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略观察:为什么说价值观是个“总开关”?

方略书院 方略书院 2020-09-15

为什么说价值观是个“总开关”?

| 方略

习近平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第一次创造性地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称为“总开关”,指出:“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这一定位,阐明了价值观在观念体系中的突出地位作用。


人是观念的动物。只有观念的进步,才有人和社会的进步。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美国保守主义思想家理查德•威福在《观念带来后果》中告诫人们,千万不要轻视观念的力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种行为的偏差,首先是思想上的偏差;各种思想上的偏差,首先是从价值取向偏移、价值观迷失开始的。不从根子上解决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很难确立起来。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价值的学说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完整意义上的哲学都不单纯是“关于真理的学说”,同时也必然是关于价值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世界观,也是总结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既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又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真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人作为主体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客体进行改造,让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满足自己的需要,由此构成人与世界之间的价值关系。价值论就是关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哲学理论。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价值观中的矛盾错综复杂,其中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与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它规定特定的价值观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价值都有其客观的基础和源泉,都具有客观性。价值虽然不由人的需要来决定,但离开人的需要和如何满足这种需要,就不可能有价值判断。人类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以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享用价值为目的的活动;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价值关系;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价值为源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论者。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利益观点,并且尊重和关注人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支持和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手段获取正当利益,同时也反对以不正当方式捞取好处和谋取私利。


恩格斯也曾说过:“如果涉及利益,几何定律也要被修改。”“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人类经过50万年的进化,至今仍难以摆脱动物的本性。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表明,追求自身利益的欲望永远难以满足,人的思想与行为总是与人的利益诉求分不开的。


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在世界上的一切进步活动除了追求真理外,还要通过掌握真理去创造价值,从而实现人类自己及其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检验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马克思看来,“内在尺度”、“美的规律”,即客观真理是评判事物的价值尺度。


马克思主义学说,从本质上说,就是关于价值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就是为人们追求价值和创造价值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科学理论。


02

价值观影响和制约着世界观人生观

人的思想的核心,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们作为“总开关”,指导支配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世界观,通常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态度和看法;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态度和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态度和看法。


世界观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人生观面对的是整个人生领域,价值观则指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通过观察其对具体事件的态度和行动来判断。这就有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问题。因此,价值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现实体现。世界观、人生观支配和指导价值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和人生观,甚至可以动摇、破坏、扭曲世界观和人生观。


价值观提供关于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的判断标准,是人做出选择取舍的伦理依据。说到底,价值观是关于是非曲直的观念,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选择是否取舍的标准。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机制,为人们的思想、行动提供价值坐标,指明目标方向,从而校正思想偏差,规范行为方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决定行为方式。物质利益是人们的根本利益,对人的价值观影响和冲击最大的应该说是物质利益。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对物质利益的过分看重,必然导致价值取向偏移和价值追求错位,也势必带来思想道德的滑坡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有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主要有“六重六轻”:重经济价值轻政治、文化价值;重物质利益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轻无私奉献;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重生活享受(消费)轻艰苦奋斗;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焦点集中在“三重三轻”:重个人轻集体,重物质轻精神,重实惠轻荣誉。


2015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在《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一文中,对目前中国人价值观状况作了这样描述:


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产品给世界就可以的,它更需要在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上,拥有影响这个世界的力量。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怎样锻造文化软实力,确立自己的“国家哲学”?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辉煌成就与成堆问题共存、社会进步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和谐与精神失衡同在,我们需要确立怎样的价值航向,让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这是一个纠结的处境。这个时代,既有郭明义的浓浓爱心,也有炫富女的空空灵魂;既有支教毕业生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也有“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错乱。


价值观建设树立的是理想信念,界定的是良莠是非,关涉的是世道人心。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冲突与对撞、融合与再造中,中国人如何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党在改造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不少举措,但并没有阻挡住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糜之风、潜规则和特权现象的滋长蔓延。


价值观的扭曲说白了就是人心的扭曲,人心一旦扭曲,什么样的坏事都干得出来。大量事实表明,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发生,首先是从信仰缺失、价值迷失开始的。不从根子上解决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人的精神问题、社会道德问题等恐怕难以有效解决。


03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涵

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天地万物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都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总是把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文化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紧密联系起来;总是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总是把核心价值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紧密联系起来。反复强调,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因为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价值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是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这种结构关联,决定了价值观建设必须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价值观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特色和一个民族的特性。核心价值观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走向强盛的硬支撑。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场域。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体系的核心,也是一个文化体系能够产生吸引力的磁源。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软实力之争,归根到底是价值观之争。


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则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十年企业靠能人,百年企业靠文化”。北京同仁堂是中华老字号企业,有349年历史。同仁堂不仅把“仁”字刻在牌匾上,也把仁义刻在人心里。同仁堂的经营理念是:“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300多年来,只要利不要义的企业,一个个都倒下了,而同仁堂却300多年不倒,其中的道理就是一直坚守“仁者爱人、以人为本、以义为先、义利共生”的价值观。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而犹太人富过300年,靠的主要是犹太人特有的金钱观和财富观。犹太人对金钱有一套明确的态度,他们对财富的文化传承,靠的是《塔木德》。象征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洛克菲勒家庭,就是犹太人活学活用《塔木德》的典范。


文化是价值的载体,价值是文化的内核。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从根本上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走向,对人们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价值取向具有支配和驱动作用。在文化系统中,其内在价值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人思想道德有着深层影响。文化价值的衰落,是人心浮躁、信仰缺失、思想迷惘、精神颓废的标示。文化领域之所以乱象丛生、鱼龙混杂,价值迷失是其主因。


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题为《价值迷失阻碍道德崛起》的文章,指出:“文化领域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具体表现为奢靡化、物质化、去智化、粗鄙化、虚无化、空心化、娱乐化、泡沫化。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比物质浪费更可怕的精神疾患,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


价值迷失严重消解着中国五千年文明传统中所形成的伦理共识,道德的失守反过来又严重动摇人们的社会判断和文化操守。文化与道德,面临关乎民族命运和未来的博弈。


如今,不少文化产品疏离了对善良、正直、诚信、友爱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多的书籍偏离了本该有的价值取向,那些所谓的竞争谋略、生存智慧、做人心机之类的图书,成了热捧的“励志书”和“畅销书”;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除了吸引眼球、增加感官刺激、提高收视率和票房收入,看不出还有比这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代诗人杜枚在《泊秦淮》中的哀叹,似乎言犹在耳。“而今举国皆沉醉,何处千秋翰墨林?”陈寅恪先生对民族文化的悲叹虽是那么遥远,却似乎又近在眼前!


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国思想界的混乱,就是危机到来之前的一种情绪躁动。当今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都面临异常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心态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错综复杂。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革,首先是观念的变革。价值观是所有观念中最具能动作用的观念。离开价值观的变革,其它变革都将无从谈起。


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必须始终抓好的国家战略。随后,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理论文章,定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发表长篇评论员文章:《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指出:“价值观的力量,比生存的需要更崇高,比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博大,它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就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


价值观的关键在于建设。建设的关键是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标准。价值观的生命在于实践。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不仅需要持续用力,也需要全民努力,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给力。

下期预告:中国需要一场价值革命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


往期荐读:点击下方标题阅

⊙方略观察:重视加强对日本的研究

⊙方略观察:珍珠港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

⊙方略观察: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因后果

⊙方略观察: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的来龙去脉

⊙“中国居世界第一”,一语惊醒梦中人!

⊙方略点评:铁肩担道义,实诚为国家

方略即远见,远见赢天下!

点击二维码扫描关注我们

视角|瞭望|军旅|论道|时评

投稿/合作邮箱50314644@qq.com

如果觉得不错就请转发出去吧!

⊙声明: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原作者联系删除!

⊙投稿:本公众号接受相应栏目投稿,原创打赏归原作者所有!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