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县故事】七里营镇各村地名来历

2017-11-08 新乡文史论坛


新乡县七里营镇各村地名来历(全集)


《大长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011uwdni0&width=500&height=375&auto=0

经典老唱片   有你更精彩

七里营七里营,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8.3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相传在唐代,因为距离小冀、八柳渡各有七里地,因此命名。五代时期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慕容彦超大军屯七里店”,即此。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3年),辽将肖银宗部曾在这里扎营,现有饮马坑遗址。到了南宋时期,绍兴十年(1141年)岳飞渡河后,留王贵守八里渡,在此处也扎过营。宋朝时期,吕姓在此居住(民国七年《吕氏族谱》序),因有两棵大杨树,附近有集市,亦称双杨集。夏姓、宋姓、包姓、董姓于明洪武末年永乐初先后奉旨到此屯田,原七里店改为七里营,一直沿用至今。


余庄

余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0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西2.5公里。

唐朝时期,此处便有人居住。明朝初期,王、余二姓在此居住,名为余家庄,天顺年间,南迁至古黄河滩区垦荒,此渐绝。“清康熙年间,张姓从封丘县边王村迁此”(清《张氏祖坟碑记》),仍沿用原村名,1920年简称余庄至今。

东曹村

东曹村,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0.3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西3公里。

据明朝万历二年重修大庵寺碑载: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建大庵寺,寺西有丁家屯。明永乐年间,段姓从曹村(今西曹村)迁此,给魏姓人当长工后定居。明末,魏姓人丁不旺,段姓人多户大改用原祖籍村名曹村。清末,因该村在东面,贯以“东”字,改为今名。

中曹村

中曹村,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1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西3.5公里。

宋朝时期,有曹姓在此居住,名曹村(屯)。明永乐年间,马、李二姓迁此,马姓择村东高地定居,后李姓择村西南高地,都沿用原曹村名。清末,以姓氏和居住方位,分别成为马曹村、李曹村、张曹村三个自然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实行保甲时,以东西两村之中,改为中曹村,至今。

西曹村

西曹村,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1.3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西4.3公里。

宋朝时期,曹姓在此居住,名曹村(屯),后绝。“明永乐年间,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择高地定居,名为西曹村。清末,村子向南扩展,又分为南曹村、前曹村。1933年实行保甲时,并易今名。

敦留店

敦留店,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1.3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5公里。

相传在唐朝时期,村南是黄河,也是个渡口,还有店铺。洪水泛滥,从上游冲来一个木阁,内有女神像,到此搁浅,后传成女神蹲此不走,名蹲留(村),石碑村唐代碑记作:“西敦留村。“宋朝时,梁姓世居新邑嘉平乡敦留店上。明末,贾姓迁村西一片定居,名贾家庄,后两村合并,清同治年间筑寨,统称敦留店。

杨堤

杨堤,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2.5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5.2公里。

据清朝同治四年《杨氏族谱》记载,明万历末期,杨自道从杨家庄北迁二里,定居古黄河堤顶上,名杨家堤。民国初年易今名。

罗滩

罗滩,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3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

唐朝时期,此处为古黄河高滩,有人居住,建“结义庙”。明初,罗姓从山西洪洞县先迁新乡县西南石碑村西居住,名罗圪垱。嘉庆初年(1522-1524年)南迁古黄河堤(俗称迎水坝)南一高滩顶上定居,名罗家滩,民国初年简易今名。

杨庄

杨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3.5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

明洪武年间(1371-1375年),杨姓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先迁至获嘉县李道堤,在村南黄河滩垦荒。万历元年(1573年)南迁六里许至此,名杨家滩。清初,改名杨家庄,1933年,更名杨庄。

春庄

春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2.3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

据庙碑记载:明初,楚、夏、娄、毛四姓迁此,居黄河高滩顶上,因柳树茂密,名柳林村,后绝。再后黄河南移,嘉靖年间刘姓从直隶邢台县迁此,几家王姓从本县王屯、罗滩和原武菜王庄、获嘉县沙窝营迁此,陆续还有赵、张等姓都在春天迁此垦荒,以“春“字改名春庄。清中后期,分为南春庄、北春庄。1933年,实行保甲时合并,仍使用春庄。

魏庄

刘八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5.5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7.9公里。

据村东白音寺碑记载:明天顺间,黄河南移,此处流绝。弘治年间,刘姓在此建村,名刘家新庄。万历年间,村人刘老八伙同附近数村村民,反对潞王暴政,后人为纪念他将村名改为刘八庄。明末清初时,吕、郭、梁、韩、黄、李等姓陆续迁此垦荒,都沿用这一村名。唯有两张姓数家在村北定居,名张合庄,1940年合并,使用刘八庄村名。

丁庄

丁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4.8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7公里。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原武县王村(今属原阳县)丁姓迁此垦荒烧砖窑,名丁家庄。后丁姓又返回原籍。明末李、马、周三姓陆续迁此。万历年间,杨姓迁居在村北观音堂附近,名杨堂。清同治间筑寨,统称丁家庄,后简称今名。

康庄

康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3.3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5.5公里。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有康姓迁此,名康家庄,后绝。万历初年(1573-1577年),杜姓十世杜森从小冀杜家庄迁此,改称康庄。同治年间筑寨。1945年此设乡公所,1948年废。

大赵庄

大赵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4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6.4公里。

相传,明嘉靖年间,赵金泰从原武县南明庄,赵新诚从本县永安,赵金富从中曹村迁此垦荒,名赵家庄。明末,又有张、朱、韩、包等姓陆续迁此,各居住一片,又分为后赵家庄、前赵家庄。清康熙年间,统称赵家庄。民国初因村西南原武县也有一个赵家庄,为便于区别,此处改为大赵庄,至今。

府庄

府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3.8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6.2公里。

据清乾隆十二年《原武县志》记载:县北二十里有明周王府“周简王子埘封此。”故名。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原武县菜王庄王姓迁此,后张等八九姓陆续迁此垦荒,渐成村落,改名王府庄。清末分前王府庄,后王府庄,1949年合并,恢复原村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和朗公庙王府庄重名,经新乡地区行署批准,更名为府庄。

马庄

马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2.5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南5公里。

据清光绪二十二年坟碑和《马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马姓从山西洪洞县茹宁村春树胡同,先迁原武县营庙村,因黄河南决把村淹没,转移到曹杨庄(原阳县),成化年间,在黄河北滩内(今马庄一带)开荒,搭起草房数间,后定居。梁、王等姓陆续迁此,渐成村落,名马家庄。清末,渐称今名。

大张庄

大张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4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南6.8公里。

明成华年间(1465--1487年),张姓从本县杏庄迁黄河滩区垦荒。始名南滩张家庄,后简称张庄。清同治筑寨,民国初年因东边一村亦叫张家庄,经协商改为今名。

南新庄

南新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4.83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6.9公里。

明初,马姓在此居住,名马家辛庄。亦称小辛庄,后村绝。嘉靖十年(1531年),李姓从原武县李寨迁此。后张、宋、阎、王等十多姓从本县小宋佛、七里营、原武县磁固堤、刘家岗庄迁此,改称辛庄。民国初年,因与县东辛庄重名,故按方位改名南新庄。

曹庄

曹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2.5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

据康熙、雍正间坟碑和《曹氏家谱》序载:明初,此处是古黄河中一个高滩,有史、汪、董、王、郝五姓在此垦荒,后又外逃。成化年间(1465--1487年),曹姓因水灾从获嘉县沙窝营迁此,名曹家庄,清末简易今名。

夏庄

夏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2.5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南5.5公里。

据清康熙年间碑和光绪《夏氏家谱》序载:明初,夏氏分屯于南宋七里营,在黄河滩内给土地十八顷,因耕种不方便,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夏姓迁此,名夏家庄。清末,又改为前夏庄、后夏庄。1945年合为夏庄。

南魏庄

南魏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2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南5.5公里。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魏姓在此一高滩顶上居住,名魏家庄,后魏姓绝。随后戴、苏两姓迁此。嘉靖初,苗姓从原武县黑龙潭迁此。明末,阎姓从本县阎庄迁此垦荒。民国初,因村北有一个魏家庄,两村重名,为了便于区别,经协商冠以南字,名南魏庄至今。

小张庄

小张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1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

据清乾隆五十一年《张氏家谱》序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本县张青村张厚在黄河滩内垦荒,因距家太远迁此,名张家庄。后姬姓从杨屯,郭姓从前小庄、西阳兴,姬姓从原武县黑羊山等迁此。清乾隆七年(1742年)因村西南亦有张家庄,两村同名,为便于区别,按此村较小,故易今名。

南苗庄

南苗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1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

据明天启四年苗氏坟碑载: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黄河难移,祖先到此垦荒,因居村太远,嘉靖初年(1522-1526年),南迁一高滩顶上定居,以祖籍村名称南滩苗家庄。万历十五年(1587年)张姓从本县小宋佛迁此,1721、1722年,黄河在武陟马营决口,村几乎全部淹没,只剩一片高地。清末,改为南苗庄,至今。

刘店

刘店,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1.4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南4公里。

相传,明朝成化年间,夏姓居民在此居住,当时称作明新庄,后来因故向东迁移三里地,此绝。后来,刘姓人家从山东省黎城县远迁至此,在明新庄西开店,刘氏为人忠厚,生意兴隆,又名刘家店。后来,武、张、杨、杜姓陆续迁此,渐成村落。清朝末年,简称今名。

南王庄

南王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1.5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南偏西4公里。

据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王氏家谱》序载:王姓于明世宗嘉靖年间,居住在新乡丁家屯,万历初期,因为往南黄河滩地种地不方便,便迁移至现在的地址建村,仍称为丁家屯。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改名王家店。宣统元年改名王家庄,简称王庄,1949年因为与周边另一个王庄重名,依村在南冠名为南王庄,至今。

刘庄

刘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0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3公里。

据碑载:明朝成化年间,刘氏老二从山西洪洞县转迁到此,在黄河滩区垦荒,名叫刘二庄,后来,史、杨等姓迁此,仍沿用原村名,1956年,简称刘庄,至今。

陈庄

陈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0.3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8公里。

据陈氏宗祠碑载:陈姓于明朝永乐年间,散兵屯田于小河村,在滩内垦荒,因耕种不便,万历年间,南移居此,名陈家庄。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简称今名。

沟王

沟王,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20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4.8公里。

据《王氏家谱》序载:明朝洪武年间,王姓迁新邑(新乡)西南王屯,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黄河南移,嘉靖末年,又迁到一条深沟两岸(深1.5-2.0米,宽10多米),定居垦荒。以沟名古白沟作村名。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名沟儿峪,宣统元年(1909年)易今名。

沟王原属原武县,1958年划归七里营管辖。

八柳树

八柳树,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8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5公里。

隋唐时期,此处为黄河渡口,北宋时期,辽国大将肖银宗部曾在此渡河。南宋时期,有侯姓在此居住。绍兴十年(1140年),河北岸边有八棵柳树,俗称八柳渡。岳飞部等七千多人曾在此渡河,收复河北怀、卫、浚三州,驻扎在新乡,留王贵守在八柳渡,即此。元朝时期,亦称八柳津。至元(1264-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年号)之前,此处设有广盈仓,囤粮十万石。至元六年(1269年)七八月黄河决堤,距离广盈仓仅仅三十步。元朝末年,运粮万户,下佐在此作乱失败。明朝初年,韩、魏等姓陆续迁此,在黄河故堤顶定居。新中驿(亦称新乡驿)设在此处。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南方漕运船只由淮河入黄河抵此,再陆路运至新乡,由卫河输往北平,此处为两京陆路列省之必经之渡,经商贸易,首称繁华,成为县西南重镇。永乐四年(1406年)命陈瑄在此督转漕运,年转运粮在百万石,宣德元年(1426年)因河水冲刷,驿站移至县城。正统十三年(1448年)秋,黄河在村东均口(今东阳兴与马头王中间有遗址),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发工修筑。天顺六年(1462年)黄河南移,此处断流,渡口衰退,变成村落。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始称八柳镇,1909年分为东西两个八柳镇,1933年合并,1945年设建制镇,1948年10月废,易为今名。

西阳兴、东阳兴

西阳兴、东阳兴,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8.5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4.3公里。

据《郭氏族谱》序载:明朝洪武年间,郭老三,从山西阳城百福里村迁新邑(新乡)西南四十五里八柳渡东,黄河北岸堤顶之上,以黄河北为阳,与人财兴旺之意,名阳兴村,亦称小阳兴。1909年,以黄龙庙为界,分东西两个阳兴。

戚庄

戚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6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4公里。

据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戚氏家谱》序载:戚姓始祖本邑李台人,清朝康熙初年,在李台最南一井旁种菜定居,名戚家井。1909年,改为戚井,1933年,实行保甲时易今名。

宋庄

宋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7.3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1.5公里。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此地为原武县毛家滩杜老八和七里营宋兴(宁山卫校卫)、李天保三家官员的官房土地,杜官房住今村西北,宋官房住西南,李官房住东南角,清康熙初年,李、杜两家将全部家产卖给李台村戚三光(今宋庄戚姓始祖)和七里营吕姓。有两三户人家居住,乾隆末年,高姓从高任旺迁此,共有五六户,形成村落,宋、戚、高三姓都是给七里营宋家当长工,种地种菜。村名由官房逐渐改为宋家菜园(俗称东菜园),清朝末年,改为宋庄至今。

东王庄

东王庄,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6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2.6公里。

相传,元朝阎姓在此居住,村名未知,明朝洪武年,王姓从山西阳城县谷垛村迁王屯。在村南滩内种地,距家太远,永乐年间,迁此一支,名王家庄,亦称北王庄。后又一王姓从封丘县马牧村迁此,居住在村西,名小王庄,亦称西王庄。清乾隆年间,张姓从曹村迁此,居住在村南,名张王庄,亦名南王庄。1933年合并,称东南王庄,1958年因重名改为东王庄,至今。

大兴

大兴,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6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北2公里。

元朝时期,尚姓在此居住,后绝。明洪武二年(1369年)杨姓人家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大家兴旺之意,取名大兴屯,杨氏坟中石供刻桌亦有“大兴屯”字样。明朝正德年末,张姓从村北张青村迁此,到清朝乾隆年间分为东西两个大兴村。1877年,发生饥荒,西大兴村绝,后东大兴村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大兴。

杨屯

杨屯,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5.3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2.4公里。

元朝,姬姓在此居住,村庙碑亦刻有姬家屯,后移至八柳树,此处姬姓绝。明朝洪武年间,杨姓从山西洪洞县前圪垱村迁此,人丁兴旺,改名杨家屯,1933年,简易今名。

李台

李台,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3.5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4.4公里。

唐代,戚、李姓居住在此处的高台顶上,名李台。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寺王村白云寺经幢刻有“加(嘉)平乡李台管杨翟村”(今寺王村)字样。村西高岗处,发现锅台、砖瓦、陶盆、碗,崇宁通宝铜币,证实宋朝此处有人居住。元朝初期,杨思齐因有功,受封世袭李台长官。明朝洪武七年至十四年(1374-1381年),又有李、杨二姓从山西转迁到此,弘治三年(1480年)筑寨,当时,傍晚的太阳光能照到寨上,故名李台晚照,为新乡县八景之一。这里设有驿站,1909年,分为前后两个李台,1945年合并今名。

龙泉

龙泉,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2.5公里,七里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5.3公里。

唐代时期,此处有人居住。据村结义庙石塔记载: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建塔时,曾有“王圪垱”名。此处是一条西南至东北向的土岭,人们把它称作龙,岭两侧有两眼水井,水源旺盛称作龙眼,井旁有两棵大杨树,称作龙须,中间古时曾烧过盆窑,遗留下很多盆片,与粘土混在一起,下雨冲不动,称作龙脊。到元代就以这种地形,形成龙泉村名。明初,村西小庙前碑刻有“许龙泉”字样。1909年分为东、西龙泉两个村,1945年合并,至今。

扫一扫关注公众平台

本期精彩回顾:

老师最能打动学生的20句话!

明朝开国第一猛将,蒙古军的噩梦,死后被朱元璋羞辱200多年!

因何女大学生多在大学校门口私家车车顶上放水?

【原创】美女原来可以这样娶!

为什么床头不能朝西?

古代的女太监是如何净身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