比金字塔还高的开罗塔”呢?“开罗塔”是我头一次去开罗以后才盖起来的,“金字塔”大家都知道,一提埃及,谁都知道有“金字塔”。“开罗塔”比“金字塔”还高约十几米。我为什么提这座塔呢?第一,这座塔很好看,就像细瓷雕的一样;第二,“金字塔”是个老塔,“开罗塔”是新的,放进新的开罗塔说明我写的尼罗河畔不是从前的尼罗河畔,而是充满了新的气氛——亚非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的气氛。至于那块手巾,我想了半天,是放进去呢,还是不放进去,后来我还是放进去了。为什么?就是注重在最后那一段:现一块绣着几朵小红花的手绢,掉在椅边地上,那是秀子刚才拿来擦汗的。把红花一朵一朵地绣到一块雪白的手绢上,不是一时半刻的活计呵!我俯下去拾了起来,不自觉地把这块微微润湿的手绢,紧紧地压在胸前。特别是注重在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其实手巾上的小红花不一定是她绣的,很可能这块手绢是买来的。但是我想,知识分子一步一步地跟人民走在一起,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不是有这种感情的话,我何必把这么一块小手巾,“紧紧地压在胸前”呢!这种感情,是在我听到秀子站起来说“我们日本代表团决不后退一步”的时候产生的,我真想把她紧紧地压在胸前。如前所说,写在这篇文章里的事情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但是假的是可以容许的,因为我不愿意写带有“夕阳”气氛的文章。第二个问题:写散文必须注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散文,为什么叫散文?不是因为它“散”。据我了解,散文不是韵文,不是每句和每几句都押上韵,也不是骈文,像什么“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种文章是骈文,两个句子是对起来的。散文既不是韵文,又不是骈文,所以叫它做散文。我们中国有悠久的散文传统,而体裁非常多,写得非常好,别的国家就不然。记得印度作家泰戈尔给他朋友的信里说:我很喜欢诗,因为诗像一条小河,被两岸夹住,岸上有树林、乡村,……走过两岸的时候,风景各有不同,容易写,而且能够写得好。他认为格律就是诗的两岸,把诗意限定住了,使它流的时候流得曲折,流得美。散文像什么呢?散文就像涨大水时候的沼泽两岸被淹没了,一片散漫。散文又像一口袋沙子,拉不拢,又很难提起来。如果叫我写一首诗,我感到是一种快乐,如果叫我写一篇散文,那对我就是痛苦。但是他不知道,他的这封信就是一篇很好的散文。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中国散文的体裁最多,而且写得最好。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简练、不散,能够把散文写紧。有什么办法写得简练,怎样才能写得简练呢?据我的体会:①你得有个中心思想。你明确地知道你要写什么,不像从前在学校作文,题目是老师出的,你根本不太懂,头一句先写上“人生在世”,底下再谈吧!这样写,那真是所谓“散漫”的散文了;②要有剪裁。散文就怕罗里罗嗦地没话找话说,我们中国人有句话最好“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写散文就应该这样。写文章不是为写文章,而是为了要表达你的思想感情。现在我再讲一讲我写的《一只木屐》。这一只木屐在我脑海里漂了十五年,我一直没有把它写出来,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写,因为我抓不着中心思想。这件事情发生在十几年以前,当时的情况也不是像我在这篇文章里所叙述的那样,就是说看到这一只木屐的不只我一个人,我从日本回国的时候,我和我的两个女儿都在船边上,是我小女儿先看见的,她说:“娘!你看,戛达。”(戛达就是木屐的声音)我的小女儿到日本的时候只有九岁,她非常喜欢这个东西,因为小孩子都喜欢光脚,在日本一进门就像中国人上炕一样,脱了鞋到“榻榻迷”上来,可以非常自由地翻来滚去地玩,一下地就穿上戛达。在她卧房的窗台上,就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戛达。当她指出一只木屐在海水里漂来漂去的时候,这本来是件小事情,但是我总是忘不了,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对这个东西常常怀念?我抓不住中心思想。有一次,我几乎要把它写出来了,写成诗,但又觉得不对,它不是诗的情绪,怪得很!这里顺便谈谈取材问题,我感到写文章的人应该做个多面手,应该什么都来,不管它写得好不好,应该试试。的确有时诗的素材跟散文的素材不同,散文的素材跟小说的不同,小说的素材又跟戏曲的不同。我想把“戛达”写成诗!但写不出来,我就老放着,不是放在纸上,而是放在脑子里。一直等到去年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二十周年的时候,我在一个座谈会上谈到我在东京时候常常失眠的情景,就忽然想起,这只木屐为什么对我有那么深的印象,因为我在东京失眠的时候总听到木屐的声音,那就是无数日本劳动人民从我窗户前走过的声音,也正是有着这声音的日本劳动者的脚步,给我踏出了一条光明的思路来!因此在我离开日本的时候,我对海上的那只木屐忽然发生了感情,不然的话,码头上什么都有,果皮、桶盖……为什么这只木屐会在我脑中留下那么深的印象呢?最后,我把我的中心思想定下来,定下以后,我想从我的女儿怎样喜欢木屐开始,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写,但是我后来感到这样写没意思。因为我的失眠跟我女儿没有关系,她喜欢光脚也跟我的喜欢木屐没有关系,所以我就写我一个人看到了这只木屐。块长方形的海水上。两边码头上仓库的灰色大门,已经紧紧地关起了。一下午的嘈杂的人声,已经寂静了下来。只有乍起的晚风,在吹卷着码头上零乱的草绳和尘土。这段里写的“夕阳”是事实,因为时间确是傍晚。这个时候周围的气氛,也确是像我底下所写的“空虚”和“沉重”。在这个时候,就不能有什么“朝阳”或“东风”。我只写了“码头上零乱的草绳和尘土”,这一切都是非常暗淡的。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苍茫的夜色,笼盖了下来。因为“沉重”,所以夜色也就一定要“笼盖”下来,就像扣在我的身上一样。猛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漂着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啊!我苦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上面这一段,是我那天看见这只木屐时没有想出来的,等到我把中心思想定住之后,才把我的感情定住在这只木屐上,把这只木屐当作有感情的东西。的确,我离开东京时没有告诉我的朋友,说我是要回国,所以我说“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从岸上跳进海里,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这是我假定它(我的朋友)在船边护送着我回中国来。然后在倒数第二段,就谈到这木屐的声音怎样从我窗前过去。地、从我的乱石嶙峋的思路上踏过;一声一声,一步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大道,把我从黑夜送到黎明!这段里的“从黑夜送到黎明”是个比喻,就是说把我的漆黑一团的思想,送到光明。这就是这只木屐在我思路上起的作用。在末一段写我们每次去日本开会,有好多同去的朋友回来时总是带些日本的富士山的樱花纪念品。我在日本住过好多年,富士山和樱花我已不知看过多少遍了,日本朋友送我这种的纪念品,我总是又转送给别人,我还是买那些小玩具木屐回来,原因一半是我女儿喜欢它,一半是这个东西跟我有了感情。这篇文章写好时有二千多字,后来删掉一千五百字,最后只剩下现在的八百字,不能再短了!我竭力把思想集中在一点上,竭力把文章写简练一些,不过最大的原因,还是我这人不会写长文章。第三个问题:我们都感到写篇文章开头结尾很重要,但是也很不容易,请您谈一谈这方面的体验,最好请您举例说明您的某一篇文章,原来是怎样开头结尾,后来是怎样修改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在引用上两篇文章时都讲过了,但是最好的例子还是我写的《国庆节前北京郊外之夜》,这篇文章写成这样子我是没想到的。下面是它的开头:汽车站棚下的一条长凳上,坐着等车。这篇跟前面写的两篇背景都不一样,不是“朝阳”也不是“夕阳”,而是“一个宁静柔和的夜晚”。“我们”是谁呢?就是和我好几年没有见面细谈的一个小朋友,这个孩子从小在我家里,后来她到解放区去了。多年不见我们有好多话要讲。那天是她休假的头一天,正巧是我的生日,她到我家里来,我们又进城去吃了饭又喝了酒。到了分手的时候,我说你回去吧!她说不,我送你到动物园,到了动物园,我们还舍不得就走,于是就坐在出租汽车站窗外的长凳上说话。这篇文章本来可以写到这个孩子身上去,可以写到抗战时期那一段生活中的许多许多事情,……但是我没有那样写,因为焰火放起来了,放焰火的时候,正巧有几个坐在那里的外国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也是跟我参加国际活动有关的。西郊有个外国语学院,里面有好多非洲学生,我听他们讲话好像是喀麦隆和阿尔及利亚的学生,因为非洲有三个白种人的国家,就是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而喀麦隆人的皮肤是黑色的。在这里发生的事情,使我感到亚、非、拉等国家的人民,在我国首都北京,就会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连这位汽车站的调度员也对他们特别关怀。记得有一次,我在广东深圳送一位亚洲国家的朋友出境,离别时她哭了,她说:一离开这个车站,人们就不会把我们当人看待。我就想,我国对外政策是多么正确,我们认为国家不论大小,都是平等的。而且我们还特别同情他们,关怀他们,支持他们。因此,文章就从这里写起,把前面所想说的话都砍掉了。写这样的故事的时候,你要给放花预备一个适宜的衬托,焰火是非常光明灿烂的,它需要一个非常宁静的背景,因此我就着力描写周围的那些景物。外的一行葱郁的柳树,笼罩在夜色之中,显得一片墨绿。隐约的灯光里,站着一长排的人,在等公共汽车,他们显然是游过园的,或是看过电影,微风送过他们零星的笑语……“墨绿”是说天色还不那么漆黑,绿色还看得出来。“站着一长排人,在等公共汽车”,说明我们为什么坐在长凳上等小汽车,是因为等公共汽车的人很多,我们挤不上了。“微风送过他们零星的笑语”,这是衬托,写北京人民快乐的文娱生活,这天有点微风,他们说话都能听到。这些人或许去过动物园,在那里欣赏什么鸟兽,或许看过电影,在那里说笑。这是我们的右边。去过动物园的都晓得,汽车站长凳上坐着等车的人,脸是朝西的。的门墙倒更加鲜明了。从那幽静的小径上,我们听到清脆的唧唧的虫声。“虫声”在热闹的时候是听不见的,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听见。这里虫声是衬托安静的。层光影。天末的一线的西山,又从深灰色慢慢地转成淡紫……“月亮从我们背后上来了。”因为我们面朝西,所以月亮是从背后上来。的说话的口音,我们回头一看,原来是三个外国学生。两个女的,皮肤白些,那一个男的,皮肤是黑的。他们没有坐下,只倚在窗外,用法语交谈,我猜想他们是喀麦隆和阿尔及利亚的青年。喀麦隆和阿尔及利亚从前都是法国的殖民地,所以他们交谈时只能用法语。朵朵红的、绿的,中间还不断爆发着灿白的火星。“放花了!”我们高兴地叫了起来。接着是一阵又一阵,映得天际通明……试放焰火多半是在石景山那边,我们在西郊看得很清楚。中国话问:“今天是一个节日吗?”我说:“今天不是节日,我想他们是在试放国庆日晚上的焰火。”她点了点头笑着就走回他们群里去。我看见那一个穿深色衣裳的女学生,独自走到月光中,抬头看着焰火,又低下头,凝立在那里,半天不动。月影里看到她独立的身形,我自己年轻时候在异国寄居的许多往事,忽然涌上心头。“她在想什么?在想她的受着帝国主义者践踏的国土?在想她的正在为自己的自由幸福而奋斗着的亲人?她看到我们这一阵阵欢乐的火花,她心里是什么滋味?”我的同情和激感,像一股奔涌的泉水,一直流向这几个在我们“家”里作客的青年……两道很亮的车灯,从西边大道上向我们直驶而来,在广场上停住了。调度员从屋里出来,走到车边,向着我们微微地笑了一笑,却招呼那三个外国青年说:“车来了,你们走吧。”他们连忙指着我们说:“他们是先来的。”我们连忙说:“我们不忙,你们先请吧!”他们笑着道了谢,上了车,我们目送着这辆飞驰的小车,把他们载到天际发光的方向。“两道很亮的车灯,……把他们载到天际发光的方向”这一段我又把方向改了一点。石景山是在车站的西南方,外国语学院应该是在车站的西北方,但是无论如何这辆车是往西走的,我这样写,是因为我要把他们送到“天际发光”的方向。反正往西走,虽然他们没有上石景山去。下面是这篇文章的结尾:望,大家都没有说一句话。渐渐地焰火下去了,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广场周围,深草里,又听到唧唧的虫声。国庆节前北京郊外之夜,就是这样地柔和,这样地宁静,而我的心中,却有着起伏的波涛一般的感动……根据以上所说,可以了解文章应该如何开头结尾,也可以了解我之所谓剪裁。总之,文章的开头结尾,一定要有关连,过去老师教给我的“起承转合”,我想这种结构方法还是对的。起的时候,如果跑野马似地拉不回来,那就真正成了散文了。你说了半天的话,最后还得把这话头拉到正题上来,还得找一句比较有力的句子把它收煞住。开头和结尾怎样才能扣题?据我的经验,构思的时候要围绕着题目去想,不要跳着想,要是发现思路离开了题目,那就赶紧收回来,我觉得就只有这个办法。比方《国庆节前北京郊外之夜》这篇文章,我注重的是写亚非国家的青年学生,在我国怎样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因此与此无关的事情我全去掉,只抱定这个题目不放。至于剪裁,最要紧的一点是去掉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无关的东西。例如在这篇文章里我前面所说的那一大段我都不要了。至于那几个非洲留学生走了以后,我们是什么时候走的,我们还谈了些什么,我跟我那位小朋友谈到我当时的感想没有,这些也都没有写进去。这篇文章写完了以后还没有题目,后来才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国庆节前北京郊外之夜”作为题目。我是不大喜欢用长题目的,我觉得长题目太罗嗦,文章那么短,题目这么长,不大相称,但是也没有别的适宜的短题目,就这样用了。第四个问题:请您谈一谈运用语言(包括选择恰当词汇和句式等等)的经验。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但是我所能回答的,我愿意回答的,也跟古往今来有写作经验的人差不多,就是“勤学苦练”四个字!至于怎样运用词汇和句式,我感到也没有别的路子,不但是写作,就是绘画、雕塑、表演……一切一切属于文艺的行业,也都只有靠“勤学苦练”。这是各行各业的前辈都讲过的话,我虽然不大愿意重复,但也不能不重复,因为它实在是经验之谈。从我自己的写作经验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捷径可找了。我们“作协”的一些同志,常常收到一些年轻人和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的来信,说我们愿意做一个作家,请您介绍有什么速成的办法,可以使我们很快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关于这个问题,赵树理同志曾写过好几次的公开信。我看了他写的,也跟我要写的差不多,也就是说关于写作技巧除了勤学苦练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你能不能成为一个作家,先立下一个雄心大志吧!这也是对的,但是不是说你立了雄心大志再想法找个捷径,就能够成为一个作家,我觉得这还有待考虑。古今中外的作家,有好多开始并没有想当一个作家的。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当初就没有想当一个作家,我那时不认为写写文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愿意学理科,并且已在开始学了。在中学的时候,我的功课理科比文科好,因为我不喜欢作文,这也跟我的老师有关系,他不能引起我作文的兴趣,我的作文老师是前清的秀才,出的题目都是四书五经上的,非常的抽象,叫人不知从何说起。我从小没进过小学,一到北京就考中学(就是现在的女十二中)。考的时候别的科目都没有,只做一篇作文,题目是《学然后知不足论》,那时我才十二三岁,怎么懂得“学然后知不足论”的道理呢?但是我也会勉强做,因为我在家塾里学的就是那一套。我家里请了一位私塾先生,不是为我请的,而是为我的堂哥哥们请的,我没有姊妹,因此从小就跟男孩子们一块学习,由于我小时爱看书,据老师说我的文章比堂哥哥们都写得好。像什么“学然后知不足论”“富国强兵论”等等文章我都做过,所以一考就考上了。考进以后,文科都没问题,但是数学什么的就把我难住了。当时我只会二位数的加减乘除,因此就很感苦恼。我觉得理科比文科难多了,什么历史、地理只要是用中国文字写的我都不怕(因为我从小就有背诵的习惯,只要是好的东西我就背下来,直到现在我还是喜欢背诵)。我把精力都放在理科方面,什么代数、几何、三角,……尤其喜欢几何,因为我父亲是学航海的,他常常告诉我,对于学航海的人,三角、几何都非常重要,所以我也就很喜欢这些学科。谈到作文,我当时还有一些额外负担,我不但自己要作作文,还要帮别人作文,因为那些胡诌的作文,可以夸夸其谈,不着边际,写起来非常快,只要什么“之”“乎”“者”“也”搞对了就行。同学们知道我作的快,就“利诱势迫”,有的给我买点炒栗子,有的给我买根糖葫芦,这些食物对我的诱惑力很大,我有时候同时写它两三篇,老师对我很头痛,可是他还是说我文章作得好,有一次他给我的作文评了一百二十分,卷子送上去,教务处不知如何平均,就对他说分数最高是一百分,他说这篇文章写的实在好,我一定要加她二十分。但是对这种作文,我就倒了胃口。当时老师在班上讲的古文,差不多都是我念过或看过的,我根本不好好听,就在班上看小说,作数学。当时我只注重理科,想学医,因此我在大学里,是理预科的毕业生。五四运动起来了,我正巧是学生会的文书,要做宣传工作,写宣传文章。理科的功课是不能缺的,一缺就补不上。我缺课很多,由于经常写文章,在报纸上登载,对于创作慢慢地喜欢起来,就改学了文科。这是我自己的情况。至于别的作家,还可以举许多例子,我相信鲁迅先生当初也不是想做作家的,后来由于经常写文章,也就成了作家了。现在的中学生,要当一个作家,还想找捷径,从我的经验里看,是没有什么捷径可找的。因为无论是一种脑力或是体力劳动都不是变戏法,就是变戏法,那也得有材料。比方小孩子玩积木,木头越多,摆的花样就多。一块积木摆不出东西来,两块就有了对立面,三块可以搭个过门,四、五六块就更好,可以摆个比较复杂的东西了。拿词汇来说,你没有积累到相当多的话,就没法挑选,因时因地制宜地把它放在适当的地方。比方“风”,你只知道“狂风暴雨”,当然不能到处都用它,所以要解决词汇和句式问题,首先要多读书,多看点东西。书里面好的句子最好抄下来。例如《三国演义》里面的句子,到现在我有时还把它抄下来,如我刚才举的《尼罗河上的春天》一文里,我就偷了《三国演义》里一句话,大家看出来了没有?《三国演义》在四十九回里七星坛诸葛祭风一段,写的有声有色: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风不动。瑜谓鲁肃曰:“孔明之言谬矣,隆冬之时,怎得东南风乎?”肃曰:“吾料孔明必不谬谈。”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带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我十分欣赏这段的有力的描写,就把它偷到这篇文章里了,我说:“河的两岸,几座高楼尖顶的长杆上,面面旗帜都展开着,哗哗地飘向西方,遍地的东风吹起了。”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的好句子。西方有一句话:模仿是最深的爱慕。刚才休息的时候,大家反映说:我讲时有一种“亲切”之感。老实说,我就是靠这个“亲切”来的,因为我说的都是自己的经验。我小时候看书,是逼上梁山的,哪个小孩子愿意整天坐在家里看书呢?实在是因我小时候太寂寞了,我是两头够不着,我的弟弟们都比我小很多,堂哥哥们都比我大,起码的都是大我五六岁,我就在半空中悬着,他们和我都玩不起来,那时我们住在海边,邻居也不多。去年十月号《人民文学》上不是有我的一篇《海恋》的文章吗?就是描写我小时候的情况的,我为什么爱海,就是因为我一看到海,就想起我小时寂寞中的“朋友”。在海边生活的我,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出去走走,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只得坐在家里看书,那时又没有专门给小孩看的书,于是我抓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连黄历之类的东西我也看,而且非常喜欢看,从前黄历后头有什么“万事不求人”,在每一个日子下面还有什么“不宜动土”“不宜出行”之类,从这里头我可以看出很多故事来。直到现在,我写文章时用的句子还有从那些杂书里头来的,所以过去我的老师说我的学问是三教九流式的学问。但是我认为爱看书是有好处的。举个词的例子说吧,比方刮风下雨,我在报上看到有关于十二级风的解说,这十二级风的形容词都是不同的,我没有全记下来,但今天也可以说一些,比方:细风、和风、微风、轻风、凉风、朔风、春风、秋风、狂风、天风、雄风、黄风……你把这些词汇掌握之后,在种种不同的风上面,你就可以写上一个形容词了。有时风很大,但是好的风,就不能用不好的形容词。比方说很大的东风,你能说是狂风、暴风吗?大风一定要有一个很雄壮的形容词,你登上万里长城时,你所受的风,就可以称为“天风”,古文上也有什么“大王之雄风也”等等,所以“风”往好里说有好的字眼,往坏里说有坏的字眼。同时也要看季候的不同,你的心情的不同跟周围环境的不同,而使用种种的词汇。讲雨吧,也有好雨、细雨、大雨、狂雨、骤雨、苦雨、山雨等等,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词来形容雨,你都应该想到。要说捷径的话,这里可以说有个捷径,就是有些工具书是可以拿来当闲书看的。记得我从父亲书架上翻到一部《诗韵合璧》,在风字和雨字底下,有形容各种风和雨的词汇。我到现在还爱看像《辞源》一类的书,没事就拿来消遣。还有就是深入生活,多跟各种人谈话,熟悉人民的语言。我们跟人谈话的时候,可以发现有的人说话非常俏,有的人说话非常幽默,有的人说话非常简短有力,有的人说话非常清楚有条理,有的人说话非常美,这些都是我们作文时很好的材料,说话的艺术虽然是不大容易学得来的,但是学不来总可以抄得来的。我们要多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经常注意人的谈话,最好身边带一个小本子,看书看报或听人谈话,有一些好的你就赶紧把它记下来,这当然不是现买现卖,而是你所积累的财富,这本子就好像是你的存款折子,存折上的财富愈多,你手头就愈宽裕,用起来就方便了。还有一个很好的看书方法,对我们在职干部来说是有用的,就是在你手边和枕边,常常放几本古典的散文或诗词。为什么说古典的呢?因为今人的一些好的词汇有不少还是从古典书里来的。我前面说过,我国是个有很好的散文传统的国家,在我国最好的文章里头,除了诗、词、歌、赋、戏曲和小说之外,差不多都是用散文体裁写的。我们自己每人天天在那里写散文,比方说书信日记等也都是散文,就是小学生也在那里写散文,如什么游记等等。总之,我们中国的散文是很多的。我们做工作难免有累的时候,或者因为其他什么原因睡不着觉,那你看点古典散文或诗词,就非常的合适,这种文章又短,随时可以放下。在这里,我还想说,要想把文章写好,首先要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确可爱,我常常想假如我不是中国人,看不懂中国的文学作品的话,那真是太遗憾了。我有时陪一些外国朋友出去游览,看见好景忽然想起一句好诗,我就想说我们中国有句好诗,但是因为翻不出来也就把它咽了回去。我想他们要是中国人那该多好。在这一点上,我特别喜欢朝鲜、越南和日本的朋友,因为你写出的汉字他们都懂,有的老先生他们对中国文学比我们还熟悉。日本朋友在道别的时候常常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念的虽不是汉语之音,但是他们写出来给我们看的时候,我们非常高兴,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我常常在手头和枕边放些中外的文学短篇,现在看的是《一千零一夜》,这是小时看过的,我们常常和阿拉伯国家朋友来往,他们常常提到《一千零一夜》里面的故事,你要是对于书里的故事一点不了解的话,那就没有共同的语言了。我们这样忙里偷闲,随随便便地零零碎碎地看也可以积累很多材料。我们看到有很多好句子和好字眼,可以随手摘写下来,因为经过书写一遍,更可以帮助我们记忆,也可以帮助背诵,我们从背诵文学作品里,可以得到很大的快乐。因为在你生病的时候,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看书的时候,如果你能背诵点什么,那你会感到很有意义。苏联第二个宇宙飞行员季托夫,在他写的报告里,说上天以后,我看见许多星星,就像嵌在黑绒上的点点光明,我就想起莱蒙托夫的一首诗:星星对着星星在说话。我看报看到这里就想,假如我飞上天空的话,我看到宇宙中的奇景,我会想到中国文学作品中哪一个好的句子,因为当时整个天空就只你一个人,你不能跟谁对面说话,你就可以把这些文学财富都带上天去。我常常想,现在我们中国的少年儿童,要是不多读点文学作品的话,将来他去做个宇宙飞行人员,也许会感到寂寞的。以上说的是要看一些短的文章。下面再谈读长的古典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等,说来说去仿佛就是这一些,其实古典小说里面最好的也还是这些。我的朋友郑振铎先生,他有好几百部这样的章回小说,有一年,我生了好几个月的病,病榻无聊就把这几百部书都借来看,浏览一遍以后,感到还是这几部书最好。像这类书,常常放在手边,不怕重看。这一点我们应该跟儿童学,儿童就喜欢你跟他重复地讲一样的故事。我记得我的孩子小时候就爱听“三只小熊”的故事,今天讲,明天还要讲,我说你听过了,她说听过还要听,她不但听,你要说错了她还替你纠正。我说那些书我们应该重看,一来是重看时不用太费脑力;二来因为这些书里面的语言非常生动,重看了记住了以后,对我们写文章就有很大的帮助。就拿《老残游记》上白妞说书那一段来说,作者把白妞出来的那种台风写得多好,白妞衣着朴素,风度非常稳静、大方,写了这些,然后描写她开口唱,一阵高过一阵等等,《老残游记》里有许多糟粕,但是我却挑出这一段看了好几遍。西方作家谈到文章的风格的时候,第一种谈法是“文如其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写出的东西就是什么样的东西。这句话我们都承认,要不然怎么会百花齐放呢!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韩、柳、欧、苏,每个人的文章风格都不一样,因为他们每一个人的一切都不一样。关于风格的第二种说法是:最好的词句放在最好的地方,就变成一种风格了。不必说远,就拿近代的人写的散文来说吧,刘白羽的散文就和巴金的不一样,杨朔的又跟秦牧的不一样,郭风的又跟柯蓝的不一样,各人有各人的风格,用字造句都各有不同。因为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风格,我们就要多看、多读,来扩大我们词汇的领域。有人说你给我介绍一些作品吧,我说这很难,因为我喜欢的,你不一定喜欢,只有多看,才能有个比较,才能看出一篇文章好处在哪里。中国谚语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看多了,就会分辨出好坏来。我还觉得要想写好文章的人,最好能把词句变成你的精兵,用兵的时候,做到指挥若定,使每个字都能听你的指挥,心到笔到,想写什么就能够写得出来,这是不容易的。你的工具若是不熟练的话,它就不听你的调动!谚语又说“熟能生巧”,不熟就不能生巧。但是“巧”是不是做不到呢?我说不,能做到,我自己没做到,至少我希望在座的同志能做到,我相信能做到,因为文学历史上已经有许多人做到了。第五个问题:我们阅读作品时,不能深入地真切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请您举例说明应该如何阅读作品,如何去体会作者的意思。我们对某一篇作品看不懂,不能体会,有两方面的原因:①作者写不好文章的话,我们就不会看懂,或者这篇文章里没有说清道理,莫名其妙,不知他说些什么东西,你也不会看懂。有的作者的文笔很晦涩,或是文不对题,这种文章我们也看不懂。所以说自己看不懂的时候也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力估计得过低。②反过来说,那就是我们没有细读。我自己看文章总是先看题目,因为写文章的人总是要发挥与题目有关的内容,按着题目去体会内容是一种办法。再就是要去了解作品的背景,包括作者的创作环境、思想和社会背景等等,看古今人的作品都是这样。为什么同一个题目,这个人写起来是那么欢娱,那个人写起来是那么忧郁,我们想知道原因,就必须了解他的背景,所以我们教课的时候,就常常给学生讲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比方李后主的词“帘外雨潺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他为什么说“无限江山”呢?那时皇帝是坐江山的,他是亡国之君,所以他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江山一丢就再也回不来了。别人写“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就不会像他这样写法。我们拿过一篇文章来,先看这文章是谁写的,什么时代人写的,他在什么时候写的,有什么背景,能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看懂它。这是我自己的经验,我就只能说到这里。一九六三年。(本篇收入《语文学习讲座丛书》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
2022年10月5日
其他

我们的未来如何,将由我们现在的态度决定

9月20日,国家卫健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表示,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也就是说在未来几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这也使得老年生活,老年疾病等老年话题再次冲进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随着现代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成为了继童年和成年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人生阶段。我们明明比以往活得更久,却未必更幸福、快乐。现代社会容易把老年隐喻为一种疾病,一种被恐惧、被轻视、被忽视和被否认的状况。青春与高效才是时代的奏鸣曲,因为我们总是试图极力避免自己衰老和死亡的迹象。很多人都会发现,逐渐变老时,整个世界都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耐心,而不合理的、不正常的状况,也越来越被视为正常。如果一位老人出现了糊涂、健忘的情况,人们只会认为他是“老糊涂了”,还不习惯于思考现象背后可能的疾病问题,并最终导致治疗的延误。一个对老年人不友善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好的世界吗?要知道我们大多数人最终都会变老,这样的世界,如果我们不去改善,就是我们即将置身于的世界。从来如此,便对吗?路易丝·阿伦森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一位训练有素的老年病学专家和医学作家,她在新书《银发世代》中分享了她个人近30年的老年医学职业生活中的故事,并从历史、科学、文学和流行文化中汲取营养,给出了她的思考。01被“异化”的老年当你听到“年老“这个词,第一个进入你脑海的关联词汇会是什么?随后你再听到”年长“,你会想到的词汇又是什么?这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教授每年都会和医学新生进行的一项课堂练习。多年来,教室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学生对于这两个词的回应却几乎没有变化。最常见的与“年老”联系在一起的词汇有皱纹、驼背、行动迟缓、秃头和白发,还有很多学生写了“虚弱”“脆弱”“无力”“孱弱”“疾病”。有些人也使用了“智慧”等词,但更多的人选择了“悲伤”“贬义”“固执”“孤独”。还有人写道:“樟脑丸和陈腐的烟熏味。”但对于“年长”,他们写的词就大不一样了。最常见的词是“睿智”,其他的回复包括“尊重”“领导”“经验”“权力”“金钱”“知识”。这就是大多数人包括老年人自己对于老年的看法,从年轻到年老的过程中,人们认为任何东西都无法避免的下降。而我们之所以用负面词汇定义“年老”,恰恰是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中盛行的观点。当下,该观点也被整个世界普遍接受。但是,对“年老”的单一且负面的评价必然是不能完整概括实际情况的。这反映了我们所有人在思考老年话题时,缺失了点什么。或者,至少在看待生命最后的1/3时,人们不再有审视生命前2/3时的那种关切、好奇、创意或者严谨。02老年人的医疗困境路易斯·阿伦森教授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老年病专家、教育家和医学教授,她所在的科室位列2021-2022年美国最佳专科排名前十。作为一位美国老年医学领军人,她在书中记录了许多老年患者案例,通过这些职业生涯中的观察她发现了老年人面临着一些医疗困境。老年人的状况难以判断以痴呆症为例,它早期的情况会比较微妙,难以察觉,只有那些专业或者观察细致的人才会发现。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在描述自己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之前几个月的情况时,这样写道:她变了,她很早就开始铺桌子……她变得脾气暴躁……当收到养老基金的通知时,她容易变得恐慌……然后开始不断出现各种状况。她在月台上等着早已过站的火车。当准备出门买东西时,她发现所有商店都关门了。她的钥匙总是找不见,她似乎开始防备一些看不见的威胁。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症,按照标准定义,其发病过程较为渐进。在确诊前几年,患者便开始表现出一些症状,一开始较为难以让人察觉,通常会被归因于上了年纪或是不小心。痴呆症可能会让人变得愤怒、忧郁、有攻击性或是不可接近。在长期的痴呆症病程中,许多患者有时会表现出其中一种或多种症状,症状可能会持续多年。这也造成了我们对于老年人的状况很容易误判,有些异常的攻击行为其实是由于痴呆症,也可能是药物的副作用导致的。老年人的医疗用药风险一种新药上市,往往有大量针对儿童的临床数据,却没有针对老年人的。老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总是被忽视,医疗系统默认老年人和成年人是一样的,但其实很多药用在老年人身上效果完全不同。比如阿司匹林,非常常见的一种药物,年轻人吃完全没问题,但随着患者年龄增长,服用阿司匹林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可能导致内出血、住院甚至死亡。2011年的一项研究认为,阿司匹林是造成65岁以上人群进急诊室的四大药物之一。但这些都是付出很多老人去世代价之后才知道的,而非一开始就有临床数据。不欢迎老人的医疗体系老年医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医疗护理大过于治疗,很多时候是一些柔性的手段,比如剪指甲,皮肤护理等等,需要的是医疗辅助和照护的结合,就可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在美国的医疗体系中,对于CT、手术这样的重型手段,因为这些方法更容易见效,也更赚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鼓励这种重型手段,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老人很痛苦,预后效果也并不一定好。临床路径的方法假设患有同一种疾病的患者都能从同样的治疗方法中受益。虽然该标准有诸多益处,但其关注的是单一的某种疾病,没有考虑到一个患者身上或许有很多相互影响的疾病,也没考虑到对于年轻、年老和非常老的群体,抑或是那些原本很健康、长期患病或者濒临死亡的患者来说,每种疾病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及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同样重要的是,正如医学家兼人类学家阿瑟·克勒曼在《疾痛的故事》中指出的那样:对于各年龄段的患者,美国的医疗体系仍然常常在治疗疾病而不是关注病痛,而后者是人类个体身上一种独特的疾病表达。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医生很少将这些医疗手段有多么残忍以及会带来多大的创伤向患者解释清楚,也不会给患者展示更适合患者情况的替代疗法。家属常常以为医生会给出最好的方案,但在美国大多数医疗专业人员只是医疗体系的产品和签约服务提供方。这一体系只会为某种医疗服务付费,甚至有可能延长痛苦,而不是修复健康问题。一篇篇报告甚至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甚至不愿意为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选择类似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医生那里收集来的不喜欢照顾老年患者的原因中,医生所面临的道德压力,来自他们被要求为老年人提供无效的治疗,而这些治疗会带来极大的痛苦。然而,问题不仅仅出在医生层面。养老院中的恐惧与孤独养老院一直被誉为“理想的养老之地”,但是路易斯·阿伦森教授在书中也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随着年龄增长,无论是条件多好的养老院,都是人们内心最大的恐惧之一。因为即使步入衰老,我们也仍想控制自己的生活和日程,享受自己家中熟悉的环境和生活节奏。某种程度上,养老机构代表着成年和自由的对立面,其蕴含的社会和个人信息大多是负面的。人们认为老人独自待在家中不再安全,也就是说安全成了最主要甚至往往是唯一的考虑因素,所以人们违背其个人意愿,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在通常情况下,老年人都并非主动选择住进养老院。他们只是别无选择,有些老人更是为了子女和配偶而住进养老院。和其他地方相比,养老院还有一些独特之处。正如书中两位搬进养老院的老人所说的那样:“为什么搬进来之前,没有人提醒你在这里会见证如此多的死亡?”在大多数老人照护机构,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老人住进医院或死于房内。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刚入住时健康的老人变得健忘,拄起拐杖或步行器。这些变化对人际关系有害,因为当一个人经历这些变化时,他可能会出于焦虑、无力或羞耻而孤立自己。如果说长期稳定、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人类幸福的关键,而你却住在一个身边的人不断发生变化、消失甚至死亡的地方,你该怎么办呢?养老机构还有最后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它剥夺了老人以及其他人进行跨代交流的机会,而这种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人生体验。与来自各个年龄段的人生活在一起,我们可以建立起激发学习、愤怒、创新、不适、挫败、爱和创造力的人际关系——这才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03养老的未来:看护机器人?人们步入衰老阶段后,伴随而来的就是对生活和情绪的双重支撑的需要,这些需要往往是需要人们投入巨大的成本来实现的,无论是金钱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平均寿命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也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推出了一部分新的产品来实现老年人这些迫切的需要。在理想世界中,每个人步入老年后都会拥有一位善良能干的看护人员,满足我们的身体、社会和情感需求;在理想世界中,庞大的待就业人群总是能与庞大的岗位缺口相匹配,但大多数人并没有生活在理想世界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靠的看护机器人要比一个不可靠的、粗鲁的人类看护员好得多,也比大多数人“孤立无援”的现状好得多。看护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它常常很乏味,会有令人尴尬的身体接触,让人身心疲惫,同时在情感上也是不小的挑战。有时这项工作也很危险,甚至令人作呕,几乎全年无休,无薪或低薪,还会给人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这是我们口中讨厌的困难工作,是许多人无法从事或拒绝选择的职业。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现状,并开始投资机器人产业。在日本,机器人被认为是“医治”“治愈”的代名词,日本厚生劳动省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并减少照护人员受伤情况,推出辅助移动的护理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以协助移动、搬运,还装有情感表达系统,不仅有礼貌,甚至还很有魅力。还有社交协助机器人,可以带领老人做运动,识别参加运动的人员,记住他们的名字并逐一问好。一个由欧洲8家公司和大学组成的团队联合开发了一款可用程序控制的、可触屏的人形“社交伴侣”机器人。它可以提醒和鼓励人类参加社交活动,摄入营养,以及锻炼身体。瑞典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款外观像站立式穿衣镜和真空吸尘器的机器人,可用于监测血压和运动等健康指标,并支持虚拟医生就诊。对大多数人来说,机器人也许确实可以满足一些身体性和功能性需求,但它本质上仍是一台机器,是否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和人一样重要的角色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越来越趋于肯定了。打开优兔视频网站,你就能看到患有痴呆症的日本老人和外观像小海豹的机器人愉快地聊天,老人面带微笑,而机器人会对他的爱抚和倾诉给予回应。你还能看到可爱的彩色机器人给发育迟缓的儿童做治疗,它能搜集儿童的所有行为信息。走在街上、坐在餐馆里或是走进任意一个工作场所,你必然会发现全神贯注地在手上或桌上玩电子产品的人比比皆是。诚然,有人通过电子产品和其他人交流,但这种交流的基础依然是人机交互。尽管有大量质疑声表示这样的交流并不能构成有意义、有情感的关系,但它们似乎为数十亿人带来了刺激和满足感。在未来10年内,科学家将优化现有的机器人应用,将其身体辅助功能与社会支持功能相结合,以满足虚弱老人的一些复杂需求。也有人表示,当前这项事业的困难之处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毕竟,人们希望退休后能拥有一个机器人,但应该不希望为此花掉所有的退休存款。04从容地变老2000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是这样定义整体的:“其有始、有中、有末。”他通过三幕式戏剧来呈现这一概念,每个部分包括不同的场景,但服务于一个独特的主题。大部分人的生命遵循相似的进程,从开篇到情节升华再到帷幕落下。在近代之前的人类历史中,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40岁,因此人生的重要戏码通常在第一幕就早早收场,并且一定是在第二幕之前早早落幕,如遇到产子、事故、感染,寿命又会进一步降低。如今,人的平均寿命已翻倍。生命被拉长后,每一幕有了很多场景,我们大部分人也会进入第三幕——老年阶段,这一阶段从60岁或70岁开始,持续几十年。我们急切地拉长我们的老年阶段,使之变得更有意义、更令人满意,但多数人不愿意像度过幼年和成年阶段那样,满怀天然、未经修饰的憧憬度过自己的老年阶段。如果不想让自己的老年生活变成人生的“垃圾时间”,我们都需要审视当前采取的方式以及为什么我们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而言,人生的第三幕都很长,但也有差别。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一阶段,那么这一阶段的人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感悟。如果我们重新审视并对这一阶段有不同的感悟,我们就能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而这一选择能让我们的老年生活变得更好。人类的老年生活千差万别。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衰老本身带来了痛苦,而恰恰是一系列社会行为造成了威胁和伤害。如何创造更好的老年生活?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于填补硬数据与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之间的鸿沟。我们的未来如何,将由我们现在的态度决定。《银发时代》重新定义老年、反思医疗体系、重构老年生活Elderhood:Redefining
2022年10月4日
其他

10月4日线上讲座整理

时间:2022年10月4日19:00-20:30主办: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腾讯会议:901-280-536
2022年10月3日
其他

【寻章摘句】《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

《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简介:在该书中,卡西尔从人的符号性存在入手,把人看成是“符号的动物”,并以其为出发点,勾勒了人性发展及人类文化的所有创造物——语言、历史、艺术、宗教、神话的整体构架。该书中认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的本质是永远处于制作之中的;人性并非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而是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因而,“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作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该书的理论是西方人学理论的一次创新与突破。它标志着在探索人性的问题上,人学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无论是在人的哲学、文化哲学或历史哲学上,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该书历来被人们看作一方面是《符号形式的哲学》一书的提要,另一方面又是最足以反映卡西尔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它是卡西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正因为如此,该书是卡西尔著作中被译成外文文种最多、流传最广、影响甚大的一本。卡西尔的全部哲学实际上可以化为一个基本的公式:人一运用符号一创造文化。人类文化的根本问题关系到普遍的人类利益,并且是容易为一般公众所理解的。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即使连最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从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果没有内省,没有对各种感觉、情绪、知觉、思想的直接意识,我们甚至都不能规定人的心理学的范围。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单靠这种内省方法是绝不可能全面了解人的本性的。内省向我们揭示的仅仅是为我们个人经验所能接触到的人类生活的一小部分,它绝不可能包括人类现象的全部领域。即使我们成功地收集并联结了一切材料,我们所能得到的仍然不过是关于人类本性的一幅残缺不全的图画、一具无头断肢的躯干而已。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人的天生的好奇心慢慢地开始改变了它的方向。我们几乎可以在人的文化生活的一切形式中看到这种过程。在宗教生活的一切较高形式中,“认识你自己”这句格言都被看成是一个绝对命令,一个最高的道德和宗教法则。在这种命令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最初天生的求知本性的突然倒转——我们看见了对一切价值的另一种不同估价。在世界上一切宗教的历史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各自的这种发展步骤。我们发现,划分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思想的标志恰恰是在人的问题上。苏格拉底从不攻击或批判他的前人们的各种理论,他也不打算引入一个新的哲学学说。然而在他那里,以往的一切问题都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了,因为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新的理智中心。苏格拉底对人的概念的正面看法:我们绝不可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本性的方法来发现人的本性。物理事物可以根据它们的客观属性来描述,但是人却只能根据他的意识来描述和定义。这个事实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可能靠我们通常的研究方式来解决的。一个与他自己的自我、与他的守护神和睦相处的人,也就是能与宇宙和睦相处的人;因为宇宙的秩序和个人的秩序这两者只不过是一个共同的根本原则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形式而已。如果我们想把握人类学哲学的真正意义和重要性,我们必须选择的不是叙事诗的描写方式,而是戏剧的描写方式。因为我们所面临的,不是各种概念或理论的和平进展,而是在各种冲突着的精神力量之间的撞击。当人被一种特殊神明的启示开导之后就会发现:理性本身是世界上最成问题、最含混不清的东西之一。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因此,数学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学说、一个哲学人类学的工具。把人说成仿佛也是一个几何学的命题,这是荒谬的。哲学家无权构造一个人造的人,而必须描述一个实在的人。任何所谓关于人的定义,当它们不是依据我们关于人的经验并被这种经验所确证时,都不过是空洞的思辨而已。要认识人,除了去了解人的生活和行为以外,就没有什么其他途径了。宗教的反对者总是谴责宗教的愚昧和不可理解性。但是一旦我们考虑到宗教的真正目的,这种责备就成了对它的最高褒奖。宗教不可能是清晰的和理性的。人总是倾向于把他生活的小圈子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并
2022年10月3日
其他

王晴佳:西方史学如何完成其近代转型?

当代世界的史学著述,已经呈现一种划一的趋势,无论是在原来便有丰厚史学传统的中国,还是被人原来视为“没有历史的民族”非洲和拉美等地区,历史研究和写作的模式,基本都参照欧洲近代史学的模式。但有趣的是,在欧洲近代以前,抑或文艺复兴之前,欧洲历史的写作与其他地区,在观念、方法和形式上,均有一些可比之处。那么,欧洲史学的近代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
2022年10月2日
其他

迅速平复焦虑,专家给你6个小技巧!

想象一下,你明天要去参加考试,要去公开场合演讲,或者要去陌生的国外旅行,又或者要去做一项身体检查,你现在感觉如何?多数人可能会胡思乱想,焦虑不安,在网上查一堆资料,试图搞清楚明天的事情,这种焦虑有时候是暂时的,事情解决了,也就过去了,但有时候则是长期的。长期严重的焦虑会让我们的身体会超负荷地工作,疲惫不堪。焦虑,主要来源于对于未知事情的恐惧和不安。恐惧是无法避免的,它是我们生存反应的一部分。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恐惧能非常好地保护我们的安全。比如你正在过马路,耳旁突然传来汽车喇叭声,你还没来得及细想,就已经冲到了路边。但是在其他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这种恐惧还是会同样发挥作用。比如,你被要求在会议上发言,你的心开始怦怦直跳,极度紧张,最终反而搞砸了事情。未知无处不在,我们需要学会与恐惧这种天性并存,合理安置我们的焦虑,那么哪些行为会加重焦虑,如何处理这些焦虑的想法?又有哪些方法可以迅速平复当下的焦虑?朱莉·史密斯医生是一位有十多年诊疗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在《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一书中,对于焦虑这个话题,她给到了详细的解读和方案。01哪些做法会加重焦虑?当我们对某件事感到焦虑时,最自然的反应就是逃避。我们知道,如果能远离焦虑,那我们就会感到安全,至少暂时如此。但其实逃避不仅不会让焦虑消失,久而久之还会加重焦虑。大脑就像科学家一样不断学习,每当它获得一种新体验,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都会记录下来,作为支持自己的信念的证据。如果我们一直逃避害怕的事情,那么大脑就永远没机会收集成功案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做法,它们虽然能缓解当下的焦虑,但长期来看,会让我们陷入困境:逃避:无论是在社交场合、会议室还是其他密闭的空间,当焦虑袭来时,我们都会产生想要赶紧离开的冲动。回避焦虑:为了不在社交场合露面,你干脆拒绝别人的邀请;一在会上发言你就觉得紧张,索性就保持沉默,这些做法能让你立刻得到解脱,但你越是想躲得远远的,你的恐惧感就会越强烈。总有一天,你还得再次面对它,那时你会感到更难以承受。补偿策略:通常发生在高度焦虑之后。比如,那些总是害怕被传染的人去了医院后会过度清洁身体。预期:也可称为敏感化,就是预演自己在最惧怕的情境中可能会发生的最坏情况。很多人认为这样做有帮助,因为如果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但实际上,这样做不仅缺乏建设性的规划,还会造成高度警觉和过度担忧,结果只会加重焦虑。寻求安慰:被焦虑和怀疑困扰时,我们也许会向亲人朋友寻求安慰,希望一切能好起来。亲人朋友不愿看到你痛苦,所以他们会尽其所能地安慰你,平复你的焦虑。时间久了,你会对这种瞬间的解脱上瘾,会对他人产生依赖。02如何处理焦虑的想法?你有没有注意到一种情况:当你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让你害怕的想法时,你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这个危险的想法上,甚至预测到最坏的情况。这些焦虑的想法就像烟雾报警器,当面包烤焦时,烟雾报警器会响,你要做的是打开窗户。同理,我们无法消除生存反应,但我们可以搞清楚怎么调整大脑里的这个“烟雾报警器”。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点:想法不是事实,要和与想法保持距离。想法不是事实,而是猜测、记忆、观点、见解。它是大脑构建出来的,是对你正在体验的感觉的一种解读。焦虑的想法能对我们产生多大影响,取决于我们的接受程度,取决于我们有多相信这种想法就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要想消除想法对我们的情绪状态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想法保持一定的距离。那具体要如何做呢?与想法保持距离有很多方法。《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提到了4个小技巧:正念:正念有助于锻炼觉察你的想法的能力,让想法自然地流动,而不要困在其中。能够觉察到自己在焦虑时会产生的思维偏差同样有帮助。如果你能注意到想法的本质只不过是带有偏见的猜测,那你就能与想法保持一定的距离。把想法看作一种可能的视角,你就能站在一定高度,考虑其他的选择。距离语言:还有一种方法,可以与焦虑的想法保持一定距离,就是使用距离语言,可以有助于减少情绪波动。不要说“今天的演讲我肯定会出丑”,而要说“我有个想法,就是今天我肯定会出丑,而我注意到,这种想法会引发焦虑”。我知道,用这个方法思考或说话,一开始会让你觉得别扭,但它确实能帮助你从想法中后退一步,把想法看作一种体验,想法不能代表你。写作: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想法写下来。你可以写下你的所有想法和感受。看看你所写的内容,能让你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理解、看待你的体验,内心会变得更强大。核查事实:如果某个想法让你感到痛苦,那就有必要弄清楚,它是“
2022年10月1日
其他

书法学习的态度·途径·难点

经历·动机·乐趣1940年,我出身于乱世中一个逐渐衰落的书香门第。我的外公曾在康有为先生身边工作,能文善书,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家庭教师。从我三四岁起,他就让我描红,之后又让我临《郑文公碑》,我的学书生涯从此开始。我的学书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家长引导——产生兴趣(小学到初中)产生兴趣——成为爱好(高中到大学)成为爱好——终身热爱(大学毕业直到现在)在学书的第一阶段,我和很多儿童一样,练字是被动的。家中长辈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产生了一点小小的动力,于是练字逐渐成了我的习惯,我在不知不觉中萌生了对书法的兴趣。到了高中阶段,同学中很少有人会写毛笔字,自己的字写得比其他同学好,又在全校写字比赛中获了奖,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心中洋溢着小有成就的感觉。于是我便带着对书法的爱好走进了大学。书法家季伏昆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沈从文: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1961年底到1962年初,沈从文在井冈山|
2022年9月29日
其他

马修·鲍尔:元宇宙将改变一切,每个人都要做好准备,中国大有可为

今天,元宇宙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国际顶尖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元宇宙,国内领先的科技公司也纷纷布局元宇宙。但随着元宇宙热潮的进一步发酵,人们对元宇宙究竟是什么,如何构建元宇宙,以及它将会带领人类走向何方众说纷纭。9月21日20:00-21:30,湛庐文化联合网易科技举办的湛庐大师行系列活动【元宇宙改变一切:对话元宇宙商业之父马修·鲍尔】,“元宇宙商业之父”马修·鲍尔在网易瑶台元宇宙空间对话网易高级副总裁胡志鹏、湛庐创始人韩焱,共同探讨元宇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沉浸式元宇宙空间跨域对谈,联动网易新闻数字人Eassy,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马修·鲍尔元宇宙商业之父,《元宇宙改变一切》作者元宇宙的发展将与互联网的发展大体相似,将会极大会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我相信元宇宙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韩焱:马修·鲍尔先生对元宇宙的定义是大规模、可互操作的网络,能够实时渲染3D虚拟世界,借助大量连续性数据,如身份、历史、权力、对象、通信和支付等,可以让无限数量的用户体验实时同步和持续有效的在场感。胡总也非常认同,看来两位老师对元宇宙的定义达成了一个共识。现在既然有了对元宇宙的定义,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元宇宙,那么我们来谈谈它的前景。我想问两位老师,你们认为元宇宙时代和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具体会有哪些不同?刚才两位给出了一些定义和解释,但是普通人还是很难想象具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元宇宙到底会怎样改变一切?元宇宙会让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家园我们每个人完全深度地与元宇宙连接马修·鲍尔:预测元宇宙带来变化有一个很大的挑战是,我们理解这个技术的时候,对于它本身的体验只能靠猜测。1990年,当时互联网刚刚成为一个全球现象,我们当时认为这个技术就是信息交换,当时很多的软件还有APP,比如像微信、Facebook这些还没有发明,而且技术本身也没有很清晰地解释互联网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以及影响企业的经营模式,这在当时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但是我们也可以对一些方面进行比较确定的定性,比如一些技术,像3D模拟、混合现实以及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类硬件,我们今天已经在使用了。一些学校在上物理课和生物课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技术了解细胞结构,或者用3D模拟了解太空。人类是社会动物,我们需要在环境中感知,如果是5岁的孩子,你不能告诉他1+1等于2,你给他一个苹果,再给他另外一个苹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就能解释清楚了。这些技术已经开始有很多实际的应用,比如医疗方面一些技术可以用在手术方面比如修补脊柱和人类心脏,这也是因为我们可以用3D的形式观察人类的身体。香港、温哥华很多地方的机场也是用3D模拟重建,而且航空公司拿到这些技术,就可以优化和改变航空运营相关的技术,比如某个航班是不是能够准点到达,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全面的生态系统。这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种改变未来的方式,未来元宇宙中生活就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是2D平面的。未来,在元宇宙之内一切都将是3D的,我们会有3D模拟技术的应用,你去一个商店的时候场景也是3D的,那个时候我们不需要带手机也不需要戴眼镜,实际的场景就是3D的。任何事情,比如你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3D仿真实现,这些都是元宇宙能够给大家非常重大的改变。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一个平台软件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是平台的架构,它是一个社区,所有社区和线下的社区都是一样的,就像你在元宇宙里面有一个家一样。我想说明一下,把互联网改变为这样,需要通过接收设备才能够实现。但是,你现在能够在无线的环境中接触到,而且你是完全深度地和元宇宙连接在一起。韩焱:对于元宇宙的未来,无论是个人的医疗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都有更多的想象。除了刚才马修·鲍尔先生提到的这些场景以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书里面讲到教育领域的影响。比如现在想让孩子知道火山是怎么喷发的,我们就会给他们一些材料,让他们自己制造火山。但是,未来在元宇宙世界,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真正置身到火山里,他们会随着岩浆一起被喷射到天空当中,然后可以跟随火山喷发的碳原子一起飘拂在天空中,孩子们就会了解火山喷发对未来的影响。作为终身学习者,我感到非常兴奋,希望有一天这样体验可以实现。胡总,您在元宇宙未来将会怎么改变世界这一方面,有什么样的洞见或者想象可以跟我们分享吗?胡志鹏:谢谢主持人!刚刚你谈到关于火山教学的例子我觉得非常好,我有一个儿子今年10岁,平时我会给他读一些课外读物。我给他读过一篇科幻题材的小说,讲的是小朋友通过某种时光隧道机器,到达了公元79年的庞贝古城,体验到庞贝古城被火山吞没的感受。我相信通过元宇宙,在不远的将来,孩子们能够亲身体验,不管是物理、化学方面的探索,还是地理、历史方面的探索,都能够得到发展,这对教育行业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此外,我相信在未来,元宇宙也会解决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目前世界上还有非常多的地方,施工操作很危险。比如地下开矿、山区修路,但在元宇宙世界,可能通过虚拟世界里面的机器操作,远程控制机器人做这样的危险工作。比如,网易正在通过虚拟世界的操作,让现实的挖掘机去开拓新的路段,我觉得这非常有意思。如果说飞机让整个地球变成地球村,我相信元宇宙会让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地球家园,它的规模会更加缩小。在这里,大家能够更加平等地、和平地交流,相互激发创造能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也是我非常希望看到的未来。韩焱:我记得马修·鲍尔先生在书里讲到,元宇宙的发展不仅受限于技术的发展,也受限于想象力和时间。所以我特别好奇,在两位的想象当中,元宇宙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生活和工作场景?马修·鲍尔:讲这个可能有点早,(元宇宙)比较重要的一个领域应该先在教育领域、教育场景,因为教育是社会的基石。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地方,教育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过去几十年都是这样。比如在美国,教育成本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增加得都快,而且从互联网时代开始就在不断增长,所以我们需要知晓如何把这些技术带到教室中,这样我们可以更好更快、更低成本地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的质量,对于生活在远离中心城市和中心学校的人们,元宇宙会是非凡的体验。不仅对某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于全世界都非常好,我们对这方面非常期待,也能看到很多项目投资在元宇宙的教育方面。韩焱:胡总,您有什么想象,对于元宇宙可以实现的一些场景?胡志鹏:就像我们现在身处网易瑶台这个系统就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对比网易瑶台元宇宙活动平台和传统的视频通讯软件来说,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是,好比你在看一个画展,其中一面墙上挂的是大大小小的人物肖像画,另一面墙上挂的是拉斐尔的经典画作《雅典学院》,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惟妙惟肖的,而且有不同的衣着动作,参会者获得的信息量在同一时间是非常不同的,在元宇宙中的信息量是大得多的。在网易瑶台里,你可以到你感兴趣的人面前打招呼,无论是通过语言还是行为动作,都是一种非常不同的体验,在未来很多注重仪式感和互动性的场景,网易瑶台都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比如马修先生说的在线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我们也可以想象在元宇宙的婚礼中,散布在全世界的亲友可以相聚,即使路途遥远,大家也可以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到未来,当元宇宙的技术都准备好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很多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应用空间和应用场景,我对这一天充满了期待。当元宇宙这个词不再被特别提及元宇宙时代就会真正到来韩焱:两位都给我们描述了元宇宙非常吸引人的前景,我想知道距离普通人真正能够感知到身处元宇宙还需要多少时间?或者具备了哪些条件和特征就可以说明元宇宙时代真正到来?甚至两位是不是会告诉我们这个时代其实已经到来?马修·鲍尔:在一个新技术时代到来之际,与我们关系最大的是谁会有这样的体验。对于年轻一代来讲,尤其在那些14岁或者15岁以下的人是能够接触到的。支持元宇宙发展的技术(拓展现实的这些技术)可能还没有到来,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些技术实现后的元宇宙是什么样的,或者大家期待元宇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那时,可能大家还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那是因为他们现在已经生活在元宇宙的世界中了,他们会跟朋友进行3D的互动,大家都有线上的身份,而且线上的身份和你自己真实生活中的身份是一样的,而且你有这样的想法,技术能够让我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互联互通,所有这些其实都已经实现了。所以大家就能够理解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有一部分人口其实已经做好了接受元宇宙的准备了,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都要在技术发展的情况下进行行为上的适应。第二点,我们要认识到之前想象的元宇宙的很多技术其实已经存在了,但是挑战是它们的成本过于昂贵或者资源过于少。在未来的元宇宙中,我认为全息技术非常重要。我可以在其他人面前用全息技术代表我自己,而不仅仅是2D的。如果有全息技术,你真正能够感觉到他在你的旁边,他的轮廓你完全能够感觉到。但是购买这项技术的价格大概需要花费几千美元,我们都能想象到这些技术,但是绝大多数的人没有办法购买几千美元的设备,所以需要有相应的人员来拓展。然后,我们同时还要想象一下在几年之后,这些技术的价格可能只有几百美元,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讲还是有一些困难,但是未来技术的发展一定会带给大家更大的确定性。在十年之后,每个人都会认识到互联网为我们带来的巨大转变,我们所使用的技术改变了一切。韩焱:所以元宇宙到底来没来,咱们要分开来讲。胡总,您怎么看?胡志鹏:我觉得马修先生总结得已经非常全面了。我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当元宇宙这个词不再被特别提及,而是真正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元宇宙时代就真正地到来了。就目前而言,我觉得这个时代可能还需要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包括我们要解决的具体的问题,实时的、大规模的、同步的渲染的问题、算力的问题、VR以及全息投影的问题、普及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慢慢解决。可能元宇宙全球的发展是循序渐进推进的,但是我希望整个过程的实现有一个指数化的增长,前期可能会慢一点,但是到后面会越来越快地加速。韩焱:就像马修先生在书中讲到的,跟元宇宙相关的很多技术早就存在了,但是因为技术有递归的特性,我们创造一种新的技术导致了我们一些新的行为、新的运力,然后就会产生新的加速、循环、组合等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元宇宙想象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很难说在某一个节点我们真正进入了元宇宙什么样的阶段。也像胡总说到的,当我们真正身处其间,忘记了考虑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时代之下,可能我们就真正进入了这个时代,因为它完全渗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场景当中。普通人如何迎接元宇宙时代我们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去体验、去掌握韩焱:我想代表每一个普通人问一下两位,如果未来每个人都要生活和工作在元宇宙里,为了更好适应元宇宙时代,不论是从事元宇宙相干工作的人还是每普通人,我们需要在心理上或者技能上甚至是观念上提前做什么样的准备?马修·鲍尔:我写这本书是因为我认识到构建元宇宙有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元宇宙中会有很多机遇,但同时也有很多技术方面的挑战,还有一些商业和伦理方面的影响。比如我认为互联网的发明非常了不起,它建立的愿景是为了共享,但是这与过去20年互联网的实际发展情况很不一样。我在书中为大家解释了元宇宙是什么,结合了我五年的创业实践,还有很多的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企业高管对技术的审视和思考,设想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应对全球所面临的挑战。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创造机遇,并且把机遇分享给尽可能多的人,这是因为我书中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那就是《雪崩》当时提出了元宇宙的概念,让我们机会构建每个人都能共同合作的元宇宙,《雪崩》清楚地告诉我们元宇宙应该是什么样子,不是政府可以预测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元宇宙,企业要知道自己有怎样的社会责任去构建元宇宙。总之,我们可以共同构建一个社会,一个全球元宇宙的未来,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未来。另外,关于我们如何做好相应的准备,你需要理解元宇宙的发展时间线是怎样的,它将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经济领域;我们还要看到经济领域的不同行业中,又会有哪些不一样的情况。我们要提前知道这些,否则我们就会被动地应对,而不是主动地应战。韩焱:马修的回答让我们感觉到不论这个世界将会向何处发展,每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都要赋予时代以意义。对于即将到来的元宇宙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理解元宇宙是什么,以及未来它将会怎样改变我们。胡总,您怎么回答这样问题?胡志鹏:刚刚马修先生总结得很全面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建议大家要保持好奇心,积极地观察,努力尝试、多思考,小心地尝试,发现身边的一些新兴的职业,它们往往跟元宇宙有一些相关性,去看它会对自己和未来的社会造成什么样的改变。最重要的一点是真正去学习理解元宇宙的本质,比如看《元宇宙改变一切》这样的专业书籍来提高自己的认知。韩焱:最后,我想请两位嘉宾给今天收看直播的所有用户一个锦囊,这个锦囊是能够帮助他们在元宇宙时代到来时作出最好的迎接姿态。马修·鲍尔:我有两个锦囊。第一个锦囊,我们必须要频繁地去体验,不光是浅尝辄止,不光是登录某个元宇宙设备玩玩。大家对于现在的虚拟游戏世界、VR设备以及面部识别还有像瑶台这样的平台,必须很熟悉,一定要像发邮件、用微信以及在线视频会议工具那样熟悉,要不然你没有办法理解那些要塑造元宇宙的年轻人行为和思想的技术,这种熟悉非常重要。第二个,要了解并且理解未来什么是流行的,什么是不流行的。虽然现在很多问题还没有办法回答,VR是针对用户还是针对企业,它的技术架构应该是什么样子,它应该用于生产还是用于消费,以及电子游戏究竟有多重要,还有你的计算能力应该是远程的还是在本地的设备上面……我们能够做得最好的是不要预测,而是去尽情畅想——元宇宙什么时候能够变为现实。韩焱:谢谢马修·鲍尔先生的两个锦囊,胡总会给直播间的用户什么样的锦囊?胡志鹏:对于元宇宙,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里有一个很朴素的判断标准,比如像判断元宇宙技术是好是坏,我觉得需要看它是否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帕累托改进这样的影响,好的技术一定要让人类生活得更加幸福,如果我们能够确定某个技术有这样的特质,我们就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去掌握,并且成为它的宣传者和布道者。胡志鹏网易高级副总裁好的技术一定要让人类生活得更加幸福,如果我们能够确定某个技术有这样的特质,我们就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并且成为它的宣传者和布道者。构建元宇宙,为什么中国有很大的优势韩焱:马修·鲍尔先生曾经讲到过的一件事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在美国一个很受欢迎的博客上,有人问他你觉得今天谁最接近元宇宙,他的回答不是《堡垒之夜》,也不是minecrft或者Roblox,而是中国的企业。我听到的时候还蛮振奋的,今天我想当面问一下马修·鲍尔先生,你为什么这么看好元宇宙在中国的发展?马修·鲍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讲一下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已经有50多年的时间了,当时是由美国的政府建立,是为了进行协作来改变不同研究实验室和军队一些机构的信息以及个人的思考,还有一些思想家、一些博士研究生,这样能够共同开发一些更好的产品,这是开放的非营利性的互动性的性质,所以互联网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它在建立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销售你一双鞋,而是让我们共同协作分享数据,共同进行推广,共同进行合作来交换信息。在过去的30年中尤其在过去的20年中,互联网现在主要变成商业性的,当然这本身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它是否能够反馈到互联网先驱的那些愿景。当然,我们在这个技术之上也建立了很多它新的特点。在元宇宙也是一样,我们在践行实时的共享的一种3D的互联网,并不是哪个公司的想法,所以我们今天在讨论的时候讲的是要把互联网的用途更大地进行拓展,比如刚才讲到了有250亿的设备、60亿的用户等等,所以我们要在这样的互联网上进一步拓展。在元宇宙的发展中,即使是美国也有很多人是持怀疑论的,他们认为元宇宙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实现了,它也是由某一个公司独自所有。但我认为元宇宙一定和互联网一样,由大众左右。那我们再来看中国有哪些优势,无论在人工智能还是机器学习方面,有非常多的投资和投入,还有很多图像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的发展,还有在中国数字支付的使用范围也远远超过了西方。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国具有真正合作的意识,人们是在推动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让它越来越接近在互联网建立之初的愿景,也就是互动和合作,而不是把互联网作为个人、企业的一个领地。这是我个人几年前的时候一个观察,而且我现在仍然持有这样的观点。韩焱:谢谢马修·鲍尔先生!马修·鲍尔先生认为中国在很多方面不管是人才、技术、基础设施还有企业的合作方面,我们都为元宇宙的发展作出了很多准备。胡总,您和网易都作为中国的元宇宙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您怎么看?胡志鹏:其实在中国,不同的互联网大厂对于元宇宙的定义有所不同。就像马修·鲍尔先生在书里写到的那样,大多数的行业领先者是以符合他们的世界观或者彰显公司能力的方式来定义它。以网易为例,网易在过去20年一直走在自主研发大型多人在线游戏的道路上,由此我们积累了从底层的3D引擎到大规模用户协同,从游戏类的虚拟经济生态打磨到跨游戏通过区块链的技术实现资产互通的技术,我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线上到线下的虚实融合的探索。其实今天要用到的沉浸式活动平台——网易瑶台,就是这种探索中的其中一个产物。人人都可以参与塑造下一代的互联网:元宇宙韩焱:感谢胡总给我们分享这么多让人高兴又自豪的好消息,中国的企业做了这么多的实践。我们也很想听听马修·鲍尔先生为我们讲一讲,国际大公司现在在元宇宙方面做了哪些新的布局,以及有什么新的动作,能不能为我们分享一下您了解到的最新情况?马修·鲍尔: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因为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讨论元宇宙的范围,并且解释一下为什么元宇宙并不是一个非常虚的概念。在一开始的时候,有7家公司投资几十亿在元宇宙,像谷歌、脸书、亚马逊、苹果等公司,我们看到大家都在抓住这个机会。据麦肯锡公司估计,今年前5个月,大型科技私募风险资本投资了1200亿美元在元宇宙项目。2022年下半年还有很多投资,微软将以7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动视暴雪,这是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也是为了进军元宇宙。并且还有霍尼韦尔的可穿戴设备,微软也投资了很多,微软还运营着一个真实世界的3D重现项目,一个与地球的表面积相同的5亿平方公里的独立世界,这个世界上有2万亿棵单独渲染的树。另外还有一些平台和相应的企业,不光有网易和腾讯,像字节也在研究这些方面。苹果据说即将推出自己的设备是在2023年早期的时候。META现在已经有自己的设备了,并且现在来看,十大公司有七大公司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投资,而且有时候还会相互合作,非常重视硬件、内容、标准以及网络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必须的,这才能实现元宇宙。最好的一点就是,面对未来,大家有不同的愿景,我们现在都在努力想清楚到底未来是什么样子,这将带来无限的机会。不光一些大的公司、企业家、政府、用户包括公众都能够塑造未来,我们也能够塑造下一代的互联网。今天,元宇宙面临最大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韩焱:马修先生给我们分享了在元宇宙里面走得非常远的科技公司,他们都做了非常好的实践,让我们印象深刻。我也想问两位,你们认为在目前大家做了这么多新的实践过程中,要实现元宇宙面临最大的问题和挑战到底是什么?马修·鲍尔:有很多不同的挑战。比如互联网一开始开发是在90年代的时候,在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它当时的设计并不能支持现在的分立、实时并且共享的器件,所以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改变互联网,有很多基层的技术都需要调整,而且这些技术是底层技术,像现在我在迈阿密,我的流量是怎么传到曼谷和世界各地的,这些信息的方向是如何导向的,这个需要进行调整思维。而且还需要有非常强大的计算能力,英特尔预计我们现在计算的效率需要提高一千倍,要提高更高的计算能力,这不光要有芯片的设计,还要有新的架构进行建设。我的计算能力是从设备中来的还是软件中来的,以及相应的网络让计算在一起,这就是互联网本身设计的要点,就是让不同的设备在一起。很多人觉得可穿戴设备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而对于元宇宙来说,不一定要有这样一些设备。但是,它会决定谁来用元宇宙。比如像手机,我们平时并不是说一定要有触摸屏,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技术,用户用互联网的频率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高,因此我们当然需要这些增强现实的设备,比如在教育这个层面让各种场景变成3D的,让所有人都能够融入其中。但是这些设备制造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它们各种各样的限制可以说是最多的,比如像PS5,PS5是10镑重,我们把10镑重的东西放在头上,PS5有这么大这么高,肯定是不能戴的,PS5也没有电池,但是如果我们戴一个设备,不能接一个固定的电源。而且PS5不需要显示屏,它是用电视的,而且不需要有额外的光源,像一些别生现实的技术是需要有很多提升的,比如像光照,光源,以及像电池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投资,不光因为这方面的设备开发是有一些回报的,也是因为技术上是有难度的。我也想强调另外一个挑战,互联网不光要速度,不光是在线,它是一个网络,它是连接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做现在的事情,那就说明合作伙伴关系的互操作性和标准化,所以元宇宙需要的是让世界各地协作打造这些标准,实现3D、共享以及实时的体验,这就涉及到我刚刚提到的各种挑战,所以很多人也看到了亚洲尤其是中国有这些独特的机会。韩焱:谢谢马修·鲍尔先生!让我们了解到了我们面对的很多挑战不仅是技术方面的差距,比如计算能力或者网络或者是相应的一些芯片方面所需要取得的进步,更重要的挑战是关乎人类本身的,我们必须要展开广泛的合作,我们之间可以分享更多的东西,这才是元宇宙想要达成真正要取得的一些进步。胡总,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要实现元宇宙,您认为我们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和挑战都有哪些呢?胡志鹏:这个问题我觉得,第一方面肯定是技术方面的挑战。要实现真正的元宇宙,除了有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全面进化以外,人的五感中的嗅觉、味觉、触觉也需要在元宇宙中进行模拟,这是需要去做更多的工作的。第二个,要防范这个概念被滥用。滥用可能会产生各种欺诈,从而浇灭了大部分人对元宇宙的信心,尤其会伤害到对新技术最有热情的一拨人。第三个,我们要预判元宇宙带来的伦理问题。这个问题在书中也提到了,马修先生认为因为反乌托邦的科幻作品具有足够的戏剧性,所以让大家对这个问题特别关心。但是作为游戏开发者,我们亲自玩了像《Watchdogs》或者《底特律:变人》这样的游戏,就让我们觉得这种担心并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第四个,元宇宙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这也可能造成大量能源上面的浪费,可能影响全球碳中和的目标。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借助元宇宙的数字孪生技术合理地规划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比如合理规划照明系统和空调系统的布局,反过来优化这个问题,实现元宇宙本身的碳中和。胡志鹏网易高级副总裁要防范元宇宙这个概念被滥用。滥用可能会产生各种欺诈,从而浇灭了大部分人对元宇宙的信心,尤其会伤害到对新技术最有热情的一拨人。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后西方社会学:是何以及为何

什么是“后西方社会学”什么是“后西方社会学”?我担心,一看到“后西方社会学”这个短语,有许多人会认为这是(或应该是)一种“非西方”、“去西方”甚至“反西方”的社会学。依笔者愚见,这种将“后西方社会学”理解为“非西方”、“去西方”甚至“反西方”社会学的看法可能是不合适的。顾名思义,所谓“后西方社会学”就是一种在所谓“西方社会学”“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学”。在拙作《后社会学》一文中,我在对“后社会学”一词加以解释时曾经提出,“后”这个词缀往往意味着:第一,与其所“后”的事物即使不完全对立,也当是有较大的不同;第二,虽然与其所“后”之物有较大不同,但该事物本身的最终形态又往往尚处在形成之中,难以确定,因而我们无法给它以一个比较确定的名称,只好含糊其词地以“后××”而称呼之。例如,“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后资本主义”、“后计划经济”等均如此。与此类似,“后西方社会学”这个词也就意味着:第一,它是一种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社会学”有较大不同的事物;第二,它仍处在形成过程之中,其形态仍未最终确定。因此,我们只能由其与其所欲“后”之的那个事物即“西方社会学”之间的差别来对其加以理解。而这也又意味着,像我们在理解“后社会学”一词时所做的那样,如果我们要想理解“后西方社会学”的含义,就需先理解其所欲“后”的那个事物,即“西方社会学”的含义。那么,什么是“西方社会学”呢?严格地说,所谓“西方社会学”并非一个得到过精确界定的概念。这里对“西方社会学”一词的界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素:第一,所谓“西方社会学”主要是由工作和生活在西方国家的社会学家们建构起来的,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些社会学家们对自己所在社会的生活体验及历史记忆的一些理论抽象。第二,所谓“西方社会学”主要是在西方传统话语体系的引导和约束下来被建构起来的。第三,所谓“西方社会学”,还主要是以西方语言首次表达出来、以西方受众为初始阅听对象的。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方面特征的社会学说才可以被归入我们所称的“西方社会学”之中。那么,所谓“后西方社会学”就是在我们上面所界定的这类“西方社会学”之“后”、随着“西方社会学”向非西方社会的传播和扩散、由西方和非西方国家的社会学家们在文化互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学。参照上述关于“西方社会学”三个基本要素的描述,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先将界定“后西方社会学”的基本要素大致描述如下:第一,“后西方社会学”不再单纯是由生活和工作在西方国家里的社会学家们建构出来的,而是由包括西方和非西方国家在内的多国社会学家们分别或共同建构起来的,是这些不同国家的社会学家们对各自和共同的社会生活体验及历史记忆的一些理论抽象。因此,和我们前面所界定的“西方社会学”相比,它拥有更多的话语主体及生活体验、历史记忆方面的源泉。第二,“后西方社会学”不再是由西方社会学家单纯在或主要在西方传统话语体系的引导和约束下来被建构起来的,而是由西方和非西方不同国家的社会学家们在包括西方和非西方国家不同话语体系的引导和约束下来被建构起来的。因此,和我们前面所界定的“西方社会学”相比,它拥有更多的话语来源。第三,“后西方社会学”不再是以西方语言首次表达出来的,而是以包括西方和非西方国家的语言在内的不同语言首次表达出来的。因此,和我们前面所界定的“西方社会学”相比,它拥有更多的语言载体以及阅听对象类型。和前面关于“西方社会学”的判定标准不一样的是,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一种社会学说是否属于“后西方社会学”并不需要以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要素为条件。相反,一种社会学说只要具备上述三要素中的一种,我们就可以将其归入到“后西方社会学”之列。之所以如此,道理很简单:如前所述,判断一种社会学说是否属于“西方社会学”的标准是其必须同时具备前述三个基本要素——由西方社会学家提出、单纯在西方传统话语体系的引导和约束之下完成、以西方语言首次表达出来,因此,只要其中一项标准未达到——如不是单纯由西方学者提出,或不是单纯在西方传统话语体系的引导和约束下完成,或不是以西方语言首次表达出来等,我们即可将其称为“后西方社会学”。为什么要使用“后西方社会学”这个概念?其实,提出“后西方社会学”这样一个概念正是为了使我们能够对非西方国家里出现的“本土化社会学”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从而可以更为恰当地理解和处理“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关系。什么是社会学的“本土化”?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一直有着不尽相同的说法。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学者们基本上是将社会学的“本土化”理解为将产生和发展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学“转化”为适合非西方社会本土需要的一个过程。它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将原来以西方语言来表达的社会学概念和命题翻译、转化成以非西方国家的语言来表达;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西方社会”转变为“非西方社会”(具体又包括采用西方社会学的概念、理论视角和方法对非西方社会本土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切实考察,聘请非西方社会本土学者研究和讲授社会学,在讲授社会学课程和撰写社会学教材及著作时采用非西方社会本土的事例和材料等内容);根据西方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在非西方社会运用的实际情况来对社会学的概念和命题加以补充、修改和创新,使之更为符合非西方社会的实际情况、能够更充分地解释非西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满足非西方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等等。事实上,正如我们前面所描述的那样,基于如此理解而形成的各种“本土化社会学”,正是本文所谓“×译西方社会学”及“后西方社会学”中的前两类。但是,近些年来,至少在中国出现了对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做一名批判性思考者

做一名批判性思考者你是否有自己的想法?这毫无疑问。提出意见是我们定义自己的方式,也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盟”的方式(例如,我也喜欢那个节目),也是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的方式(例如,那个节目是为傻瓜准备的)。孩子或许在厌恶(我讨厌豆子)和喜好(我喜欢游泳)方面与父母有所不同,但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来形成与父母相矛盾的观点。拥有独立的意见是成长的第一个标志。提出与父母不同的观点在一开始是令人恐惧的,但也会带来令人振奋的刺激感。很多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会为了追求这种刺激感而利用每一个机会去表达与他人相反的观点,甚至在他们感到无聊时还会无中生有地制造冲突。尽管这令人感到厌烦,但是不可否认,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情。尤其是考虑到家庭、朋友、社交媒体、政府以及宗教信仰对思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仍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模式,这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思考并说出对任何事情的真实看法及其产生的影响和意义。这无疑是现代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生活在欧洲中世纪的人们是不允许反对权威的。但幸好,历史上不断涌现出来勇敢的反抗者使这一情况慢慢发生了改变。然而令人悲哀的是,时至今日,尽管同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仍有许多国家的人没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以致有时人们错误地认为拥有自己的思想就是智力成熟的高级阶段:一旦你形成了独一无二且有趣的观点,就做好准备去面对世界及所有的挑战。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事实上,拥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开始的第一步。因为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一个自由的时代,不需要为自己的想法辩护。但是,难道你不想吗?如果你对事情的思考远超过孩童时期的那种单纯的喜好和厌恶,那你应当乐于去捍卫它。无论身在何处,你的思考都会让你对面临的事情有自己的观点。然而,拥有自己的思想不足以完美地解决待处理的问题,还需要把你的观点转变成一种立场。观点和立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立场是用论据去支撑的。每个人都可举出论据来,但是不可否认,总有一些论据要优于其他的论据。要想找到一个好的论据,首先必须做的是应用逻辑,因为逻辑是人类思想的基石。虽然人天生就拥有理性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常常会犯各种逻辑性的错误。通过揭示和检验普通推理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学会如何更有效地支持自己的观点。聪明的人每天都在滥用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有时候他们这么做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你,从而得到对他们有利的结果,这在广告宣传领域十分常见。若只是诱导你去购买可口可乐而不是百事可乐倒没什么关系,但是这种控制性的逻辑,还常常应用在一些更重要的环境中,例如法庭上。来看看下面的总结陈词:各位陪审团的女士们、先生们:在过去的几天里,我们已经听到了关于卡桑德拉·托马斯女士被杀一案的证词。她是一家街角食品杂货店的店主,于7月10日在店里被枪杀。被告文森特·科克利先生坚持称他毫无犯罪动机。然而,他现在深陷债务纠纷,并且他的前女友证实说他的心理状况不稳定。此外,尽管在一家公司已经工作5年了,但同事都感觉他们并不真的了解科克利先生。科克利先生的律师让我们相信科克利先生只是一个非常害羞的人,他甚至不敢伤害一只小小的苍蝇。但有一个基本的底线问题是:要么他是一位正直的公民,要么是一名暴力罪犯。一个超过两年都不纳税的人,无论是否害羞,都绝不会被视为正直的公民。所有人都知道说谎是不好的,然而,科克利先生已然承认,在警察第一次询问他7月10日晚上的去向时,他说谎了。经过进一步的询问,警察得知他当时正在计划去墨西哥旅行,这使他几乎逃脱了逮捕。尽管科克利先生声称这场旅行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修建房屋的一次慈善活动。然而慈善活动的组织者证实,大部分的建筑工人都是有前科的罪犯。这证实了一个著名的理论:一个罪犯通常和其他的罪犯有所联系。科克利先生声称,7月10日晚上,当他到达托马斯女士的杂货店时,真正的罪犯正在逃离现场,他一直在镇上追那个罪犯,直到最后跟丢了罪犯。然而,我必须提醒,科克利先生已经撒过一次谎了。我们如何才能继续相信他所说的话呢?除此之外,犯罪现场调查人员已经确定杀害托马斯女士的罪犯曾戴过证据A中展示过的手套。如果这个手套的大小与科克利先生不符,就可以证明他无罪。然而,正如你们所见,手套的大小和科克利先生的手刚好合适。因此,科克利先生是有罪的,他应被判以最重量刑。你或许一眼就能看出这篇陈词是有缺陷的,但你是否能找到全部的10个错误呢?你是否可以标出这些错误并解释原因?(答案就在本书的末尾)这篇陈词是虚构的,你几乎不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逻辑混乱的推理,除非你有阅读减肥广告的习惯。优秀的演讲者和作家都会努力让他们的作品合乎逻辑,此外,还会有编辑和校对去检验这些作品的逻辑性。真正令我们惊讶的是,逻辑错误通常发生在我们脑海内潜意识的思考中,而不是社会演讲和公众读物中。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你不是上述陪审团中的一员,而是阅读刊载下述内容的报纸的读者:之前有很多人推测在证据A中所展示的手套大小与科克利先生的手并不匹配。然而在今日的庭审过程中,科克利先生同意试戴,更令人惊讶的是,真实情况与之前的推测完全相反,手套的大小和科克利先生的手掌大小一模一样。当你阅读完这段内容后,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好吧,如果手套并不合适,那他就是无辜的。但是,现在手套完全合适,那他毫无疑问是有罪的。”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逻辑。报纸绝对不会把这样的文章刊登出来,只有最卑鄙的律师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这样的话。然而,当我们阅读完上述内容后,这样的逻辑关系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因为演讲稿和文章会被仔细地校对,但我们的思想不会。这些未经仔细推敲过的想法是很恐怖的,它会导致我们在生活中情绪低沉,甚至树立一个不那么正确的人生目标,它削弱了我们清晰思考的能力。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应当反复琢磨自己和他人思考的逻辑,也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人们有时认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思考者就是那些爱批判他人的人,特别是那些不墨守成规的团体,或是一些标榜自己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主流思考者团队。他们或许真的具有批判性思维,也可能只是随口一说,这取决于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批判性。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应用正确的逻辑去思考事情。通过学习优秀逻辑的基本原理,就不会再轻易地被混乱逻辑所愚弄。同时,你将更容易在重要的问题上提出可靠的观点。本书的目的就是阐述所有你需要的批判性思维技巧。书名:人人都该懂的批判性思维著者:莎伦·M.凯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2022年9月25日
其他

9月24日线上讲座整理

【往期热文回顾】人文社会学科类专业书单合集高校推荐类、名家推荐类、系列丛书阅读书单合集外国文学、哲学大家资源合集中国学术、文学大家资源合集艺术与美学类合集人文漫谈类合集哲学反思类合集历史文化类合集治学读书类合集人生感悟类合集图书介绍类合集楞个想2021年文章推送整理(合集)楞个想2020年文章推送整理(合集)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5大要素培养反脆弱性,提升幸福感!

绝大多数朋友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遭遇过负面情绪的烦扰,比如在工作中犯了错误、跟朋友闹了矛盾、和亲人吵架、在地铁上和陌生人发生冲突,或者遇到重大变故和创伤,我们通常会在脑海中把这件事无限放大,不断想象最坏的结果,或者假设其他的结果,最终导致心情低落,沉浸在悲伤情绪中,一时间无法自拔……其实,情绪的产生本身是必然的,每个人都会有消极负面的情绪,在原始社会时期,有许多场景需要我们快速做出反应,但理性思考的时间又实在太长,效率太低。为了快速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大脑进化出了“情绪”功能,作为在紧急情况下掌控身体的应急措施。它不间断地扫描着周围的环境,一旦监测到环境中存在的异常信息,就会立即给身体发送信号,让身体切换到应激状态,愤怒,悲伤等情绪也就产生了。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本能,无法避免。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在遇到这些负面情绪后,可以较为快速的复原,重新让自己幸福起来,而有些人会一直沉溺在焦虑、痛苦的状态中,迟迟无法恢复?纽约大学教授纳西姆·塔勒布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反脆弱,这一概念是指当我们面对脆弱的状态,解决的办法不是让自己更加稳定,而是锻炼自己“反脆弱”的能力,提升“反脆弱性”。可以说,那些能较快从负面情绪中复原的人,正是拥有这种特性:幸福的反脆弱性。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己幸福的反脆弱性,进入正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做一个测试:“SPIRE自测”。01SPIRE自测SPIRE自测一共有5项要素,每一项有4个问题,共20个问题,每个问题5分值,总共100分,请依次问自己这些问题并打分:1分:代表非常少或几乎没有3分:代表中间状态5分:代表非常多或非常频繁精神幸福:你在工作中感受到意义感和目标感了吗?你在家感受到意义感和目标感了吗?你是否活在当下?你保持觉知了吗?身体幸福:你的身体活力如何?你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了吗?你有时间休息和恢复体力吗?你如何应对压力?心智幸福:你在学习新东西吗?你问的问题足够多吗?你正在进行深度学习吗?你经历过的失败足够多吗?关系幸福:你与家人和朋友共度高质量的美好时光了吗?你的各种关系都稳固深厚吗?你照顾好自己了吗?你是一个给予者吗?情绪幸福:你能体验愉悦的情绪吗?你能接纳痛苦的情绪吗?你认为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吗?你感激你所拥有的一切吗?打分后,我们可以拿出纸和笔作答。在给每个SPIRE要素评分后,写下你给自己这个分数的原因,比如你为什么打5分或1分?通过评估,我们首先可以洞察我们的幸福基线水平以及我们情绪幸福/关系幸福/身体幸福/心智幸福等各处于什么水平,我们哪方面做得不错?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个SPIRE自测来自于泰勒·本-沙哈尔教授的著作《幸福的要素》里,沙哈尔教授梳理了从诗人到哲学家、从神学家到科学家、从经济学家到心理学家的诸多洞见,提炼出可以让人们更幸福的5个核心要素,它们共同构成SPIRE幸福模型,这些要素搭建起了一个稳固的支撑结构,让我们在面对痛苦和苦难时,依然能保持自身的反脆弱性。02SPIRE幸福模型具体来说,SPIRE幸福模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精神幸福:(spiritual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重读张纯如:直视深渊的必要和勇气

今年7月,“南京玄奘寺供奉多名侵华日军”的新闻深深挑动了我们的神经,多家官方媒体发声要求对事件进行彻查,对当事人进行严惩。时隔不久的9月,一位国外博主发布视频宣称发现了印有30多张南京大屠杀彩色照片的相册,登上热搜的同时又一次掀开了这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在这两次新闻的评论中,许多人提到了张纯如。张纯如(Iris
2022年9月22日
其他

【寻章摘句】《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下册):生产社会话语的能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作为产生尚未确立的主张(“路线”)的一系列生成原则存在,这个事实无疑使得,按照涂尔干的一个说法,在政治代表的契约中并未约定一切。社会阶级与政治观点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阶级也就
2022年9月20日
其他

【寻章摘句】《审美无意识》:将艺术之物展现为思想之物

他无法考究自己的活动。维柯最初的目的并不是“艺术理论”,而是关于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寻章摘句】《审美人类学:视野与方法》:人类整体性的审美关照

在其书中指出,性别是完全由文化界定的,性嫉妒(“吃醋”)只是一种社会建构,有的文化中存在,有的文化中则没有。对于审美反思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孤立的思想领域,而要结合各种审
2022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