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10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前浪和后浪

worldpupil111 历史之瞳 2020-10-12

  大家都在谈浪,凑个热闹。

  

  

  从个人的角度,父母辈是前浪,我是后浪。对于现在的90后00后来说,他们是后浪,我成了前浪。

  作为70后,我感觉很幸运,因为赶上了一个不折腾的年代,大家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

  那时候,我们自己上学,不需要家人接送,也不想给别人添麻烦。老师做老师的事情,不会让家长改作业,更不会给家长布置作业。

  小学的时候需要步行三四十分钟,边走边看,过了桥有个小卖部,经常化五分钱买个橄榄或老鼠屎。后来坐公交车,学会了挤公交的技能。再大一点就是骑自行车,28寸的大凤凰,每天上学骑车都和自己比赛,希望能比昨天更快一点。

  某天早晨悲剧了,飞驰中前轮撞到砖头,车子停了,我从车把上飞了出去。年轻就是好,本能做了一个前滚翻,我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扶起车赶到学校。有位胡姓的好朋友,每天放学都陪着我绕路骑一段,天天如此。到了高考,我们都是自己骑着车子晃晃悠悠就去了。

  放学的时候,我们自己在学校后的巷子里玩,记得叫做“田基滨”。玩的东西也简单,就是打弹子扔沙袋,还有大家把厚纸折成方块,互相对拍,把对方的拍翻就算赢,叫啥名字都忘了。

  锻炼也是不可少的,吊单杠双杠,初中没有玩过双杠,撑在杠上学别人前滚翻,但不知道要把肘撑开的要领,结果直接从双杠上掉了下来,把自己吓得半死。爬墙啥的,那是常态,隔壁就是有名的某书院。

  就这样,我迷迷糊糊的长大了。

  在我的青少年时期,迎来改革开放的年代,远离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说”,农民自己安排耕种,商人自己安排经营,企业自己组织生产,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于是,匮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商场琳琅满目,文艺节目丰富。奢侈品平价品,高雅艺术低俗兴趣,各取所好。正所谓,

  前浪种树,后浪乘凉。

  前浪挖坑,后浪倒霉。

  再把视野放宽一些



  

  从社会的角度,我们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浪潮中。无论现在的你是所谓的前浪还是后浪,我们所有人,都是人类历史的后浪。举个例子,看看我们脑子里有多少前浪的影子: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a²+b²=c²。这个是希腊人毕达哥拉斯告诉我们的,他在公元前6世纪用演绎法进行了数学证明。有人把商高说了勾三股四弦五命名为勾股定理,有点夸张了,那只是说了一个算术题。按照这个套路,费马大定理x^n + y^n = z^n,早就被证明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孔子中《论语·为政篇》说的,大意是读书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如果一味空想,终究是沙上建塔。孔子说了很多话,翻遍论语,主体风格是,你们要XXXX,不要XXXX,都是一些永远正确的高大上词藻。
  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这是孟子引用阳虎说的一句话,大意是靠不正当手段发财的人不是好人,好人不能靠歪门邪道发财。但后世的意思变了,人们理解为有钱人道德低下。均贫富的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陈胜、李自成、洪秀全,都喊出过类似的口号。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是英国人牛顿说的,力学三定律内容出现在1687年写成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三大定律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后面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前浪。
  阶级剥削论。这是德国犹太人老马理论的核心,大意是有产者之所以富有,是通过剥削得来的,穷人没钱是因为被富人剥削。老马通过假设双方的道德水平差异,发展出阶级斗争理论,正好和上面的“为富不仁”的传统观念相呼应。
  参差不齐,才是幸福的本源。这是英国人罗素告诉我们的道理,人世间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和爱好,理解每个人的差异性,才是对他人真正的尊重与热爱。社会最大的罪恶,就是要求人们从着装到饮食、从思想到行为的整齐划一。
  只有权力能够制约权力。这是18世纪法国人孟德斯鸠说的,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会滥用权力,所以限制权力的关键在于制衡,只有权力制衡才能限制掌权者对权力的贪婪。皇权大一统社会之所以缺乏活力,因为完全失去了对最高权力的制衡。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Power tends to corruption,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这是19世纪英国人阿克顿勋爵说的,贪婪是人的天性,所以反腐败的关键并不是抓贪官,而是在于限制权力。
  生产关系、生产力、干部、公仆、组织、编制、单位、立场、主义、保健、方针、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军国主义......。这些现代中文词汇,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中国。而日本的这些词汇,都源自于欧洲。所以,欧洲是现代文明的源头。现代世界的冲突,本质上是不同欧洲观念的冲突。
  少年强则国强。这是上世纪初梁任公说的,但什么叫做少年强?什么叫做国强?老梁也没有说清楚。
  德先生和赛先生。这是五四时期一群知识人给出的社会解药,但这二位先生从哪里来?是目标还是方法?是一笔糊涂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记不清谁说的,但什么叫作“没有调查”?调查和发言权有什么逻辑关系?还是不太明白。
  ......  
  无数的前浪,给我们脑子里填满了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称之为观念。


  
  B站搞出了这么澎湃的视频,本质上是给后浪脑子里填充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质量如何?有何目标?大家见仁见智,这个时代信息庞杂,能够思考的人不难识别。
  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的人,脑子里面充斥的词汇是不同的,这个就是文化差异。同样是欧洲人,英国人与法国人建立的殖民地,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接受法国大革命传承的区域,人们脑子里经常能看到解放、剥削、殖民、民族、国家、革命等宏大词汇。
  一个人的观念,影响了他的行为。一个群体的观念,决定了社会的走向。对历史的解读,就是观念的核心。看不清历史,就会乱扑腾,沉入水底。理解了大势,就能浪得好,乘风破浪。
  历史的判断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一代枭雄袁世凯,促使大清民国和平更迭,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功勋卓著。但他误判历史大潮,贪恋皇帝名位,一世英名付之流水。而同代豪侠孙逸仙,坚持用新词汇引领时代,一生联日联苏推崇革命,后英年早逝,终获国父荣耀。

  才女张爱玲,人们通常聚集于她的才华和情感,但忽视了她的直觉和判断力。上世纪中叶,张爱玲参加了一些代表大会,发现参会者已统一服装,只有自己穿了一身旗袍,敏锐的她很快离国而去,避开了大动荡的灾祸。

  历史的判断力,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这方面日本人有善于学习的传统。公元七世纪起,当日本人看到唐朝的强盛,多次派出浩大的遣唐使团队到中国学习。到了1853年,佩里黑船一来,日本人再次看到了自己的全方位落后。明治政府于1871年派出百人岩仓使团,虽然修约不利,但对欧美的详细考察收获颇丰,队伍中还涌现了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等栋梁之材。这次世界罕见的考察历时20个月,走访了美英法比荷德俄丹麦瑞典意奥瑞士等12国,耗资占明治政府1872年财政收入的2%。这个比例,相当于现在我国专程考察花费四千亿人民币。

  对比之下,历史给了大清国更早更多的机会。1793年英国主动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带着天球仪、地球仪、月相演示仪、步枪、连发枪、铜炮、秒表、玻璃灯具、马车等当代先进工业产品或介绍作为礼物,期望与大清国平等对话,开通对等的外交与贸易关系。但乾隆朝野最关心的,却是马戛尔尼上朝时是否磕头的问题,使团无功而返。

  到1816年,英国再次派出阿美士德使团前往中国,因为拒绝磕头,使团直接被嘉庆皇帝赶出北京。按照二次参加使团的斯当东的话,对大清仅存的一丝好感荡然无存。对话不成,后面就是1840、1860、1900年的故事了。正如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所说,用一句话概括大清国百年外交史,就是人家想和你平等对话的时候你不肯,当你想平等对话的时候,对方却不同意了。没办法,一直被揍服,从不听道理。

  至今,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二百年前的余波。所以,与其讨论现在的前浪后浪,不如多了解历史的巨浪。



  

  在所有的知识里面,最重要的是历史。

  历史,就是人类对抗遗忘的努力。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成西方最伟大的历史长诗《荷马史诗》,东方的司马老师,记录了从上古传说到当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成就东方最伟大的《史记》。

  汉武帝时代,司马迁把历史记录理解为“不虚美,不隐恶”,换成现代的句子,就是“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可比老孔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境界高得太多了。

  比如,司马迁写的高祖本记,远不是一个完美高大的农民革命家形象。进入咸阳后,刘邦看到阿房宫中“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他就“欲止宫休舍”,贪财好色、不想革命了。刘邦攻入彭城,“收其(指项羽)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依然是夜夜笙歌。楚汉争霸期间,“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为了活命抛弃自己子女,老刘展现出了卑怯自私的一面。后面诛杀韩信、彭越、黥布这些功臣,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按照有些人树立的“详实考据证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家丑不得外扬”的标尺,司马老师严重抹黑了开国皇帝,应该开展对《史记》的大批判。以这样的尺度,司马老师最多也就是写写自己住的小村庄,《王小二结婚》之类的正能量故事。

  历史文献的多样性,对历史记录的包容性,就是时代文明的尺度。除了教科书,人们还需要通过阅读不同的回忆和解读,把以前的历史慢慢地合成一张更真实的拼图。特别重要的历史资料,就是各种日记和回忆录。

  一代文豪的《狂人日记》,严厉了批评了传统社会的丛林属性,被当代人喻为民族魂。《拉贝日记》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道听途说,以及拉贝人个的经历和感悟,受到国人的尊重。当代的《雷锋日记》,也是我们理解那个时期的窗口。

  更值得关注的,是历史当事者的不懈记录。比如《顾维钧回忆录》,记录了1920年代在北京打高尔夫,还有越飞被北洋政府拒绝后找大炮合作的情形,这对理解黄浦军校的建立与北伐的推动至关重要。比如《蒋介石日记》,清晰地展现了常凯申同志对中日战争的预判,和全力拖延战争爆发的努力,以及对胡适不得不表现的的尊重和背后的恼怒。

  任何历史,都需要社会各群体共同参与,只有通过了不同资料的印证补充,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才会逐渐丰满起来。正如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所说:“考察一个人的判断力,主要考察他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的可怜人,长期活在单一的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他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原谅他们吧,他们的确不知道真相。”

  在不同观点的冲突中,我们有了接近历史真相的机会。



小结

  一个人是前浪还是后浪并不重要,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每分每秒都正在创造历史。更重要的问题是:我现在是什么人?我在做什么样的事?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可以确定的是,不管哪个年龄,当没有人能够提出警告:你其实很愚蠢,那我们每个人将大概率成为蠢货。

  那么,谁会是那个最蠢的呢?



相关阅读
左右深度解析
论巴别塔的倒掉
摆脱平庸的第一步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