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GGV对话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与美团合并是唯一理智的选择

2018-03-06 秘丛丛 36氪

点击关注36氪,置顶公众号

专业的行业新闻及深度报道,不容错过

━━━━━━



关于GGV996这档节目


"GGV996"是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Hans Tung)和投资分析师张睿(Zara Zhang)采访中美创投领袖的英文博客,与SupChina合作出品。本节目每两周更新一集,在各大播客平台均可收听,海外用户可在iTunes、Overcast、SoundCloud等APP里搜索"996",国内用户可在36氪APP音频频道关注收听《GGV996》。


GGV纪源资本是一家专注于中美两地早中期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作为硅谷最早投资中国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之一 , GGV投资过包括阿里巴巴、滴滴出行、去哪儿、YY、Airbnb、Square、Wish、小红书等两百余家公司。如想了解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GVCapital)或登陆官网www.ggvc.com。




文 | 秘丛丛        


创业公司如何与BAT相处?BAT提供的资源有那么重要吗?

曾几次获腾讯投资的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给出了他的答案。他在做客“GGV996”播客节目,对话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投资分析师张睿时,还谈了谈大众点评的前世今生,以及与美国点评网站Yelp相比的独特之处究竟在哪?

大众点评的创立

早在 2003 年,张涛就开始在线上点评领域创业,成立了大众点评。这是一家为消费者提供本地服务商家、消费评价和团购等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

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这类业务,甚至在美国也是起步阶段。那么他为何决定做线上餐厅点评?而且是在中国做? 

面对这些问题,张涛坦诚,在美国念完MBA回国后,就计划创业,可具体领域还没确定。那时原本想把美国的一些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但后来却发现,美国模式几乎覆盖中国市场的各个领域,比如搜索网站、购物网站等,能发挥的空间所剩无几,只好另谋出路。

之所以会选择做餐饮点评,张涛表示,这与自己及家庭有关。他爱好美食,父母也都做得一手好菜。并且,他看好互联网的发展前景,随即便想到可以做一个能点评线上餐厅的网站。“我想到就去做了,先做出来再观望它以后的走向。”

事实上,创办大众点评前,张涛已扎根美国工作生活10年之久,所以当他准备回中国干番事业,面前尽是重重挑战。其中,最大挑战,莫过于了解并适应中国的市场状况。“当时在中国从事互联网相关职业的人,都被认为是骗子”,他说道。

让在中国创业变得难上加难的是,张涛的朋友圈多数在美国,这意味着招揽朋友加入自己的初创团队很难行得通,得新招人马,这就需要更多时间磨合才能使团队达到巅峰状态。

襁褓中的大众点评起初融资并没那么顺畅。2004年-2005年间,张涛准备为公司融资,奈何彼时中国VC很少且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当时阅读网络评论的用户大部分来自于北京、上海和杭州,很多投资者们不确定未来大众点评的市场会有多大。

直到2006年,大众点评才获得首轮投资,来自红杉资本的100万美元。之后融资步伐开始加快,2007年,大众点评获得谷歌400万美元投资。然后,自2011年起,公司几乎每年有1笔上亿美元融资,身后也尽是些响亮的名字——腾讯、万达、复星、淡马锡。

在业务方面,大众点评已从最初聚集吃喝玩乐资讯,培养用户点评,到2009年布局团购市场。

只是团购这一步走得有些慢,在大众点评涉足前,24券、拉手、美团等竞品早先行半年以上。再加上当时大众点评主要受众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开展团购业务显得有些难度。

对此,张涛表示,当时的中国市场并没有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竞争者比较少。这样大众点评就有充足的时间,打造稳定的用户基础和用户粘性高的社区,将团购业务从一线城市渗透到二线城市。

尽管推广的过程中,每座城市需2-3年才能建起成熟社区,还得投入更多时间完善网站,不过,在张涛看来,大众点评很幸运,至少当时无须太考虑资本流通问题,也没有卷入不必要的竞争,而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耕产品。

与美国点评网站 Yelp 的不同

大众点评常被称作是中国版的Yelp。实际上,和大众点评相比,它是后来者。Yelp成立于2004年,目前是美国最大的点评网站。

两者相同点在于,它们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用户点评基础上的,但彼此在应用界面和功能上仍存在差异。

那么,和Yelp相比,大众点评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针对这个问题,张涛表示,大众点评并不只是搬运“点评”,还开发了很多功能。比如向用户发放优惠券、提供快递服务、支持在平台上购买电影票等。“点评和社区是我们创业初始的特色,但之后我们开始挑选品牌商家入驻我们的价值链”,他说道,“这应该是我们和Yelp最大的不同。”

具体来说,张涛指出,Yelp只提供商家的一个总体评分,而大众点评则是多维度评分,用户可全面了解餐厅的食物和服务等细节方面的评级。虽说让用户写下更多的评论信息并非易事,但他认为,这对大众点评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并且能提升用户消费体验。

两者所处市场的差异性也导致了彼此的不同。从用户喜爱的功能中就能看出这一点,比如大众点评的推荐功能很受欢迎,这是因为中国的餐厅菜单一般都很长,如果有人推荐菜品就能更快作出决策。而在美国,这个功能就没那么重要。

从PC转型到“千团大战”,再到与美团合并

在移动互联网初显山露水的2010年,大众点评着手向移动互联网方向转型,结果还算顺利,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张涛回顾当时最大的挑战,就是打破PC时代固有的思维模式,创造出具有设计感的产品。“要把重点放在移动端的呈现上,抓住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的需求。”他说。

过渡期间,大众点评逐步从广告业务向团购业务方向发展。张涛表示,对当时的大众点评来说,这种转变是水到渠成的。经过多年的平台积累,它拥有的用户基础和商家信息促成开展团购业务。和Facebook及谷歌针对某个概念进行销售不同,团购并不需要一些销售技巧,团购销售并不难,它的销售形式更像地推。

2010年至2011年两年,当时中国市场上涌现出5000余家团购网站,平均每天就有10家新团购公司成立。团购市场已达到过饱和的状态,直接引爆了“千团大战”。大众点评也身处这场“战役”中,特别是在食物配送领域竞争异常激烈。

后续资本的进场成为这场“战役”的关键变量,2012年阿里巴巴投资美团,2014年腾讯投资大众点评,百度2014年成立百度外卖……围绕O2O行业的“烧钱”规模也越来越大。

2015年,大众点评和美团宣布合并。这两个团购领域的重量级选手选择合体,为团购市场“烧钱竞赛”的终止提供了可行方案。那么张涛又是何时意识到与美团的这场合并势在必行呢?

他表示,事实上,合并前双方已对此探讨过很多年。“如果同领域中有两个实力强劲的选手对垒,通常双方都很难获利,只有最后的垄断者能够轻松获益。”他说,“在无法彻底打败对方的情况下,合并是唯一理智的选择,就像滴滴和快滴的合并。”他还表示,双方合并的时机很正确。

谈及如何选择合并的时间点时,张涛表示,很大程度上,公司上市的意愿成了合并的催化剂。当时美团正在融资,大众点评也正计划融资上市,“这个催化剂让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发生了。”

创业公司与BAT的“博弈”

回顾大众点评及目前是独角兽的企业,背后不乏BAT作为靠背。这是否意味着很多初创公司必须站队BAT阵营才能生存呢?创业者应如何与BAT相处呢?

张涛以大众点评与各巨头打交道的经验为例,谈了些他的看法。

在他看来,在中国,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有着充裕资金。现在很多风险投资人会观察BAT们的投资动向,然后再决定跟进。很多人认为,BAT投资创业公司后,不仅能提供资金支持,也将带来可观的流量和资源。

但事实情况可能与理想相悖。张涛以腾讯投资大众点评为例,他原认为微信将极大促进其业务发展,但实际效果没有预想中那么大。“所以,要想在中国创业成功,流量并没有那么重要。”他补充说。

“BAT之所以决定投资,纯粹是因为它们有充足的资金,并愿意巨额投资那些有潜力的创业公司。”张涛还说,这和国外的融资思路不同,“即便是谷歌和Facebook也没有这样投资过,但腾讯和阿里通过借此建立起围绕自身的生态。”

对比阿里和腾讯的投资,张涛指出,阿里更倾向只提供大量资金,而近来腾讯还会为创业公司提供平等的流量机会。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像拼多多一样,充分发挥微信的流量优势。因此,创业公司不应只考虑流量这一个因素去选择投资方,不然到最后可能会受挫。

他还称,在中国如果创业项目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撑,最好寻求腾讯或阿里的投资,比如游戏、线下电商等既需要资本又需要增值战略的项目。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美团外卖居然在饭点崩溃,外卖巨头争流量的同时还在争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