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组图】延津农民昼伏夜出斗蟋蟀,一季净赚10万多!

2017-08-31 新乡文史论坛

本论坛点滴传承新乡历史文化

河南经济报 记者 孔凡哲 王健 摄影报道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陆游《秋兴》。

小小蟋蟀 大市场


  每年8月至9月在蟋蟀声声漫吟轻唱中,延津县僧固乡德士村路边,一年一度的蟋蟀交易市场又开始活跃起来。

  8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延津县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场,只见道路两旁的摊位摆放着细长的枯草杆、小网兜、手电筒、瓷罐等喂养和捕捉蟋蟀的用品。

专业工具


  摆摊的村民告诉记者,捉蟋蟀都是在晚上,而交易而是在凌晨4点到5点。


  据了解,德士村是延津蟋蟀经济的“发源地”,从1997年开始逐渐形成市场,由于延津县境内的蟋蟀品种多、个头大、牙硬齿利、善搏斗,是全国三大产地的后起之秀,可与宁阳、宁津产地的蟋蟀媲美。这也是吸引众多客商二十年来前来的主要原因。

  每年八、九月份,延津县130多个村子70%以上的农户组成浩浩荡荡的捕捉蟋蟀大军,就连一些在外地打工的村民也返乡加入其中,甚至连延津县周边的市县农民也按耐不住,跃跃欲试。


  晚上天色渐暗,村民们开着私家车或集体乘坐面包车,到玉米地里捉蟋蟀。据了解,捉蟋蟀先听声,老手就能分辨好坏和具体的位置,确定好以后,用网子罩住。如果在洞里,就用撬棍小心地挖出来,将捕捉到的蟋蟀存放在专用的竹管内。


傍晚十分,几个村民正商量着去哪捉蟋蟀。

地头,一家人在欣赏战利品。


 不到凌晨4时,道路两旁的摊位前已经灯火辉煌。来自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客商早早坐在前一天租赁好的摊位前,等待村民前来售卖。

展台早早摆好,迎接村民的到来。

客商打起条幅招揽生意。

凌晨4点,市场上的人多起来。


  4时刚过,村民陆续从四面八方过来,几乎都是统一装扮,头戴矿灯、身披雨衣、脚蹬胶靴。顾不上拂掉身上的草叶,赶忙到客商那里去“验货”。客商口中噙着一只蟋蟀斗草,用于收购时查看蟋蟀的成色。

一张小桌成了交易平台。

聚光灯下查看蟋蟀成色。

商客对每只收购的蟋蟀进行检查。

收购好的蟋蟀,客商都会标明品种。

一只成色好的蟋蟀,让大家都笑的合不拢嘴。

忙活一夜直奔市场。

找寻买家

摊位挤满了村民。

直接在停车场交易。

  斗蟋蟀,也即斗蛐蛐,亦称“秋兴”、“斗促织”,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至今的观其斗。于微小处,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变化。

每卖出一个好价钱,村民就会燃炮庆贺。

  每当村民卖到一个好价钱,就会点燃一挂鞭炮,以示庆贺,并备以丰盛的食物招待前来祝贺的人。甚至买者或者卖者还会在饭店摆上一桌,邀请好友一同庆贺。

这位村民辛苦了一夜,一只蟋蟀买了3000元。

  村民杨会远在交易市场摆了一个摊位,谈起生意情况,他笑着告诉记者:“这一季光卖蟋蟀用品就卖8万多,加上有时候代收购蟋蟀卖给一些客商,这一季加起来就能挣10多万。”


  延津县蟋蟀交易,历经近20年的发展,目前这一行业已成为独具延津地方特色的一个产业。“蟋蟀交易产生不仅仅是直观的经济效益,”延津县蟋蟀交易市场负责人董瑞印说,还拉动了交易市场周边的酒店住宿、蟋蟀用品、摊位租赁等相关行业,短短三个月就能创造1亿多元的交易和消费额,实实在在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


大秦帝国:从养马夫到千古第一帝,我是流泪写他的!

31个省省委书记、省长、常委名单公布!(最新最全版)

【组图】史上惟一嫁给6位皇帝的皇后!

9月1日起,新乡市房产证下岗!以后房产证写谁名都没用!

【组图】你的第一次给了谁?你看到哪张会泪奔?

【延津故事】班胜固广济寺的神奇传说(组图)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