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故事】丰庄镇侯屯村“常氏三老”之今古传奇
“延津北方,淳朴村庄。四队常行,民风飘香。”
话说延津最北部丰庄镇,有一个大的村庄——侯屯村。在村里有一道街(也叫四队),人口比较集中,因“常”姓居多,所以乡里民众都把这里称作“常行”(音shanghang)。
这里的人们和睦共处,尊老爱幼,奉公守法,勤耕奋读,品德高尚,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能赶过来互相帮忙。外人看来,这俨然就是团结的一大家。说起来,能有这样的局面,老有传统了。老辈先人常老成、常老德的故事代代传扬,激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常行”后人。说起他们,“常行”人脸上洋溢着无比自豪,个个感到无限荣光。
等不急了吧,好,现在,就让我把他们的故事给你讲讲。
大清同治年间,村里“常”姓有一大户人家,该家主人常老轮(名书昇,字轮秀),曾考中秀才。他重视文化与教育,虽为大户人家,家财充裕,良田片片,从不欺压良善,口碑很好。膝下两子,老大常老成(名斐然),老二常老得(名太然,性格稳重,做人踏实。)弟兄两人,以知书达理、善待乡邻的高尚品德而著称。下面,故事就从常老成开始说起:
常老成性格外向,对古代礼仪颇为精通,能力超凡,经常参与并组织四周乡邻的红白理事、庆典之类的活动,方圆数十里都常有轿车(马拉式)接送。
有一次,他受邀到滑县一个村里主持大事,圆满完成任务坐轿车回家。路过滑县柳圈村附近一个村庄时,突逢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天降下雨滴,一行人赶忙找地方躲雨。正好旁边有一气派的大户人家,门楼很大,一行人便躲进去避雨。不巧的是拉轿车的大马劳累受凉拉稀,粪便一下喷到了这家威武的大门上。
这家主人闻讯出来看到后,非常气愤,不依不饶,说要上告到官府,拿常老成治罪。这时候,常老成二话不说,立刻脱下自己身上穿的长衫,把门上的粪便和门前的污物擦得干干净净,又不顾自己冷的打哆嗦,连忙向人家解释道歉,千说万说,总算圆转下来,平息了风波。
又过了一段时日,那位大户人家的主人到山西办事,返家途中正好路过“常行街”,不巧生了急病,病倒在常行街街口,人事不省,命在旦夕。其他民众看此人病危,不敢上前施救。常老成得知后,急忙把此人抬到家中,找郎中及时救助。在常老成精心照看下,此人最终转危为安。
当他睁开双眼,看到面前的常老成似曾面熟。仔细一想,才认出是前段时间用大衫擦干自家大门上马粪的那个人。顿时羞愧难当,脸面发红,深深被常老成不计前嫌、扶危济困的高尚品德所感动。回到家乡,他见人就说这件事,人们纷纷对常老成的作为竖大拇指。
自此,常老成,常行街更是在方圆数十里名声大震。
当年有些年月,人们烧锅做饭的柴火急缺,还经常闹饥荒,有些乡民苦不堪言。由于家底殷实,常老成家积攒了大量粮食和柴火。看到众乡邻这种状况,他常年在自家柴火垛上放上粪钩,谁家缺柴火就随时可以来取些拉走。对于揭不开锅的人家,常常施以米面,他们生活最窘迫的时候,常老成就在自家大门前搭上大棚,广为施粥救济。
方圆数十里得到过救助的人,都为常行街出现这样无私善举的人广为传颂。为了表彰常老成的善举,官府嘉奖其一金字大匾,上书“名荣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可见他的影响、贡献有多大。
名荣阙里意为像孔子一样重教,讲礼仪,贤德,名声威望高。
当然,如果没有优良的家风,耳濡目染的熏陶,恐怕也不会出现常老成这样的义举。在他这些义举等各种活动中,也与受父亲的影响,兄弟常老得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常老轮、常老成、常老得他们父子三人,被常行街后人尊称为“常族三老”,他们优良品德世代传扬。由于时代久远,上年龄的老一辈人逝去,关于他们的故事绝非这些,其他故事永远沉淀在历史的长河里,再无人知晓。但他们的优良品德却一直未间断传承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我想“常族三老”的故事是发生在当时勤劳善良的延津大地中许多故事中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肯定还有很多。
如今,常行街,高楼林立,街道整洁,民风淳朴,更重要的是重视教育,年年出大学生,还涌现了一些有作为的医生、事业机关干部、企业家,他们秉承着“常氏三老”那样的精神,默默支持着家乡的建设,赢得了众乡邻的交口称赞。
正是:
常族三老,人人称道。
谆谆教导,后人自豪。
礼仪德高,无上荣耀。
(照片中老者:退休多年的老校长常修善。)
笔者拜读了《常氏家谱》,拜访了常行老辈老校长常修善,撰写了此文!由于年代久远,口口相传,故事中的时间和地点可能存在偏差,在所难免。
作者简介:河山,河南省延津县丰庄镇的一名文学爱好者,教师,延津县作协会员。笔耕不辍,平淡生活。作品散见于各网络媒体平台。
扫一扫关注公众平台
本期精彩回顾:
本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