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学知识】中国文化心理结构

2017-03-05 方略书院



编辑:方略书院(flsy2017)

中国的关系本位和团体主义的文化心理结构长达三千年而未动摇。假如我们将一个文化的结构划分为如下四个层次:第一,政治及意识形态,即政治体制及官方意识形态;第二,法律及社会制度,即一切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比如风俗习惯;第三,经济与现实结构,即阶层划分、经济形态、宗教形态、生活方式等;第四,文化心理结构,即数千年积淀形成的深层无意识机制。

在上述四个层次中,并未预设越是下层的成分就越重要,但是大体上可以认为:越是下层的内容,稳定性越强;越是上层的内容,可变性越大。特别是最下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作为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深层无意识,最不容易因为朝代更替、经济变迁、政治及意识形态变化而改变。前面所讲的此岸取向、关系本位和团体主义的文化心理结构,可以说是从西周以来长达三千多年而未动摇。这种文化心理结构是导致中国文化形成尊德重礼这一大传统的根本原因。

所谓此岸取向是相对于彼岸取向而言的。那就是过去三千多年来,中国人基本上一直生活在“一个世界”(借用李泽厚语)中,即以天地、六合为范围的此岸世界。即使是鬼神,也与人共存于这一世界。这与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迥然不同,后者相信四大皆空、生死轮回、此世虚幻;也与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及伊斯兰教不同,后者皆相信此岸为上帝所造之幻影,死后灵魂及上帝之城才永恒真实;亦与希腊哲学及西方文化的世界观不同,后者相信感官世界变动不居、虚无飘渺,真正的实在超然独立于此岸之外。

中国文化的此岸取向,导致人们并不以死后世界为最高归宿,不以现实世界为摆脱目标,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成了“天人合一”。 用西方或印度文化的标准严格来衡量的话,亦可以说中国文化无“彼岸”。这是因为中国人的“彼岸”,严格说来并不外在于此岸,而即在此岸之中。

与此相应地,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关系就不是人与彼岸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差序格局”特征。即每个人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构筑的关系网,代表个人生活世界的基础内容,这便是所谓的关系本位。关系本位,是以人情和面子为内在机制,重私德、轻公德,重情理、轻制度。关系本位代表中国人需要在相互关系中找到人生的安全感。

在所有的私人关系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的关系,这个共同体可指家庭,也可指单位、圈子、团体、地区、民族、国家等,所以形成以关系为基础构成的“团体主义”,既可以表现为小团体主义、帮派主义、山头主义、地方主义,也可以表现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或种族主义。


往期阅读:

【国学知识】一源三流:国学的基本结构

【国学知识】中国文化传统源流

【国学知识】“孔门十哲”指的是哪十位贤哲?

【国学知识】二十四节气诗词,你知道多少

【国学知识】春节的由来

【国学知识】“中国”一词的由来

转发是最大的鼓励!谢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