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思| 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楞个想 2022-09-24

  ——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在中外历史上,出现过各种不同的美学体系,它们都有自己的哲学基础。从哲学的历史演变上可以发现美学体系演变的规律。哲学体系尽管千差万别,但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大的阶段,又各自形成了共同的特性,产生了三种哲学范式,由此也形成了三种美学范式。因此,我们可以从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出发,考察相应的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一 古代哲学的本体论与美学的客体性 

    古代西方美学的基础是古代西方哲学。古代西方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本体论,二是客体性。古希腊哲学已经把“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存在”是最抽象的范畴,对它的研究就是本体论。但是,古代哲学是在主体与客体分立的前提下来探讨“存在”的,“存在”被看作是客观的实体,主体被排除在实体之外。古希腊哲学有多种体系,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基于实体观念,建立了实体本体论。所谓实体,是古代哲学家对世界的哲学抽象,他们从直观的印象出发,认为世界是独立于人的客体,它就是实体或本体。古希腊哲学提出了实体或本体的概念,它的希腊文是ousia,拉丁文是substantia,英文是substance。实体与属性相对,人只能感知事物的属性,而属性是实体的表现。实体又称本体,本体与现象相对,是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它是决定一切、产生一切的本原。总之,实体是事物的属性所依存的客体,而本体是万物的本原。西方古代哲学是实体本体论哲学,它具有客体性的倾向。古希腊哲学有多种形式,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但是,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它们都打上了实体本体论的烙印。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世界的杂多现象中,数是统一一切的本原,因此数是实体(本体)。实际上,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把自然界的数量关系孤立地抽象出来,把它变成了决定一切的实体(本体),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它不过是理念的摹本,只有理念才是世界的实体(本体)。柏拉图的理念不过是现实世界的抽象,而他却把理念当作世界的本原,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是由质料加形式构成的,质料是物质性的,但只是潜能,不具有现实性,而形式则是构造性的,它使质料变成现实。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矛盾的,在质料和形式之间哪个是实体(本体)的问题上有二元论倾向,它一方面说实体是专名指称的个别事物,同时又有形式是实体的思想。到了中世纪,哲学神学化,上帝作为世界的缔造者成为至高无上的实体(本体)。 

    西方古代哲学是古代人类对世界的理性思考,它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得幼稚和存在着谬误。它的主要缺陷有两点:第一,主体与客体的分立。西方古代哲学在主体与客体分离的前提下来考察存在,存在被当作客体性的实体。这种主客二分的本体论统治了西方两千余年,直到现代才发生改变。实际上,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只是理智的产物,主体与客体是互相融合、不可分离的。作为哲学本体论的存在范畴,应该是主体与客体的同一。第二,囿于实体本体论,把存在归结为实体或本体,认为实体或本体支配着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实体是古代哲学家的幼稚的观念,世界并不是实体,而是人面对的意义世界,它与人已经不可分开地融合在一起了。存在不是实体的存在,不是物的存在,也不是客观化的精神的存在,而是人生存于其中的存在。本体观念同样是古代哲学家幼稚的观念。不存在着作为万事万物本原的、决定一切的本体,这种本体论导致了形而上学。正因为西方古代哲学存在着这些缺陷,西方近代哲学才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建立了主体性哲学。 

    西方古代美学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实体观念出发,美成为客观的、独立于人之外的实体的属性。古代美学研究美本身的性质,而不是研究审美主体以及审美活动的性质。这就是说,古代美学具有客体性。二是从本体论出发,把美的本质问题归属于本体论领域,美与本体相关,是本体的表现(现象)。它认为本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是决定一切的,美的本质可以从本体范畴推演出来。因此,古代美学具有形而上学性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实体,因此美是由数量关系决定的和谐。这个学派提出音乐之美在于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的节奏的和谐。他们还发现了“黄金分割”定律,作为视觉艺术的美的规范。这种美在形式和谐的思想开启了欧洲形式主义美学的源头。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本体,美是理念的光辉,审美是对理念的“凝神观照”。同时,他又把艺术与审美区分开来,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念的模仿,因此艺术是对理念的间接的模仿。实际上,他认为美和艺术都分享了理念的光辉。柏拉图的理念是概念的实体化,他认为美是理念的表现或属性,是客观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不是理念的影子,而是由质料加形式构成的实体,因此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且这种模仿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模仿,即描述带有某种普遍性的事情。这就是影响欧洲两千余年的模仿说。模仿说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认为美是现实的表现,而且是现实的本质性的表现,因此也是本体的表现。中世纪美学成为神学的一部分,它认为真、善、美都是最高实体——上帝的属性,上帝是最高的美,是艺术和自然等感性事物之美的根源。美是和谐等观念在中世纪也被继承下来,但这种和谐被认为是上帝创造的。 

    西方古代美学对审美现象进行了最初的探讨,建立了一个初步的美学思想体系,体现了古代人类对审美的理性认识,成为美学的宝贵的思想资源,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研究。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理论上的缺陷,主要有两点:第一,在主客二元对立的前提下,把美当作实体或实体的属性,孤立地研究美,而忽视了对审美主体方面的研究,更没有从审美活动的角度来研究。这种客体性导致对主体性的抹杀,主体似乎对审美无所作为,只是被动地接受美。而实际上,美不过是审美对象,不是实体。审美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审美对象不是冷冰冰的客体,它离不开主体的情感意志和直觉想象活动。归根结底审美是人的活动,美是人的创造对象,而不是物的属性。离开了审美活动就没有美可言。第二,从实体本体论出发,企图通过对本体范畴的推演,得出美的本质,建立一种形而上学的美学体系。其实,不同的审美活动就有不同的审美对象,美的事物是各种各样的,不存在统一的美。因此,古代美学从实体本体论出发,企图通过对本体的推演找出普遍的美的本质,这是徒劳的。这种把万物都归结于一(本体)的形而上学思路不能解决美的本质问题,必然陷于困境。正像柏拉图所说的,有具体的美,如美的母马、美的竖琴、美的汤罐和美的小姐,但找不到普遍的美,因而“美是难的”。正因为西方古代美学的这些缺陷,西方近代美学转向对审美主体的研究,建立了主体性美学。 

    二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与美学的主体性 

    西方近代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认识论,二是主体性。西方近代哲学继承了古代哲学的实体观念和二元对立的本体论,但是已经把研究的范围转移到认识论领域。在高扬理性的时代氛围中,近代哲学家对古代的实体本体论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古代哲学对实体的确定有独断论之嫌,实体或本体在属性、现象之后,人能否把握它?人的认识的限度何在?这些问题就成了近代哲学家思考的课题。于是,认识论就取代了本体论成为近代哲学的领域。近代哲学仍然没有摆脱主客对立的二元论,也没有否认实体(本体)的存在,只不过要先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和限度,界定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便使哲学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由于理性的介入,决定了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对客体的优越性,客体被主体所构造和征服,主体成为存在的根据。近代哲学认为存在不是独立自在的客体,它归根结底是理性的产物,具有主体性。被黑格尔称为现代性的缔造者的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把自我作为存在的依据。康德建立了先验主体性哲学,即先验范畴构造现象世界的理论,从而确立了“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性原则。黑格尔建立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统一的哲学体系,他让理念在历史运动中演化为万事万物,最后在绝对精神阶段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复归。绝对精神(理念)作为本体是客观化的,但这种客观化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主体意识的倒置形式,因此黑格尔哲学仍然是主体性哲学,只是它的主体既是逻辑主体又是历史主体。青年马克思也建立了主体性哲学,认为社会存在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使自然人化。但他把主体性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是实践的历史主体,从而克服了唯心主义的主体性的片面性。 

    西方近代哲学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并没有肯定实体(本体)的存在,相反,却导致把实体(本体)排除在知识之外,并最终导致对实体(本体)概念的否定。休谟认为人的知识不会达到绝对的确实性,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而经验依据习惯,如因果联系就是一种习惯性的联想,而不是事物间的真实关系。休谟否定了实体概念,他认为实体是虚构的,是人的幻想的产物。不能感知实体,只能感知具体的属性,而这些属性互不相同,独立存在,不能归结为实体的表现。因此,有关存在的终极性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他说:“因此,我们的实体观念只是一些特殊的集合体的观念,而当我们谈论实体或对实体进行推理时,我们也没有其他的意义。”。康德划分了现象与本体两个不同的领域,现象领域是认知的对象,本体是信仰的对象;人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本体。这样,实体(本体)就被虚置,它不再是存在的根据了。总之,近代哲学以主体性迫使实体(本体)概念退场,从而导致古典哲学的终结、现代哲学的产生。 

近代哲学扬弃了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探讨了人类的认识领域,并确立了主体性原则,这是其历史成果。同时,近代哲学也存在着缺陷。第一,近代认识论考察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尽管它已经把主客体的关系颠倒过来,不再是客体支配主体,而是主体支配客体,但仍然没有摆脱主客对立的二元论,仍然是在主客对立的前提下谈论主体性的。而且它也没摆脱实体论,仍然预设了实体的存在,只不过从主体方面和在认识论领域来考察和认定实体。这表明近代哲学还没有解决其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