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胙城乡与南燕国有何历史渊源?(图)

2017-02-18 品读延津 新乡文史论坛


延津县各乡镇,尤以胙城乡古文化色彩最浓。“胙城”的“胙”字用得极少,以至于许多人不认识,一查字典,标准音读zuò,是古代祭祀时供的肉,在延津县,自古以来人们都读作zhù,字稀奇,此地历史也相当久远,鲜为人知。

        据《左传》记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是说这六个小诸侯国为周公后代封地。“周公”即周公旦,西周初大臣,姓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被封于周地居官,故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起兵反叛,周公旦亲率大军平定叛乱,并乘机扩大周朝统治地区,大规模分封诸侯,把他的一个儿子伯倏封于胙,时称“胙国”。

       不过那时的“胙国”,其都城并非现在的胙城。清康熙《胙城县志》载:“周封别子于胙,此胙之始。址在今胙城东三十五里庞固社,俗呼城上是也。”原来这里还有胙亭、胙伯墓,后被大水淹没,今早已不存。现在的延津县司寨乡有大庞固、小庞固村,王楼乡有大城、小城村,四个小村相距几里,相传就是周朝时胙国的都城。前几年在大庞固村还挖掘出刻有“胙国”字样的古砖。《国名记》“戊篇”载:“胙国,今滑之胙城,燕并之,故曰南燕。南燕城,古燕国也,滑洲胙城县是也。”这就是说,到了战国时代,“胙国”作为国名不存在了,被燕国兼并之后称为“南燕”。

对此,《史记》上也有注:“燕,古国名,姬姓,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开国君主伯倏,相传为皇帝后裔,后人亦称为南燕。”“南燕”之称就是为了区别于“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一带)而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先后称南燕国、南燕县、东燕县等。

        到了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因黄河决口,“水失燕国”,迁县治于西三十五里之华里店。于是,华里店作为胙城县的县城,从此被称为胙城,这就是今天延津县胙城乡乡政府所在地的胙城。


        胙城建县,始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此前西汉汉武帝时代曾置为“南燕县”,东汉、晋朝直到隋朝一直如此称呼,隋开皇十八年的一天,隋文帝览奏状,发现“南燕县”名,曰:“今天下一统,何南燕之有?”遂改名“胙城县”,属滑州(今滑县)。

        胙城县治所为何西迁华里店?“华里”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开国功臣之一刘政会父亲刘插的号,刘插是西汉河间王刘德第十五世传人,西汉出现“梁陈之乱”,刘插“守道不仕”,“迁于胙而隐焉。寡言笑,绝声闻,故世率无知者”。刘插的儿子刘政会,跟着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打天下建有奇功,被封为“邢国公”,李世民登基后,将其作为24位开国功臣之一,画像陈于凌烟阁。父以子贵,刘插居住之地亦因以名为华里店,在当时是一个相当繁华的集镇,因此后来又叫“华里镇”。胙城县治所迁到华里镇后,扩建、修庙、起会,从此更加繁华,明朝从宣德二年到万历三年的164年中,先后有明朱皇族七个王封于此。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胙城并入汲县,洪武十四年(公年1381年)恢复胙城县,属卫辉府辖。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沙压胙城几为废墟。清雍正五年复压。是年,撤销胙城县制,部分村庄并入汲县与滑县。县治所在地所辖十九里(相当于保)并入延津。民国十四年(1925年)延津原辖六保,与胙城之十九里统一划为五个区,胙城为四区治所。1946年撤区建乡(镇),全县划为八个乡(镇),胙城为华里镇治所。建国后,全县划为七个区,胙城属四区。1955年撤区建乡,成立胙城乡。1958年改为胙城人民公社。1978年复为胙城乡,迄今为止,是全县大乡之一。

       “胙城”的“胙”字,原来还是一个姓氏。臧厉和等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记载:“胙,《通志》周公之后,今滑州胙城是其国,为南燕所并,子孙以国为氏。《路史》祭公后有胙氏。”但在这本人名大辞典中却查不到一个姓“胙”的人名,现在的胙城乡也根本没有一个姓“胙”的,该姓氏从何时消失,因何消失,有待查证。

         据史料记载,自周定王五年至明成化十五年(公元前722年——公元1478年),黄河流经胙城2200年间,大的决口改道25次,小的决口、漫溢不计其数。胙城正位于古黄河故道腹地唯一的鸡心滩,历史上风沙、盐碱、旱涝多灾,“沙压胙城”、“沙压吴起城”、“沙压神邱集”等讲述风沙危害严重的“沙压”传说,都发生在胙城县境内,足可见胙城历史上自然灾害之重,人民一直挣扎在饥寒贫困线上。

       胙城城隍庙作为文化遗产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每逢农历四月初四,城隍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胙城村委会聘请的“梨园春”名演员连演三天大戏……

        胙城,以她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勤劳智慧的人民使古老的胙城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