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ens

其他

冬日影像征集|BehindtheLens

Lens办公室的冬天圣诞节和新年即将到来,十二月总是令人期盼的。从零下-5°C的北京到-20°C的哈尔滨再到20°C的广州,同样的十二月,大家感受着不同的气温,但又分享着相似的冬日心情。这个冬天你在世界上的哪个城市度过?那里冷吗有多少度?你是否遇到了某个瞬间温暖了这个冬天?请打开你的相册,把你珍爱的有关#冬天#的照片分享给我们,点击投稿冬日影像征集,一起过一个影像里的暖冬。配图来自Unsplash⚪⚪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我在精神科住院的22天”

“我不敢告诉家里人我得了抑郁症,因为我总觉得自己会伤他们的心。”侦探在读大二的时候第一次看精神科,医生说要住院,建议她告诉家里人。但住院必须要有人陪护,她只好离开。2021年9月,24岁的侦探因为进食障碍和抑郁症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陪护她的是外婆。如今侦探是一名自由插画师,在经历过生命的摇摇欲坠后,她决定把自己住进精神科的心路历程画成了漫画,以下是她的讲述。抑郁是体内的种子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开始的我的抑郁症比进食障碍更早发生,它是找不到原因的,我从小就不是一个阳光的小孩,我只知道是哪些事情让它变得更严重的,比如升学考试的压力,和大二时经历的感情挫折。我的进食障碍是厌食和暴食的交替,是由减肥引起的。从高三起我开始减肥,起初只是把晚饭替换成酸奶。真正开始严重的节食,是在大二的时候。那时我有严重的外貌焦虑,还有体象障碍(体象障碍是指: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存在、空间位置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障碍),我看自己的身体是变形的,会始终觉得自己太胖了不够好看,然后就去节食,觉得自己不配吃东西。发展到后来我闻到有一点味道的东西就会想吐,吃不下东西,身体会缺乏能量和营养,然后变成来看到食物就会猛地往身体里塞。我暴食最严重的时候每天从早上睁眼就开始吃东西,一直不停地吃,吃到吐之后歇一会又继续开始吃,一直吃到晚上。我有很强烈的意识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之前不被允许的事情,现在突然吃这么多,其实自己心里是特别崩溃的,但就是停不下来。高中时我身高1米6,体重50多公斤。现在看来减肥这件事很受外界因素影响,比如社会给女性的一些标准,和其他人对我的评价,都可能导致大家想要去做极端的事情来减肥。其实直到现在我还是想减肥的,但是已经没有像以前那样想瘦到80斤了,而是想要通过运动塑形一下的正常要求了。和父母讲不出的话就讲给外婆听在插画里,陪我去医院的外婆是鸡的形象。外婆很怕冷,经常穿得层层叠叠的,她也特别容易受到惊吓,很像母鸡的形象。而我经常扎两个辫子,像个小兔子。外婆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她在50多岁时经历了和她关系非常好的一任丈夫的去世,现在想来她那段时间也是抑郁的,但她靠自己走了出来,变成了能够消化一切的强大的人。外婆的信念是:不管发生什么都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的。外婆对我来说,像一个遥远的温暖的回忆。在我无助的时候,我会想到她。记得有高三时有次压力太大了,我打电话给她,在电话里我说不出话一直哭。外婆就默默地在那边听着,时不时跟我说两句话。这样的一面我不敢展现在父母面前,因为我害怕让父母知道我内心其实有一些非常可怕的想法,比如说活不下去,会让他们觉得非常崩溃。在亲人面前,因为我很在意他们,所以才不想让他们受伤。其实我的命运从妈妈那一代就......如今家里人知道我生病了,但是一些细节我还是不敢告诉他们。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犯过什么原则性的大错误,而我却变成了这样。小时候,我和父母的相处没有什么大问题,那时候妈妈忙于工作,无暇照顾我。直到上高中时我生病了,开始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我们的关系变得非常差。而今年妈妈退休了,她在家里跟我相处的时间变长了,会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让我感到困扰。有次朋友来家里玩,那时我已经有七八年没有带过朋友回家。朋友来了之后妈妈就一直不开心地甩脸色,我觉得很尴尬,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妈妈觉得我和朋友买了吃的没有叫她一起吃。那其实是朋友带过来的礼物,我们也没有动它就直接放进了冰箱而已。等晚上爸爸回家,妈妈会去向爸爸告状,说我白天做得不对。她和爸爸说要多教育我,爸爸回答说他说过的,然后我听到妈妈说:你现在不教育她,以后社会也会教育她的。我觉得很无能为力,于是在跟家人关系上,我特别能忍。而这些来自家人的影响,也是我在进入社会之后才意识到的。和妈妈的关系又爱又痛这是最复杂的在我生病最严重的时候,妈妈的表现让我非常意外。妈妈作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在那段时间保持了非常久的稳定状态,她会经常请假回家来陪我。那段时间我的进食障碍很严重,她只能做她自己能做的,想方设法带我出去吃不一样的东西,只为了能让我多吃一点。随着我的病情好转之后,妈妈又恢复到了甚至比之前更不稳定的状态。爸爸应该也是有体会的,但爸爸对她来说更像一个依靠。爸爸在常年的相处中,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可能因为爸爸是一个无限忍让的角色。在我看来,妈妈像个没长大的小孩。她会优先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而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做抑郁症患者的伴侣很难而他是我自己选择的家人我真正开始去医院治疗,是在认识警察之后。警察是我的爱人,他的职业是警察,于是我这样叫他。我们的相遇是在我情况最糟糕的时候,其实一开始我也很难信任他,虽然我在内心里是能相信他的,我也会警告自己说最好不要这样。但后来还是想勇敢一把,在仅有的求生欲的驱动下,我们的故事开始了。在妈妈为我做的事情中,有一件事是让我认识了警察。有次妈妈带我去一家她喜欢的面馆吃饭,她和面馆老板聊天时,老板的儿子走了进来,这个人就是警察,妈妈就说,要不要让他跟我女儿认识一下。我当时主动答应说可以的,但其实我并没有打算说要真的认识他,主要还是想讨好妈妈,让她觉得我还是有救的,于是我和警察加了微信。我那时在做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加之本来精神状况就不好,是在崩溃边缘。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起来还加过警察这个人,想着要不要问他出来玩,甚至有点自暴自弃地觉得反正事情不会更糟了,就鼓起勇气联系了他。见面之后,我觉得这个人挺好的,给我一种很真诚的感觉,后面就想多见他,就逐渐发展到现在了。任何人想要去跟有抑郁症的人谈恋爱都要付出非常多,作为伴侣不要想着可以拯救对方,因为这是医生做的事情。而警察是一个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他总是跟我说我能好起来。在警察眼里,我是一个很坚强的人,虽然我经常哭,但是哭完了之后马上又可以爬起来继续走。对于有抑郁症的人来说,亲密关系里的理解和陪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警察的存在,我的病情好转了很多。这样看来我很幸运能遇见这么契合的伴侣,但事实是在此之前,我也经历过因为无法接住彼此的情绪而分手的感情。我发现在对待任何感情时,一定不要把对方当成救命稻草。大家要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人,不去依附在任何人身上,这样彼此在关系里不会有负担。精神科没什么可怕的大家也在笑着聊天我在精神科病房待的22天里,有欢笑,有泪水。初到精神科时气氛没有很紧张,护士医生全天都在,包括病人家人和其他病友也会笑着聊天。在病房每天会安排做两次广播体操,来做操的基本上都是病人家属,因为病人们大多都没有什么力气去活动。我每天上午会去做物理治疗,下午有自己的时间就看书,一天就过去了。然而病房里的伤心时刻,也让人忘不了。那些青少年病友,小小年纪因为抑郁症来住院,看着他们就会很伤感。我觉得每一个患病的人都非常辛苦,患病之后会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并且没有力气去做日常的事项,比如说打扫房间、起床、洗脸、刷牙、洗澡等.....有人会说你努力振作一下就可以了,而没有经历过的人不知道,抑郁症会抽走人的精力。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去逼迫自己。患抑郁症的人,很多时候都对自己要求很高,经常违背自己的意愿做一些事情。我开始学会不去强迫自己,哪怕状态不好,但已经很努力了。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病情和治疗后,我现在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药量也都控制在最小。生活里也开始有了开心的事情,我最近开始做慕斯蛋糕,我买了一个Hello
2023年11月15日
被用户删除
社会新闻

“洪水发生一个月之后,我去了涿州”

今年夏天,受台风“杜苏芮”影响,部分地区发生极端性强降雨。位于河北保定的涿州损失惨重,这里的图书仓库相继被洪水吞没,引发全网关注。涿州发生洪水的一个月后,独立摄影师寿司来到这里。她提起这次行程说:“哪怕只是看见和记住。”以下是她的讲述。沿着村庄和河流行走我在涿州停留了4天,每一天的心情都不一样。因着有拍摄项目在河北,我特意来了一趟涿州。在这之前,我对河北的了解不多。我的家乡在安徽淮南,是一个能源型的城市,旧时煤炭产业比较发达,淮河会流经那里,从某种角度讲和涿州很像,这也是我去到涿州之后才意识到的。我先在涿州市区落脚,市区看起来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了。我想去看看乡镇的模样,就以河流为坐标,逐一去到了沿岸的村庄。白沟河和北拒马河是流经涿州的主要水系,这两条河距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仅有35公里左右。第一天傍晚我去了位于白沟河西岸的西茨村,车越靠近那里会看到路两旁被冲毁的人行道和倒掉的玉米,庄稼就是最直观的体现。村里的小路上还能看到积水,有四五厘米左右的深度。在村民家门口,会看到被水泡过后的物品的痕迹。这些照片发出来之后,我收到了一个评论说:没想到过了一个月之后还是这个样子。作为一个外来人,起初我会主动和当地人聊天,询问能不能去他们家里看看。但我越往后越意识到,其实他们是带着一种希望能得到帮助的心态在和我交流,想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状况。在居民家中,有的地板塌陷,有的墙体开裂。有些村民用三轮车拉着我去看他家房子,想让我帮他拍一些照片留着给评估公司看,这对当地人来说有很大帮助。我感受到了这里的人们的坚韧,因为生活得继续下去。起初,我会有一点猎奇心理,因为这里的样子是在其它地方没有的景象,在拍摄的层面有很多热情。我在大石桥村走进了一个刚刚恢复营业的照相馆,老板笑着坐在店里,给人感觉很乐观。虽然我拍的照片让村民们感受到有人关注他们了,但这也更让我感到自己做不了什么,也满足不了他们的期待。我在桥上拍照时,有一个骑电动车路过的阿姨看到我背着相机就上来问我,我说我不是记者,只是摄影师想过来看看。她说自己在村里的家被淹了,幸好两个孩子的家在市区,现在就住孩子家里,已经是很幸运的了。后来我还在向四村遇见了一位靠捡破烂为生的奶奶,住在已经不能住人的屋子里,还在烧地下水喝,我担心就买了几箱瓶装水给她。奶奶不知道洪水过后的地下水不能喝,但如今这几箱水喝完之后她该如何喝水呢?这是一个我也不知该如何回答的问题。在我临走前一天,遇到了住在桥上的一对父子,他们搭了一个帐篷在行军床上睡觉,还有一个小太阳能灯和洗澡用的水箱。以畜牧为生的他们不仅把自己家搬到了桥上,也带着仅存的27只马和1只羊。有1只小羊是一直跟着马才活下来的,它到现在都还一直跟着这匹马。我跟着他们去看了一些马的尸体,这些马平日里要吃河边的草,然而现在河边的草都没了,活下来的马们也非常瘦。天气要变冷了,不知道这对父子和马儿们该如何在桥下过冬。在当地的一个花房,我还给植物拍了一组肖像。有一些植物已经死了,有一些没人管但又神奇地长出了嫩芽。那些鲜为人知的村庄和生活走下来我发现每个村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村已经重建好了,而有的村还没有。西茨村我去了两趟,因为在这里看到沿河倒塌的房子和被冲毁的路。在洪水发生之后,涿州的书库是受到关注最多的地方之一,当我去到这里时,书库的清理差不多已经完成了,许多书库也搬去了山东。下面这张书籍被晾晒的照片,是在一位老师家门口拍到的。这张是我路过的一场危房前的葬礼,抱着不好去打扰的心态,我只是远远地拍下了一张。被生活推着往前走的普通人洪水让原本漂浮在空气里的灰尘变成了地面上的泥泞,但没有磨灭这里的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华北平原给人以荒凉的感觉,而这里的人们给了我很好相处的印象。在村里,有人家的院门是敞开的,我作为一个外人走进去,他们也不会特别抗拒,还会很自然地跟我聊起来。在村里,也可以看到很多在被晾晒的东西。我遇到有个阿姨在晒纸壳,我想提醒说洪水泡过的可能会有细菌,了解才知道这是她已经花钱收过来的废品,想通过晾晒减少一点损失。我在拍摄时回避了最悲惨的部分,有些拍了也没有发出来,因为如果把悲惨展现出来,好像是拥有了一种优越感,毕竟我只是一个短暂在这里停留了4天的过客。我离开之后,那对住在桥下的父子和捡破烂的奶奶的生活还是保持着原样。这是我拍到最后时心态上的变化,甚至让我无法再拍下去了。回来翻看这些照片,我只有希望那里的人们能有机会得到帮助。普通人只能被生活推着往前走,就像三轮车是当地村民几乎离不开的必需品,如今因为许多人必须要换新的,三轮车的价格也涨价了。这里的生活好像清淤,需要一点点恢复。和摄影师的聊天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围绕着我们:这些照片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篇文章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这些记录或许难以为当地人提供实质上的帮助,但摄影可以拍下具体的人,让真实发生的被看见。用摄影师寿司自己的原话说就是:记录了总比不记录好。图片/口述:寿司August
2023年10月9日
其他

“其实,是我更离不开你”

生活总会面临无数大大小小的选择,而选项常常没有对错,那我们该如何做决定?是否有一种理念,能支撑我们通向好的结果?今天想分享一部微电影——《一碗米饭》。影片中的父亲所面临的是“出国进修完成厨师心愿”还是“留下与家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之间的选择,重要的是,父亲做选择的过程与原因,似乎给了我们一些答案。我们也和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同经历的朋友聊了聊,试图解开这些选择背后真正的含义。学蒸一碗米饭无论多大,一家人能好好吃一顿饭可能就是幸福最真实的状态。“爸爸是全世界最好的厨师,因为爸爸只要一有空,就会给妈妈和我做好吃的。”这是微电影《一碗米饭》中,上小学的儿子一一在作文里写下的话。和身边的许多家庭一样,在这个和谐的三口之家里,李平做着忙碌但有趣的工作,他是一名厨师,只要一有空就给孩子和妻子做好吃的,这是一一对爸爸一直以来的印象。在作为厨师的李平的心底,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去国外读营养学,想把传统中餐做些融合尝试。然而在收到学校发来的录取通知书时却让他陷入了内心的纠结:一方面是他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未来两三年要和最爱的妻子孩子分隔两地。影片中李平的故事似乎是很多家庭曾有过的缩影,如果有得选,是出远门,还是陪伴。影片里是儿子一一的一碗米饭帮助李平看清了心中早已有的答案——家,就是他现在最想握住的财富。李平选择先暂缓自己的留学计划,先用攒下来的钱开一个小饭店,等一一大点他一样可以再出国学习。有人觉得李平是放弃,但其实他是因此契机,更加坚定了内心对家的需要。选择稳固地和家人一起向前。就像孩子给他准备的一碗米饭一样,让他感到踏实和安稳。在每个“去或不去”的决定背后,关乎了未来许多年的生活。我们收集了些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故事,也因此更加读懂了微电影中父亲李平的选择。慢慢走也无妨瓶子今年32岁了,毕业之后就来深圳了的他在工作第五年之际想出国读研,用他的原话说是“在工作上达到了瓶颈期,想出去看看没有见过的世界。”起初他也有很多问题还没有想清楚:留学毕业之后去做什么呢?是要放弃在国内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生活吗?最主要的是,留学所需的费用是自己可以负担的吗?然而令瓶子没想到的是,今年年初公司裁员,自己也在名单上。好像生活替他做了选择,他可以顺势推进自己的留学计划。然而母亲给瓶子打了一通电话,在了解他的想法之后,母亲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瓶子思索了一下回答说:“是在家乡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店。”这时候瓶子才意识到,想去留学的想法是因为受周围人的影响,大家都这样选择,但那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后来,瓶子用工作积攒下来的钱回家乡在母亲家旁边的小区里开了家小咖啡店。瓶子觉得这是个更稳健的决定,在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还余下了一些钱,等自己的店铺收益稳定了之后,未来可以再选择留学读研,因为这次是想踏实地为充盈自己而去了。这条路和你一起熟悉希林的人都知道,她这次来英国读书是和爸爸一起来的,爸爸读本科她读研究生。希林的爸爸今年60岁,刚刚退休了的他和女儿一起申请了英国的大学,申请到了同一座城市不同学校的父女俩就一起踏上了留学之路。大家好奇为什么爸爸这个年龄了要出来读本科,他说纯粹是为了兴趣,在学校工作了一辈子的他却没有正规地接受过高等教育,于是想收获一段迟到的作为学生的校园体验。“年轻时没有幻想过自己会出来读书,退休之后实现了反而觉得更真实。因为每天的生活很踏实:上课、读专业书、写报告、和同学完成小组作业。”希林爸爸这样分享到。向前进但不“大冒进”现代人,最需要幸福的长期主义。走稳前行的每一步,都是在积累生活的每一点确幸。在《一碗米饭》中爸爸李平找到的就是恰如米饭一般稳健可靠的幸福。生活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在每个人尝试为生活找到最优解时,在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之外,也需将可预知的风险尽可能规避,才能更踏实地奔向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如何为未来做长远的准备是个体要面对的功课。虽然未来不可预判,但我们可以将稳固作为前提为未来提供保障。就像投资人巴菲特一直秉承长期投资的态度,他坚信公司的长期成长才是衡量成功的标准。他说:“有人今天坐在树荫下,因为他很久以前种了一棵树。”微众银行财富+想传递的幸福的长期主义,其背后更是财富的长期主义。希望能以长期坚持的理念,陪伴每一个中国家庭稳步前进,让每个人的生活“财富+一点,生活好一点“。回归到每个小家庭,在经历重要选择时,有微众银行财富+“稳健、灵活、省心”的陪伴,与每个家庭成员同行,为每一个前进的步伐提供依靠。选择微众银行财富+,就像为所爱的人蒸一碗米饭,稳稳地感受长久的幸福。配图来自;微电影《一碗米饭》,Unsplash作者:yidan⚪⚪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把未知的学校生活,说给孩子听

以下文章来源于LensforKids上小学,这是童年里的一件大事。孩子对小学生活抱持着大大的好奇,未知的兴奋与恐惧,爸爸妈妈们的期待里,也潜藏着担心与顾虑。这本挪威童书作家安娜·菲斯克(Anna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 勇敢告诉对方,自己在想些什么 ”

Alone》收录的都是一个人的作品,《Once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去旅行吗?

翻看李亚楠的照片,会发现他是一个行走在地图上的人:从城市、国家、大洲到风景、语言、文化,他走过82了个国家,因拍照而在世界各地游荡。柔和的阿富汗闭塞的冰岛八月的末尾,此时的李亚楠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他刚刚离开北欧,下个目的地是非洲大陆。李亚楠会选择不同的时间重复去相同的国家,而“祛魅”是李亚楠经常提起的词,就像他真实看到过柔和的阿富汗和闭塞的冰岛。李亚楠每次去中东都有不一样的感觉。他看到了那里最乱的那几年,也看到了相对平和的年代。从2013年到2019年,他去了五次阿富汗,2022年8月,他第六次踏上阿富汗,又把过去前五次去时留下的印象颠覆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2016阿富汗首都喀布尔,2019阿富汗首都喀布尔,2019大家在互联网上会看到很多战乱的照片,但阿富汗普通人的生活很多时候是看不到的。首都喀布尔非常国际化,因为大部分国际机构和组织都会把首都作为落脚点,但真正普通人的生活跟首都相差很多。战争平息之后,他拍下的中东地区带着柔和。阿富汗巴米扬,2022阿富汗首都喀布尔,2022阿富汗古尔,2022阿富汗赫拉特,2022阿富汗赫拉特,2022亲眼看到的体验让李亚楠有了参与到时代当中的真实感。他说:“现实世界是什么样的,我必须得在现场才能知道。”他想知道那边的人怎么生活,那里的社会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样子。阿富汗,2022阿富汗,2022阿富汗,2022聊完中东李亚楠又提起北欧,刚刚从冰岛回来的他觉得那又是另一种边缘。北欧地区美好的自然风光和极端的天气,本不适合人类生存,但如今是很多人的向往。他在旅途中和民宿房东聊天,发现了美景之外的东西。挪威,2022芬兰,2022其中一个冰岛房主的奶奶活了100多岁,被问起活这么久她认为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奶奶说是橡胶鞋,因为在发明橡胶鞋之前,奶奶得承担一家人皮鞋的修补。这样的例子就非常契合本地人的生活。房东还和他分享说过去冰岛的年轻人如果有机会就想离开这里,不再回来了的那种,这样发达的国家也经历过闭塞的阶段。冰岛,2016这是李亚楠第三次去冰岛,他第一次是去西部峡湾(Westfjords),第二次是去听冰岛后摇乐队Sigur
2023年9月5日
其他

想象,能带我们去到多远的地方?

如果不考虑时间和距离,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每个人的答案虽然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盼望,比如:想去儿时生活过的街区看看、想去思念的人所在的城市找他/她、想去地球的另一端看极光……这些目的地,除了亲身抵达,或许通过一张照片也可以到达。左上:OPPO
2023年8月18日
其他

刘涛:去纽约后,我过了两种人生

自2013年起,刘涛在微博上发照片时会用“grinch街头摄影更新至”为标题,目前已经更新到2023年7月31日了。十年间,无论外界对他的反馈如何,似乎都没有改变他对街拍的情感:在街头,走来走去,拍照。这一次在电话那头的刘涛,他已经辞职近三年,和家人搬到纽约生活,照例每晚在新家所在的街区游走。“在合肥生活了40年,除了一堆照片,什么回忆都没有。”电话里,刘涛会不自觉地提起自己的年龄。他说:“我已经40岁了,拍照也拍了十多年了。”2022年下半年,刘涛和家人来到纽约。在外界看来,这是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而刘涛早在四年前就和同事与亲戚们说:要去美国了。听到这话的人都觉得他疯了,从那以后大家每次见他都会问:怎么还没走?刘涛如今生活在纽约皇后区,这里是少数族裔聚集区域。从皇后大道北上到杰克逊高地,路上经过的华人区和南美洲人区是他活跃的地带。他将国内的生物钟延续到了纽约。和在老家时相似,他每天下午三点钟出门,直到半夜回家。在纽约的街拍路线是从家一直走到曼哈顿,再坐地铁回来。他每天的生活在重复中度过,上午睡觉,下午准备上街拍照,回家后看一天拍到的照片,直到后半夜才睡去。周而复始地每天行走15公里,多的时候能有20公里,这样的距离也是他在合肥每天的步行距离。在合肥,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合群的异类。半夜拍完照后,他会坐在街边喝啤酒。来到纽约后,他发现这里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很多人也这样喝酒。相比刘涛,家人更快速地融入纽约生活。妻子之前同他一样在自来水公司上班,来纽约之前辞了职。现在考取了教师助理证当助教。而女儿小米面对新环境很兴奋,很快交到了朋友,回到家会说:在这边上课时也可以去厕所。纽约的生活成本高,生存的概念和原来不同了。刘涛和女儿说:“在这边我们要省着花钱,不能像在合肥时那样自在了。”
2023年8月2日
其他

智利一年,和混乱相处

要不是因为车厘子,谁会关心这么个距离中国最远的小国呢?它被夹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从南美洲一口气戳向南极。我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多,却没想到,在无数的未知之中,我最难以适应的,居然是学会和混乱相处。街角小店的围墙画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头像被美景震惊也被文化中的懒惰气哭因为地震频发,智利的建筑最低标准是扛8级地震,这大概是智利人最靠谱的方面了。智利人充满玩心,这种玩心让他们富有艺术创造力,这大概也是人口不足两千万的小国,却出现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原因。他们热爱音乐,流浪汉偷来的超市购物车里也放着一把吉他,他们随时随地地乱涂乱画,市中心的满街涂鸦就是很好的证明。街头的电线凌乱地耷拉着,混乱也是智利街头美学的一部分。后来才知道,因地震频发,智利电线大多不埋在地下,方便修理。来智利居住之前曾短暂地来这儿旅行,至今都记得被人们的善意友好打动的瞬间。去商店买东西,店员或者身后排队的人从未因为我迟钝的西语催促我。路上遇见麻烦,总有人停下来问你需要帮助吗?因为办事不利坐路边哭了起来,开卡车的司机都会从窗户里给你一个擦眼泪的动作劝慰你,买菜路过的陌生老太太竟会上来给我一个拥抱。旅行让人看到的是一个地方的闪光点,在这里生活看到的就是它更实在的底色。这些美好和善意、富有创作力的童心之外,智利人的行为反应也常常在章法之外、逻辑之外。你时常感到他们推进一件事的是一团混沌的烟雾滚着往前走,你永远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把一件事完成的,每一步都是如此不清晰。当然,这“逻辑”和“章法”,只是于中国人的预期而言,在智利生活的其他外国人未必这么觉得。地中海气候的阳光把智利的房子照得明艳。旅行中所见的圣地亚哥,城市和人都很温暖,温暖而宁静。我一边因智利的美景时时震惊,一边被它文化中的懒惰给气哭。一边沉浸在意外发生的惊讶中,一边又被另一侧的惊喜冲散了忧愁。和朋友约会几乎从未有人准时到,请人来家安装Wi-Fi的工人没出现的原因是工具箱被偷了,正因一个人的爽约暴跳如雷时可能恰好就收到另一个朋友的烧烤邀约。在过了最初几个月的“蜜月期”之后,那种时时出现的不适感就更频繁的出现了。直到和一个智利朋友聊天,他一针见血指出我需要解决的课题:live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她去曹县的棺材厂拍了一组毕业作品

宋词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去曹县拍棺材厂是她的毕业作品。曹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菏泽市所辖的一个县。2021年,曹县曾因“宇宙中心曹县”的梗在网络上短暂火爆,这里是全国主要的汉服生产区,也拥有繁荣的电商产业和“淘宝村”们。宋词在曹县,发现这里除了有超过2000多家汉服服装厂外,还有用于出口日本和欧美的棺材制造产业。她用照片分享了她在棺材厂的所见。在曹县的路边会看到很多木垛,它们不止用于做棺材,也用来做家具板材,被摆成了三角的形状晾晒。“你知道十字架吗?”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棺材厂是个有些忌讳的地方。当我第一次去棺材厂,发现这里拥有流程化的生产流水线。每个工人做着手上的工序,生产棺材和生产板凳没有什么区别。我在拍他们时,大部分人甚至都不会抬眼看,只是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在生产出口欧美棺材的工厂,还会生产十字架、耶稣像、和圣母玛利亚的雕像等。中国工人们用双手帮耶稣像扫掉灰尘。我试着问了其中一个做十字架的工人:“你知道十字架是什么吗?”对方回答说:“和佛祖差不多吧”。欧美棺材使用的木头类似红木家具的材质,会上釉,且有重量。这些棺材会根据不同的国家有形状的改变,比如说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棺材会稍有不同,但都会有十字架和耶稣像等。和日本的距离那么近又那么远庄寨镇是曹县大部分棺材厂所在的地方,这个人口超过18万的小镇,生产了日本市场上90%的棺材。因曹县盛产原材料泡桐木,让这里和日本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日本的丧葬文化中,逝者和棺材一起火化,泡桐木轻质耐潮的特质让它成为了制作棺材的首选。我一共去了七八家棺材厂,很难从照片上看出这些工厂的差别。在做日本棺材的大工厂,会有更多工序以及附加品:比如骨灰盒、寿衣、和服、小拐杖等日本丧葬文化里的排位等。日本棺木中的“小拐杖”骨灰盒折叠棺宠物棺工人们会接受日本丧葬文化的培训,比如灵堂用的木雕,需要人工雕出非常精美的图案。工厂的老板们每年也会飞去日本学习,寻找日本现在流行什么样的款式,才能回来进行升级。日本的棺材是四四方方的,上面会带一个小窗户,告别仪式就是把这个门窗户合上。棺木的图样也是有版权的,厂里也有专门的棺材设计师去开发图样,大多是樱花或菊花等淡雅克制的图案。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只负责单线工序:做棺材盖、打木架子、敷布、补顶都是分开的。棺材在他们眼里是没有避讳的,这就是一个谋生的手段。在棺材厂,工人们的年龄大多在30至50岁左右,少部分是年轻人。工人们在工作间隙会在棺材厂里吃午饭。工人们的孩子也会因着父母的原因把棺材厂当作玩耍的地方。我和一个年轻的工人小哥聊,因为是按件计费,我不能和他聊太久会耽误人家挣钱。他跟我讲的一句话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他说:“我挺骄傲做这份工作的,因为在帮别人走完最后一程。”生活在曹县的工人们可能少有机会能见到外国人,但在死亡面前反而是不分国籍的。生命的厚重,在这里终于有了视觉的量化。当走进摆放成品棺材的仓库,人在那个环境下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块或成千上万块木头,终将变成不同人最后的归宿。这些棺材都会被卖出去,也就意味着有这么多生命逝去。在棺材厂,我感受到最难过的是看到为孩子准备的小棺材,并且在看到寿衣的制作时,我是举不起相机的。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阿姨,在做一个两三岁孩子小寿衣,那背后是一个小生命。这里和大部分城镇一样但又不同如今再提到曹县,离不开棺材的制造。因为在这里,卖棺材和卖其它东西没有区别。曹县不繁华,但有很多现代化的工厂,同时也有很多家庭小作坊。在曹县大集镇,基本上家家都有自己的淘宝店。豪车在不大的街道上也并不少见。大集镇路边所有的牌子都和淘宝电商相关,比如超市会叫淘宝超市;当地特别大的饭店叫淘宝大饭店;幼儿园叫淘宝幼儿园;路边的雕塑都是淘宝。近些年在曹县出现了年轻人回流的现象,我遇到了一个开服装厂的家庭,孩子不想继续上学了,就在当地上免费的电商培训班,学习PS制作、发货、网店运营等技能,学完之后基本上就可以开自己的网店了。棺材厂废品看到棺材厂的真实样貌之后,突然感到对死亡的理解有不同了。棺材制作的工序基本上都是手工完成,除了切割木头会用到机器外,工人们的工作是亲手送别人最后一程。死亡对个人和家庭是天大的事,但是对于外人和这个世界来说,承载人一生最后归宿的棺材,可能就是陌生人手上流水线工序的三五分钟。人活在世界上痕迹,好像也随着棺材最为最后的物件彻底消失掉。拍棺材厂让我打开了纪实摄影的世界,通过这次在曹县拍摄的经历,我日后会定期回到棺材厂,进行长期记录。在曹县的路边,随处可见的成堆木头。口述/图片:宋词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在街头,常有惊喜

在上海,拥有一台相机,喜欢在街上到处走。这三个关键词是罗柳拍照的开始,没有相关专业学习的她,如今坚持每天拍照。这些照片的诞生和上海分不开,她眼中的上海很包容,在这里不管是拍照还是生活,都有机会认识到不同的人。在街拍的含义越来越复杂的今天,新闻上近期被频繁关注的成都太古里街拍事件,让大家对街拍的印象可能被改变。然而还有很多人,试图通过拍照更走进生活,照片记录下的是能打动人的单纯和美好。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罗柳的街拍。滑动查看下一张滑动查看下一张这些照片里拍的,是日常的上海生活。在上海,很多街道有生活气息,梧桐区很安静适合散步,而在乌鲁木齐中路,本地和外来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当地人和年轻人共同享受街道的景象。在罗柳的照片里,经常出现老年人。有一位奶奶的故事格外动人。罗柳和奶奶相遇在一年夏天的街上,她92岁,一个人生活。第一次遇到的时候,罗柳跟奶奶打招呼,问能不能给她拍照,奶奶很开心地答应了,后来她们就熟络了起来。滑动查看下一张因为罗柳,奶奶后来还给服装品牌做起了模特。直到现在也有人找到奶奶想合作,但考虑奶奶的体力原因很多都拒绝了。虽然这几年罗柳很少拍奶奶了,但她还是会每周去看奶奶,如果她几天没去,奶奶会打电话过来担心她最近过得不好。滑动查看下一张滑动查看下一张奶奶每天坚持运动,精神头也好。早期的很多照片,奶奶都是穿着自己的衣服,罗柳给她拍照只花一两分钟,这就是奶奶最本真的模样。罗柳拍的照片里大多数不露人脸,更多的是背影、手、头发这样局部的视角。问起原因,她说自己也不知道是如何想到的,只是一个直观的感受。不工作的时候,罗柳就会出门走走,晴天或雨天都挺好。拍照讲天时地利人和,虽然出门不一定能拍到自己想要的,但她已经形成习惯会出门,因为下意识地就会想拍。滑动查看下一张在街头,常有惊喜。口述/图片:罗柳
2023年6月9日
其他

抛开幻想和滤镜,在35岁经历一场游牧到底带来了什么?

离开做了7年的工作,给自己了放了4个月的长假,回来之后该做什么呢?这是编辑和依蔓聊之前没有想到的话题方向。从2022年9月到12月,依蔓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一个叫恩和的小镇,学习养马、记录当地的鄂温克族、做田野调查般地感受牧民的生活。如今依蔓回到城市5个月了,面对当下的生活回想那段游牧的经历,她在“后悔”中找到下一步的新方向。依蔓的故事,好像在诉说着那些逃离城市寻找另一种生活状态的后续。抛开幻想和滤镜,在35岁经历一场游牧到底带来了什么?以下是依蔓的自述。依蔓和马
2023年5月2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在诗歌中,写自己的失控人生”

诗歌最近又走进了大众视线,从《宇宙探索编辑部》到《漫长的季节》,诗歌都恰到好处地出现,看过的人们也从中读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解。诗歌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和在小红书写诗的隔花人聊了聊,发现了她被诗歌填满但又不被诗歌定义的生活。以下是她的自述。我不是特别了解诗歌但写诗一定要真实2020年末,我辞职后拥有了一段空闲的时间,当时去做了一件事:去夜市摆摊卖诗。刚开始去摆摊卖诗,并不是把它当成一个职业或者爱好,只是出于好玩的心态。这个过程中会跟找你写诗的人产生互动,给了我正向反馈,让我觉得自己是可以写诗的。大概是这个契机让我正式开始写诗,以前是零零散散地写一点,到现在每天都在写。写东西算是我擅长的部分,写诗是自由的状态。我之前的工作是策划,这也和写作相关但更基于逻辑和策略。要追溯,写诗这件事可以回到初中,当时的语文老师看到我的试卷,说我写的作文像诗歌一样,并鼓励我多尝试写诗。我当时对诗是没有概念的,甚至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什么是诗,只是写诗变成我日常的事情了。许多人读了我的诗,说最大的感受诗纯真、治愈和浪漫这些美好的字眼。我其实并不是想要表达美好而去写诗,可能我目前的生活感受是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自然而然地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觉得诗歌的诞生,是把看到的真实事物,感受到的情绪,和自己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的。我目前写的都是自己感受到见到的,我没有办法写一些捏造的。这些感受的出发点不是从我自己的角度,而是从我看到的东西的视角。“带着诗歌上街去”去年5月的一天,我照常地走在街道上,路过了一面墙,我就在想这面墙上如果有诗歌就好了。街上有很多墙、垃圾桶、快递车、路障等,我把它们都拍了下来,等我回家后就拿起iPad,在这些照片上开始创作诗歌。就是这样突然的想法,我没有赋予过多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的生活里的小细节,也是基于真实的生活在创作。这组图是我先拍了垃圾桶,因为走在路上会碰到不同的垃圾桶,有的是垃圾车,有的在室内,有的在室外。我写诗的方式是写所见之物,看到什么写什么,偏即兴的创作。比如我走在路上看到斑马线,我就会写斑马线。当我看到红绿灯就写红绿灯,看到杯子写杯子......带着诗歌上街去创造,对我来说自然就可以写出来。我很爱坐公交车,上下班都是坐公交车。我就常常在公交车上构思,看到椅子、窗外、上下车的人等有非常多的场景。后来就有读者给我投稿他们拍到的生活场景照片,我会根据每一期“带着诗歌上街去“的主题去选照片进行诗歌创作。有一期的主题是“等等自由”,表达对自由的追寻。下面这张写着“严禁踏脚”的照片里,诗词里用偷偷生活和步步高升都说得通。大家投稿的这些照片,都是非常日常朴素的,这样配上诗才是真实的。基于这样的真实,其实我的诗里也有那些“不美好”的传达。有一天我在公交车上看见不同人的鞋子,就把当时真实的情绪记录在了诗里。读者在投稿这些照片时,也会分享镜头之外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在重庆的读者,他给我拍了一个当地的阶梯,因为他在这里碰到了好久没见过的高中同学,但照片里没有人,只有一个相遇的地点,这样的记录很美妙。还有一些朋友会拍月亮给我,只是觉得今天的月亮很好看。收到的每个读者的照片,我会备注好投稿人的ID定期进行保存。虽然现在做不到每一张都能配上诗,但希望在未来有可能发出来。我的爱好是发呆,看到生活里的场景,思考着就能联想到这个人他上车之前发生了什么,或是下车后他要去哪里。静态的画面就变成了一个流动的像电影般的场景。我生活在北京,但生活节奏很慢。现在大家会快速得走,坐车的时候会看手机,下班后也会担心工作的事情。我属于沉浸在慢慢走路的状态,上下班路上也是,不看手机,只观察周围。这样的慢我不会觉得在浪费时间,反而是很享受的。回想自己如何能这样慢下来,一是因为心态比较积极,二是我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大家可以先尝试做一些好像会占用很多精力的事情,做着会发现其实时间被占用了反而充实了,也可以练习抛掉那些让你心理压力很大的东西。我刚开始在网上发布自己的诗歌,更多的是出于让别人看到,因为写东西的时候也渴望一些交流。当读者越来越多的时候,有人通过我的诗获得力量,我才发现这是可以长期做下去的事情。写诗让我的生活状态变得更有动力,想要更好地去生活,也多了一个生活的出口。我自己并不会定义自己是一个诗歌博主,我非常喜欢诗人寺山修司说:他一生的职业都是他自己。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因为不论是博主还是打工人,这都只是我的一部分,我常常跟朋友说“你远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如果你只把我定义成一个诗人,那就把我看小了。这句话想表达的并不是骄傲和清高,而是我希望大家可以试着探索自己的多样性,可能现在只是一个普通在上班的人,但是你比你想象的更丰富。在诗歌中写着自己的失控人生我也不知道目前自己写了多少首诗了,我写的诗会存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存在备忘录里,有的在电脑上,有的在我的微信对话框里,还有一些我会存档在只给自己看的APP里.....这些诗四散在各处的原因是我会在各种场景下写诗,在户外写的时候比较多,很少坐在房间里写。因为在外边看到什么就可以随手写,上街去是我的主题,就是走到街上写。诗歌在当下的生活里还是小众的。有个比喻可能不恰当,但人们在当众唱歌时不会觉得奇怪,但在当中念诗的时候,会觉得很奇怪。读一首诗时很难达成共鸣。越来越多影视作品中出现诗歌的元素,像《漫长的季节》里的那首诗,可能预示了整个剧情的走向,大家在解读这部剧的时候,已经能感知到诗歌的力量所在了。而我的诗是让大家在一片黑夜里,看到闪闪的小星光。可能每首诗是很小的星光,但让读到的人心里有小小雀跃就好。我觉得写诗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就像我不知道什么是诗,如何去定义诗,什么是一首好诗,这些很难有标准。写诗没有那么多束缚反而更自由些,但这样也有会引发别人的挑战,但我觉得无论是好的或者不好的评价,我是可以接受,我并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写诗的人的身份里面。很多人会害怕说自己写不好诗,或者是说我写出的这几句话它也能算诗吗?我更鼓励大家都去写诗,也愿意说人人都是会写诗的。我有给我的读者分享一个概念叫做失控:不要去为未来的计划做计划。因为你比你想象的大得多,未来也比你想象的大得多。就像虽然我下一步的计划是去旅行写作,但生活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把我带向了另外一个方向。✒️你曾经也试着写过诗吗?如果可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给我们说不定你的文字会触动到屏幕前的其他人口述/图片:隔花人
2023年5月18日
其他

“在海底,收获一份简单的快乐”

可以从很多方面介绍周芳,她是水下摄影师、纪录片导演、前金融从业者.....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关于动物救助,每个人都可以做点什么

动物领养是一个并不陌生的概念,大家都曾遇到过流浪动物,又或在线上看到过领养信息。我们好奇领养对于动物和人的意义,有机会和北京领养日公益项目的创始志愿者之一迦迦聊了聊,以下是她的讲述。北京领养日发布的待领养动物们北京领养日的缘起,和2011年4月15日发生的事情离不开。那是在京哈高速张家湾收费站附近,一辆载有500多只待宰狗的卡车被爱狗者拦下救出。这些狗从河南运往东北,即将被秘密非法送往狗肉馆。当时去救狗的志愿者们互相都不认识,我和陈嘉、杨扬、于鹏等几个人因此相识,半年后一起成立了北京领养日这个领养平台,简单的来说就是“猫狗界的BOSS直聘”:救助人通过给过我们的平台给救助的流浪动物找领养;想养动物的人在我们的平台找他们心仪的毛孩子。同年10月底,我们在其中一位成员家的小区广场,举办了第一场线下领养和义卖活动,桌子都是向附近的饭店借的,那天领养出去了一只狗。养动物需要契机吗?领养日运转这么多年,有几只动物的故事不得不提。线下领养活动的缘起,因为一只叫妮妮的三花猫。它脸上是黑色的,不是一眼看上去就可爱的那种。救助人在网上发了待领养信息但是就没有人要,实在不行只能放归了(即将流浪猫诱捕绝育后放回安全的野外。为了猫的安全,性格亲人的应尽量帮它进入家庭生活。)妮妮但如果你亲眼见到妮妮,心都会化了……它用小脑袋来顶你的手,用尾巴来缠绕你的胳膊,一叫它就会咪咪咪地跑来跳入你的怀抱,亲吻你。所以,我们一定要办线下领养日活动,动物们站在人们触手可及的地方,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它们的可爱。还有一个志愿者和狗的故事很动人。去年7月份的时候,公众号后台收到了一条消息,来自五年前在领养日做志愿者的女孩。她当时负责看护一只特别胆小内向的狗叫乖巧,很喜欢它。但那时她刚毕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对狗狗负责,而现在她有了自己的房子工作也稳定,想再找到这只狗领养它。女孩发来的留言我们就翻出了当年的领养信息表给救助人打电话,发现这只狗曾被领养出去过,但后来被退养了,现在还在中转家庭生活,这个女孩就奇妙地领养到了她五年前就喜欢的乖巧。五年前女孩和乖巧的照片在上一任主人家出逃受伤的乖巧
2023年4月27日
其他

“我眼中的上海,是以童年和长大之后划分的”

mall了。上海也是家的记忆,每年过年时妈妈会在家做蛋饺,我给妈妈画了这张。上海是个有趣的城市,它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虽然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要接受新事物,但希望这份特色可以保留下去。"Every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在南美旅行的160天,总需要些许冒险和不尽如人意”

踏上一段没有买回程机票的美洲旅程:带着工作,没有计划,随时停留,随时前往下一个城市......这是摄影师孙一冰和妻子支支过去半年的生活状态,编辑在采访时,这对夫妻刚到哥伦比亚最大城市波哥大。北京的时间是深夜了,他们刚起床,一边做早饭,闲聊地在电话里讲起了出行的见闻。以下是他们的分享。那个一直被搁置的想法去南美是一直被搁置的想法,正好有了一个契机,2022年8月我们在成都刚做完一个驻留项目,等解封之后很快做了决定买了10月份的机票,出发之前也没有做什么准备。地标处为乌斯怀亚(Ushuaia)是阿根廷火地省的首府,世界上最南的城市,也称世界尽头。我们最开始的计划是在外流动一年,因为南美国家挺多的,如果都走遍一年的时间都不够。加勒比地区从六七月开始会有漫长的雨季,出行也不方便,在那之前应该会一直在路上探索。去南美是值得珍惜的机会要做一年计划其实挺难的,这次是一个随性的旅行,想边走边看,也是我们第一次来南美。这边说西班牙语,我们的沟通就靠谷歌翻译,边学边用。当地人会默认你来这里旅行是会西班牙语的,因为来这边的欧美背包客中,大部分人都会说西班牙语。“在西班牙语中石榴就叫‘格拉纳达’,尼加拉瓜的格拉纳达
2023年4月6日
其他

“4年,中国100城,未完待续”

为100座城市各画一张插画,朴缜花了近5年的时间做这件事。据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共有地级以上城市297个,这些城市对我们而言有的熟悉、有的去过、有的只听说过名字。而它们背后代表的是地域文化和那里的人,今天就跟着朴缜的画笔一起漫游城市。以下是他的分享。“东方幻月录“画画这件事我已经做了9年了,现在是一名插画师。因为从小对绘画感兴趣,小时候时常拿着画笔涂涂画画。我喜欢看宫崎骏、迪士尼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潜移默化中对我也产生了影响。“东方幻月录“是从2018年冬天的时候开始的,第一张画的是杭州,紧接着第二张画了西安。这个系列已经进行4年多了现在还在持续着,我工作不忙时就画一些,积少成多现在有100多张了。点击图片展开▼闲暇之余认真画出100城画中国100城的想法,是因为个人爱好而诞生的。我喜欢画古代风格的画风,古建筑也是感兴趣的内容之一。现在回忆起来甚至不太记得画这个系列的缘起了,只是在五年前的一个夜晚,突然想到可以把城市用我喜欢的笔触画下来,就开始动笔画到了现在。点击图片展开▼每一张图都是在工作之余或休息时间画的,所以创作一张图要花费的时间不固定,有时候需要一个星期,久的就要两个星期。最初在2018年我在网上发了9个城市的图,当时反响很好。一开始我没有想过要画这么多城市,受到大家的喜欢之后我多了一些信心,得以慢慢画到100多座。自己也觉得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当然最重要的是我自己也喜欢画的过程。点击图片展开▼在城市元素的选取上,印象最深的是一些自己实地去过的城市,比如长沙、三亚和北京等,画的时候能更加清晰地找到这座城市的氛围。长沙我画了岳麓书院,我去长沙时有在阳光照耀下的书院内漫步,就把脑海里的记忆作为了长沙的元素。点击图片展开▼提到一座城市大家难免会有刻板印象,比如上海的景象就是黄浦江岸。我不排斥这样的刻板印象,它的形成也是有一定道理和历史沉淀的。我画一座城市时更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点,就像每个人对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印象。我的创作思路是对每座城市在网上查阅资料,也会询问当地的朋友。比如广州我还没去过,但是一提到广州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丰盛的早茶和闪光的广州塔,再稍加研究自然而然地就对广州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自己就慢慢琢磨怎么把这座城市的元素画得更生动。广州的元素是古代和现代的结合。因为广州又称羊城,我就画了穿着古装的羊,又加了穿着现代服装的小女孩,有种古今交替相融的感觉。齐齐哈尔那张也很特别,我画了一只丹顶鹤和一个达斡尔族女子在一起跳舞。齐齐哈尔市有一个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丹顶鹤繁殖于黑龙江省东部沿黑龙江流域。这两个元素用更有突破的构图方式,传达出无拘无束的感觉。西宁和石家庄是两个创作起来比较难的,然而画出来了之后反而很惊艳,这种体验很奇妙。西宁画的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和白塔,石家庄选取的是赵州桥和苍岩山。也有元素比较丰富的城市,西安这张我画的钟楼和玄奘,其实我也想过画兵马俑的,可能下一次会选择画兵马俑。临沂这张画的是诸葛亮和王羲之,因为临沂(旧称琅琊郡)是他们的故里,所以我选取了王羲之的书法,用了水墨的方式。曾经有个网友看了这个系列之后说:“还有许多的远方等着好奇的脚步”,这些画似乎带来了超越单单展示城市的力量,让人们想因此去探索更大的世界。这样的反馈让我很高兴,也计划着以后会配合着旅行打卡海报,让好奇变成现实。这个系列取名“东方幻月录”时选取了月亮的寓意:遥望欣赏,寄托情感。我也将月亮以不同的形态和形式融入画中,每一幅城市之中都有一轮月亮,所以它的英文也译为月光之城(City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30岁开了家店,我告诉自己只要闭店就下班回家,活干不完就干不完了”

两年前,甄宬不会想到如今的自己会开一家植物店。今年他30岁,开了家名叫真橙植物工作室的植物店,店面位于北京的胡同里,没有招牌,门也不是很大,就是一个15平米的过道。“离开职场,开始和植物和土打交道。“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每个人都有一个网络昵称

采访/编辑:yidan⚪⚪
2023年3月2日
其他

“大理有个家”

问起今年是芦苇在云南生活的第几年,她甚至记不太清了。还没毕业就来这里生活的她提到最多的词是土地:居住的房子、门外的田地、和内心的舒适是她在大理找到的生活,今天她通过自述分享给大家。大理有个家很久以来我生活在云南,在丽江住了多年之后想换一个地方,因为大理有苍山就来了,也没有想过要去云南之外的地方。2014年之前我一直在家乡江西,搬来云南之前甚至都没有来旅游过,只在书里看到过照片。来了之后发现很喜欢,就找了工作住了下来。来大理前我也没有规划,很多缘分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认识了现在一起住的朋友,大家找了个院子开启了“大理有个家”的生活。我现在的工作是做农产品宣传,也会在大理古城摆摊,卖自己做的梅子酒。平时我也不需要去外出,一般都是待在家里,甚至觉得自己的生活状态挺无聊的。我们住的村子叫下兑村,靠近洱海,隔壁就是龙龛码头。经常有人聚集在一起看海鸥和看日出,是闹中取静的地方。在大理的家是四个女孩子一起住,我也更习惯称呼她们为家人。我的朋友小燕子也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人是从外地过来的,在住进院子之前,我们只见过一次面,幸运的是生活一年下来相处的很好。我每天早上会带狗散步,回来做早餐,上午收拾院子,中午大家一起准备午饭,然后再做各自的事情。房子我们没有大动,保持了它的主体,简单地装修了一下,院子里的树也都在原本的位置。我的房间没有床,只放了一个地铺。我希望它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我住进来后没有加任何东西,就多了几本书。房间也没有窗帘,早上的光会直接照进来把人晒醒。我现在坚持早起,在阳光晒进房间之前。早上的时光很美妙,日出前后的一个小时去外面走走心情会不一样,一天的时间也变长了。房子的房顶是用芦苇做的,我经常外出拍照。看到路边的芦苇总是会被吸引,芦苇看起来不起眼,但不管它生长在哪里我总会留意到,觉得它们朴实又美丽。“大理有个家”这几个字是自然而然想到的,每次发关于院子的照片都会用这个标题。家里有两间客房,偶尔也会有朋友来住。院子里的小凳子小桌子都是房东奶奶留下的,每个都不一样。一猫一狗一生活这里的生活,很多时候是由不经意间的碎片组成:“家门口的一个快递站,那天取快递时遇见的几个小朋友。”“这个小男孩是我们一个朋友的孩子,他们家在苍山脚下,这张照片是在他们家后院拍的。旁边的是村子里的一个小女孩,我们邀请她来吃点东西,两个小朋友玩在一起,我拉着他们拍了这张照片。”“图里的是小燕子,这大概是5月份刚开春不久,在洱海里摸螺,摸回来可以炒着吃。”“大理古城的北门市场,在大理随处可见卖花的人,这些花很便宜,每个季节都有对应的花。家里的花从来不缺,也不用买,基本上都是从田野路边采回来的。”我们家的成员,还有一只狗和一只猫。狗是我在丽江的时候路边捡的,它叫两点。猫猫是来了大理之后领养的,叫有喜。当时家里人一看到这只黑白的觉得和狗狗跟搭,就抱了回来。猫除了在房间里待着,白天会自己在院子里玩,偶尔也会沿着房顶和树出门去,在别人家屋顶晒太阳,玩够了它就会自己回来。我永远记得它第一次跑出去玩,回来后自己在门口喵喵叫等着我们给它开门。我每天带两点出去散步,也不用拴绳,它很懂事,走在田野上从来不会踩人家的田地,出门只跟着我的脚步走。我们家的大门是敞开的,两点会睡在门口看家护院。喜欢大理是因为这片土地我喜欢和身边的事物产生交集,散步时会拍很多照片,看着地里的人们会想到李娟的书里写的“劳动纯洁而寂静”。有一些时刻,稻田黄了很好看,稻田绿了也很好看。贴近土地的生活,不管是在收割,还是刚发芽,或是刚播种的时候,在环境和光照下,都好亲切。种地很辛苦,天还没亮农民们就在收割莴笋了。这些菜都得趁着半夜时收割,在天亮之前以最新鲜的状态送到别的城市去。大理的日照很强烈,如果在白天收割,农民会比较辛苦,菜也容易蔫。早早地收割完,回去吃早饭。在这里生活很多菜不用特意买,我常常会在田间散步时捡很多菜。遇到田地里丰收,会有一些残余,像长得不好的萝卜和莴笋,我们捡回去发现意外好吃。到了夏天,村子里有四季豆、玉米、南瓜、西兰花,黄瓜和茄子,特别是玉米可好吃了。这里的村民,都是全手工收割。这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劳作的习惯,我就用照片记录了下来。我喜欢拍劳作和自然的画面,搬来大理之后,跟土地挨得更近了,在这里不需要坐公交车,只要走出门就可以去田野,让我觉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地方。生活的电影没有结局前天我散步的时候有遇到一个农民伯伯,他是安徽的,她女儿嫁到这边来了,他像个本地人一样融入了这里的生活。近些年,大理越来越受到关注。这里和“逃离、净土、田园”
2023年2月21日
其他

今天,想为你唱一首歌

粥粥和小伙因唱歌相识相爱,有人把他们的音乐称为平淡日子里的光,他们的歌声通过网络和城市街头,陪伴许多人度过白天和夜晚。而他们也在用四年的时间来证实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57岁,开始画画

爱琴今年61岁了,她年轻时很辛劳。作为温州人的她,结婚后和丈夫办鞋厂,后来又办过电脑绣花厂,直到退休。而现在大家认识她,是以画者的身份,以下是她的自述。在温州,制鞋厂的故事八十年代时,十几个人就可以开工厂,那时候温州的制造业发展得特别好,全国各地都来温州采购服装、鞋子、打火机等,甚至还拥有了“温州模式”,一万元就可以办起来一个厂子。爱琴画的鞋当时有一句话:温州的老板睡地板。温州人吃苦耐劳,做鞋厂的时候是没时间休息。生意忙时,早上五六点钟就有客户在等货了,手工制皮鞋一天做一两百双,都能卖出去。爱琴和儿子我的儿子从小特别懂事,却少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出去玩的记忆。我们的鞋厂经营到2016年,停办了。后来成本不断抬升,身体上也吃不消了。一双鞋的工序特别多,从设计、打版、做模具到制作,每一道工序都要亲力亲为。后来生意不好做了,我决定退休,2017年,来到北京陪儿子生活。在北京,画花刚到新城市,没什么朋友,前半年的时间也没什么事做,闲下来时刷刷手机一天就过去了。儿子是画画的,他问我要不要试试画画,我从来没学过也没画过,无从下手。几十年都没有拿起过笔,怎么会画呢?儿子让我试试看,从写生开始,把东西摆好就可以画。有一天他买了一束响铃草放在家里,我就试着画了花瓶和花,画起来一点感觉都没有,就把这幅画放在了抽屉里。早期开始画画的爱琴有一天儿子看到了这幅画,他说我是可以的,继续画吧,就这样在57岁开始画画。我一开始是用铅笔画,画了大稿10多幅。有一天看着家里的水彩,我试着加了上去。儿子看我画得特别兴奋,也画得挺好的,就发了朋友圈获得了很多人点赞,而我当时心里很不自在。因为这好像是在出丑,我的画像刚刚学走路的孩子,认为专业领域的人画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我那时候的心境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画起来也没信心。后来,画画从最简单的开始再到繁琐的画面,慢慢地进步是一个过程。刚刚开始画的都是小张的,现在也能画到一米多长的了。让我继续画下去的动力,是我意识到如果时间用来看手机,一天就是过去了。而画画是一个积累,能陪伴我到老。从现在开始算的十年以后,那时我67岁了,可以看看到时画得有没有进步。我也好奇自己还能发挥多少,好像是一个待我自己创造的未知数。找一个喜欢的事情做挺好的画画是静下心来做的事,从一张白纸,到叶子出来,再到画好以后,才能知道它呈现的样子。画画也好像是一个无底洞,你进去了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来。调色盒就24个颜色,需要其它颜色就要自己调,特别有意思。刚开始我在废纸上慢慢调,有的颜色根本不会调,我就问我儿子,而他答复的最多一句话是:自己想办法。爱琴和儿子我画的时候很放松,家里有事我就先做事,有空余时间再画。偶尔需要的话就休息一天,画水彩就像在家里自娱自乐。水彩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能盖,不像油画一样,如果这里画不好,还可以涂掉重新画。水彩要我认真地画,如果搞不好颜色会脏兮兮的。我的画都是照着实际的花写生的,第一天它是这个形状,过两天它会完全不一样。有的花期很短就一两天,好多花买过来很快就枯了。我有次画一个绣球花,它大概不到三个小时整个都耷拉下去了。现在对于不同品种的花,我都有一点底了。哪个花容易枯萎,我就赶紧把花画好,叶子就最后画。去年三八妇女节,我在中国油画院参加了一个展,参展的都是女性画者,年龄从二十几岁到七十多岁的都有,各有特色,让人觉得女性能在自己的天地里活出一片精彩。以前我会每天花六七个小时画画,晚上也会画久一点,现在力气不如以前了,一天画两三个小时就好了。画画也让我意识到时间是不能浪费的,虽然我上年纪了,但心态不老,年龄只是生命的周期。以前会和家乡的朋友出去玩,偶尔去打牌。但在北京认识了许多画画的新朋友,现在生活的话题和在温州老家的话题会不一样。年轻时的爱琴及现在在老家跟朋友们也很开心,不过那种开心体验过就会消失。而画画能把时间积累成有价值的东西,体现出人还能做这样的事情,也可以保存很久。自律和坚持是相辅相成的,画画以后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因为不仅仅是在画画,还要去搭配颜色,构图的搭配等。如今我去买菜,也会关注哪个瓜好看,哪个菜颜色好,从而联想到想画的画面。目前画的作品已经有上百张了,画好我就会拍一张照片,自己留存起来。画画是我的一个爱好,也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几天没动笔,就感觉有点不对劲。我画画也没有什么目的,让人看了舒服就可以,如果自己感觉都不舒服的话,还得慢慢修改。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画画的天赋,区别在于喜不喜欢动笔和观察而已。画竹子➡️目前画的作品已经有上百张了,画好我就会拍一张照片,自己留存起来。画画是我的一个爱好,也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几天没动笔,感觉自己有点不太对劲。我画画也没有什么目的,让人看了舒服就可以,如果自己感觉都不舒服的话,还得慢慢修改。我觉得画画是每个人都有的天赋,只在于喜不喜欢动笔和观察。很多人看到我的状态,觉得很治愈仿佛找到了退休以后的样子。我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画画这件事能给人带来愉悦,挺欣慰的。如果让我现在在家里带孩子的话,应该也是一种幸福,就像我身边很多同龄人一样。我还没有享受那个阶段,现在就享受画画里的快乐。我这个年纪是最好的状态,没有社会给的竞争压力,找一个喜欢自己的事情做挺好的。结婚以后家里生意特别忙,没有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如果能再返回年轻时,感觉自己有好多事情要做。如果现在能遇见年轻时的自己,我希望那时能多读读书,这是有点遗憾的。如果有时间和精力,我肯定还要去学习。30岁时我特别喜欢美丽的东西,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会去学自己很感兴趣的美容。好在现在还不晚,至少有十年的时间去画画。口述/绘画:爱琴
2023年2月8日
其他

宠物医院是个小世界

“大家好,我是一个没有镜头感的兽医。”这是李大夫每次分享动物救治视频时会说的一句话。李大夫是一个普通的兽医,在网络上大家以
2023年1月31日
其他

“喜欢具体而微小的事物”

何志森是一名建筑师。他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帮助街边小贩制定逃跑路线、把菜市场改造成美术馆、把城中村的大小物件搬进了展览馆......过去三年的生活让他重新认识了城市空间与人,在这个节点我们和何志森聊了聊,以下是他的口述。在城市和地图游走Mapping工作坊是我在做的事情,10年了。Mapping的中文含义是绘制地图,大众眼里的地图是已经制作好的,如世界地图。而Mapping是制作一份地图,例如在地图上标记去过的国家,就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记录。Mapping工作坊关乎的是城市空间和普通人的生活,是一个看见的过程。我会和学生们去到实地看见真实的诉求,然后做行动。空间的问题更关乎社会问题,它反映了日常烟火城市和不被受关照的那一群人,工作坊是这个背景下,从现象到图像到行动的一个转变。2013至2014年,我跟华南理工大学合作了两次工作坊。那时我穿梭在广州和墨尔本之间,因为是在学校里发起工作坊,那时学校、校园、学生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而不是城市。从2014至2018年,没有固定的学校,我定义自己是一个背包课老师,一直在流浪。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称之为家的地方,我大部分讲座的题目都是游牧相关,直到2018年。这几年在各个城市游走,让我感受到差异性的消失。中国的城市化让每个城市的新区几乎是一样的,只有在老城区才能感受到些许不同。如果在上海找一栋房子拆到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在空间上也是行得通的。逃跑路线逃跑路线诞生于2018年,简单来说就是帮小贩找到最佳逃跑路线以躲避城管的追捕,这里的Mapping就涉及到了摄像头的分布、城管可能出现的地方,以及最好藏身的区域等。因为这个项目,很多媒体批评我,说我作为一个建筑师为什么要设计逃跑路线?让他们这样逃跑,太不体面没尊严了,你为什么不能承担更多的一些责任,站出来,帮他们维护工作的权利?2018年之前,工作坊是看见并呈现这些不被关照的人的需求,用建筑语言表达,2018年之后,我会思考看见之后能做什么,是关乎行动的。过去这三年,许多之前以为是“别人的事”就发生在了自己身上。“社会修复”就成为工作坊关注的议题,要跳出个人的遭遇去看见别人的遭遇。这三年也让我意识到两个重要的事情:常识和独立。每个人都是凭着自己的底线跟价值观在做事,建筑师也一样。有的建筑师你看他造出来的房子是在为金钱服务,有的建筑师做出来的房子就非常谦卑。每个人的底线不一样,他做的东西不一样,所以这个时候更需要社会性的尝试,更需要人的独立性。做Mapping工作坊的理由在广州和工作坊的学生待在一起的时间,是特别快乐的,这种快乐跟建筑无关。我们一起去到城中村,是能感受到能量的。我们把能量挖掘出来,然后展现出来,这个过程是非常享受的。十年前,博士毕业来广州之前,我也没想过能做出现在这些事。我导师曾经问过我,说我做这些东西对中国的教育或实践有什么贡献吗?比如小贩有城管管,我去研究他们,能带来什么改变吗?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Mapping工作坊让我找到了方向,因为这跟我性格非常相似,喜欢共情别人,喜欢挖掘东西,这些东西混在一起,让我做起来是有激情的。虽然这几年我做得也不是特别好。比如说对丹尼尔·布伦墩子的改造:2001年,法国概念艺术家丹尼尔·布伦在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上放了34根水泥墩子,来与这座城市快速发展的高楼林立形成对比。长久以来,周围居民不知道这些墩子的来历,虽然就在身边但也不会产生交集。我决定伪造一批相同概念的墩子,放在华侨城的社区。结果周围居民开始坐在上面休息,孩子们也会在这玩耍。丹尼尔·布伦放置于深圳华侨城的墩子
2023年1月9日
其他

“我是一名保洁阿姨,年底了,盼着忙完就能回家过年了”

年关在即,生活中多了很多要做的事项,打扫卫生可能是其中之一。保洁员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好像很少被人注意,她(他)们看到了不同人的家,见过不同的生活。今天的故事来自北京的一位保洁阿姨:💧
2023年1月5日
其他

“派送完这件,想好好睡一觉”

过去的一个多星期,大家或多或少过得都不平缓。陆续出现的身体不适,照顾身边人或自己的同时还要兼顾工作和生活,这是一个需要相互扶持的冬天了。在我们积极应对变化的同时,也好奇快递员们是怎么过来的。今天的故事来自一位快递员,他也代表着许多仍旧脚步匆匆坚守在岗位的人。大家关心的现状这段时间忙不过来了,积压的件多,再加上双十二。我们点部的好多人都阳性发烧请假了,人少就送不过来,好在后来取消了收件,工作量就缓解了一些。有的同事难受请假,第二天不太难受了就来上班,上两天班又难受了,就又要请假。之前正常的时候每个人一天派100多件,然后突然就得一天派200多件,翻了一赔,最久的那天工作了16个小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知,其实我们点部积压的件都派送的差不多了。但别的地方好像还有挺多积压的,分点部。点部的概念挺大的,我们点部共有80多个快递员。现在要收的药太多,全是抗原和各种治感冒发烧的药。收件和派件都有药,收件时有的人已经包好了,我们还要再确认一遍里面有没有抗原,抗原有液体不能走空运,好多人不知道这一点。派送药时也是,有的人打电话来说:“我要坚持不住了,先给我送来行吗?”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家才是形成每个人味觉记忆的最小单位”

2021年8月,肖杨(小样)开始探索家庭食谱:有自家的,有身边朋友的,更多的是来自未曾相识的陌生人的。她将这些存在于每个人家餐桌的味道转化成文字、插画、和展览,试图通过食物重新找到和家的连接。“当下生活中优先级最高的事情是什么呢?”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在沙溪的废墟小屋

29岁时钟宝妹在云南沙溪的村子里搭了一个小房子。过去两年,她在这里生活、拍照,养了一只鹅。在网络上,不少人以摄影师的身份认识她,本文发布时,宝妹告别了小屋,开启了间隔年的旅行——告别后是新的开始。没有计划的遇见离开上海之后,我没有想过要在云南住下来。之前每次来是找在大理的朋友玩,顺便也会去趟沙溪。2020年8月底,我短住在沙溪灯塔村的客栈里。当时喜欢在村里散步,远远看见两面高高的土墙在艳阳下发着光芒,走近之后发现土墙内还坐落着一个破旧的小屋,真是太美了,我就起了租下来的贪念。废墟小屋在村子的最高一户,废墟有400多平方米,但小屋只有20多平方米。小屋以前是灶房(厨房),已经荒废近20年了。在小屋能住人之前,我做了很多改造。这里已经有壳了,我就凿窗户、刷墙、铺地毯和封屋顶。刚到时只有一条田间小路,修缮房子要拉材料,于是我又挖了路,请挖掘机过来耗时两天完成,水和电也是从村里拉上来的。改造小屋既难又不难,我没有任何经验硬着头皮搞,不然没地方住。过程充满了期待和兴奋,以下是修缮小屋的记录。2020年11月4日,开始对废墟里20平方米的小屋进行改造:11月15日,请了挖掘机挖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挖掘机,真是美得离不开视线,挖出的路也美得让我惊喜:11月16日,感谢邻居强哥过来帮我挖了化粪池:11月18日,给墙体凿洞。这真是一门艺术:11月19日,粉刷门窗:11月28日,开始将旧大门改造成厕所淋浴间:12月5日,结束在屋顶帐篷睡觉的22天,也是搬进废墟小屋开始山上独居日子的第一天:就这样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废墟小屋完成了。小屋让我觉得不像是在沙溪,因为那几面土墙。初见小屋那天天气很好,土墙在阳光下很漂亮。20年前这里本来像四合院一样,后来因为交通不便,房主就把木料和瓦片全拆走了,就只剩下墙体在这里。一次性付清了20年的租金这样付租金的方式在云南很普遍,当地人不收线上转账只要现金,我去银行取了几天的钱,直接拿到房东家里签的合同。这笔钱原本是用来旅游的,但因为出不去,钱躺在银行卡上也没意思,就花在小屋上了。在这之前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没有租房子了,那时对拥有一个房子很向往---平地里上的小房子,对我来说很美。以前的家是租来的,改造要看房东的脾气,小时候住在父母的房子则要看他们的生活习惯。而这个小屋,我拥有最大的自由度,因为它是我一个人的,虽然我也不知道要怎么搞,但充满热情。有一天我在小屋看向对面的山,山上种满了绿色的烟叶,有一个妇女带着紫色的帽子在绿丛中穿梭。她全身的衣服是暗色的,只有那顶帽子是紫色的,我觉得好美。小屋坐落在一片绿色的自然里,我就让小屋变成了紫色。接下来我把窗户涂成了红配绿,门是蓝色和黄色的,因为喜欢艳丽的色彩带来温暖的感觉。凿窗户时师傅也不明白我想要什么样的,他拿大锤子去凿的时候我就站在旁边,我喊停就停,最终呈现出了这样的效果。对于这座小屋的未来,我没想很长远。我喜欢这里因为没有邻居,是很自然简单的状态。现在旁边的废墟也被人长租下来了,我决定先出去旅行一年再回来把它改成公共空间或美术馆。小屋的一年四季云南的氛围很休闲,生活在小屋的一年四季做的事情不一样,节奏也不一样。沙溪距离大理有两个小时车程,这里没有公寓楼、斑马线、红绿灯。春天的时候,小草和大树开始发芽,让人想出门走一走。我喜欢晒太阳,也会因为季节不同,晒太阳的位置不一样。比如夏天的时候会在院子里晒,冬天的时候在小屋里,因为阳光是第一个照进来的。在这里时间过得很快,每次都是觉得好像没干什么一天就没了。我也会工作,拍胶片、约拍、做摄影书都是我要花时间的事情。入住小屋后我曾写下:“又一个月。没做几件事,又好像做了很多事。没见几个人,又好像见了很多人。没做几顿饭,又好像每天都有饭吃。没读几句诗,又好像每天都在读诗。没拍几张照片,又好像拍了很多照片。五月走了,六月来了哎呀又一个月。”小屋也开放给其他人租住,这里不止是一个可以睡觉的房子,交流和分享也不局限于人与人,而是人与自己和自然的交流,是关乎实际生活的。因为这片土地,我可以沉浸在所谓的“无所事事”里。这样听下来有人会觉得很羡慕,但抛开云南的地域性,还是看每个人的需求。我更喜欢在自然环境里生活,可以获取不一样的能量。之前也在城市生活过,拥有了那段体验之后我选择回到这里,变成了不可替代的地方。它叫鹅妹住在小屋时村民和朋友都会问我:“你一个人住在山上不害怕吗?”
2022年12月5日
其他

一位少年的观鸟记录

这是一篇少年观鸟的故事。中学生活因为鸟儿而多了一种可能。如果用三句话介绍自己,他说:“我叫娄方洲,是一个学生,喜欢看鸟。”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爱是一个装满意外的盒子”

有人在收集爱,把爱变成贴纸,散播到各地。上个月,编辑无意间看到有人在网上分享了一张写着“你知道愛是什么嗎?”的二维码,扫出来是一个叫“愛统治世界“的微信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和“愛统治世界“取得了联系,一起翻开了这个关于爱的故事。账号背后的人我是爱宝,是“愛统治世界”账号背后的人,爱宝这个名字是来参与找爱活动的人一起取的,好像大家达成了共识都叫我爱宝,就这样用了下来。就像上面截图里写的,我在提供“一元一个爱”的服务:说出你认为的“爱是__________”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这种不刻意感受到的温暖,特别可贵

在这个美丽又麻烦的世界里,有些情绪只能被默默地记录,传递到陌生人眼中。李彬的画就是这样的存在,看他的画会不经意的被戳到。🖌️人间日常我叫李彬,是创作《人间日常》系列背后的人,现在是一名自由插画师(微博@李彬BinLee)。虽然从小就开始画,但高中时家里不让学美术,后来自己去四川美术大学进修过一年。2010年开始给儿童杂志画插画,就这样走上了插画师的道路。后来也曾在动画公司就职,画久了那种唯美的画面,就陷入了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画的迷茫,甚至考虑过转行。有一天我就在街上走着,看见一个在路边卖花的大爷,他推着三轮车,里边放着盆栽和绿植。虽然平时也经常看见,但不知道为什么那天的画面特别触动我,突然能理解那种生计的感觉,和当时自己的心境很像,回家就画了出来。当时只是画了这么一张画,也没有具体想要展开这个系列。回到生活在我之前的绘画里,许多日常生活的元素是不会出现的。比如去吃一顿饭,或者是在家里看电视,甚至是用纸巾擦鼻涕之类的等等现实生活的画面。但那段时间突然发现很多生活里的东西放到画里来,会让绘画产生一种新的变化。滑动查看下一张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付5块钱就可以抽一个梦”

“去做想做的事情,选择自由的职业,生活就会变快乐吗?这是VEE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拥有一家面包工作室的她在做的事情是教别人做面包。在外界看来她的生活“自由洒脱”,直到和她聊了聊,才展开了一段关于面包和女孩一起发酵成长的故事。🏃♀️「不停地做就不彷徨」8年多前,我离开了职场。起初两三年的时间里,一下子拥有的自由让我有机会去探索所谓的兴趣爱好:喜欢摄影,就去学一下摄影;喜欢平面设计和画画,就去画画;后来又喜欢上跑马拉松。这种浅尝辄止的体验也带来了自我身份的迷失,每个爱好都在做,但不知道哪一个可以定义自己,是一种不知道想要什么彷徨。但我想把每个接触到的领域做好,可能和性格有关系,会在这些事情上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回想起来即使迷茫,但整个人是打开的。这些无意识发展的爱好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每一颗都有被认真打磨,而焦虑的点是没有东西把它们串联起来,让别人看到VEE这个人。做面包也是这些珍珠之一,当时我的另一半喜欢吃面包,他就建议我试着做。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面包。因为没有把它当做一份职业或者工作,所以也没有太多压力。在接下里一年的时间里,做面包转化不了任何价值,只是因为喜欢。同时,我和我的伴侣分开了。我发觉过去的自己非常依赖他人,从来没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做决定,甚至开始做面包也不是因为我喜欢。于是我开始独立,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那种全部为自己做决定的感觉很棒,虽然也会感觉到艰难。举个例子,之前我是几乎不开车的人,后来我一个人带着一只狗,独自开车13个小时回家乡,期间还遇到了车胎爆胎开了3个服务区找人帮忙最终拖着破胎到家的经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也做到了,而且做完发现也没有多难。在30多岁的时候终于发觉自己有足够的有韧性,只要不滑入一种深渊,往好的方面去努力,困难都是可以度过的。也是从那以后我开始用VEE这个名字,直到今天。从这时开始,我的生活圈发生了改变,和新的朋友们介绍自己时不再用自己的本名,我也作为VEE找到了新的自己。以前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画过的画,交往过的人,我的家庭和我的机遇塑造成了现在的我,让我知道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变得更好负责。🧶「串起珍珠的绳子」刚开始做面包时,我拿了一张很大的白纸,在上面写了“千包记”,然后就画了很多格子,然后在每个格子里画正字。一笔就代表一个面包,用画正字来记我做的面包的个数,想着自己如果能做够1000个面包,就应该做得还不错了。2016年末,机缘巧合有一群素食主义者找到我,因为他们不吃蛋奶黄油和动物成分,所以很难在外面买到面包,就要求他们自己会做,于是希望我教他们做面包。我之前在职场是做公司培训部的岗位,可以把知识转化到语言,有职业性的积累,那个时候虽然也是自学,但能够把做面包变成一个去教别人的东西。刚开始学员们来学面包,在等面团发酵的时间,我就带他们一起看画册,当时买了好多喜欢的画册。慢慢他们发觉这个老师跟其他人不太一样,在这里能够得到做面包之外的更多讯息。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不是科班学烘焙出身,所以他们在家里制作遇到的问题我都遇到过,可以把这些问题总结并清晰地讲出来。第一批素食者来跟我上课之后反馈很好,我的面包就在他们素食的圈子里发酵了。后来陆续有学员来找我上课,这件事情占据了我越来越多的时间,慢慢地好像成为了我的工作,因为我在面包教学这件事上获得了收入和价值认同感。也发现我擅长的东西好像都能帮助到这件事情:拍照可以把成品用很好的视觉传达出来。因为跑马拉松体力很好,做面包也是体力劳作需要坚持才能完成。面包就成了我一直在找的那根串起珍珠的绳子。我没有去为面包工作室做过推广,也不是什么机构的老师,就是一个独立面包师,靠着口碑和推荐,把教做面包作为我的工作了。滑动和VEE一起上面包课
2022年10月31日
其他

“我照片里的巴黎是慢悠悠的”

“三块和二毛“这个账号赵丹使用了快10年了,今年是她在法国生活的第10年。在街拍不再稀奇的今天,她依然在拍摄,画面里是巴黎街头巷尾松弛的美好。“说说我的故事吧”我是学物理的,一直是以理科生的思维进行学习和工作,如今在法国一家科技公司全职工作。拍照是从读博时开始的,那时生活非常单调,做研究卡住的时候也没办法,就开始找其它消散心情的方式,于是就开始拍照。最开始我只是在朋友圈发,但没人看,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在公开平台上发,于是就用起了微博上“三块和二毛”这个账号(因为喜欢的账号都被注册了,才用起这个名字,一直用到现在)。其实做这些根本没有收益甚至无用,但我只是觉得很有意思。可能大家一开始做一件事情总是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我不太会想这些东西,反正读博的时候有空闲,就这样每天发一条也不花时间,一直坚持到现在。我每天睡前会选一张图片发,可能是今天拍的也可能是昨天拍的。选图的过程也蛮复杂,因为首先得对这张照片有想法,也要符合当下的心情。所以我每天大概会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时间选图。发布的时间是巴黎晚上12:30
2022年10月24日
其他

一张欧铁通票,几乎改变欧洲人的旅行方式

在旅行中,背景音乐的意义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坐在火车窗边,看着远处山峦起伏,林木、湖泊、稻田匆匆划过,脑海中会浮现出一首此情此景独属的BGM。如今,科技赋予了旅行BGM更多的可能,甚至可以将火车车窗外的景色变成音乐本身。为了庆祝欧铁通票(Interrail
2022年10月21日
其他

人生路上,也许你并不孤单

在今天,科技与生活已密不可分。但依然看到,没有智能手机无法扫码的老年人、偏远地区薄弱的医疗与就业机会……假如生活在无形中设置了门槛,科技是否可以在某个程度上为你垫起一块砖头,拉一把身边的同路人,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今年夏天,Lens和联想集团共同出品系列微纪录片《每一个路人,都是我们的同路人》聚焦银发数字生活、偏远医疗、平等就业等5个话题,走进这5个普通人的故事,也对“科技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活到老玩到老”杨炳林,四川泸州,游戏达人杨炳林今年88岁了。他的生活规律:早晨6点多起床,开窗通风,给自己和老伴做好早餐。7点背包出门,前往活动中心打乒乓球。10点左右,他会去附近菜市场买菜。中饭和午睡结束后,下午3点到6点是他雷打不动的“游戏时光”。大多数时候,杨炳林是一人“孤军作战”,整个人窝在电脑椅里,直勾勾地盯着屏幕,跟随游戏进度,握紧手柄的双手快速移动着。偶尔,老伴和孙媳妇会在一旁观战,外孙有空时也会加入“战局”,老中青三代人因为游戏联结在一起。杨炳林与游戏的缘分开始于1998年,那一年,他买了自己第一台游戏机,一开始的目的是出于“解闷”。和大多数老年人一样,退休前,他的生活里只有工作,退休后,从奔波忙碌中突然抽身,杨炳林的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什么”,乒乓球和游戏给了他老年生活的出口,让他找到了价值感。如今的杨炳林战绩斐然,全泸州的游戏店主几乎都知道他,“在卖游戏的地方我外公是比较出名的,他们都知道有个老头儿喜欢买游戏,一般有什么好的碟子就要推荐给他。”他还在外孙的帮助下,开通了社交平台账号,成为了一名游戏UP主,拥有二十多万的粉丝,发布的视频播放量超过2270万次,他说自己的游戏精神是“玩到底,到我拜拜之前。”提及老年人,很多人会使用“老小孩”形容他们,觉得他们应该“被照顾”、“被关爱”甚至“被管束”。似乎人变老后,只能从自己的人生中退场,被身边的人所安排,从主动掌控自己的人生变为被动的接受。而杨炳林的故事,则让我们看见了老年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科技产品并非年轻人的专属,老年人依旧可以活到老玩到老。👩⚕️“小村医的小心愿”钟丽萍,云南普洱,乡村医生26岁的钟丽萍从普洱卫校毕业后,选择回到自小长大的岩因村,继承姨妈的事业,成为一名村医。岩因村不大,共有1868人,包含了4个拉祜族寨子,3个哈尼族寨子,以及1个傣族寨子,钟丽萍说道,“傣族人基本上都会讲汉语,哈尼族的人就不会讲,有些拉祜族人其实会讲汉语,但是他们不习惯讲,或者觉得害羞,只跟你讲拉祜语。”因为语言问题,村民一般不会选择外出看病“,钟丽萍成为他们日常看病的唯一途径。经常见面让大家的关系变得热络起来,甚至是交电费这种生活琐事,村民都会拜托钟丽萍帮自己。钟丽萍还记得姨妈在职时的卫生室是简陋的木板房,空间狭窄,只有三四十平米,门外是泥巴路,一下雨,人们骑着摩托车经过时,摔跤是常见的事。那时村民的意识也不强,看慢性病基本依赖于一季度一次的随访,“很多人不愿意出来看病,你去给小孩打预防针也比较困难。”如今,不仅修缮过后的卫生室焕然一新,钟丽萍终于告别了手写处方,开始利用电脑系统录入处方信息,同时,还会借助微信群通知村民打预防针,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科技手段减轻了她的工作负担。今年是钟丽萍正式成为村医的第5年,她说自己一直有个心愿:学习更多的知识,扎根山村,为村民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或许有一天,奇迹会发生”郑宇宁,广东清远,33岁,庞贝氏患者对于郑宇宁一家来说,2007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郑宇宁还在上高三,那时的她身体瘦弱,每天爱打瞌睡,心跳也比常人更快,身为医生的爷爷奶奶觉得奇怪,担心宇宁的心脏有问题,催促宇宁的父母带她去医院检查。父母带宇宁跑遍了清远所有的医院,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直到前往中山医院,张成医生才提及宇宁的病可能是庞贝病,或者是肌营养不良症。但是,因为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医生无法具体断定是哪一种疾病。直到2011年,宇宁才正式被确证为庞贝病,她也是广东省第一例庞贝病患者。从2008年开始住院接受治疗,郑宇宁人生中的14年都在医院里度过,这里仿佛成了她另一个“家”。庞贝病是一种遗传性罕见病,患者常见的症状是肌肉无力,若未得到妥善的救治,症状将随时间而恶化。幸运的是,庞贝病属于极少数研制出特效药的病种。但不幸的是,因为药品价格昂贵,据估计,每人每年的药品花销会超过百万,大多数患者家庭无力承担,宇宁的家庭也不例外。如今,因为没有肌肉支撑,宇宁的骨头已经变形,身体呈现S型,这让她只能长期卧床,离不开父母的照顾。为此,父亲郑洋选择辞去了工作,和妻子汪美光24小时两班倒陪伴宇宁,“她每天早上九点前准备好早餐和中午饭,送到医院里,我早上九点回家,晚上六七点准备好晚餐送过去,吃完饭她回来准备明天的工作,我留下陪护。在医院吃饭时,一家三口才能在一起,我们家反而变成了旅店。”如今,科技的发展是郑洋一家的希望。或许有一天,奇迹会发生。依靠生物治疗技术、AI技术等,郑宇宁重获健康的愿望会实现,郑洋希望女儿可以等到那一天的来临。(延伸阅读:“或许有一天,奇迹会发生”)📖“任性,是有可能走通一条路”涂涂,成都,乐府文化创始人如今,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异地办公,这给了出版人涂涂离开一线城市北京、转向其他城市生活的信心。2003年,新京报创刊,涂涂选择加入报社,从事书评周刊编辑的职位,这份工作一做就是13年。当时,他身处亦庄,北京的大,让他觉得自己始终难以融入这里。2016年,他选择辞职离开北京,前往大理,创立乐府文化,从评书的人变为做书的人,“我渴望去做在时代的主流声音之外的,不一样的好书。它可以是来自土地的,来自边疆的,来自少数人群的,来自遥远的过去的。”如今的乐府文化已经出版了126本书,从1人到如今20人的团队,成员分散在北京、大理、成都、杭州、扬州、重庆等地,“我会和编辑具体对接,讨论要出的书籍,我们共同再和设计师拉群。不过,做营销会困难一点,因为它需要团队作战,统筹性会更强,我们差不多磨合了一年。”涂涂理想中的工作关系是松散、自由的,希望编辑可以在乐府文化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不想和我的同事形成那么密切的、控制型的工作关系,因为更现代性的那种工作确实它已经摆脱了地理的束缚,你不再局限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地方,我们可以有更强大的这种异地的,甚至异时间的写作和沟通的工作能力,我觉得一方面它是现实,一方面它也是可想象的未来。”🏞️“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自然的种子”林毅,北京,自然探索亲子机构联合创始人林毅自小在北京长大,让他颇为遗憾的是童年时期,自己对自然的印象停留在胡同里的黄鼠狼,“北京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首都,可以不用之一。我很遗憾小时候没人带我认识北京,如果在40年前,我可以在密云的不老屯观鸟,很多大咖告诉我那是世界级的观鸟圣地,但它现在消失了。”从德国弗赖贝格理工大学环境与资源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林毅在碳交易领域工作了7年,之后,一次环境教育实务培训改变了林毅,为他之后创立山原猫探索亲子机构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想实践自己的自然教育理念,让更多人从城市的高楼大厦中脱离出来,走向大自然。其中,孩子是林毅最想要影响的人群,“从某些层面上,说实话,你想影响大人还是比较难的,能用我们对世界的一些看法,可以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埋下一颗种子,我觉得还是比较有价值的。”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如今科技的进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检测环境、记录环境。如果使用科技,去改善当前的环境,是每个人、机构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林毅希望他的孩子不会再次体会自己小时候的遗憾。不论是88岁的游戏达人杨炳林,决心留在家乡的村医钟丽萍,还是期待早日恢复健康的郑宇宁,倡导轻松职场环境的涂涂,亦或是“将环保从娃娃抓起”的林毅……科技创新应该是倾听世界后的善意与温暖,这也正是联想与Lens共同出品的《同路人》系列纪录片中想要去探讨与呈现的话题。对于像杨炳林在内的老年群体来说,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让他们被这个时代所抛下,是每个企业、机构的责任。而截止2021年底,联想积累已生效专利两万余件,致力于创造更人性化产品和服务,让每一个人保有与世界相连的权力。针对地处偏远山区的村医钟丽萍,数字化手段的帮助能够更好地提升她的工作效率。为了满足这些“同路人”的需求,2022年4月,联想成立智能边缘事业部,专注边缘计算技术,可支援偏远地区医疗数据实时分析。想要实现郑宇宁的心愿,则需要更多人员加大对于疾病攻克的投入力度,而2022年上半年全球高性能计算500强,联想集团交付161台,支持多项生命科学研究,提速攻关各种重大疾病……在异地办公成为新趋势的当下,涂涂实现了松散自由的同事关系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这得益于科技的进步。2022年6月,联想发布3×(N+1)智慧办公解决方案。旨在缩小地域差距,让个人与企业随时随地保持协作沟通。我们共处同一个地球,环保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林毅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环保埋在孩子们的心中,而联想则通过温水冷技术,十余年赋能全球高校、企业,打造更节能的数据中心,抵御全球温室效应。正如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所言:“虽然数字时代似乎是个颠覆历史的时代,但它的发展基础是历代流传下来的想法。最优秀的创新者能理解技术变革的轨迹,并接过前一代创新者们手上的接力棒。”这场持续不断的接力赛,背后需要技术的支持,但它的初衷应该是有温度的、以人为本的,就像涂涂选择借助科技工具,实现异地办公、在线协作的理想,背后是对他人自由空间的尊重,以及一份发自内心的信任,而这份信任会传递给更多的人。而这也正是联想集团的价值主张,即科技创新应该是“倾听过世界后的善意与温暖”。联想认为每一个走在路上的人,都是我们的同路人,只有让每一个同路人都不被丢下,他们就会像一颗颗被散播在各个角落的种子,有一天,终究会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作者:小艳子,编辑:影子,运营:yun⚪
2022年9月2日
其他

“或许有一天,奇迹会发生”

7月,我们在广东清远见到了庞贝病患者郑宇宁和她的父母。庞贝病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很低,4万个人中之有1个庞贝病患者。目前我国已发现200余例庞贝病患者,郑宇宁是广东省确诊的第一例。从19岁开始,郑宇宁就住进医院ICU,至今已有13年。她无法离开呼吸机,依靠喉管处的切口与吸管呼吸,由于肌肉乏力,只能长期躺在病床上,13年间,她基本就在医院度过了。它也是为数不多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的疾病,但药物也极其昂贵,打一针就要花上十万,每个月的药费达到近二十万。对于普通家庭来言,极难承受。郑宇宁的父亲郑洋每次一筹到钱,就立刻为女儿订药,钱没了,药也跟着停,女儿的状态便也跟着糟糕下去。十多年来,郑洋都想着,明天会更好,反正命还在,但是这个明天是哪一天,他不知道。他要想办法为女儿找药。以下是郑洋的自述: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我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崛起:一个属于普通人的时代”|三宅一生逝世

他曾经说,“我一直感兴趣的,是为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做衣服。”三宅褶皱就是如此,它体积小而轻盈,优雅却不娇气,适合各种身材,可以被随意清洗、折叠,对于经常旅行的现代女性来说再适合不过了。
2022年8月9日
其他

“陪伴父母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故事里,父母家人,是绕不开的主角。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曾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命运。”独立的需求,会与父母的情感链接形成一些基本冲突。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不希望父母过度插手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父母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手,以及放手的程度。因此,为了避免冲突,大部分人会选择搬出父母的家庭,通过独居完成独立。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最普通的一把伞,为何却最受欢迎?

近来很多城市都在下雨,南方的雨淅淅沥沥,绵延不止;北方的雨更具气势,风骤雨疏,凉意蔓延。没有规律的雨下得人心烦意乱,更让人苦恼的是,“带雨伞时不下雨,下雨时你却恰好没带伞”。迫于无奈,不少人只能在附近的便利店入手一把,尽管家里已经有一堆闲置;或者是到处找一把“共享雨伞”,但很多时候基本已经被借光了。这种情况在日本更为常见。日本的雨量丰沛,一年三分之一的日子都在降雨,所以雨伞在日本的销量非常大。这个月初,日本专业气象服务公司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常坐的那趟公交线有什么让你难忘的经历吗? | Lens夜话

你是否也喜欢坐公交车?比起地铁的封闭空间,公交车拥有开阔的视野,就像一座城市的动脉,通过它,我们和这座城市有了最直观的接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交车也像一座城市的名片。如果想要深入了解一座城市,搭上一辆公交车,近距离观察车上的当地居民,留意路过的街边景象,感受这座城市的气息。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来说,除了通勤,随便搭上一辆很少乘坐的公交车,跟它去陌生的角落,说不定能发现这座城市的意外之美,那天的风景也成了独一无二的记忆。比如夏天一到,坐公交就格外适合。北京111路公交车是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从东二环的崇文门开往西三环的白石桥东,途经故宫博物馆和北海公园,沿途站点都是内环古建筑。更重要的是,不管什么时候上车一定有你的座位,选一个靠窗的位置,把窗子打开,掠过一个个沿途的风景,让温暖的季风灌进来。花两三块钱,就可以度过一整个悠闲惬意的下午。结束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赶上一辆没有人的末班车,也会冲走一天的焦虑。一首《十点半的地铁》,用来描述夜间公交也再合适不过了。下班后,常坐的那趟公交线有发生什么让你难忘的故事吗?从家乡的公共汽车,到上学时期补课常坐的线路,再到工作,搬家...总有一条你常坐的熟悉的公交路线有许多故事发生,有许多话可以讲。你喜欢坐公交车的哪个位置?欢迎分享你的公交影像/故事。🚌⚪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默克尔正式卸任:德国第一位女性总理执政的16年

综合“今日俄罗斯”、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当地时间26日,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在默克尔政府卸任仪式上,向默克尔递交了任期结束通知,默克尔正式卸任担任了16年的总理职务。2021年10月26日,德国代总理安吉拉·默克尔从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坦因迈尔手中接过"出院证书",图源:路透社施泰因迈尔早前已请默克尔在下一任总理得到任命前,继续行使总理职责。施泰因迈尔也对默克尔表示了赞扬,称默克尔执政时期为“德国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欧洲没有“分手”也有默克尔的功劳。施泰因迈尔也表示,默克尔执政时期也面临了许多危机和挑战。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默克尔执政期间的决策,例如她的接收难民的决定和疫情期间的防疫政策,并没有被公众接受。今天这篇文章,将简单回顾默克尔的从政人生。2019年,默克尔参观柏林的一家中学时,学生们与默克尔自拍合影德国大选正在进行,总理默克尔在几年前就宣布不谋求竞选连任,她的时代即将结束。环顾当今西方世界,一位女性领袖能执政16年,本身就是个奇迹。将默克尔的点滴人生串起,便能发现这棵政坛常青树的些许奥秘。2019年,默克尔乘车前往詹姆斯·西蒙·加勒里美术馆(James-Simon-Galerie)的开幕活动物理学家1961年,7岁的默克尔就要上小学。母亲叮嘱她: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很多人可能会排斥她,她得小心翼翼。母亲的话,成为默克尔的护身符。冷战正当时,德国一分为二。她生在西德,刚出生几个月,就躺在手提筐里,被带到了苏联阵营的东德。父亲是一位颇具能量的基督教牧师,移民东德是为了信仰。默克尔的父母基督教在东德被当做精神鸦片和情报机构,受到压制。但牧师父亲相信,一定能找到立身之地。他创办了一所神学院,培养东德的牧师。母亲曾是西德一位教师,但作为牧师家属,她无法在东德教育系统当老师。失业后,她当起家庭主妇,教育默克尔以及她的弟弟、妹妹。童年时期的默克尔默克尔全家都成了有关部门重点调查对象。父母会告诉她如何与国家安全部门的人打交道。默克尔身体平衡性很差,上小学时对下楼梯还感到害怕。从小她就对打扮毫无兴趣,顶个蘑菇头发型。她的俄语、数学成绩非常优秀。多年之后,还有媒体讨论,默克尔跟普京对话,是说俄语还是德语?《纽约客》刊载的默克尔不同时期画像默克尔在集体生活里学会了隐藏与小心说话,也学会了跟体制打交道的方式:不去反对、不去拥护、守口如瓶。她曾回忆说:如果体制变得确实很糟糕,我会逃跑;但如果不是太糟糕,我就不会过着反抗体制的生活。她也叛逆过。默克尔(左)与朋友在新年派对,1972高中毕业晚会,东德下令必须要出某个节目。默克尔和同学们都非常生气,集体罢演。即便他们随后妥协,但演出的内容并没有遵循官方的要求,甚至朗诵某位资产阶级作家的诗歌,隐晦表达对东德的不满。有关部门怀疑牧师的女儿默克尔是主犯。但默克尔人缘好,同学们团结一致,没有指认她。默克尔和同学们,圈出来的是默克尔因为想弄明白原子弹与相对论,又不想重走父母被外界压抑的职业老路,她选择了莱比锡大学的物理系。硕士毕业后,她想在另外一所大学任职。面试现场,对方对底细了如指掌的政治审查引起她的反感,她随后就到东德科学院的物理化学研究所(简称物化所)从事科研工作,并于1986年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期间,她收获了一场婚姻,虽然她离婚后又再婚,膝下无子女,但第一任丈夫的姓氏默克尔,便被这个女博士继承了。默克尔曾写过一篇名为《密介质中的双分子基本反应对反应速率的空间联合反应》的论文,她会从粒子与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提出问题、对照实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默克尔担任环保部部长时期一分为二的德国,就是试验场。在物化所期间,因为西德亲戚结婚,她便来到了一墙之隔的西部。那时候,很多东德人都翻过柏林墙,逃到西德。默克尔看到因贫穷而被嘲笑的东德人、贫富差距造成的西德流浪汉、20多年的柏林墙造成的巨大差异。科学思维提供了一个视角去观察现实政治。而西德之旅后,默克尔的政治热情被点燃,她阅读大量的政治类图书与报刊。在物化所工作12年之久的默克尔,一个故意伪装的政治绝缘体,等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小姑娘1989年11月9日晚,柏林墙被推倒。在这个历史时刻,默克尔表现得很乏味。她做了个桑拿,喝了点酒,跨过西德后又折返回家,因为明天得上班。但接下来几个月,她比那些上街游行庆祝的东德人,更快抓住了机会。默克尔参观一家儿童福利院她辞去工作,加入了东德的民主觉醒党。朋友都震惊于这个女博士毫无征兆的决定。她起先就在党部安装电脑,进进出出,没人注意到她。选举忙碌,无法接待重要贵客的党主席看到身边工作的默克尔,就任命她为党的新闻发言人。这是一次稀里糊涂的任命。默克尔表现出了跟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语气平缓,不煽动情绪,重点突出,理性克制。接着,她被举荐为东德政府的新闻发言人。民主觉醒党并入到一个名为基民盟的政党后,默克尔就成了基民盟成员。东德基民盟与西德基民盟后来又合并为统一的基民盟。任职德国妇女与青少年部部长期间的默克尔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基民盟主席科尔在大选中获胜,成为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了选举,进入议会。默克尔通过中间人主动认识了科尔,在之前,科尔只是礼貌地跟她打招呼,而当她获得议员席位后,她与科尔有了一次长谈的机会。这次谈话改变了默克尔的命运,涉足政治一年多的默克尔,随后做了四年德国妇女与青少年部部长,接着做了五年环保部部长。1991年,默克尔和科尔默克尔快速崛起,既离不开个人奋斗,又有好运气。女人、东德出身、物理学家这三种身份,推动了她的崛起。在总理科尔看来,女人当部长,能体现施政风格的多元性;东德出身,可以平衡政府内部东西德的力量;物理学家,是严谨与政治小白的代名词,可以培植成心腹。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媒体和政客把总理科尔叫做“政治养父”,而默克尔就是“科尔的小姑娘”。1991年,默克尔进入德国内阁仕途遇贵人。东德最后一任总理给她提供了新闻发言人的职位,东德的秘书长帮助她得到议会的席位。但这两位男性政治家,一个跟东德秘密警察有合作,一个跟军火商沆瀣一气,最终葬送前途。默克尔借此在基民盟党内升职。这就是默克尔的权力之路,凭优秀表现获取提拔,但又耐心等待,当对手甚至是贵人们犯错时,没有政治污点的她,便迅速抓住权力的空缺,实现跃迁。科尔与默克尔总理科尔,默克尔最大的恩人,很快就成了垫脚石。1998年德国大选,基民盟失败,科尔结束了对德国长达16年的统治,基民盟成为在野党。血雨腥风来临。党内大佬朔伊布勒拉来默克尔当盟友,逼着科尔辞去党主席的职务。朔伊布勒找到默克尔,是因为他知道默克尔也想甩掉“科尔小姑娘”的标签,另外,他还天真地认为,默克尔没有野心,构不成威胁。科尔下台后,朔伊布勒成了党主席,默克尔成了党内的二把手。2000年默克尔在基民盟标志前发表演讲接着,基民盟又爆出政治献金丑闻。科尔、朔伊布勒都受到牵连。但科尔毕竟德高望重,没有人敢批评他。默克尔找到媒体,公开发表了一篇引发舆论声浪的文章。她写道,党必须要跟科尔决裂,才能获得重生,我们要对党负责,而不是对科尔负责。她后来说,这篇文章只是为党的前途着想。默克尔写这篇文章,并没有得到朔伊布勒的许可。但科尔认为这背后一定是朔伊布勒捣鬼,于是针锋相对,曝光了朔伊布勒的黑材料。科尔跌入谷底,朔伊布勒辞去党主席职务,两败俱伤,而默克尔成为基民盟历史上的首位女性党主席。外界说,默克尔这招是往科尔背后插一刀,还转动了一下。科尔后来说,他是把一条蛇放在手臂上,支持默克尔是一生中最大的错误。默克尔创造了历史,成为基民盟第一位女性主席但默克尔的这篇文章,塑造了基民盟敢于自爆家丑,痛改前非的良好现象,也让外界首次熟知了默克尔。大选失败,基民盟沦为在野党,而政治献金丑闻,更是让民众对其失望。党主席默克尔开始重新擦亮基民盟的招牌。这一切,也是为竞选总理的最高目标铺路。2002年德国大选时,默克尔发现自己即将失去党内支持。她跑到竞争对手的家里,与对方共进早餐后,宣布自己主动退出竞选。这是一个以退为进的选择。如果默克尔不放弃总理竞选资格,基民盟却不支持她,她毫无胜算,在党内也将失去支持,只能辞职告别政坛。接着,默克尔通过改革以及高超的关系处理,在党内获得了威望。2005年默克尔在纽伦堡进行竞选演讲2003年,有人问她:如果没有默克尔,基民盟将缺失什么。默克尔只回答了一个字:我。她消除了党内的不信任,成为基民盟名副其实的一号人物。母亲2005年默克尔正式成为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总理。刚掌权时,她说,德国政府的最高职位给了一位女性,有谁能想到呢?谁又能想到,她在总理之位能连续坐16年呢?她刚主政时,德国经济一团糟。而这16年里,德国失业率从超过11%降到5%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40%,去年,德国的GDP全球第四。2005年—2020年德国GDP变化图源:世界银行她在竞选时,对前任总理的下调个人所得税、削减企业医保缴费,减少失业金以促进就业等改革措施进行讨伐。但她在位时,则是延续了前任总理的主要经济政策。国富民安,德国人便称她为“德国母亲”。“十分感谢,默克尔女士”,在一次集会中,德国巴登-符滕堡州的民众给默克尔的讯息默克尔的执政风格,是沉稳、务实,应时而动,有时候是180度的大转弯。她扛着右派自由主义的旗帜入主总理府,但后期又有左的政策:比如通过最低工资法,同时扩大社会福利。在她还是环保部部长时,一直是核电的倡导者。日本福岛地震核泄漏之后,默克尔采取行动,淘汰核电。对于其立场的变化,有人认为她是遵从了当时的民意。在一次德国的嘉年华狂欢节中,有人将默克尔做成黑寡妇的形象,踩在其他政治人物的骨头上她职业生涯中最受争议的事件是难民危机。2015年,默克尔在参加一档节目时,对一位可能要被驱逐出境的巴勒斯坦难民少女说:“政治很残酷,如果难民涌入德国,我们应付不过来。”但2个月后,叙利亚3岁难民的照片引爆舆论后,默克尔就决定接受中东难民。默克尔在《德国好生活》节目中安慰少女难民的融合问题以及随后出现的恐怖袭击,让默克尔支持率暴跌。随后,她又收紧政策,关闭了重要的难民输入通道,入境难民数量开始减少。至今,骂她愚蠢者有之,赞赏她高尚者有之。但德国难民危机高峰已过,德国经受住了考验。默克尔当选2015年《时代》周刊年度人物欧债危机发生初期,默克尔最开始反对援助希腊。但随后又同意援助,前提是希腊必须精简财政,否则一分钱都拿不到,国内人批评她拿钱养那些好吃懒做专吃福利的希腊闲人,而希腊人得过上勒紧裤腰带的日子,所以也对默克尔有怨恨。默克尔需要在物理学家的理性思维、德国的利益、外部世界需求、民意这四者中,随机应变,找到平衡点。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英国脱欧、难民潮、难缠的特朗普、新冠肺炎等等,任何一件处理不好,默克尔的名声都会跟着欧盟一起瓦解。默克尔在白宫与拜登会面主政16年,默克尔成为欧洲的稳定器,对她的赞美声远盖过了批评声。在处理欧洲危机之后,“德国母亲”默克尔便升级为“欧洲祖母”。在特朗普任期内,默克尔又升级为西方世界的领头人。2018年七国集团峰会在外交上,默克尔的风格依旧是理性务实,不搞对抗,提倡对话与合作。新华社在最近发表的文章《默克尔给德国政坛留下了什么》中如此评价默克尔:致力于推动德国和欧洲对华友好交往和务实合作。执政期间她12次访华,在上海体验磁悬浮列车,在成都学做宫保鸡丁,与中国大妈拉家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她执政期间,德中贸易额显著增长,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欧盟国家,两国在文化、科技、教育和产业等各方面都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如今,默克尔的时代就要谢幕。没有了默克尔的德国与欧洲,一切都在被畅想与讨论。参考资料:1.
2021年10月27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直播预告:一起去看定格动画制作

们将在视频号<u>@WeLens</u>
2021年9月11日
其他

10件你可以做的,也可能正在做的小事

你真的需要这么多衣服吗?全球每年有超过1500亿件服装被抛弃,这些衣物足够地球上每人换20件新衣。不如用DIY代替新衣服吧!只要少买1件不必要的衣服,每年每个人就可以减少6.4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2021年8月25日
其他

这位法国人带着小王子,在太空看了16次日出日落,还参与了奥运会

Perret为影片配上生动的爵士乐,交织着年轻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迷惘与坚持。制作者称之为Thomas的“内心之旅”。就像影片一开始导演的念白,他认为Thomas的故事是关于“梦想的力量可以令人成长”。
2021年8月9日
其他

她是普通工薪阶层,没有教练,没有团队,一个人赢得了奥运金牌

尽管家人对自行车运动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但Anna表示,他们最终只希望她能快乐,即使这意味着要不断地面临着困难。Anna的同事和学生也知道她在赛场上的成就,每当他们知道她有比赛时,都会祝她好运。
2021年8月3日
其他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收视率如何?

Emotion(情同与共)。此前东京奥组委曾解释到主题的含义,正因为本届奥运会在疫情中召开,所以希望借助体育的力量让希望的种子在此萌发,并希望奥运会可以将积极前行的动力带给每一个人。
2021年7月26日
其他

在慢直播里,抓住分分秒秒的无聊与真实

卑尔根铁路是挪威南部一条重要的铁路线路,挪威电视台也为它拍摄了大量的历史影像素材,一位同事提议:不如就把卑尔根铁路的全程拍下来吧,把这段旅程当作框架,在其中插入影像资料,完整展示铁路100年的历史。
2021年7月17日
其他

“生活回报你的方式,常常都出人意料”

“连载漫画是一种很独特的娱乐方式,它陪你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比起其他任何事,我宁愿坐下来画好笑的漫画。”对他来说画漫画不仅是表达自己的方式,而是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2021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