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塔皮埃斯:向观众发难的艺术|西班牙艺术大师时隔34年后在中国的再次个展

是一也是之一 象外 2024-02-05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安东尼·塔皮埃斯——与物的对话》展览现场,2023年,上海外滩艺术中心,上海 摄影:Alessandro Wang,图片由上海外滩艺术中心惠允

“如果一个人以一种只能提供关于意义的最简单线索的方式绘制事物,那么观众就被迫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填补空白。”

“艺术是一种体验事件,如同世间万物一样,是一种穿越时间的痕迹。”

——安东尼·塔皮埃斯


安东尼·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是毕加索、米罗之后,第三位在巴塞罗那拥有自己博物馆的艺术家。


安东尼·塔皮埃斯基金会博物馆©Jose y yo estudio

2010年,他被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授予侯爵的世袭头衔,以纪念他作为画家、雕塑家和艺术理论家的工作。


Antoni Tàpies,  CC BY-SA 4.0 <https://flic.kr/p/4sjDqE>, via canalhub.fotos


2012年,这位被视为西班牙战后先锋艺术旗帜的艺术家以88岁高龄辞世。


安东尼·塔皮埃斯,《回忆》,1999年,板上颜料、拼贴,195 x 260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1923年,塔皮埃斯出生于巴塞罗那的一个律师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和民族主义者,曾在共和党政府短暂任职。母亲是加泰罗尼亚一位政治家的女儿,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Antoni Tàpies,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他也曾被培养成半个天主教徒,但在17、18岁他完全脱离了曾经被灌输的天主教的礼拜,开始对后来对他艺术创作带来很大影响的东方宗教、哲学思想产生了极大兴趣。
17岁时,在当时西班牙内战的情况下,因为饥饿和贫穷,塔皮埃斯得了肺结核,在床上躺了将近两年。这让他有了很多的时间阅读、思考、冥想——他按照医生要求进行“静卧疗法”,在阳台上静卧,用被子盖住身体,长时间保持清醒。他惊奇地发现这种对呼吸技术的练习给了他一种启发的经验,觉得自己进入了清醒的精神状态,顿悟式地产生了对世界更深透的见解。若干年后,他读到瑜珈的呼吸练习的确能产生这种精神上的清醒。他认为如果没有这场病,自己的生活肯定走上另一条道路。

安东尼·塔皮埃斯,《白色眼睛》,2007年,纸上颜料和拼贴,37.5 x 55.5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后来在一篇题为《传统和它在当今艺术中的敌人》的文中,塔皮埃斯这样总结过东方文化对其的影响:
“于是,我想在无数加于我身上的影响中,特别強调一个对于我最珍贵的影响,印度是这些影响的背景,但我在这里却只想提及我们从中国艺术的某个方面,确切的说,是从中国智慧同佛教,以及同佛教所兼容的所有印度思想相交融而诞生的艺术中获得精神财富。大家知道,是老子和庄子的理论、孔子和孟子的规范养育和造就了这种艺术,以后的大乘佛教又丰富了这种艺术,佛教在许多世纪当中,给中国文明打上了最奇异的印记。中国文明给我们提供了历代真正人文主义的最高典范之一。在若干较为幸运的年代,居然有一种被诗人和画家主宰的文化,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还有什么能比这个史实更动人的呢。”(摘录于《艺术实践》河清 译p45)
1987年,塔皮埃斯在巴塞罗那建立了西班牙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东方图书馆。
1943年塔皮埃斯进入巴塞罗那德国大学学习法律,三年后即离开学校,投入艺术创作。
一生中,塔皮埃斯跨越了多个艺术流派和领域。他曾与抽象表现主义、具体派、非定形主义、观念主义、贫穷艺术等全球艺术运动并行,认为他的时代需要一种新的存在主义表达方式。

安东尼·塔皮埃斯,《绑起》,1995年,板上颜料和组合物,45 x 46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他的早期作品深受超现实主义,尤其是胡安·米罗的影响,展现出他对梦境和现实的探索。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向抽象艺术转变。
他的作品介于具象与抽象、物质与神秘主义之间,充满了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考。
大多以黑色、灰色、棕色为底,运用各种日常废弃的材料和媒介,包括纸片、脏衣服、木头、头发、土、铁丝、水泥、白垩粉、沙子等等,创造出带有浮雕般的肌理感和涂鸦式的符号的抽象绘画和雕塑,给人一种深沉、陈旧、流逝、冷静、哲思的感觉——这和当时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如波洛克、德·库宁等)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几乎是在和画布撕扯,使用激烈的色彩留下巨大的笔触,”他后来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回忆起他的美国之行,“而我则带来了黯淡的、沉默的、冷静而压抑的画作。一位评论家曾说,这是一些在思考的画作。”


安东尼·塔皮埃斯,《打开的书》,1989年,布面颜料和清漆,89 x 116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塔皮埃斯关切社会、政治,以西班牙社会政治为主题画了许多作品。
他曾经说过:“我总有一个错觉,那就是我应该改变些什么。如果我没办法改变世界,我希望我至少可以改变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而艺术就是他冲击观众思想方式的方式,“没有冲击,就不可能有艺术。如果一种美学形式不能向观众发难,不能使他的思想方式发生震动,那就不是一种今天的艺术”,塔皮埃斯曾这么说。


安东尼·塔皮埃斯,《矩阵》,1991年,纸上颜料和铅笔,78.5x 106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安东尼·塔皮埃斯,《两个爪子》,1989年,纸上综合材料,120 x 80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安东尼·塔皮埃斯,《打结的毯子》,2008年,布面颜料和拼贴,220 x 270 x 24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塔皮埃斯的作品也受到了中国佛教禅宗的思想与中国书法的笔触技巧的影响。他认为中国艺术的书法和绘画中存在着内在流动与神秘的东方哲学精神。

他欣赏东方哲学里关于人与自然同一性的观念,认为中国非二元论变化观与日本的“侘寂”(wabi-sabi),其核心是无情与无常,是不完整之美和虚无性本身。

在塔皮埃斯看来,创作是艺术家超越自我境界的过程,“艺术是一种体验事件,如同世间万物一样,是一种穿越时间的痕迹”。


安东尼·塔皮埃斯,《四个部分》,2008年,布面混合材料,162 x 260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安东尼·塔皮埃斯,《物质上的三角形》,1999年,板上综合材料,38x 46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2023年是中国和西班牙建交50周年,同时也是西班牙当代艺术巨匠安东尼·塔皮埃斯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继毕加索、米罗、达利之后西班牙又一杰出的艺术大师,上海外滩艺术中心推出的年度大展《安东尼·塔皮埃斯——与物的对话》于11月6日正式亮相上海外滩艺术中心185空间。

《安东尼·塔皮埃斯——与物的对话》

策展人:张子康

展期:2023.11.06 - 2024.01.07

主办:上海外滩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上海外滩艺术中心185空间(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185号)


本次展览是自1989年塔皮埃斯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时隔34年又一次举办的重要个展。展览精选了塔皮埃斯横跨二十余年(1986年-2010年)创作的作品,涵盖了雕塑及用多种材料创作出的绘画、纸本和版画,覆盖了塔皮埃斯几个重要创作时期。展览策展人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教授。
张子康教授曾因为书籍出版在塔皮埃斯生前两次赴西班牙与其深入交流,并在过去20年里多次致力于推动塔皮埃斯在中国举办展览,时隔多年,终于在外滩艺术中心再次在中国落成塔皮埃斯的个展。我们特意采访了策展人张子康教授关于塔皮埃斯的一些问题。


象外 x 张子康
象外:〇
张子康:Z



张子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杂志主编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〇 :听说本次展览是塔皮埃斯艺术在1989年中国美术馆展出34年后的又一次重要个展,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是精选了塔皮埃斯横跨二十多年(1986年-2010年)创作的作品,那么请问挑选这些作品依据和考虑是怎样的?如何呈现塔皮埃斯在二十多年的创作中的各个阶段的变化?
Z:塔皮埃斯的艺术风格,随着岁月的积淀和心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发展,从初期青少年的自发绘画时期,到青年风格多变的探索时期,从“卑微材料”到“实物主义”,从不定形主义到观念主义,以及后来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塔皮埃斯的艺术风格发展变化极为丰富。本次选取的主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以后的作品,这段时间是他较为成熟的时期,这期间极具个人色彩的“十字”“门”“眼睛”及身体等元素,成为塔皮埃斯绘画作品中的重要符号。比如作品《下午茶时间(L’hora del te)》(1999)在人体表现中,传达了艺术家的生命诉说,画面中的一个显著的黑色色块遮蔽了人体的眼部。眼睛象征着人类发现与探索的的视野,与右上角的黑色十字,共同构成了一种巨大的塔皮埃斯式结构。

安东尼·塔皮埃斯,《下午茶时间》,1999年,板上颜料、清漆和铅笔,46 x 38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在塔皮埃斯漫长艺术生涯进入尾声的这段时间,他的创作汇聚了许多此前各个创作的象征符号:身体的局部、物品、十字、数字以及一些艺术家早期的创作符号,如《白色眼睛(Ulls blancs)》(2007)、《茶杯与贴纸 (Tassa i dos collages)》(2007)、《Signes sobre marro》(2009)、《腿(Cames)》 (2010)等作品。他运用大理石灰、黑色作为画面的基底,并将更多的综合材料结合其间。就造型而言,非定型主义时期所表现的极限法材料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一次回归,艺术家仿佛已经预知即将抵达一生创作探索的彼岸,自由的肆意与洒脱是这一时期比画面、质感更有分量的表达。


安东尼·塔皮埃斯,《纸垂直2》,1999年,T-7951,纸上颜料和铅笔,195 x 98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安东尼·塔皮埃斯,《茶杯与贴纸》,2007年,纸上颜料、铅笔和拼贴,50.5 x 64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安东尼·塔皮埃斯,《腿》,2010年,木板上混合媒介,64.9 x 161.9 x 7.9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选择以上几个阶段的作品能使得观众更加相对全面地了解塔皮埃斯的艺术发展,更能展现塔皮埃斯艺术整体带给观者的冲击感,正如他所说的:“没有冲击,就不可能有艺术。如果一种美学形式不能向观众发难,不能使他的思想方式发生震动,那就不是一种今天的艺术。”这也是时至今日,塔皮埃斯的艺术依然保有活力与激情的原因。

安东尼·塔皮埃斯,《X和侧条纹》,1993年,纸上颜料和铅笔,59.5 x 76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〇 :您和塔皮埃斯的渊源是怎样的?您对他的人与创作的关系有什么感性上的理解或认知吗?您如何理解塔皮埃斯的作品与东方文化的联系?
Z:我曾因出版《西班牙绘画》以及和塔皮埃斯相关书籍于1997年和2002年两次赴西班牙和他进行过深入交流。在今日美术馆做馆长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中国举办塔皮埃斯的大型个展,并从2005年开始推动塔皮埃斯的大展,在此期间,又多次与塔皮埃斯家属和基金会联系。2017年,我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做馆长后又开始推动这个展览,2019年到西班牙拜访了塔皮埃斯家属与基金会,在此期间也认识Timothy Taylor画廊的创始人Tim与梁天爽博士,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展览最终没有实现。
今年3月,丁乙老师联系我,表示准备在外滩艺术中心做塔皮埃斯的展览,并推荐我来做策展人,我非常兴奋——为这位我一直敬仰的大师做展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虽然规模不是太大,但这次展览也是塔皮埃斯在中国继1989年中国美术馆展览之后又一次重要展览,这次展览带来了近30重要原作,包括了装置与各种材料的架上作品。

《安东尼·塔皮埃斯——与物的对话》展览现场,2023年,上海外滩艺术中心,上海 摄影:Alessandro Wang,图片由上海外滩艺术中心惠允



在这次策展中不断回忆起与这位艺术大师的交流时的场景,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位大师温和而安静性格,一次又一次回忆起他给我们讲述他成长经历和创作故事的场景。他的思维极其开阔,他曾给我们讲述自己的创作如何与不同材料发生反应,如何能够更好表达自己的理念,这些内容对我的触动很大,也一直影响着我的创作。除此之外,我在先生家也看到了很多与中国书法与中国水墨相关的书籍,他说自己非常喜欢中国的书法与水墨艺术,尤其是对中国佛教的禅宗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认识,他认为“一个艺术家需要从朴素的生活中找到艺术的本源”。他认为中国艺术的书法和绘画中存在着内在流动与神秘的东方哲学精神,对中国佛教禅宗的研究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对中国艺术的认知和自身艺术的创作。


安东尼·塔皮埃斯,《手与风景》,2000年,纸上颜料和铅笔,73.5 x 102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〇 :展览名称是《安东尼·塔皮埃斯——与物的对话》,安东尼·塔皮埃斯作为综合材料创作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在艺术中处理物质的大师,他对于人与物的关系,或者艺术如何与物对话有什么特别的理念或者认知吗?
Z:塔皮埃斯的艺术能够给观者带来冲击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对于物质的处理,他从日常生活的物品中提炼出令人震撼的触动,人们从这些作品中体会到刻骨铭心的痛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与反叛。包括后来人体部位的描绘,是他对西方文明社会的铺张浪费以及政治专制独裁的愤怒。他把现实生活中没有价值的物质转变为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也从侧面体现出即使是地位卑贱的劳动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份子,理应得到同等的地位和尊重。

安东尼·塔皮埃斯,《无定形物质》,2001年,板上综合材料,97 x 130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安东尼·塔皮埃斯,《黑嘴》,1996年,纸上颜料和铅笔,50 x 71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塔皮埃斯之所以能让看似废去的物品焕发出新的生命,还在于他从未停止的反思和实验,他利用刮、擦、刻、割以及拼接等方式为物质注入了“有意味的内容”。非形式主义的创作方式使他更加自由地表达出物质本身的真实和深刻。给予平凡的物质不平凡的经历,赋予简单材料丰富的内涵,是塔皮埃斯艺术长盛不衰的魅力。

安东尼·塔皮埃斯,《白手帕》,2008年,板上综合材料,81 x 100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安东尼·塔皮埃斯,《水泥上的涂鸦》,1990年,蚀刻、丝网板画(黑色、灰色、白色墨和水泥),139.5 x 69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〇 :对于不了解塔皮埃斯的普通观众来说,他的作品可能还是抽象的,如何更深入了解其思想和意图,更好地欣赏其艺术作品?
Z:对于这位经历过二战并且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信念的艺术大师所创作的作品,普通观众在理解上或许会有一定的难度,其实即便是一些艺术从业者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他的本意,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艺术家创作作品时的独特思考与多维度的视角表达,使每一位观赏者都会获得不同的认知——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每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欣赏同一件作品时的心境也不一样。
在理解塔皮埃斯的艺术时,首先要使自己的知识经验与视觉感受形成连接,找到共鸣,在不断的感受认知中,找到自己与作品构建起来的新关系,在不断的认知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进而推动对社会本质的认识与对人类未来的深度思考。我们在理解他的作品时,要用真实的情感从朴素的生活中去体会和感悟,跳出物质本身,结合自身的认知与思考,而后再走进作品之中,才能从中有所收获。

安东尼·塔皮埃斯,《高跟鞋》,1988年,陶瓦、珐琅彩,18 x 35 x 13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安东尼·塔皮埃斯,《鞋》,2004年,T-8733,纸上油画,56 x 42.5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和泰勒画廊

〇 : 您在策展陈述中写:“塔皮埃斯艺术是一个有机、完整的与社会多重维度都产生联系的体系,它不仅含有高度的人文关怀,也会使人们在精神上克服自我异化”,能否结合塔皮埃斯的创作、生平及其作品更具体地阐述下,为什么说塔皮埃斯艺术是一个有机、完整的与社会多重维度都产生联系的体系,为什么说它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又如何能帮助人们在精神上克服自我异化?
Z:塔皮埃斯艺术虽然经历了不同风格的发展,但是他始终坚持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始终站在为人类自由发展的角度进行创作。长达数十年的艺术创作,核心理念一直未变,这是称之为“有机”和“完整”的前提。同时,他的艺术风格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不同艺术媒介的探索,使得他的艺术处于一种有机生长的状态,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蔓延,而非僵硬固化的堆砌和生搬硬套。之所以说“完整”,是因为塔皮埃斯艺术的关注点都不是浅尝辄止的试探,而是经过深刻反思和反复实验创作而成的,塔皮埃斯既关注宏观社会与政治,也关注个体生命的苦难,所以说是一个有机、完整的与社会多重维度都产生联系的体系。人文关怀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也正是塔皮埃斯艺术所追求的主要理念。

《安东尼·塔皮埃斯——与物的对话》展览现场,2023年,上海外滩艺术中心,上海 摄影:Alessandro Wang,图片由上海外滩艺术中心惠允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不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再次遇到新困难解决新困难的过程。异化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指将自己拥有的东西转化为与自己对立的东西。马克思曾经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在资本主义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加剧了自己被剥削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现象已经被逐渐削弱了,劳动者的权益逐渐得到了保护,但是精神异化的现象却在不断加重。尤其是在当下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物质生活虽然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精神生活却日益匮乏,人们的精神处于紧绷的状态,压抑、苦闷、沉迷的精神状态成为比较常见的情况。互联网在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碎片式阅读、大数据智能推送、AI人工智能算法在某种层面上看,不但无法解决精神异化的现象,甚至会加剧这种不利于人类全面发展的发展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或是帮助人们克服精神异化的解决方式。塔皮埃斯艺术带给观者的视觉冲击和深刻反思,可以使人们从浮躁的状态下拉回到沉心思考、潜心感悟的状态中,进而反思自我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克服精神上的自我异化。






象外近期文章


梁姝妮:某些无意义的时刻穿插在生活间隙
最值得期待的陶身体,15周年展演来了
“可能于我而言,能够活到如今已是做过的最疯狂的事”
也许,艺术能让你抵达观光难以抵达的异国画家们的出路,大概只有这两条上海,跑断腿的两大艺博会,无差别图集王建华:所幸没指望以卖画为生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塔皮埃斯:向观众发难的艺术|西班牙艺术大师时隔34年后在中国的再次个展

是一也是之一 象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