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复观:中国艺术杂谈

楞个想 2022-09-24

我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对我国自魏晋以后的绘画,是有意无意的导源于庄子思想,作了有系统的疏导;并对两千年来若干观念和画史上的谬误,用考据的方法加以厘清。有志于了解中国艺术的青年,应在我这部书上用一番心思,然后可以找到一条进路,而不致为时下的浮辞伪说所误。这里只是应学生报之请,对照着时下的问题,略述若干感想。

一九七二年诺贝尔文学奖,是颁给苏联文学家索忍尼津。因苏联……不允许索忍尼津到瑞典领奖。他所准备的“文学的使命,是公理向强权作战”的领奖时的讲辞,只好由诺贝尔基金委员会年报摘要发表。他讲辞的主要意思,认为现在的世界,已经连结成为一个整体。生活在一个整体之内的人们,为了保持和平,不应当有几套价值标准,以至因价值标准之不同而互相斗争。但他同时以强烈地暗示方法,否定了苏联以马列主义为唯一的价值标准,及推行此唯一的价值标准的宣传、镇压等手段。更认为这也不是由“科学论证”所能达到目的的。他把调整各不同价值标准,使其得到统一谐和的希望,寄托在艺术文学之上。

艺术文学,何以能达到这种重大使命?他认为艺术家文学家,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作品而传给观者读者,使观者读者能因此而得到“陌生的经验”,消化为自己的经验,因而扩大了由经验而来的价值标准,使不同的价值标准,能通过艺术文学的陌生经验之互相接触而得到相互的了解调整。这里要提醒一点,他们的“陌生”,是现实生活的“陌生”,而不是离开现实生活的“陌生”。

索忍尼津的话,是在极权闭锁的环境中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话,不一定能得到理论与实际的证验。但由不同价值的调整融和以得到人类的和平,倒与中国的艺术精神可以相符应。

[明]周臣 沧浪濯足图

我已经说过,中国的艺术精神,追根到底,即是庄子的虚、静、明的精神。虚、静、明的精神,一方面可以解脱某些僵化了的价值标准的束缚,同时即可承认由生活经验不同而来的各种不同价值标准的平等地位。此即庄子之所谓齐物。另一方面,美是在虚、静、明的精神状态之上所发现,所成立的。魏晋玄学,前期以老子为主,后期以庄子为主。把山水林泉等自然物,发现为美的存在,只有凭玄学之力才可以达到。中国绘画,由人物而山水,山传色而淡采,而水墨,这都是出自虚、静、明的精神,都是向虚静明精神的自我实现。所以由中国艺术所呈现的人生境界,是冲融淡定,物我皆忘的和平境界。在此一境界中,对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只是默默点头微笑,人天平等,一体平铺;说“统一”已经是多余的,还斗争个什么呢?


由达达主义这一系列下来的现代艺术特色之一,是对自然的离反、背弃。这与西方科学家征服自然,形而上学的扬弃现象以言本质,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是互相呼应,形成西方文化对自然的总反叛。在偏激乖戾的现代人的心灵中,容纳不下社会,容纳不下自然;于是他们的主体精神表现,只是怪僻、幽暗、混乱、横暴的表现。中国的虚、静、明的精神,不知不觉的便涵融了自然,美化了自然,主体精神与客体自然,由互相融合而互相升华,成为主客皆忘的混融一体的世界。所以自然是中国艺术的生命。离开自然便不要谈中国艺术。

但正当西方的艺术家,以一股暴戾之气,背弃自然的时候,西方的科学家,这几年发现,对自然的破坏,即是对人类生存的破坏。山林草木的“绿色”,与人类的生命有密切的关连。于是从现代艺术家的精神中驱逐出去了的自然,又从现代科学家的实验中为了人类的生存而要迫切的重新召唤回来,使自然与人间建立亲和的关系。从这一方面说,中国艺术与科学,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平淡天真”,是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平是平正、平实,与怪异相反。淡是雅淡、素朴,与装饰相反。天真是未被污染的生命的本来面目,与邪僻相反。社会上有小聪明的人,总是想作怪、立异、装腔作势,邪僻虚伪,以此来取得个人欲望的需要。社会各种病态,皆由此而来。了解到这一点,才可以了解一副平淡天真的艺术品,正是扰攘纷乱的社会的良药,是变态心理的镇魂剂。这正是所谓“平凡中的伟大”。越怪异便越丑恶,便越渺小。今日许多严重问题,多源于心理上失掉了常态。中国艺术的意义,便在使人恢复心理的常态。立意反常的人,不必言中国艺术。

然则中国艺术不主张创造,不要求变化吗?平淡天真的作品,出自平淡天真的精神。人被投入于又臭又脏的社会(包括学校)大染缸后,要发现、恢复、保持精神的平淡天真,这实际是精神的重新创造。把平淡天真的精神表现而为平淡天真的作品,其中要突破多少精神的障蔽与技巧的抗拒,这不是创造是什么?怪的东西最容易作伪。平淡天真的东西便无法作伪。古人谓画鬼易而画人难,这是粗线条的比喻。今人乃以画鬼为创造,以画人为模仿,何哉?

平淡天真,可以涵融千变万化。真正地千变万化,最后仍归于平淡天真。平淡天真是活的生命。活的生命的自身,即是有限中的无限,即涵有千变万化。今人乃以玩魔术的方法,为艺术的变化。这种人,最低限度,进不了中国艺术之门。

原载1972年11月11日《新亚学生报》。

【往期热文回顾】


徐复观谈读书:千万不要重蹈我的覆辙

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

徐复观:应当如何读书?

徐复观:谈当怎样的大学生


【文章合集类】




哲学人文社会学科书单合集

哲学反思类文章合集

社会漫谈类文章合集

治学读书类文章合集

历史文化类文章合集




后台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

回复【1106】获取 《中国艺术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