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坛,点滴传承新乡历史文化
新乡古史回眸
新乡/张健华
张良出生在哪里,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凡张良后裔,家中都有《张氏家谱》,家谱记载着先人一代代走到现在的足迹。
汉留侯张良者,字子房,其先韩人也,五世相韩。《史记》在描写留侯张良时,开头就给人以巨大震撼,五世相韩,说明张良祖上为韩世卿,不仅为世卿,在220年的韩国历程中,祖上有五位都做过韩相。接着司马迁就描写其爷爷、父亲相韩的历程,爷爷张开地,自公元前337年起,历相韩昭侯(前359—前333),韩宣惠王(前333-前312),韩襄王(前312—前296),计为韩相41年。父亲张平历任韩釐王(前296一前273)、韩桓惠王(前273一前239)之相,计为韩相46年。盛名如此显赫。
如此显赫的家世,司马迁仅仅以其先韩人也,一笔带过。只交代了属于韩地,其他没有了。不免给后人留下太多遐想空间。
既然司马迁不给咱说,做为张良后裔的张氏,就结合自己家谱记载,张良出生地的地方史志、现在遗址处新发现,《后汉书》顾氏的注解,四个方面来阐述张良的出生地。
《张氏家谱》记载,张良之父张平居廪延,并且在韩建国之初,张良的先祖就从曲沃迁居廪延。廪延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宋政和七年(1117年)以黄河渡口改称延津县。其地名沿袭至今。延津县今隶属于新乡市,西距新乡市37公里。廪延遗址在今新乡市小店工业区沙门村。
张良祖上迁居廪延,是居住在廪延城吗?这得从家谱及《春秋左传》记录说起,家谱记载,居廪延的始迁祖是张孟谈,张孟谈居住何地,家谱说廪延城南50里,此处是个什么地方呢?
《资治通鉴卷一》。孟谈相赵襄子巩固赵氏宗室后,归隐负亲之丘。《战国策·张孟谈既固赵宗》载:”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张孟谈与长子迁居韩地负亲之丘,说的很明显了,就是居住在廪延南50里的负亲之丘。
此丘的名字是什么呢?2012年底,联系到延津县史志办主人朱斌,朱主任翻开《延津县志》说:“县志记载,张良世居廪延负亲肙
山,并在此丘建立宰相府,即天洲城。只可惜在1248年,因为黄河改道,黄河从延津县的北侧南滚到原阳县之南。因为黄河改道,重新划分行政区,在元时,天洲城就隶属于阳武县了。因此在康熙41年,重新编写《延津县志》时,县令将涉及留侯张良的一切事迹都 删除,不再记载。怕是与阳武县之间引起误会,但在明以前县志还有其记载。
阳武县,在1952年与原武县合并后,置原阳县。到原阳县县志办,蔺瑞卿主人说:“有关张良的事迹在《阳武县志》记载不少,但仅仅点明张良在博浪沙刺秦时隐匿于留侯村。并且在县志中有大量颂扬张良的诗词,阳武有留侯村。现在的留侯村已经发展为很大的村,分别为东、中、西、南留侯村,成为四个行政村委会。”
来到留侯村,齐街乡主抓史迹记载的李安顺,多次与我联系,提供各方面方便条件。
留侯村的孟庆才、李国君、郑耀武、孟繁铁,更是多次迎送。孟庆才将我领到张良庙前的石碑前说,在1958年前,庙占地12亩,庙内有大雄宝殿、正殿,东西厢房,西侧有戏楼。庙内供奉张良、黄石公、张良的母亲、张良的妻子等。张良的妻子被封为泰山老母,就是送子老奶,方圆百里缺子者,都到这里烧香许愿求子,据说相当灵验。只可惜1958年兴修水利,庙门两边的石碑都拉走修桥,就连庙内的所有房屋都拆掉拉走修桥了。1990本村又在原址建张良庙。
我问县志记载的天洲城在哪里。孟庆才、李国君相互给我介绍说:现在的留侯村就是天洲城,就是张良家的宰相府,现在庙门前的石碑上都有记载,这里就是天洲城。你看整个村子方圆4、5里,都比其他地面高,庙西的西留侯村从前可能是宰相府的驻军处,农民起土下挖,发现近2尺厚的马粪层,还有并排两排汲水井,计有二十四口。再西行就看到张良的母亲墓了。
张良母亲墓?
对,2004年春,村民在孟繁铁的责任田里起土,当时下挖至少6米深,我第一次到留侯村是2007年7月。
村民将我领到村西发现张良母亲墓处,我说:“你们咋知道是张良母亲墓呢?”
多人齐说:“有墓志铭。墓志铭意思是,张良母亲病故,王(刘邦)特派曹参前来吊孝,并赐封张良母亲周老太君为韩国母。”
“墓碑有多大,当时是否报告给县文化局。”
“大概有80公分见方,上面的字都不太认得,发现后就立即报告给文管员了,两个文管员看了看走了,村民都说,这是重大文物呀,两个文管员回到,我们连饭都没吃的,谁管这闲事呀。”
“咋回事。”
“咋回事,县里不给发工资,两人有气。”
“那现在墓碑在哪里。”
“大家都看没人管,就把墓碑回埋了。”
“张良母亲墓是啥样。”
“ 那,太大了,墓室边全都是柏木方阵,一垛垛码放整齐,中间是棺材,打开棺材,发现一尸骨。”
“尸骨面向哪个方向,你咋知道是柏木叻。”
“面向东南,你看这坑里,庄稼地里,现在还到处仍的都柏木,就这还是少了。都知道是墓里的木材,村民不敢拿回家,就在冬天用来烤火,野外几个人聚到一起,捡来堆一堆烤火。几年下来虽然变少了,可你看看,这周围庄稼地里,还是到处扔的都是,你闻闻看,是不是柏木。”
孟庆才从地上拿起一根棺木递给我,看到已经部分腐烂,但柏木香味还仍然留存。
黄汤题凑,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最高规格的墓葬形势,村民的描述和遍地的柏木,咋会用到张良母亲的墓中呢,墓葬规格太高了。莫非因张良与刘邦结拜兄弟,刘邦做皇上后,尊张良母亲为义国母,因此赐封韩国母,才按此高规格下葬的?尽管那时候张家豪富,废除了周的黄汤题凑墓葬制,有钱有地位可以破规格?
李国君接着说:“咱留侯村的老古董太多了,张良母亲墓前正南一里地,据讲就是西汉韩王信的墓地,1970年农业学大寨,深翻土地时,在那里发现了砖结构墓室,在1949年前,每逢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都会有人骑马趁天黑偷偷来烧纸,而后快马离去,不知道是何人来往。再向南一里地的南留侯村东,就是仓颉造字台。”
史皇仓颉,都阳武而葬利乡。还真与历史记载相吻合。
由此看来,原阳县齐街乡留侯村,有天洲城遗址,有张良庙,有张良母亲墓。从各个方面都可以证明张良出生地就在这里。自古至今,除了皇帝墓葬外,贵族之家的墓室,距离驻地一般不超过20里,这也是为了来回祭祀方便的原因吧。
张良出生地在原阳县齐街乡留侯村。从家谱、县志,当地实地考察,都相对应,那么史书记载的是否相对应呢?
《后汉书》对留侯也有记载,但没有写出张良的出生地,但在索引中顾氏按:后汉书云“张良出于城父”。
顾氏,为吴越郡望,汉魏六朝时,顾氏、陆氏、朱氏、张氏四姓,合称为会稽四大名姓。为《后汉书》作注的就是吴越顾野王。顾野王(519—581)南朝梁、陈间官员、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字希冯,原名体伦,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历大同四年太学博士、陈国子博士、黄门侍郎、光禄大夫,博通经史,擅长丹青,著《玉篇》。r> 城父:春秋陈夷邑,楚昭王三十八年(前498年),太子建居此,改夷邑为城父邑,建城父县。战国时期属楚,秦始皇26年(前221)属泗水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分秦泗水郡南部地区为沛郡,城父县属之。东汉元和元年属汝南郡。建安十八年五月,改属谯郡。南朝宋、隋改置浚仪县,唐复曰城父。
在历史长河中,除了在南朝宋、隋时,命浚仪县为城父外,其他时间城父城都在安徽省亳州。战国时期,城父属楚,不是韩地,顾野王是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此时注解张良为城父,不会理解为战国末期的城父,因为那时城父属楚,不属于韩,对于一个大历史学家来说,不会犯这样小儿科的错误。
历史就是这样巧合,恰恰就是顾野王生活的这一短短时期,南朝宋将浚仪更名为城父,浚仪在开封西北,张良的出生地天洲城,也在开封西北,天洲城是否隶属于城父,查阅《中国历史地图集》,不得其果,其他历史资料没有见到。张良居住地在南朝宋时期,大概方位在城父,最起码顾野王所指的方位是正确的,二者也是想通的。
由此得出结论,南朝梁顾氏顾野王在给《后汉书》作注时,说张良是城父人,是指的南北朝时期的城父,是指开封西北的城父,是与张良的出生地相吻合的。
综上所述,不论是家谱记载,地方史志记载,张良出生地实地考证,历史资料记载,张良出生在原阳,是有理有据的,具体地址就是张良出生在原阳县齐街乡留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