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蒙克先生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Edvard Munch
1863.12.12 - 1944.01.23
很奇怪,其实对蒙克丝毫不了解,但又感觉似乎认识了很久。
这个高寿的挪威人,一辈子被死亡、焦虑、不安所笼罩,就如他晚年的一张自画像:“在时钟和床榻之间”,前者提示流逝和停滞,后者则象征着休憩、梦魇、衰老和无可回避的最终归宿。
生于军医家庭之家,蒙克五岁丧母,由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单独抚养长大。他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死于肺结核(跟他妈妈一样),然后是1889年父亲离世;他的哥哥爱德华也在婚后数月告别人世。他两个妹妹的其中一个,劳拉,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
现在想想蒙克那张享誉世界的《呐喊》吧。有着四个版本的这件艺术史名作,最早创作于1893年,艺术家曾在日记中回忆画作所本的在奥斯陆北郊的那次散步:
我和两个朋友沿路走着——太阳下山了。突然,天空变成血红色——我感受到了悲伤的气息。我停下脚步——靠在篱笆边——累得要命。峡湾边的云彩变成一片猩红色。我的朋友们继续前行,但我只是站在那里颤抖,我的胸口还有一处裸露的伤口。我听见大自然中传来了一声震撼宇宙的尖叫。
他们散步的地方,曾是奥斯陆的屠宰场,附近还有一间精神病院,妹妹劳拉就被关在那儿。屠宰场动物垂死的哀鸣,和精神病院里疯狂的叫喊声,穿越一个世纪的重洋,此起彼伏,纷至沓来。
Scream——爱德华·蒙克用一种声嘶力竭的姿势,将那无声的尖叫描绘出来。躁动,扭曲,癫狂,愤懑哀恸之音不绝如缕。
不过对我而言,《呐喊》可能太绝望,或者,相反,因为它太著名,因而被流行消解了部分的力量。
我更喜欢蒙克的其他画作。
表达死亡的,例如《病中的孩子》和《病室里的死亡》;表达爱情的《吸血鬼》,还有更为复杂多样的主题,例如《生命之舞》,等等,每一张画作,都以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的造型,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真挚和热烈。
我最喜欢的其中之一
他制造了一种氛围,这种氛围让人难以自拔。
他开启了一个流派——德国表现主义的前奏,他是最响亮的吹号手。
他提示了一个可能:人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任何“真”的情感和思想。
蒙克年少体弱多病,以至于他晚年回忆说:
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焦虑、不安和死亡三位天使便站在我的身旁,在我玩耍时始终跟着我,在春天的阳光下和灿烂的夏日里尾随我。夜晚当我闭上眼睛,他们就站在我的身边,并且以死亡、地狱和诅咒来威胁我。
青年蒙克由工学院转而学习艺术,中年酗酒,壮年精神分裂,直到晚年终得大名——他的祖国挪威和第二祖国德国最后都承认了他的伟大。
这个生活在死亡阴影下的人,终其一生都践行着自己26岁时写下的那句话:
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呼吸,感受,遭遇痛苦,并仍然相爱。这或许就是蒙克之于我,那么熟悉,那么迷人的原因。
1944年1月23日,蒙克逝世。一个月前他刚刚过完自己的80岁生日。
那个从不允许他人踏入的二楼房间,也因此得以向世界开放。在那里,他的朋友们发现1008幅油画、4443幅素描、15391幅木板木刻、1012件其他类型的版画和无数的底片,以及蒙克毕生的日记,从地板一直堆到了天花板。
这些作品日后被赠与奥斯陆当局,后者为了纪念,建立“蒙克美术馆”以表敬意。
这是蒙克和挪威留给世界的遗产。
前不久,日本东京举办了盛大的蒙克艺术特展,据说今年部分作品还会来北京和上海巡展。
而我则出于私心,下载了约200张他的作品图,就当是春节礼物送给你们吧。
在公众号后台发送关键词“蒙克”,提取网盘地址和密码。
另外,输入“博斯、梵高、莫奈、塞尚、透纳、威廉·布莱克、前苏联、克林特“等关键词,也会得到相应的高清图集。
假期快乐。
晚安。
早安。
*由于时间的关系——毕竟我已经给自己放假了,下面的作品图,图片说明就不一一标注了,大家可以下载文件包自己看,请见谅。我相信,艺术的力量,是可以容忍标题的缺失的。
以及,同样喜欢蒙克的,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感受和理解好吗?
自画像
死亡
Nude
杂
风景
其他材质
更多图片,请提取网盘文件
蒙克用过的画笔
.
END
.
把艺术拉出圈外
如果你想了解我们
这篇文章里藏着我们的初心
💛
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微博@Artha象外
以及 知乎 mono Flipboard 今日头条 等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象外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