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历史的“七大铁律”怪圈

2016-10-06 李德军 李奉先文史工作室


作者微信号:nrawbz1215

请加楚国农夫微信公众号,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请多支持,谢谢^^

中国历史的“大铁律”怪圈

                          李奉先 原创

(本文已发表于<<青年文摘>>,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姓名)

世界历史不乏有苏格拉底、孔子、佛陀、耶稣四大圣人,维其引领思想。

但想到统一思想,就想到欧洲宗教裁判所里主张地心说的布尔诺;想到自由思想就想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英国的工业革命。

  而中国历史的发展,却如世界历史严重脱轨。中国历史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毫无创新。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恰似怪圈,终难摆脱或超越。

  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后人复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在变中保持不变的特点吗?

这是一种规律,有人称之为中国历史铁律,或中国历史特色怪圈定律。

近来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史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铁律”。各种各样的说法,是否都能称之为“定律”,也有疑问。但它们确实是在不断地被重复,被复制,被盗版,呈现出某种反复性。

笔者笑笑,综其精要,自成一统:

第1铁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有七种方法灭吴,应当很有智慧,却遭了勾践的毒手。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于一死。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能够吟诵《大风歌》的汉高祖,也是小鸡肚肠。依赖韩信的军事天才,夺得天下。原说是与韩信“共天下”的,后来非但不“共”,还要了韩信的命。倒是张良聪明绝顶,托言辟榖,躲到深山里去。

刘邦一死,张良的辟榖秀也就谢了幕,照旧吃饭。

说到杀功臣,狠毒莫过于朱元璋。当年帮他打天下,战将如林。后来朱棣南下,朝廷居然派不出得力将领去带兵。幸好不是北边的蒙古人打过来,否则朱姓的江山,传到第二代也就败了。

这是一种思维定势,世人无论是谁,只要坐抢到这个位置上,总会不由自已这样去想。原本抢来的东西,难保不被别个抢去。

所以,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断重演,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后人把范蠡的这个定律表述为:

“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

第2铁律——包围怪律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论及天下兴亡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佞臣和小人,虽为人所不齿,但他们在历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灭亡,国家的劫难,往往与他们有关。“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

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

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鲁迅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

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皇帝周围,有三宫六院,无数的宫女,无数的太监,无数的虎贲勇士,还有皇亲国戚,文臣武将。千军万马,铜墙铁壁,把一个“寡人”包围在当中。寡人心里高兴,就要走出去巡视。

但即便他真的走到了田间地头,也得不到真实。因为下面的人熟谙蒙骗之术,一切场景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滴水不漏,皆大欢喜。

第3铁律——敌戒铁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

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毛泽东对这篇短文推崇备至,情有独钟。

自秦统一以后的两千年,几乎一直是一国独大的局面,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可以与这个中央帝国比权量力。

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未闻边塞号角,但见歌舞升平。

正是这种历史环境长期地作用,使中国人鸩于安乐,不思进取,怯懦畏葸,麻木不仁。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把他造成鞭炮,用于喜庆娱乐之中。西方人却把他造成武器,使人类的战争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

梁启超鼓吹《少年中国说》,“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霹雳之声,撼人心魄!

第4铁律——朋党铁律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四十年,史称“朋党之争”。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党争”持续不断。

西汉有外戚、宦官作祟,东汉有清议党锢,魏晋南北朝有士族门阀宋有“元佑党人碑”,明有东林党、昆党,清有帝党、后党,国民党内有黄埔系、CC系等。 

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

朋党现象,有其社会根源。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宗法社会。《红楼梦》用一个凄绝动人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特点。荣宁二府,是一个大的家族。像一棵大树,有主干和旁枝,有规有矩。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倚持,结为势力。更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彼此回护。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盘根错节。

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盘根错节。

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亲戚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徒)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会关系、同志(道)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

聪明的人,运作得好,前途无量。无论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能见到中国人在忙着拉帮结派。像一个个勤奋的蜘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网络,网络越大、越结实,捕获就越多。

第5铁律——五、六世而斩铁律

1856—1860年,太平军两次打破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取得大捷。有人说,虽然打了胜仗,但客观上却帮了清廷的忙。

驻守江南、江北大营的是清廷“精锐”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八旗兵则更为腐败无能。两营溃败,湘军成为清廷主力,形势急转直下。

当年八旗兵入关,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只凶猛的老虎后来为什么会变成如此熊样?

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是中国历史的规律。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

为什么富者不能恒富?

中国的富人尤其是一些新贵比较缺少这种进取心,有一种暴发户心态,喜欢彼此攀比,讲排场,一掷千金,一直流行到今天。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话流传很广。

好爸爸是很有用的,他可以帮我们进好大学,帮我们安排好工作,帮我们步入上流社会。

但好爸爸也有副作用,他使我们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旦失去了好爸爸,美丽的象牙塔便会轰然倒地。

第6铁律——功高震主铁律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

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隋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

在封建皇朝,存在着两大搏弈。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皇储之间,另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权臣之间。

皇帝和皇储,亲生骨肉,也会为了权力生死相搏!

虎毒尚且不食子,帝王家庭内,却会上演父杀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残的惨剧。皇帝和权臣间更有说不尽的恩怨。

第7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份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秦始皇时代,一些文人执著于“自成一家”,不肯统一,后来都被始皇送到“坑”里去了。

自那以后,文人都学了乖,知道 坑的厉害,自觉地维护“统一”,不再闹独立了。

到隋唐时代,使用的方法就先进得多,不再用“霸道”而改“王道”。

如果说秦始皇采用的是“大棒”政策,唐代以后则更多采用“胡萝卜”政策。

应用科举的方式,使那些出身于豪门或是寒门的士子们都有了进身之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说的就是这种“胡萝卜”政策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有人说知识份子是社会的良心,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至少在我们中国不可以这样说。如果要用社会的良心去定义知识份子,中国文人的大多数都会被排除在外。

知识份子和普通的人就没有什么大区别,一样的有七情六欲,一样的要食人间烟火。治国者为他摆下了盛宴,有“颜如玉”、“黄金屋”、“千盅粟”,他们怎可拒绝?

知识份子与普通人的区别是他们的功利心比普通人更为强烈。这些都是文人变“毛”的内因。这种变化缘于一种不可抗的力,所以成为一种规律。这也是中国知识份子的宿命。

林彪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所有人的思想,都要统一,最后只能有一个思想,就是毛泽东思想。举国一致,只有一个思想,欧洲人没有做到,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是很值得骄傲的。

林彪的话,含有某种哲理:这么大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固执己见,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百人百性,众说纷纭,岂不是乱了套?

千人敲锣,一锤定音。

没有这一锤定音,千面锣只会敲出杂沓之音。

Action!!


                                       
         楚国农夫

网络时评人,世界历史文化专栏作家,文史学者。原名李德军。知名历史博主。代表作《大唐高祖》《爱的祭奠》《正评毛泽东》《亚洲风云》《秦汉简史》等,文章散见于国内外多家报刊.本文凤凰首发,版权所有。

凤凰网文章(至今)总浏览量3亿5千余万,位列全国(两岸四地)第七名。

笔者接受小说及电影评论约稿,各大编辑约稿,图书出版,请联系Email:lifengxian009@163.com,QQ:513563052;微信公众号:lfx1215ifeng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让快乐与你相伴!长按二维码关注哟!


世界十大帝王,中国谁入了围?

新中国最神秘低调的第一夫人(图)

中日战争为何“不宣而战”?

解放战争中十大风云将帅(图)

我可怜的二表哥

在朝鲜唯一中国领导人的雕像

王岐山反腐的杀手锏!(图)

揭秘佛教胜地之惊天秘事!(图)

她与张学良之间难以启齿的心酸往事

催人泪下的田横岛!(图)

武则天的色与戒(图)

万历帝对张居正死后下毒手真正玄机

邓小平罕为人知的生母

中国因何出现两所清华大学?(图)

推荐金曲,希望朋友们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