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伊凡·布宁:我如何写作

楞个想 2022-09-24
我怎样写作?年轻的时候精力分散得很厉害。写作一向是我的所好,同时我又想生活,因此不是任何时候都写得合我的意。我年轻的时候写作几乎总是过于仓促,出于偶然。即使在评论家说我把每个句子都修饰得非常好的时候,我的状况也是如此。
……雕琢句子!我从来没有这样做过。而且什么叫“雕琢”?对于作家来说,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形式是自然而然地从内容中产生的。
后来我的工作渐渐正规、舒缓起来。我习惯于只在平静的状态下工作——为此我要独处,在乡下,或者像晚些时候那样到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上去。不过我写起来总是有点像暴饮。我坐下去写作,这就意味着不写完不站起来。而且我从来不在夜里写作,现在也是如此。总之,心情烦躁的时候我不工作。
我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写作呢?……多数情况下我完全是突然决定的。我的写作欲望总是出现在我有了某种激动我的心灵的忧伤或者快乐的感觉,而这感觉往往又与展现在我面前的情景,与某一个人的形象,与某种人类的感情关联……这是最初阶段。有的时候我会久久地沉浸在这最初的阶段中,有的时候我会立刻坐下来写一如果我在乡下,很安静,我一个人,正处在工作的轨道上。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一提笔就预先知道整篇作品是怎样的,我该写什么。这种情况很少。我开始工作的时候,头脑里往往不仅没有现成的情节,甚至还没有完全明白最终的意图,只模糊有了最一般的构思。在这最初阶段,左右着我的不是现成的意图,而只是最一般的构思,只是作品的调子——如果可以这样表达的话。我常常不知道我会如何结束这篇作品,有的时候你写的结尾与你开始写的时候,甚至与你写作过程中设想的完全不同。我再说一遍,在写作的最初阶段只有最主要的像是整个作品的基调的东西……
对,第一句话有决定性的意义。它首先决定着作品的长短……以及整篇作品的调子。还有。如果一开始调子定得不对,那就难免乱套,搁下开头,或者干脆把开头写的东西当成废品扔了……
……我从来不在外来的影响下写作,总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要等到我内心产生了某种东西我才能写,否则我就无法写。我从来不会她也不能仿照。我不能也不肯以某种“精神”写作。总之,我在自己的写作中从来没有给自己提出过什么外在的任务……我写诗的时候也从来没有给自己一个任务故意扭曲诗行,弄点“新花样”。顺便说一句,我没有在自己的诗歌和散文之间画一道界线。我的诗歌也好,散文也好,都是有韵律的……只是紧张度不同而已。
我从来不受“外来”的影响还有一层原因。我从来没有在别人的作品影响下写作的愿望。当然,别人写得好的东西总是会激起我的写作愿望。在这方面我和有一位作家完全相反,他说当他不想写作的时候,他就从书架上拿克鲁格洛夫或者兹拉托弗拉茨基的作品来看。“那实在太糟了,以至于我就想自己来写!……”我再说一遍,促使一位作家去创作的初始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个奥秘,很难捕捉。这种感党来到我心里的时候,我或者在田野里,或者在大街上,或者在海上,或者在家中,与我悟到了什么或者碰到了什么样的一张面孔同步,有的时候是在看书的过程中。以什么方式呢?一个字,往往是最平常的字,或者一个人名,就唤醒了感觉,由感觉产生写作的意愿。于是你立刻听到那个呼唤你的声音,由这声音产生整篇作品……
 
选自《我怎样写作》布宁著 陈馥译 1929

伊凡.布宁(И.А.Бунин)

一、文学史地位

  • 伊凡.布宁在俄国文学史上为自己确立了重要的地位,而且长期以来,他无疑是一位举世公认的大作家。他继承了19世纪文学辉煌时期的光荣传统,开辟了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


  • 布宁力求语言丰富、完美,而独到的精确观察是其描写现实生活的基础。他以最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抵御了单纯追求华丽辞藻的诱惑;尽管他生来是个抒情诗人,但从不粉饰目睹的一切,而是真实地予以反映。


  • 他的语言朴实而富有韵味,正如他的同胞所说,此种韵味使其语言犹如醇酒,即便在译文里也会透出醉人的芳香。这种能力来自他的卓越的、出神入化的才华,并使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世界名著的特点。(1933 年诺贝尔奖授奖词)


二、诗人的生平

  • 1870 年 10 月 22 日布宁出生在俄罗斯中部奥廖尔省(Орлов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的沃罗涅日(Воронеж)市的一个古老的贵族之家。长期生活在乡村,对俄罗斯乡村的风俗、俄罗斯人的性格、习俗和心理具有深刻的认识。


  • 1881-1886 年,布宁在叶列茨(Елец)县贵族男子中学就读,但中途辍学。1887 年布宁发表《在 С.Я.纳德松墓前》一诗,从此登上俄罗斯文坛。1903 年因诗集《落叶》(Листопад)和俄译《海华沙之歌》,荣获俄罗斯科学院普希金奖。在经历了与瓦.帕申科的恋情和与安.察克尼的婚姻之后,1906 年与维拉.尼古拉耶芙娜.穆拉姆采娃建立家庭。


  • 1920年因悲观地看待俄国内各政治流派间的种种暴力行径,离开俄罗斯,抵达巴黎,开始了侨居生活(эмигранская жизнь)。1933 年因卓越的文学成就荣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Нобелевский лауреат),成为第一位获次殊荣的俄罗斯作家。

  • 1953 年因病在巴黎的寓所中逝世,享年 83 岁。

三、创作道路

  • 第一阶段 (1910年前) :
    创作早期,诗歌占主要地位,代表作有诗集《落叶》(Листопад)、《在火车上》、《祖国》等;散文作品充满了抒情气息,代表作有:《松林》(Сосны,1901)、《安东诺夫卡苹果(Антоновские яблоки,1900)等。这些作品的主题表现的是旧的宗法制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将要走向末路,其中渗透着作家对俄罗斯未来命运的沉重思考。但在感伤地告别过去的同时,作家向要子孙后代记住哪些值得继承和珍惜的精神价值

  • 第二阶段(1910 -1920 年):
    创作中期,作家深入思考俄罗斯民族的特点及其发展前途。世纪之交,俄罗斯社会风云变幻。作家以俄罗斯历史为观照,首次对农奴制时代、对充满“兽性、枪杀、拷打和死刑”时代的生活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人民苦难的画面和作者感伤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创作分为三个类型:“ 农村写生系列”作品、“ 爱情悲剧系列”作品、痛苦地思考俄罗斯及全人类命运的作品

  • 第三阶段(1920年后) :
    布宁侨居国外,创作力再一次爆发,创作了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名篇:《米佳的爱情》(Митина любовь)、《中暑》(Солнечный удар)、《幽暗的林荫小径》(Тёмные аллеи,1938)、自传性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1927-1938)、《托尔斯泰的解脱》等。

回复【3132】获取《布宁文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