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我们的历史人物中,龚自珍既幸又不幸

楞个想 楞个想 2022-09-24

龚自珍(1792—1841年)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他早年受乾嘉朴学影响,后来则走上学以救世的道路。他的经世思想首先集中反映《明良论》和《乙丙之际著议》的撰写。他撰的《明良论》4篇,喊出了“更法”的时代呼声,对封建末世的黑暗与腐朽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希望通过改革,改变社会贫富不齐的现象。在诗歌创作上,他倡一代新风。在史学领域,他关心西北史地,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主张加强对新疆的管理。这一阶段,许多人在治学上都表现出了经世致用的特点,把研究学问和社会现实密切地结合起来。


龚自珍,是一个忧时之士。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说出“起视其世,乱亦竟不远矣。”他已然感受到改革的必要性,在《上大学士书》说道:“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如果不改变,“与其赠来者,以勍改革,孰若自改革”。(《乙丙之际箸议第七》,《龚定庵全集类编》,68页,世界书局,1937年。)龚自珍说“积百年之力”,强调的是时间之漫长;又独创“戮心”一词来概括其手段之恶辣:“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渐,或三岁而戮之,十年而戮之,百年而戮之。”(注:《龚自珍全集·古史钩沉论一·乙丙之际箸议第九》。)


嘉道之际,诗坛革新之风起,黎简、舒位、王昙首倡于前,龚自珍、魏源继起而张大其帜。1839年(己亥年),龚自珍在接连遭受打击后弃官南归,期间奔波流离,写下315首《己亥杂诗》,为近代诗风开启先路。


315首诗,是龚自珍的内心世界的写照,也是当时社会改革的先声。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己亥年的中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前夜,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道光帝在其登上皇帝宝座的30年里,内政失当、处理外务无能,国家受人侵侮,民间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状况,人民起义如火如荼,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改变高压手段,放宽文网,文字狱大大减少了,知识界不敢议论现实的风气才开始稍有改变。


但即使如此,直到十九世纪初,文字狱的阴影仍笼罩着文坛,知识分子余悸尚存,所以龚自珍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以及“万马齐瘖亦可哀”的叹息,终于从“衰世”径往“乱世”(龚自珍的预言)直闯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那个时代的真切呼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是龚自珍的痛心疾首。


正如《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一书作者在序言中说的:“在我们的历史人物中,龚自珍既幸又不幸。说其幸,是因为当时人都感知到他的大才、高才;用现代的话说,贤良们欣赏他,政客们不敢直面他,流行歌手们传唱他,同事同学们喜欢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