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组图】河南为何总是被歧视?

2017-09-16 楚国农夫 新乡文史论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016ya0l9q&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国最被歧视的地方,当然是河南!“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是总教练”这种顺口溜,不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在说,经济并不好过河南的西部省份也同样爱说。


安徽、苏北人好不到哪去。无论是何版本的中国地图炮,安徽总难免与乞丐、小偷挂钩,而苏北人在苏南人眼中则往往被视为扛大包、卖苦力的同义词。

▍网络流传的地域歧视

实际上,除了河南骗子、安徽乞丐、苏北苦力外,还有个今天已很少被人提起的地域歧视,就是“山东自古出响马”,虽然土匪强盗的名头早有后来者获得,但鲁西南依然是著名的负面新闻高发区。


有心人应当注意到,这四块地区是彼此相连的。


歧视地带


说河南出骗子当然是不公的。实际上,总结最近十年广为人知的诈骗犯罪,根本无法得出“河南出骗子”这样的印象。


中国流行两类诈骗,只吃本地人的集资诈骗不会给外地人留下印象,而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电信诈骗,与河南无缘。这种犯罪活动,需要紧密的社会分工,更易在宗族关系尚存的地方出现。该诈骗模式台湾传入后,先在福建广东落地生根,后由湖南中部地区发扬光大。

饱受歧视之苦的河南人除了用《河南人惹谁了》表达愤怒外,有时也会辩解说,诈骗都是豫东人干的,那地方人假话连篇,我们豫西可都是老老实实做人的。

上海人轻轻吐出“白完(皖)”二字便可表达强烈歧视,安徽人当然也会辩解,乞讨只是一部分安徽人,并不代表安徽人都是乞丐。而皖南人干脆做切割,其实,那都是皖北人干的,皖南的名片是徽商,我们经济富庶,教育发达,怎么会当乞丐。


如果你看下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这些遭受歧视的重灾区——豫东、皖北、苏北、鲁西南,会发现它们彼此接壤。也就是说,上面所有的坏印象都源自同一块地方,它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的交汇地带。

江苏、山东没有像河南、安徽那样被整体贴上不良标签,实在是因为江苏南部和山东东部的经济远远超过全国水平,而河南、安徽因总体经济水平欠佳,很容易就被整体纳入地域歧视的链条。


这片最遭歧视地区,处于黄淮之间,其实也算得上是风水绝佳的帝王之乡。


中国的开国皇帝大多权贵出身,登上皇位,都是几代人的积累。惟有刘邦、朱元璋,完全靠自己白手起家。巧的是,他们都出生于黄淮区域,他们赖以打天下的功臣武将,也大多来自故土家乡。


黄淮区域可谓历史上的龙兴之地,如何成为后人眼中的流民发源地?


其实,当年将平民变成皇帝的推手,也正是后来批量制造流民的力量。这一力量就是泛滥的黄河。上述惨遭地域黑的四省交界处,正好与黄河洪泛区高度吻合。

大河的诅咒


黄淮流域之间的四省交汇处,是大片平原地带,本当为宜农作的丰饶地带,不幸的是,汉代之后,黄河水灾频繁,宋以后更加泛滥,这片位于黄河下游的平旷地区成为头号受害者。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这些泥沙淤积使黄河成为一条高高在上的悬河,决堤频发。有清一代 260 余年间,不计晚清改道后下游民埝的漫溢决口,仅有案可查的决口次数就达 170 多次。


今天,“黄泛区”被狭义地解释为 1938 年 6 月 9 日,为阻塞日军进犯,在黄河花园口决堤后在豫、苏、皖三省形成的洪水淹没区。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淹没的地区还包括今天山东西部和河北东南部。

▍焦裕禄在河南兰考治沙、治涝、治盐碱,都是治理黄河之害


黄河洪水泛滥,波及的绝不仅是决口处的一两个县。水量很大时,甚至造成河流改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看似频率不高,但一旦发生便会造成破坏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秩序的深远灾难,祸及整个平原。


家园毁荡,人民只有外出逃难,或南下过江,或西进陕甘,往往只能以乞讨、偷盗或打工方式糊口。实际上,很多灾民是三种角色并行不误。这难免会给外地人留下深刻印象:某某地方人都是乞丐、小偷、苦力、强盗。

比这更严重的,是社会秩序的脆弱。辛勤耕作—积累资金—增购田产的发展模式在黄河下游边是行不通的。


稳定的社会信用自然也无法建立起来。洪水一到,亲戚、朋友、债主、仇人,不是被洪水冲走,就是逃荒或迁居外地。在极不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模式会本能选择短期策略。


全世界为何到处都有地域歧视?

我们来自不同的故乡,我们流着相同的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判断一个人,是以他的品德?还是以他的家乡?


先入为主的排斥、简单粗暴的标签,地域歧视是一颗偏见下的蛋。


如何寻找成见背后的真相,推翻地域歧视的屏障?

1


地图炮古已有之



企图用几个形容词总结一个地区,以贬低该地区的行为,古已有之,遍布中外。


古代被黑的最惨就是宋国人。


《列子》里讲到,有个宋国人在冬天里晒太阳,觉得很舒服,便想把这个“享受秘方”献给国君,并自信能领取重赏;


《庄子》里说,有个宋国人善于做衣帽,就去越国经营企图发财,结果越国人都是剪短发的纹身大汉根本用不着衣帽,因此惨遭赔本;


《韩非子》中还有宋国人不听邻居劝告,及时修补下雨天被浸坏的围墙,结果家中被盗,他反而怀疑盗贼就是好心给他提建议的邻居……


甚至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其实也包含着明显的地域歧视,细数这些成语可以发现,当年宋国人和楚国人在外地一定过的不怎么好:


《揠苗助长》:从前有个宋国人……

《野人献曝》:从前有个宋国人……

《守株待兔》:从前有个宋国人……

《郑人买履》:从前有个郑国人……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杞人忧天》:从前有个杞国人……

《刻舟求剑》:从前有个楚国人……

《画蛇添足》:从前有个楚国人……

《自相矛盾》:从前有个楚国人……

《叶公好龙》:楚国叶公子高好龙……

《邯郸学步》:从前有个燕国人……

2

总是受伤的“外地人”




人们对一个群体一旦形成的不公正、否定性态度,就很难改变,久而久之会形成偏见文化。中国民间素来存在偏见文化的根基。


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北方人外形上比南方人高大、强壮,性子比南方人直爽,说话直接,爱喝酒,而南方人比北方人懂礼貌。


关于各个地域的人群特征,社会上广泛流传上海人精明排外、东北人都是黑社会、湖北人都是阴谋家、河南人好使坏、北京人自大、宁夏人粗野等以偏概全的说法,并且这种说法还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于是每个地区的人到了外地都要被“另眼相看”!3

互相伤害的各国人



当然了,这并非是独属于中国人的陋习,外国人也会逮着机会就狠狠黑一下外地人。


比如梅毒没有正式的名字之前,俄罗斯人称其为“波兰病”。


波兰人不愿意背这个锅,所以他们和德国人将其称为“法国病”。


法国人觉得这是“意大利病”,荷兰人称其为“西班牙病”,奥斯曼帝国称其为“基督徒病”或“法兰克病”……


直到1530年,意大利维罗纳医生吉罗拉莫·弗拉卡斯托罗将梅毒定名为syphilis,这一场互黑的闹剧的才逐渐落下帷幕。


美剧中也总拿地域说事:密尔沃基是个怪地方,犹他州不仅荒无人烟还有摩门教,科罗拉多冻得死人,德克萨斯要么就是墨西哥后裔天天吃玉米饼,要么就是顽固的基督徒……另外,在美国人看来,欧洲就是艳遇的天堂。

而欧洲人则在忙着互相鄙视。西班牙人觉得法国人傲慢;瑞士人觉得法国人懒惰;北欧人和德国人都觉得意大利人时懒虫、吹牛王、色狼……

4

地域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地域环境有别会形成不同的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方言。中国方言特别多,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做了件了不起的事,统一了文字,这使得全国各地区尽管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也能够通过同一种文字进行沟通。

除了语言之外,饮食、民居、婚丧节庆、民间信仰,也能使各地文化之间形成差异。


比如饮食,民间日常饮食多以当地产物为主,要适应当地的环境,像那种为了吃荔枝派出一批千里马跑接力的事,一般老百姓没钱玩。通常情况下,最有特色的饮食基础反而是因为穷,比如加盐风干这样储存食物的方式。除非出现大面积的移民现象,否则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通常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总之,地域歧视的经济社会基础是发展中的差距,是因差距而导致急速的社会流动以及社会流动中人们的心理表现,即优势地区人群的优越感和弱势群体的羞辱感。5

为何会出现地域歧视?



楚国人和宋国人的性格究竟是什么样,谁知道呢?但是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成语却成功的将他们的保留在愚蠢、迂腐的傻帽形象中。这种价值判断经过长时间的重复后,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提到宋国人就会想起那个“揠苗助长”的呆瓜。

放到现代来看,得有多少人从来没接触过河南人,却说河南人是骗子;又有多少人压根没和上海人打过交道,却说上海人是小气鬼;还有多少人从来没见过广东人,却喜欢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


导致这些偏见的可能是新闻报道,可能是笑话段子,可能是影视作品,可能只是方言恶搞。否则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什么会形成同一种偏见和观念呢?

社会刻板印象


所谓“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通常带有片面、负面的色彩,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主观认为这类人所有成员都符合这种看法。它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认识和交往。


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


地域歧视同时也是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不假思索的相信自己听到的事情是真的。


例如,前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对流动人口犯罪个案的报道,就常常成为民众判断身边人的心理基础,并被夸大化和扩大化,从而轻易把某个群体符号化、标签化地对待。这是地域歧视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


想把人按照相同点分到框框里很容易,但是如果只将地域看成人们的相同点,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为何不把眼光放到真正值得注意的事情上,而一定要用偏见和刻板印象去给自己的见识设限呢?

总编辑楚国农夫

李奉先,原名李德军,中共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延津县作协副主席,凤凰网文史栏目编辑,凤凰卫视特约撰稿人,《联合早报》主笔之一。

以散文杂文见长,工于国学文言典籍,音乐/书法爱好者,科班:先秦文学;文章散见于国内外多家报刊.学者,诗人,凤凰网军事评论员。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


【悼张国荣】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古代最刚烈的县城,百年不应举不做官!

被抄家者的女眷们为何宁愿自杀也不苟活?

一定要在农村留套房!看完你就懂了...

【卫辉记忆】狮豹头定沟村印象

【组图】发生在中南海的殉情悲剧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