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诚挚地邀请你来看一个艺术家做的板材?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话说,我们的老朋友、江湖人称“彪哥”,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那天,当他精心地度量了这个高低错落曲径通幽的艺术空间并完美地把所有作品都挂到雪白的墙上后,一对说着广东普通话的情侣/夫妇开始了他们的对话——
女(兴奋地):李看这张画!
男(鄙夷地):什么啊,人家几系计几把挂画的板子钉上墙了,画还没挂呢!
这就尴尬了——
因为彪哥,也就是艺术家王绮彪的“画”,本来就是那些板子,比如长这样的:
这样的:
以及,局部是这样的:
对于彪哥长期以来都要面对观众如此有力的质疑和解读,我们是深表同情的;不过这也正是其中有趣的地方:我们有不少读者朋友对艺术的材料一般没有太多了解,但至少彪哥的“素材”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那不就是最普通的板材嘛。
实际上,我们以前还真写过一篇文章“论述”这个命题:
互联网的好处就是有超链接,所以我完全不打算在以前的文章里阐述过的理由在此再说一遍。倒是可以给大家再看一下王绮彪的样子:
额……这张太像民工了,换张帅一点的:
从照片上看,你大概会对他的作品尺寸有大概的认识。
这些一米八至两米多高的板材,从木材厂拉回家后,就被他放平在地,或竖起抵墙,然后彪哥愤而拿起雕塑刀,刷刷刷地便在板子上大铲起来。
据说40岁之前彪哥是一个“杀戮心”很重的人——在央美版画系读研究生的时候就闻名遐迩,经常通宵达旦地刻版子,让年龄比他小一轮的那些同学们感到甚为畏惧;
从美院毕业后虽然少有举办个展或参加群展,但心态上,却是“半生都在跟人比拼,愤怒地想把那些假想敌干掉”,后来去了好几趟敦煌,观摩、研究、创作,“被我所做的那些佛教内容所感化,我扔掉那把刀,再也不杀戮了”。
现在彪哥跟艺术的关系更像是在谈恋爱,他每天手不离刀,温柔的时候在板子上划两下,激情降临的时候,更是忍不住要在木板上留下丝丝刀痕,再印上浓重墨迹。
彪哥觉得可以把人生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要去除“多余的赘肉”,即“沉重的肉身”,从而变得轻盈;第二阶段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循石造型”,不断打磨;第三个阶段,在长时间的自我挖掘透析过程中,慢慢变得通透,成为一个发光体,把光明给予他人。
我不知道他确切处在第几个,但他现在确实愿意把自己的艺术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观看、寻找他作品中的光明了——
那些黑暗中的光:
330,60×45cm,2014
隐藏在浓墨中的光:
044,182×122cm,2015
上图局部
在黑白造像中生发出的光:
034,244×122cm,2015
又或者,散发着光晕一样的柔和的光:
037,244×122cm,2016
说“光”或者“光晕”多少有点夸张(允许人家用一下文学修辞嘛),不过,如果真的有,那也不是你能从一张小小的手机图片里能看出来的,你应该——去现场!
如今机会来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大周末的发这篇短文的原因:
本周日下午,象外有份参与鼓捣的王绮彪个展要在798开幕了——
编号记:王绮彪1994-2017
策展人:张然
总策划:杨雷
联合主办:象外
开幕:2017年7月23日下午三点半
展期:2017年7月19日-2017年8月27日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798东街马亚诺空间
为什么叫《编号记》?话说有这么一段经历:
2000年,彪哥从一家国营建筑公司辞职,后来因缘际会,被招进了广州艺术博物院,在博物院工作的六年里,他接触大量明清甚至宋元时期的珍贵书画文物,从此建立起了自己对艺术的立场和观点。
不过,由于身处典藏部,所以工作时往往要留意文物的编号,看得多了,文物的光环被无形消解,“文物”因而成为“物”本身。
而他后来成为职业艺术家后所购置的这些板材,本身就携带有工业流水线上的编号。两者结合下,他因此把这次展览的名字定为“编号记”。
回到标题:为什么我们要诚挚邀请你来看板材?这个问题,我们其实是打算在下一篇文章里解释的;不过,如果你感兴趣,倒是可以看看王绮彪以前的一个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16dn5ova&width=500&height=375&auto=0
而现在,我们只想邀请你把这个展览消息推荐给你的朋友们,并尝试再问他们这个问题:
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板材,真的只是随意刻几刀就会变成艺术品么?
记得周日下午来看展!以及,我们还会借此举办一个神秘的活动——持续关注象外,我们很快就会揭晓。
.
END
.
把艺术拉出圈外
也欢迎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 @Artha象外
以及主编微博 @象外的阿改
去象外的店看看~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象外的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