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杨谨闻演讲要去祖国最需要地却赴美留学引争议:“知行不一”与“言行不一”哪个更危害大?
浙大杨谨闻演讲要去祖国最需要地却赴美留学引争议:“知行不一”与“言行不一”哪个更危害大?
浙大杨谨闻同学在2024届浙大毕业典礼上演讲发言“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但实际上已申请赴美留学,此事在网上惹起强大争议与网友的冷嘲热讽。很多人说浙大杨谨闻是“知行不一”,其实这是错误判断,浙大杨谨闻不是“知行不一”而只是“言行不一”而已,包括那位到处任职校长书记的网红浙大教授某强一样,天天高喊爱国口号但他自己学生家人都去哪里了呢?!呵呵。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的大思想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提出来的。王守仁主张“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
“言行合一”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主张“言行符义”、“慎言力行”,强调言行之间的一致性,即说话和行为要符合道义,言行要一致。
之所以他们都是圣人,就是因为无论是“知行合一”海事“言行合一”都是极难的事情,虽然在道德哲学上很容易理解。很显然,知行合一的难度在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受到情感、欲望、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一个人具备高度的道德认知或知识,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如惰性、自私、恐惧等)而未能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此外,知行合一还要求个体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下,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并遵循正确的道德原则,这同样需要极高的道德自觉性和判断力。
而言行合一的难度在于,人们往往出于各种目的(如社交需求、自我保护、避免冲突等)而说出与自己真实行动不符的话。本质在于,言的成本太低,而行的成本太高,所以,伪君子们常常在于言而不在于行,甚至言与行严重分离。然而,与知行合一相比,言行合一更多地关注于个体的外在表现,而不涉及深层次的道德认知或价值观的转变。
“知行不一”与“言行不一”危害都极大,但在阳民看来,言行不一的危害更大于知行不一,呵呵,为什么呢?!很简单,知行不一的“知”看不见摸不着,所以,通过“行”来体现,因此,知行不一的最高成本承担着是知行主体自己,所以,经常知行不一者会郁闷,甚至会抑郁,甚至还会重度抑郁等,还有生命危险,但这都是知行主体的个人成本,而没有社会成本,而且因为外界只需观察其行动即可,无需了解其“知”如何?!【当然那些知行不一的脸皮超厚者除外,因为他们本质上就是大骗子】。呵呵。而言行不一的“言”和“行”都暴露在外面,很容易让外界一目了然。比如某些大V们天天骂美国赞朝鲜,但他们却纷纷把在中国赚来的流量钱全部转移到美国买房子买土地,把老婆孩子全部送到美国享受生活;但是他们却不会将孩子老婆送到朝鲜,也不会去朝鲜买土地买房子。这就是言行不一,因为很容易判断,所以危害极大,这就是明晃晃的睁眼说瞎话。当然有些网友无所谓他们的“行”而只追捧他们的“言”,呵呵,那只是智商高低的表现,阳民不做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言”的成本太低而“行”的成本太高(通常所说的“吹牛不交税”),所以,以低成本的“言”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行,要么是无知,要么是太坏,呵呵。而只有以高成本的“行”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行,才有真正的价值。
其实,要做到知行合一,必须先做到言行合一。所以,孔子在前而提出了“言行合一”,而王阳明在后提出了“知行合一”,不过需要提请注意的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而不是恶知,如需详细解读,请联系阳民:Fairtown@PK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