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本书带你重返人类艺术史上的高光时刻

楞个想 2022-09-24
如果能穿越,你最想去哪个时代的哪个国家呢?


相信很多人会选择回到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这样的古文明发源地去看看。那么第一个不能忽略的绝对是古希腊了。

那里讲究平衡、对称、典雅的建筑与雕塑,记录着当时希腊人日常生活的瓶画与壁画,其中蕴藏的智慧和美学理想,历经千年时光,仍旧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戏牛竞技者湿壁画,出土自克诺索斯。高78.2厘米,湿壁画,米诺斯文明晚期II— IIIA。
除了古希腊之外,应该还有一大部分人对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法国相当感兴趣。

当时,那里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抛开历史、宗教或神学的主题,转而着眼于描绘日常生活景象,同时也更加强调对自然光线的捕捉及色彩的运用,这些大胆的转变使他们创作出让我们至今仍耳熟能详的经典艺术作品。这也使那个时代的法国,尤其是法国的巴黎,极具吸引力。

《奥维尔的瓦兹河》,1890年5月下旬-6月上旬,在粉红色的纸上运用刷子、不透明水彩、 油彩、墨水钢笔、铅笔

其实,除了光怪陆离的法国之外,穿越到具有传统气息的挪威也是不错的选择。正是这个独特的北欧国家孕育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欧洲艺术中最具实验性和个性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而这个流派的代表性艺术家,被称为“表现主义之父”的正是爱德华·蒙克

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却不可能不知道这个表情:。这个表情符号的原型就来自蒙克的画作——《呐喊》。

《呐喊》,1893年,油画,蛋彩画


画面中捂着脸尖叫的人像以及暴力扭曲的线条与色彩,传达出人类共通的焦虑和恐惧的情感体验。

如果你也对以上三种不同的艺术感兴趣,想要快速了解它们的精髓,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三本引进自英国泰晤士·哈德逊出版社(Thames&Hudson)的艺术杰作:《希腊世界的艺术与考古》《隐秘的杰作:走进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爱德华·蒙克 :爱与焦虑》。古希腊?印象派?表现主义?一键打包全带走。




泰晤士·哈德逊(Thames&Hudson)


先来说一说这三本书的原出版社——泰晤士·哈德逊(Thames&Hudson)。


创立于1949年的泰晤士·哈德逊是英国老牌出版社,最初的目标是创建一家“没有墙的博物馆”,希望以图书作为桥梁,让艺术世界变得触手可及。

 

它是目前世界上两大殿堂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及VA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长期官方合作出版机构。其地位相当于艺术出版界的“爱马仕”。

 

该社出版的《希腊世界的艺术与考古》《隐秘的杰作:走进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爱德华·蒙克 :爱与焦虑》的中文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独家引进,献给所有懂门道、还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朋友!


《希腊世界的艺术与考古》



1

写给大家的希腊艺术简史
全方位了解希腊艺术发展演变历程

虽然以希腊文明为主题的著作浩如烟海,但这册通俗易懂的精装读本依然是希腊艺术史领域最佳的入门读物。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早已经是很多欧洲高等学府的艺术史教材,可见多么权威专业。有了这本书,我们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如同在欧洲大学教室里听教授讲艺术史的体验。


书中汇集600多张高清图片和详实的考古知识、第一手史料,讲述自青铜时代至罗马崛起之间纵跨两千余年的希腊艺术与考古的故事,覆盖大理石雕塑、陶塑、铸币、住宅建筑、青铜器皿等多种艺术门类。

帕特农神庙为例,书中详细讲解其建造的材料、风格及细节:

帕特农神庙是一间神圣的保险库。雅典人丝毫不惜工本,包括屋瓦在内的整座神庙全部采用上等的当地大理石。很多石料实则重新利用公元前480年那座未完成神庙的材料。

老一辈人用那座神庙的残片填充卫城的围墙,以示纪念,而今这些残片被重新凿磨,用以砌造一座宏伟的新神庙。

雅典,帕特农神庙。西北角图景。大理石,公元前447 -公元前432年。

与图画游廊、帕埃斯图姆的雅典娜神庙一样,帕特农神庙也是融合各种建筑风格

神庙的规制与正面为多利安式。为了容纳殿内的雅典娜神像,主殿须宽于通常的体积。帕特农神庙的宽面便安置了8根圆柱,而不似未完成的前身那样仅有6根。两侧圆柱各有17根,也即标准的比例:宽的两倍加一[(2×8)+1=17]。

雅典,帕特农神庙。布局图

雅典,帕特农神庙。立面图。

但在其他方面,帕特农神庙更似伊奥尼亚式。比如,绝大多数绕柱式神庙的前后门廊内立有一对圆柱,帕特农神庙的各门廊前排列6根圆柱。

这一安排被称为前柱式(prostyle),在雅典建筑史上具有悠久的传统(帕埃斯图姆的雅典娜神庙也有相似但不雷同的布局)。而这里额外添加的圆柱让人联想起伊奥尼亚的雄伟神庙,都是设有双重圆柱 。

艾菲索斯,阿尔忒弥斯神庙。复原图样。伊奥尼亚式神庙的定年为公元前560年之后。

在讲解希腊世界的艺术特色和演变历程之外,书中还展现了视觉文化在希腊世界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与政治、宗教、古代日常生活的关系,带我们沉浸式体验希腊世界的方方面面。

2

全新修订本,与时俱进

作者理查德·西奥多·尼尔是当今国际上研究希腊艺术与考古最权威的人士之一,他是芝加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理查德·西奥多·尼尔

在这本书中,他以新意盎然、引人深思的方式,考古学与艺术史两种视角结合起来,逻辑清晰,见解精辟,获得了密歇根大学、剑桥大学等多所高校教师推荐,以及各高校学生读者的喜爱。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引进的这个版本,是全新修订本,收录更多希腊化时期的艺术作品与彩图、更加丰富的米诺斯与迈锡尼文明的古老材料,并扩充了大量考古背景知识,通篇征引第一手史料,引领读者融合艺术、考古和文学,更真切地感受希腊世界的文明和生活。


《隐秘的杰作:

走进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1

对经典艺术流派的另类解读

作为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具有恒久的魅力。著名的艺术大师如毕沙罗、马奈、德加、塞尚、莫奈、莫里索、雷诺阿、高更、凡高、修拉等创作了诸多世人熟知的油画作品。但很多读者并不知晓,他们还遗留下了许多精彩绝伦的素描艺术作品

莫奈,《伦敦滑铁卢桥》,1901年,在米色纸上运用粉彩


这本书独具匠心,集中呈现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20位知名或鲜为人知,但却有着鲜明特色和重要价值的艺术家的224幅素描杰作,带读者领略大师别样风采,开启对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全新认知

2

打破对素描的传统看法,重识素描的艺术价值

在很多人的传统认知中,素描可能仅仅是指黑白铅笔画,像这样☟


但事实上,素描还可以是彩色的、自由的、灵动的,它包含着水彩、水粉、蜡笔、粉彩、钢笔墨水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媒介

不信请看各位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大师们亲自示范:

凡高

 《收容所走廊》,1889年9月,粉色纸上运用画刷和油彩、黑色粉笔

看这个色调和笔触,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这是凡高老师的作品,但这并不是油画,而是一幅素描。

凡高的素描作品数量众多,这些作品可以追溯到他绘画生命的各个阶段。 

《蒙马特之景》,1887年6-9月,水彩、水粉、粉笔、铅笔和墨水钢笔

和他的油画一样,凡高的素描作品也显示出自信。他对传统媒介的使用也异常复杂和具有挑战性:偏爱不透明水彩而非透明水彩,偏好天然粉笔而非人造粉笔,偏好替代类型的钢笔和铅笔,并涉及稀释、刮擦等手法。

凡高许多最优质的素描作品都是在阿尔勒创作的。这些作品的规模和自信标志着艺术家创造力的突然迸发。

《阿尔勒之景》,1888年5月,在铅笔上运用芦苇笔、墨水,

艺术家此时的重点更多的是放在钢笔和墨水,而非水彩。尤其是经过特别切割的芦苇笔和鹅毛笔比标准的金属笔尖笔、粉笔或铅笔更加能突出画作的表现力。如果凡高被拿来与伦勃朗相比,那么在这些素描作品中他称得上是成功的。

埃德加·德加

德加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多产的素描艺术家。他的素描画作曾亮相在八大印象派画展中的七场展览中。

这幅在第四届印象派画展中展出的《戴手套的歌者》,便是以粉彩所作而成。

《戴手套的歌者》,1857年,帆布粉彩画

在对其毕生作品的主要主题之一——芭蕾场景的描绘中,德加也曾采用木炭、粉彩、水粉和蛋彩等更柔软的绘画媒介,进行更为精细地描绘。

《舞蹈考试》,1879年,粉彩和炭笔画

书中汇集大量大师级素描作品,以及流畅典雅的文字讲解,带我们全新认识素描艺术,并从内容、形式、媒介到技法为我们诠释素描艺术为推动艺术走上现代之路所做的贡献。


德加的粉彩画、塞尚的水彩画、梵高的钢笔墨水素描、罗特列克的混合媒介作品……这些灵动、精彩的素描作品并不是油画的附属品(在印象派之前,素描更多地是为油画做准备的前期草图),而是待我们发掘的隐秘的杰作

3

有趣好读的大师小传

书中按每位艺术家单独设立章节,图文并重,娓娓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书页间浓缩艺术家的风格与一生,电影一般的人物小传典雅流畅,轻松易读。是献给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爱好者的精美礼物书,也是艺术爱好者的零基础入门读物。



《爱德华·蒙克:爱与焦虑》



1

“表现主义之父”爱德华·蒙克的珍贵作品集
伦敦大英博物馆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联合打造

爱德华·蒙克(1863-1944年)是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被称为“表现主义之父”。而蒙克的声誉实际上是通过他的版画建立起来的。版画是他创作中的核心,极具实验性和创新性。

《为易卜生〈群鬼〉的舞台设计:阿尔文夫人在室内》,1906年,版画

这本书是2019年大英博物馆同名特展实录,该特展是45年来大英博物馆举办的最大的一场蒙克艺术回顾展,展览围绕着蒙克杰出的版画创作展开,汇集了来自蒙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泰特美术馆等各大博物馆以及一些私人的珍贵藏品。



全书以简洁疏朗的排版设计和大量高清的图片精美呈现,带我们如身临其境般欣赏蒙克杰出的艺术作品,体验VR般的“云逛展”


2

还原蒙克真实人生和艺术创作
直指人心的另类治愈系艺术欣赏体验

作为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作品中充分诉说着自身的种种经历,处处流露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以及精神上的焦虑、恐惧、不安等情绪体验。

这幅蒙克早期的杰作《病孩》,取材自姐姐苏菲去世的场景。

《病孩》,1885-1886年,布面油画

创作过程中,蒙克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试图通过回忆姐姐苏菲八年前死亡时的样子,分析死亡那一刻。

这是第一幅蒙克试图用色彩的情感含义和油画颜料的粗糙质地表达自己的画作。它最初名为《研究》(A Study),蒙克将其描述为自己的第一幅灵魂画作

1886年,当它在克里斯蒂安尼亚艺术协会年度秋季展览中展出时,人们对于被认为还未完成的内容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蒙克回应说:“我们不能全都画指甲和树枝。”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孩》被认为是第一个表现主义的作品,并被蒙克以油画、版画等不同方式多次演绎。

《病孩》,1907年,布面油画

《病孩I》,1896年,石版画

这也证明了蒙克在重复作画的数量和使用不同技法产生变化的方面最具创新性。

在这幅《死去的母亲和孩子》中,蒙克描绘了一幅死亡的场景,用《呐喊》中紧紧抓住头部的姿势,“复活”了死去的亲生母亲。

《死去的母亲和孩子》,1901年,蚀刻、铜版画

书中汇集蒙克150幅作品、草图、生平照片等珍贵图像资料,以及目前对蒙克艺术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图像阐释、材料使用、艺术市场等不同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带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蒙克的真实人生,感受他扣人心弦的艺术创作,从而唤起我们内心的共鸣,体会艺术强大的疗愈功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