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特刊 | 他青年时期也曾吃荤、喝酒、甚至谤佛,又是如何走上学佛之路,并成为一代祖师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纵观佛教中有成就的祖师大德,很多都是从青年开始成就。
佛陀十九岁出家,经过三年无想定三年非想非非想定六年苦行,三十一岁菩提树下悟道;
罗睺罗十五岁出家,不毁禁戒,诵读不懈;
善财童子遍游一百余城,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
玄奘大师二十三岁通读藏经;
鸠摩罗什大师二十岁誓弘方等……
而今天要说的这位祖师大德,更是极具传奇色彩,青年时期更是开荤酒,谤佛;
那么,他又是如何成为佛教的一代祖师的呢?
他俗姓钟,名际明。
又名声,字振之。
父名之凤,字岐仲。
母金氏,名大莲。
父母是信佛人士,
因为一直无子,
持白衣大悲咒十年,
(可见古人之诚心)
梦观音大士送子而生。
这一年,
为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己亥年,
他出生了,
此时他的父母皆年四十。
因为出生在佛教家庭,
他七岁就开始茹素。
(茹(ru)素,即不沾油荤,严格吃素)
因持斋甚严肃,
梦感观音大士相召劝勉。
(可见如法修行,感应真实不虚)
十二岁那年,
他也跟其他人一样,
就外傅,闻圣学。
(古代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
(闻圣学是指学习宋明理学,一种新儒学)
因受宋明理学影响,
所以他也以儒家千古道脉为己任,
嚣嚣自得,
深究居敬慎独之功,
致知格物之要。
(其实联想我们,从小到大不也受应试教育影响)
因为长时期学习宋明理学,
他不免亦染程朱辟佛之偏见,
所以开荤酒,
作文数十篇辟佛文章,
当时可谓神气张扬,
自鸣得意。
(可见外部环境对一个初学者、青少年的重要性,不然连祖师大德也不免受染)
十七岁那年,
因为善根深厚,
他有幸读到,
莲宗八祖莲池大师,
《自知录》与《竹窗随笔》。
(《自知录》,我们平时说何为善恶功过,里面就讲的很详细,可以作为参照)
(《竹窗随笔》,即莲池大师随感所笔之短文四百余篇,详辨禅、教、净之正知见,乃至对佛儒间的诤论也有一番精辟论述)
顿觉昔非,
尽焚辟佛之论著。
从此不受人惑,
下苦功夫,
独力追寻儒释心传。
经过三年,
也就是二十岁那年,
他在《论语》十二章,
“颜渊问仁章”中,
孔子回答颜渊说: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他窃疑“天下归仁”之语,
苦参力究,
不能下笔,
废寝忘食三昼夜,
大悟孔颜心学。
(可见祖师大德苦参力究之精神)
后来他与学生谈及此事时,
明示儒释入门功夫相同,
只是佛门境界愈加深玄微妙。
所以特别赞叹,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居士,
认为他是历境炼得之悟境,
自己当时是藉文字解发之悟境。
为策发学生,
著有《论语点睛》、
《中庸直指》、
《大学直指》、
《孟子择乳》
及《周易禅解》。
目的是为迷失孔孟心法的儒生
“开出世光明(点睛),
谈不二心源(直指),
饮其醇而存其水(择乳)也”
(《四书解序》)。
“吾所由解《易》者,
无他,以禅入儒,
务诱儒以知禅耳”
(《周易禅解序》)。
(可见儒、释、道本有许多相通融汇之处)
同年冬天,
十一月初五日,
他的父亲去世了,
享年五十九。
因为丧父之哀,
他闻《地藏经》中,
地藏大士昔因,
明了菩提从孝道开始。
为报父母劬劳深恩,
发出世心,
效“大觉释迦尊,历劫报亲恩”,
而决心离俗,
一心念佛,
尽焚科举应试之窗稿二千余篇。
(可见一个人真正学佛都是先体会到人生的无常)
二十三岁那年,
他听大佛顶经,
谓“世界在空,空生大觉”。
遂疑何故有此大觉,
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
但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
因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大佛顶经即《楞严经》)
七月三十日,
撰四十八愿愿文。
时名大朗优婆塞。
后来,大师自己说道:
“七岁断肉,未知出世正因。
十二学儒,乃造谤法重业。
赖善根未绝,每潜转默移。
一触念于自知之序,
次旋意于寂感之谭。
礼药师妙典,知佛与神殊。
闻地藏昔因,知道从孝积。
既怀丧父之哀,复切延慈之想。
书慈悲忏法,矢志尸罗,
听大佛顶经,决思离俗。”
(可见《楞严经》的重要性)
二十四岁那年,
梦礼憨山大师,
哭恨缘悭,相见太晚。
师云:
“此是苦果,应知苦因。”
语未竟,
遽请曰:
“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
师云:
“且喜居士有向上志,
虽然不能如黄檗临济,
但可如岩头德山。”
心又未足。
拟再问,触声而醒。
因思古人安有高下,
梦想妄分别耳。
一月中,三梦憨师。
(憨山大师与他同个年代的,只能用不可思议、善根深厚形容)
(按年龄,他24岁,憨山大师应77岁)
憨山大师此时远在广东曹溪,
(而他此时应在江苏吴县)
古代交通不便,
所以他不能远去拜师。
于是他便找到,
憨山大师的门人,
雪岭峻师,
由他剃度,
命名智旭。
将出家,先发三愿,
一、未证无生法忍,不收徒众。
二、不登高座。
三、宁冻饿死,不诵经礼忏及化缘,以资身口。
又发三拌:
拌得饿死,
拌得冻死,
拌与人欺死。
(可见其求法的决心)
将出家,与叔言别诗云:
“世变不可测,
此心千古然,
无限他山意,
丁宁不在言。”
出家时,母舅谓曰:
“法师世谛流布,
吾甥决不屑为,
将必为善知识乎。”
大师曰:
“佛且不为,况其他也。”
舅曰:
“既尔,何用出家?”
大师曰:
“只要复我本来面目。”
舅乃叹善。
(为何出家,只为复我本来面目,大赞)
初出家时,
剃度师令作务三年,
其时急要工夫成片,
不曾依训。
后来他开始意识工夫成片,
仍需脚踏实地,
便开始作务,
乃至后来,
他声誉日隆时,
竟无处讨得务单。
(作务即是劳动作业,在禅宗的思想中,作务与坐禅,动静二相,无二无别。)
同年夏、秋作务云栖,
闻古德法师讲唯识论,
一听了了,疑与佛顶宗旨矛盾。
他便请问。
古德法师云:
“性相二宗,不许和会。”
甚怪之,佛法岂有二歧耶?
一日,他问古德法师: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且如中阴入胎,
念起受生,纵令速觉,
如何得脱?”
古德法师云:
“汝今入胎了也未?”
他微笑。
古德法师再一次云:
“入胎了也。”
他无语。
古德法师云:
“汝谓只今此身果从受胎时得来者耶?”
他流汗浃背,不能分晓。
(我们这个果报身,真是只是从受胎才得来的吗)
于是,他竟往径山坐禅。
并始受一食法。
二十五岁春,
他拜见幽溪尊者,
当时他正堕禅病,
但却未领片益,
所以拜师请教。
(可见修行不能闭门造车,要多请教善知识)
同年至夏,
他坐禅径山。
逼拶功极,身心世界忽皆消殒。
因知此身从无始来,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但是坚固妄想所现之影。
刹那刹那,念念不住,
的确非从父母生也。
从此性相二宗,
一齐透彻。
知其本无矛盾,
但是交光邪说大误人耳。
是时一切经论,
一切公案无不现前。
旋自觉悟,解发非为圣证,
故绝不语一人。
久之,
则胸次空空,
不复留一字脚矣。
(此是他开悟的经过,也对他后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同年秋天,
住静天台。
腊月初八日,
从天台蹑冰冒雪,
至杭州云栖寺。
恳切地拜,
古德法师为阿阇梨,
并向莲池和尚像前,
顶受四分戒本。
(阿阇梨即传授师,轨范师)
(可见修行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受戒,戒是根本)
(此处为何礼拜莲池大师像,受戒需要传戒大和尚及阿阇梨等众,而此时莲池大师刚好已往生近十年,加上古代交通不便,无传戒大和尚,只能礼拜莲池大师像;以上只是个人见解)
那么,他是谁?
他就是莲宗九祖,
蕅益智旭大师。
纵观祖师一生含辛茹苦,
护持圣教,
为报四重恩,
树立禅、教、律、密、净之正法,
匡正儒家宋明理学之弊端,
救世之慈心、宏愿、深忍、大行,
令见闻者无不兴起。
其般若文字
悉从彻底悲愿
之圆解心中流出。
大师尊重戒律,
欲复佛世芳规,
又以天台教观匡救禅宗之弊,
尤志求五比丘如法住世,
令正法重兴。
后知此不可得,
遂一意求生西方,
冀乘本愿轮,
仗诸佛力,
而来兴拔。
至于随时著述,
竭力讲演,
皆聊于有缘下圆顿种而已。
因篇幅时间有限
暂且编辑到此处
后面有机缘再续
参考资料:
《蕅益大师年谱》-弘一大师撰写
《浙江佛教》2000第1期-蕅益大师传记
备注:
文中括号内红色字体仅供参考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图 / 来源网络
排版 / 趣学佛
备注:
1、微信文章一经发出,只能修改5个文字,所以,最终更圆满的版本,请关注公众号下方闻、思、修各个板块。
2、末学毕竟才疏学浅,人生阅历及实修境界有限,文中如果有哪些不对、或者不如法的地方,还请各位大德及善信不忘赐教,多多指正,末学会如理采纳,以使得文章更加圆满。
3、欢迎添加末学微信:dunzhi2016,一起交流学修。
长按二维码关注、置顶
每天早六点,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