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 | 北京

Lens WeLens 2018-10-30





纵观⽇本地图,能登半岛犹如向⽇本海伸出的⼀个尖,轮岛不过是其最北端的⼀个点。但若把⽬光聚焦于此,作为⽇本最⼤的漆器产地,轮岛是能代表⽇本漆⼯艺的⼀块宝地,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伯纳德・⾥奇也曾为之着迷。 

30 年前,还在杂志社当编辑的⾚⽊明登,被漆艺家⾓伟三郎的作品上“蠢蠢蠕动”的美和⽣命⼒震慑,举家搬⾄轮岛,成为了⼀名漆涂弟⼦。如今,他带出的弟⼦已不下⼗⼈。他的漆器不仅被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喜爱,也点亮了⽇本普通家庭的餐桌。⽇本之外,他在世界各地办展;冈⼭县⽴美术馆、慕尼⿊应⽤艺术馆等美术馆曾收藏他的作品。作为⼀个制作⽇⽤器⽫的⼿艺⼈,⾚⽊明登的漆器究竟有什么魅⼒? 

在国内,从《造物有灵且美》,到近期将出版的新书《⼆⼗⼀世纪民艺》,⾚⽊明登对⼿艺与美的探讨⽂字,⽐他的漆器先⼀步为⼤家所熟悉。这个⽉,失物招领将携⼿ Lens,首次将赤木明登的漆器带到北京,从出道⾄今的经典作品,到花器类的最新作,完整呈现⾚⽊明登的“涂物”世界。届时他本⼈将亲临现场,和⼤家交流。开幕的周末两天,还将有精彩对谈。 



【造物有灵且美】

⾚⽊明登漆器展

展览时间:10.20~10.28

展览地点:Lens Space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1号创1958园区 4-12


主办机构:失物招领  Lens  晚汀画廊

合作机构:新星出版社  理想国  浦睿文化


展览⽆需报名,展期免费⼊场参观




⾚⽊明登的漆器


正法寺套碗。(土屋美和 摄) 



百年⽊胎:沉睡的安稳之材 


“池下⽼伯,今年⼋⼗岁了!还在第⼀线⼯作呢。”这晚⾚⽊先⽣又喝了酒,语⽓⾥的激动,隔着屏幕传过来。 轮岛漆器的制作流程繁夥,⾄多要经历124道⼯序。这不仅决定了其⼯艺的复杂性,也意味着⼏乎不可能由⼀位⼿艺⼈独⽴胜任。池下⽼伯是⾚⽊明登的御⽤⽊胎师。⽼伯经⼿的⽊胎粗型,是他爷爷从明治时代传下来的,已被放置了⼀百多年。与如今由机器代劳不同,过去专业的“型师”会沿着⽊纹,⼿⼯整形。2007年第⼀次拜访池下⽼伯,看到库房⾥成千个沉睡了百年的安稳之材,⾚⽊明登就跟对⽅订下了往后所有的底胎。 “在外⾏⼈看来,这不过是些积着灰尘的⽊头模型,于我却是前所未见的美妙素材。”⽼伯没有徒弟,亦⽆传⼈,他或许是这批珍贵⽊材最后的守护者。


池下老伯的工作室。从昭和时代旋轮电动化之后,那里从未变过。只是手艺人从原来的六位到如今只剩下老伯一人。(逸雯 摄) 



老伯仓库里明治时代的粗型,已被放置了一百多年。老伯对赤木先生说:“到我这一代为止,这里也结束了。”(逸雯 摄) 




做东西,就是想尽⽅法让“⾃⼰”消失 


“我的作品基本上没什么独创性。这是我⾃豪的地⽅。” 

乍⼀听不可思议,但若追溯⾚⽊明登漆涂⽣涯的原点,这股底⽓并⾮空⽳来风。 

1989 年,他在能登的⼭⾥徘徊,偶然与⼀只江户时代的轮岛漆涂饭碗相遇。尽管斑驳不堪,那充盈深沉的⾊彩依然透露出⼯匠优良的⼿艺和漆料坚实的质地,“这只碗还闪耀着⽣命⼒! ”⾚⽊明登将它带回家,⽇⽇端量,⼿中的古碗在向他开口:“把我做出来吧。” 


30 年前,赤木先生在轮岛市郊外山里的一座废弃民宅中发现的古碗。那美瞬间抓住了他。(图片出自《形之素》,赤木明登、内田钢一、长谷川竹次郎 著) 



这场命运般的相遇铺就了他的漆涂道路:摹写古型。 

摹写并不等同于复制。“以为直接拷贝就能得到相同的形态和颜⾊,纯属幻想。这和柳宗悦从乍看形态相同的⼤量⽩瓷壶中甄选出‘正确’之物,是同⼀个道理。”⾚⽊明登解释其中精微的奥妙,“譬如从⽔平⽅向观察器物,其轮廓如左右对称的⼀根线。将这根线移动哪怕⼀页纸的厚度,形的印象也会发⽣⽬眩般的变化。从同⼀个形状⾥甄选出最美的⼀条线,就是我的‘摹写’。”

 不仅形如此,⾊彩亦如是。“就像漆器的黑⾊,本⾝也千变万化,并不固定,⼿艺⼈必须百⾥挑⼀,与多样⾊彩中的其中⼀种相遇。” ⾚⽊明登说,做东西,就是想尽⽅法让“⾃⼰”消失。但反过来看,正因为对形和⾊的选择并⽆理论或标准可循,选择发⽣在不懈地探究⾃⾝的“喜好”、穷尽“⾃我”之处,在个性与普遍性这两种⽭盾合体之时。为抵达 “⽆我”,必须先从“我”开始。 


天广皿。造型来自中国晚唐的白瓷器。而白瓷初次出现,则是以金属器皿的造型为摹本。天广皿所追求的轻巧薄胎,正是由金银器的形制而来。“天广”,象征对着天空摊开双手掌心时的样子。(土屋美和 摄) 





漆与⽣俱来就是要与⼿和唇相触的 


“办展这么多年来,我在观察客⼈时发现了⼀件有意思的事。他们反应最强烈的不在形状或⾊彩,⽽在质感上。” 

⽽似乎这暗合了漆的本质。“漆与⽣俱来就是要与⼿和唇相触的”。⾚⽊明登始终记得⾓伟三郎在世时不⽌⼀次对他说过的话。 

漆含有⽔分,这种⽀撑⼈体运作的物质同样存在于我们的⽪肤。 “知道⼈⾝上对触感最敏锐的是哪⾥吗?是嘴巴。所以⼈会⽤嘴亲吻。我们吃饭时把⾷器端在⼿上,嘴与器⽫是直接触碰的。漆器之所以能长久占据⽇本⼈的饭桌,正是得益于其舒⼼的触感。” 


上为正法寺酒杯,下为能登盃。酒器必须拿握于手,与唇相触,揭示了器物的原点。酷爱喝酒的赤木先生说: “请把它拿在手里,用嘴舔抿,感受漆的温度和柔性吧。”(土屋美和 摄) 




然⽽,这种触感曾⼀度被遗忘,或者说被那种追求平滑明亮、如镜⼦般纯粹的审美取向所替代了。极端的表现便是缀满装饰纹样的漆器。“做到极致的⼯艺技巧确实很精彩,但那⾥没有余地,容不下⼿感和宽慰⼈⼼的温情。这种视觉上的冷,让漆器远离了⼈的肌肤,但真正的漆器是⾮常温暖的。” 

“我在做的,是把质感重新唤回到漆器的世界⾥,让它们重新出现在漆器表⾯,即使不直接⽤⼿摸,也能感觉到⼀种柔和与温暖。” 

那么,该如何表现漆的温暖?⾚⽊明登找到了⾃⼰的答案:在⽊碗外侧底漆的基础上,贴以特别定制的纤薄和纸,反复打磨之后,再刷上哑光的漆料。这便是⾚⽊明登独创的“轮岛纸⾐”技法。如此做成的漆碗,下嘴唇碰触碗壁时,能让⼈感受到和纸柔软温润的质地。 


轮岛纸衣汤碗。外侧能触摸到和纸的纹理。哑光的质感在经久使用之下,色泽会逐渐加深,显现光泽。(土屋美和 摄)  




我渴望呈现的漆之⾯貌,

是能谛听的寂静之⾳ 


沉稳的⽊胎与和纸的质地构成⾚⽊明登的漆器底蕴的⼀部分。⽽更多的奥秘,蕴藏在他为素⾯⽆饰的半成品所做的“上涂”这道最后的⼯序中。 

“每涂上⼀层,漆的表情都会起些微差异。”漆涂师把漆液最终固化后的表情称为“漆之貌”。“但这⾯貌也始终变幻不定,难以捉摸。即便以同样的厚度上漆,触感有时淡薄得如⼀块平板黏着在表⾯,有时却丰盈温润⽽富有张⼒;⾊彩时⽽艳丽夺⽬,时⽽却像吸尽了周围的光,晦暗沉闷。”⾚⽊明登在新书中写道,“但⽆论哪⼀种表情,其成因都源⾃那不到⼗分之⼀毫⽶的薄膜中发⽣的微妙变化。” 


将铁锈红漆一气呵成地涂在碗上。漆刷是使用女性头发制作的贵重刷毛。(图片出自《漆涂师物语》)



为了进行上涂,便于手持而装上了木柄的正法寺碗。(图片出自《漆涂师物语》) 



上涂的⽅式也因⼈⽽异。⾚⽊明登所采⽤的是 “⽆油涂⽴”,除了为漆液上⾊所必要的颜料之外,不⽤任何添加物。不仅如此,“⽤⽑刷上完漆后,不能留下⽑刷纹与⽑刷境(分别指的⽑刷在表⾯平⾏通过时留下的动线与分界线)造成的不均与偏差,或是按压⽑刷节奏不同所产⽣的痕迹。” 

理性地解释完⾃⼰的⼯作,他突然⽤感性的⽅式总结:“我渴望呈现的漆之⾯貌,是能谛听的寂静之⾳。如深⽔静流的湖⾯般,暗潮涌动⽽又波澜不惊的表情。” 


榉木三层重箱(土屋美和 摄)


椭圆五层重盒(土屋美和 摄)




⽤之美:⽇常器物的精神内涵 


也正是在对“古型”的摹写中,⾚⽊明登把⽬光重新投向柳宗悦百年前所创的民艺论。特别是其中⼴为⼈知,却又极易曲解的“⽤之美”。在新书《⼆⼗⼀世纪民艺》⾥,⾚⽊明登向我们提⽰出柳宗悦“⽤之美”的深刻内涵。 

若把“⽤”单纯地理解为“使⽤”,难免⽌于 “将简素普通之好物⽤于⽇常⽣活,⽤⼼把⽇⼦过得美好⽽丰富”的浅见。⾚⽊明登说;“这当然也很重要,但民艺并⾮只有这⼀⾯,要⽐其深刻得多。”要真正理解“⽤之美”,我们必须回溯历史,从古型中寻找答案。 

 “摹写古型,是不断去追问、发现和创造古器之美的根本。从古⾄今器形的演变,宛如⽣命的 DNA 链条,那⾥蕴藏了它们诞⽣之初的信息。”这种环环相扣,亘延不绝的接续,正揭⽰了⼈与⾃然间的关系,也是器中⽣命的秘密。 

若把“⽤”⼀分为⼆,那么表⽰实⽤、功能的“⽤”, 便是民艺的纬线。正因为在当下切实使⽤着、爱待着,所以“流⾏”。另⼀⽅⾯,追随过去具有精神性甚⾄宗教性的“⽤”,是那根经线。因向天祈福又深根⼤地⽽“不易”。经纬纵横交织,民艺的⾻骼才终于成⽴。 


高野形水瓶。器形源自平安时代从中国传至日本高野山的密教法具之一,为供花之用。最早的材质是响铜、古铜等合金。形制高雅。赤木先生摹写其型,制成漆花器,让古朴的造型焕发现代摩登的魅力。 



对于⾝处⼆⼗⼀世纪的我们,在狼奔⾗突的现代⽣活⾥,若还有机会与渐⾏渐远的⾃然重续前缘,那么⼿⼯艺品不失为⼀个可循的⼊口。 “器物的材料,从⾃然中发掘开采⽽来,它就是⾃然本⾝。当我们与其相对,唯⼀能信任的,不正是从⾃⾝内部涌起的谓之美的感受吗?只要唤醒⾝体⾥的远古记忆,倾⼼去祈愿,我们⼿中的⾃然必会有所回应。” 


位于能登山中的赤木明登工坊。透过双层玻璃,微微听见小溪潺潺。(图片出自《漆涂师物语》) 



部分引⽂出⾃⾚⽊明登新书《⼆⼗⼀世纪民艺》(即将由理想国出版)




展期内还会有以下活动:



分享会:谛听寂静——⾚⽊明登的漆器(该场报名已满)

时间:10 ⽉ 20 ⽇(周六)下午 14:00-16:00 

地点:Lens Space 

嘉宾:⾚⽊明登 

主持:张逸雯(编辑、译者、策展⼈)

 


对谈:美从何⽽来?——探寻造型与⼯艺的奥秘

时间:10 ⽉ 21 ⽇(周⽇)上午 10:30-12:30 

地点:Lens Space 

嘉宾:⾚⽊明登、邓彬(江南⼤学设计学院讲师、⾦缮师) 

主持:李若帆(失物招领Lost&Found 创始人)


该场报名请扫描下面二维码

 



编辑:张逸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品在展览现场均有销售。



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收听

订阅后,在公众号“Lens日课”首页

点击菜单栏“好好听画2”可直达~~

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原创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Lens日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