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3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2016-07-31 楚国农夫 新乡文史论坛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史上那些美得令人窒息的文字…

                   原创∣李奉先


中国五千年悠久古典文学,灿若星辰。近来,我痴迷于古典文化沙龙中,很难想象,这些文字美得几乎让人窒息。我们的祖先,让我不得不放下高傲的心,去真切感受中华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

可惜,内地国人浮躁的心,渐渐淡忘了国学给我们的思想、激情与启示。

我们祖先许多流传下来的文字与文体,私以为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激情。

读诗,让我学这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王维的诗中有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痛感。

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名名利利,熙熙攘攘,欲让自己金光闪闪,又想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他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才是真正的心灵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浪得浮生半日闲,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罢了,不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不亦乐乎?





且不谈我们祖先的瑰宝酸溜溜,每一个文人墨客,虽书生百无一用,但我们应那一颗善良的心,去同情他们的命途,如同我们,不也如此沉闷,如此抑郁么?

国学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其间蕴含了无数做人的哲理。

愚以为: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做个打不死的小强。

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活的沉重感,情感的无寄托感,人情世故的无感。

            一、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大概明白了这些学问,我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与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我真的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舒;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

诗词如画,美丽心情。


李唐一代,李杜白三分秋色,自然会秋后霜冻杜牧、李商隐、元稹、温庭筠之才俊。

温庭筠,因为形容不佳,于后世的宋代总被人嘲讽,我们承认咱大中华古代文人的长相排一排座次,那我估计温庭筠即使排在第二,恐怕也没人敢称第一的。

这有什么呢,温庭筠还甩朱元璋十条街呢。

温生因相貌之丑而得名温钟馗,因而身上多少沾了点鬼气,非常喜欢捣鬼作怪,其作怪的功力之高,怕是与天龙八部中的阿紫姑娘也是能够一较高下的。但上天终归给了他非凡才气,且有侠气。相传温庭筠年少即有诗名,游历江淮一带,据《新唐书》又或《旧唐书》记载,温庭筠乃是史上最牛的考场“枪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XXX那是有案底的人物。他在考场上特别爱作怪,每次都喜欢义务帮助别的考生答卷,这种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行为弄得主考官很是无奈,于是,在沈询主春闱之试的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在考场上受到了特殊照顾,主考官与他隔帘而坐,专门对其考试行为进行监控,为此,温庭筠大为不满,愤愤不平。


即便如此,他宁愿自己名落孙山,也还是施展出了神奇的乾坤大挪移功夫帮助到了八个考生。最终的结果便是,爱作怪的温庭筠“救数人”的绰号由此被叫得更为响亮了。

宋代正直的孙光宪于《北梦琐言》中对其才华之高亦有详细记载,说他“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这里的押官韵,是指所作之诗赋要按照官方指定韵书中的用韵标准来,这是科举考试对作诗提出的难度要求;而八叉手,乃是形容作诗用时之短,至于短到什么程度,按照我的理解,怕是也就分分钟内的事情。

如果将温庭筠的才思敏捷程度和曹植相比,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甚至我们可以说,温庭筠的才思敏捷,应该已远远超出了曹植!

我不妨背诵一下其惊世绝作《梦江南·千万恨》: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这温暖而又美若梦幻的文字,足以越过时光千年的尘嚣,感动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一个“不知”,一个“空落”道尽其多少内心的悲戚和哀伤啊。

二、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这又是一绝大手笔!

天宝年间,韩某人与李王孙交好。歌宴之间李的爱姬柳氏与韩某人互生情愫。柳氏是歌姬而非妾室,也不同妓女。容貌不差,才情趣味不差。酒宴是催情的重要场合,无情也能逢场作戏一把,有情的就更是锦上添花。眉目传情,动静不小,被李王孙看出来。李确实是宽宏大量,不但赠柳氏于韩某人,还拿出钱成二人婚事。

两人成婚后第二年,韩某人新科及第,回乡省亲,留柳氏在长安。不料安史之乱起,两京沦陷,苦不堪言。一个柔弱女子碰上战乱,可以依靠的人不在身边,身边兵荒马乱,但她却如空谷幽兰,如何寂寞艰难都抓住生机坚持不放弃。剪去长发,寄居法灵寺。 而韩某人,在战乱中成为某节度使的书记,与柳氏天各一方。

冥冥中,上苍让很多人失散了,冥冥中,它又在牵引着很多人的相聚。人与人之间的相见,就如山和山,水和水。很可能蜿蜒而至,也可能终生不至。

等到收复长安,韩某人谴人到处密访柳氏,并给她送去一首《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据载柳氏捧诗呜咽,深明男人对自己的爱意和怀疑试探。他既担心她的生死安危,又担心她红颜凋零不堪相看,更恐她已为他人所劫夺占有。他的心肠九曲她都看得明白。

爱,是不断的怀疑,不断肯定的过程。假若不相思,便可不想见。

他,在长安的街市上心意阑珊地行走,静默地舔着自己的伤口,劫后重生,到处萧条,让人绝望窒息。她,在这样的失落里坐着马车轻轻过来了。清风吹动了她的车帘,他们互相得以相见。

一别经年,恍若两生。韩某人立刻张口结舌失落到无语。如果柳氏流离落魄,也许他只有心疼而不会失落。但是他看到的华衣美服的柳氏消瘦失意的样子,见她离开了自己也活得不差。他会想到我的女人现在落在别人手里,这个人的地位不差于我,可是,我的女人不快乐。

柳氏看到他,她于是狠狠地落泪,心里怨恨造化弄人。

她丢给他写有答赠诗的《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在观望同一件事的角度和用心,男人和女人迥然不同。《章台柳》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他对她相思不忘又疑窦丛生。而柳氏答词比为“杨柳枝”,词义凄凉,她对他一样情深浓念念不忘,却没有半点怀疑拷问韩某人的意思。还深深自责,自己已失身,哭泣着告白,芳华已谢,纵使君来已不堪折了。

仿佛,这一切都是她的错。

韩某人得诗后心意彷徨,又一筹莫展。后来这一官司一直打到皇上那里才有个了结,下诏断柳氏归韩某人,离散多年的两人终于破镜重圆了。

至于是妻是妾都不用计较名分了,他自然会善待她的。

还有更美的文字,在等着我们。

         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写的是陆游自己的爱情悲剧。词的上片通过追忆往昔与唐氏偕游沈园时的美好情景:“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虽说是回忆,但因为是填词,而不是写散文或回忆录之类,不可能把整个场面全部写下来,所以只选取一个场面来写,而这个场面,又只选取了一两个最富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情事细节来写。


“红酥手”,不仅写出了唐氏为词人殷勤把盏时的美丽姿态,同时还有概括唐氏全人之美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柔情密意以及他们婚后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第三句又为这幅春园夫妻把酒图勾勒出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背景,点明了他们是在共赏春色。而唐氏手臂的红润,酒的黄封以及柳色的碧绿,又使这幅图画有了明丽而又和谐的色彩感。

“东风恶”,当事者的激愤的感情潮水一下子冲破他心灵的闸门,无可遏止地宣泄下来。此三字,一语双关,含蕴很丰富,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症结所在。

几年来的离别生活带给他们的只是满怀愁怨。这正如烂漫的春花被无情的东风所摧残而凋谢飘零。接下来,“错,错,错”,一连三个“错”字,连迸而出,是错误,是错落,更是错责,感情极为沉痛。

至于到底是谁错了,是自己当初“不敢逆尊者意”而终“与妇诀”,还是对“尊者”的压迫行为的否定,或者是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词中没有明说,也不便于明说,这枚千斤重的橄榄”留给了后人们来噙,来品味。

转眼十年,公元1151年(南宋绍兴二十一年)春日,沈氏园对外开放,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前往,却意外地遇见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尽管两人中间隔着十年的光阴悠悠,但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他们情感世界的最深处,正当陆游打算黯然离去的时候,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差人给他送去了酒菜。

陆游触景伤情,怅然在墙上奋笔题下上述的《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唐氏见之,感慨万千,一病不起,终因愁怨难解,郁郁而终!病中,唐婉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阕。

唐婉逝世四十年,75岁的陆游旧地重游,“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沈园》二绝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踏雪问梅。84岁时陆游辞世前一年,不顾年迈体弱、再游沈园。作《春游》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这样的文字,美得令人窒息!

这文字古韵绕梁,某观之甚久,乃草就此文。是为记。

者简介:

李奉先,网络时评人,世界历史文化专栏作家,文史学者。原名李德军,号楚国农夫,凤凰网知名历史博主。

凤凰网文章(至今)总浏览量3亿5千余万,暂位列全国第七名。

代表作《大唐高祖》《爱的祭奠》《正评毛泽东》《亚洲风云》《秦汉简史》《一生有你》等,文章散见于国内外多家报刊.本博文凤凰首发,版权所有。笔者接受小说及电影评论约稿,各大编辑约稿,图书出版,请联系Email:lifengxian009@163.com,QQ:513563052;微信公众号:lfx1215ife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