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章摘句】《人类学为什么重要》:恢复人的本来面目

楞想君 楞个想 2022-10-12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


[英]蒂姆·英戈尔德著

周云水、陈祥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


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学研究什么,是怎么做研究的?人类学有哪些分支领域,是怎么分化出来的?人类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帮助?为什么说人类学在当下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人类学的未来何在?本书围绕着“人类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主题,探讨了人类学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适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蒂姆·英戈尔德(Tim Ingold),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思想家,英国阿伯丁大学社会人类学系主任,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士。已出版超过十五部作品,涉及从社会生活到创造和感知等诸多主题,影响广泛。




人类学是一门致力于关注鲜活的生活经验,以恢复人的本来面目的学科。


要防止世界走向崩溃,重复叙述关于对象化的人的看法徒劳无益,我们急需找到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新办法,而要找到这种新办法,人类学必须贴近生活。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类学持续依照自然与文化,科学与人文,两个脉络分化,时至今日依旧重复制造有碍于真切理解人的解释。


生活的关键在于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同时在任何时刻,隐匿的潜在支流都可能将生活导向完全不同的地方,这些支流中没有哪一条比其他任何一条更正常或者说更为自然。


人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并且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一个充满拉力和张力的缠绕圈。股绳会被一股一股地抽出,没有哪一股会持续不断的发挥作用,一旦某一股被突出,其他股绳就会加入进来。


不管人类学可能会是其他的什么,他将永远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因为这个学科所关注的社会生活也一直在变化之中。


哲学家聚焦于精神心灵领域,倾向于向内质询同他们一样的思想者(绝大部分都是已经逝去的白人男性)的经典文本,而不是直接参与到日常生活的混乱现实当中。


尽管我们对其他星球抱有幻想,但我们目前无处可逃,而且我们也无法穿越回过去,以尝试寻找另一种通往当前的路径。我们目前所处的时空位置就是最大的实际,只能从这个实际出发。


知识是对事物的确定和归类,它能使我们的头脑得到休息;但智慧却是开放和不确定的,它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人类学是要求意识到并接纳他人的存在,学习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且将这一段经历带回到我们的想象图景当中。


我们越是在知识的堡垒中寻求庇护,我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关注就越少。


参与观察是一种与他者共同生活的方式。人类学家并不是要去书写他者的生活,而是要加入他们,共同探讨如何生活。


人类学最根本的目的不是民族志,而是教育。


我们永远不可能以全然了解的姿态对这个世界做出肯定的回答,不是因为我们对其的假设后来可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我们的预测会像科学家所说的那样出现偏差,而是因为这个世界本身的结构和构成不可能一成不变。


一个名副其实的人类学必须建立在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这一基本原则之上。


我们每个人降生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上,除了从那时那地继续下去,没有其他选择,就像三角洲的河流一样,我们所开辟的道路,曾经与他人的生活方式交汇,又与之逐步分离。


我们通过建构的方式生成我们自身的历史,我们所做的事情使我们后代赖以生存的条件日趋成熟。随着这些条件的改变,我们也在改变。我们发展出前人所不知道的属性、能力和性情。


在某个层次上,人们会根据共同的行事方式进行分类,而排斥那些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而在另一个层次上,人们可能会搁置差异联合起来对抗具有更大差别的人。


从体质上说,我们遥远的后代将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生活,正如我们现在也不像我们很久以前的祖先那样生活。


我认为生活不是封闭的运动,而是开放的运动,它不断地超越任何可能摆在他面前的目标,因此我们的生活装备,包括身体技术和思维习惯都不是现成的,而是在与他人共同活动的熔炉不断锻造出来的。


我们归属于社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同,所以会有一些东西可以给予他人。因此社区中的身份从根本上说是关联的,我们是谁,在任何时候都是我们从集体生活的相互给予和索取中发现自己的一个索引。


人类学的悖论之一,就是虽然关于非西方人的生活和时代有说不完的话,但是人类学家对西方人几乎无话可说,在大多数时候西方都被援引为一个背景,用来跟生活在某时某地的人的特殊体验进行对比。


事实证明,西方人总是会因为他们的缺席而引人注目。因为实际上,他们从未存在过。


如果不存在这样的人物,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是西方人,而如果不存在对立面,那么我们也不可能是非西方人,或许你会说我们是人类,但这只会使我们所有人作为一个物种与非人类相对立。


各个人文学科的学者们,他们正在被一种惊人的自满折磨着,他们埋首故纸堆研究久远的神秘事物,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去应对当今世界迫在眉睫的各种状况,对于他们来说任何太贴近现实生活的事情看起来都太过棘手,今天也是如此。


我意识到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正在扩大的分裂,是西方知识史上的巨大悲剧,正如所有悲剧的发生那样,这一分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无法避免的,源于人性与自然以及认识世界的方式与身处世界方式的割裂,这是古典时期以来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它植根于我们关于人的核心概念。


公众所理解的人类学还带有我们中大多数人更愿意遗忘的过去。


野蛮人是欧洲饱学之士的发明,大多数来源于耸人听闻的旅行小说其中有关于美洲以及之后在非洲、东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建立的殖民地的原住民生活的描写。在当时人类多样性的全貌还未可知,甚至有关于这些大陆上生活的到底是不是人类的争论。


大多数学科乐于讲述它们的过去,喜欢赞誉那些为学科奠基的杰出前辈。他们留着胡须、带着假发的形象总是会出现在教科书上。但是人类学没有那么幸运,人类学的先驱是混合了相当一部分空想家、怪人、种族主义者、偏执狂的一个群体。


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结构,并且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没有人能离开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只要生活还在继续,人类就得创造自己的生计方式,这就需要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实践形式。


人类与自然环境处于不稳定关系的证据随处可见,事实上这正是历史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所有的人类生活和历史都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对于人类学而言,这意味着缩小时间视域,从宏大的社会进化集中到当代的枢纽点上。同时,他也预示了一个更审慎内省的时代,至于那些理所当然地以西方研究者为权威的传统研究方法。


人类是生物社会性存在,不是因为他们是基因和社会的产物,而是因为他们持续生产自己和他人,作为活生生的存在。个人和有机体并不是两个事物,而是同一个。


关系就是生命体相伴同行及确定彼此的存在(正如它们所做的那样)的方式。在不断展开的过程中关系持续塑造,卷入其中的生命体。


科学是一个丰富的知识组合,其形式多种多样,令人叹服,科学主义是一种学说或信仰体系,建立在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形式的断言之上,这一形式有一个无可比拟和普遍适用的真理宣称。


人类学家的陈述向来模棱两可,例如当谈论到普遍的人权概念时,他们指出人权基于有关个人权利、尊严和作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的观点,这些观点在西方世界有着特殊的历史,但这些对于他们所研究的人来说往往没有什么意义。


人类学家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说,需要在舞台上将它们说出来,如果我们不说话,那么其他更狭隘的或有沙文主义倾向的人,会很快把舞台填满。


人类不能分割为离散的种族;基于同样的原因,也不能分割为离散的文化。原因存在于历史长河中。作为历史的主体,人类永远是他们生活的创造者,然而这一历史是有机世界持续不断的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人类学的田野当然不可能是实验室,也不可能像是科学实验那样,人为设置一个场景去验证预想的假设。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我们都可以通过介入事物,或是追踪我们的介入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实验。


人类学是一种与世界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擅自宣称应有对世界的独家解释权。


说到底,推动人类学发展的不是对知识的追求,而是一种关怀伦理。

【寻章摘句回顾】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上册):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下册):生产社会话语的能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环境艺术》:空间是一种趋势性的力量

《符号:语言与艺术》:解说艺术起源的符号视角

《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艺术学知识的演变和当代问题

《趣味符号学》:解释意义不在,才需要符号

《除瘟记》:关乎瘟疫的神圣叙事

《巫术的历史》:为了达到目的而与魔鬼交往

《汉字与美学》:“美”必须首先是“形象”

《古往今来的秘密第二辑:失落的符号》

何兆武《上班记》:真理过了头就变成了荒谬

《日本茶室与空间美学》:精神上的专注

《毒药猫理论——恐怖与暴力的社会根源》:跨越学科边界的毒药猫

《艺术中的理性》:艺术是理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神话的图像学研究》:神话图像的独立叙事

《是,大臣》中告诉我们的道理

《审美人类学:视野与方法》:人类整体性的审美关照

《审美无意识》:将艺术之物展现为思想之物

《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