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祝楼乡蒙城村与口里村,历尽烽烟战火的种种传说
走进口里,你会感觉到一股浓浓的古风扑面而至,这浩荡的古风,是有关一个村子的故事与传奇,与诗歌无关,却与侠义及古道热肠息息相通,一脉传承,流传至今。
这个村子,里边有太多的既往故事与传奇,使我不得不走笔此处,剪一段传奇来装点过往,装点有关口里村的过往。
口里村位于原阳县西部,现归属于祝楼乡。该村初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即公元1383年,迄今已历经六百三十余载风霜。
据载,口里村李姓先人首先在明朝时期从葛针坟迁居此地,遂命名“口子李村”。明清《原武县志》还记载,口里村也曾以“徐村堤”、“张角村”为村名。在漫长的岁月里,继而又有娄、范、张、孙、贾、邢、司、师、郑、高、崔、王、史等姓氏落户村里。他们历尽艰辛,开垦拓荒,在这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营造了田园生活,也留下了各个时代的传奇故事。
相传清康熙年间,原武县口里村有一大户人家,主人名叫娄素臣,人送外号“活财神”。其父娄之棠,字化南,曾于明末考授州司马,官至内阁中书。因其父高官厚禄,故娄家良田千顷,家财万贯,深宅大院里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尤为引人瞩目,一时显赫于周围县府。
娄素臣平素待人接物宽厚大方,不拘小节。凡遇困窘之人,无不慷慨解囊,扶贫济困。因其仗义疏财,惠及四方,深得邻里赞誉。
据说,娄财神有一绝技叫“划地成金”,因此他外出办事从来不带分文。等到用时,只见他用脚就地拨土,遂会露出许多金银,然后取出若干,付与卖主,所剩之金,原土封存,随即扬长而去。
又传,娄素臣除有此等绝技之外,家中尚有“铁劈柴”三根,视若珍宝。“铁劈柴”乃国外进贡之物,娄家因功,朝廷赠赐以取火之用。寒冬之时,将“铁劈柴”架在一起,便可生出熊熊之火,暖如春日。用毕只要将铁劈柴单个拿开,火即自动熄灭。
后来娄素臣终老,其子孙如他遗嘱,将棺木抬至远离家门四十里之外获嘉县太山庙村西头时,果真索断棺落,于是就将娄素臣葬于此处。时至今日坟形完整,唯棺穴已成废墟。
除之外,口里村口口相传的故事还有“五品知府娄大训”、“临江知府娄廷彦”、“不从逆张鹤鸣”、“饱学先生娄玉衡”等人,都是口里村人的敬仰和骄傲。
口里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代代有俊杰之士层出不穷,为周围村镇所叹服!
蒙城,一个久远的地名默度时光
在原阳县,有一个久远的地名存在,从初时算起而到今日,至少有两千多年。想想看,两千多年的时光,足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了。
这一地名叫蒙城。
蒙城,即今天的原阳县祝楼乡蒙城村。《史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秦国派遣副将蒙骜攻打魏地成皋、荥阳,又于此地围树筑城屯兵,因之得名蒙城。
《水经注●卷二十三》载,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守敬按:古大河经今原武县西北。卷县城在原武县西北七里。阴沟出卷县而东南迳县故城地,则出今原武之西。故渎东南迳卷县故城南,又东迳蒙城北。
蒙骜(?—公元前240年),《战国策》作蒙傲,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蒙骜本是齐国人,后来投奔秦国,官至上卿。蒙骜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世,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
公元前240年,蒙骜去世,享年七十余岁。其子蒙武、其孙蒙恬都是秦国赫赫有名的战将。而其另外一孙蒙毅,乃蒙武之子、蒙恬之弟,秦始皇时亦拜为上卿,出则陪秦始皇同乘一车,入则侍从秦始皇左右。可以说,蒙氏家族三代仕秦,或攻城略地,出生入死,或内侍宫廷,运筹帷幄,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
蒙城,这个因蒙骜得名、历经两千余载的地名,终于穿云破雾,走时越代,历尽风雨,从浮华回归淳朴,从城而为村庄,历史跨度不可谓不大矣!1977年,蒙城被列入原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城,从战国一路走来,历尽烽烟战火,阅览潇潇风雨,谁懂你撕心裂肺?谁懂你人生百味?在匆匆老去的时光里,你可红尘无悔?
蒙骜家族人生如此,蒙城村也概莫能外。熟悉历史的人知道,蒙骜家族后世下场堪悲,而蒙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也风雨飘摇,苦度日月。
试想,在战国特定的环境里,蒙城朝为魏,暮为秦,岂不也是为他人作了嫁衣么?如今的蒙城村,也只不过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口人的村子,这在当今的原阳县,也只是众多村庄中一个人口数量偏中下的村子。
🔴毛,岸,英,遗孀呐喊:还,主.席.和,岸.英ー.个.清白!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