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强烈反对大人对着孩子说“要乖要听话”

2017-05-12 再也不乖 妈妈好老师


先给大家看一篇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别以为孩子小时候很“乖”就一定是好事(亲身体会)


看完后也许你会问“你还是没有说明白为什么从小很乖很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反而更痛苦”啊!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接下去看下面这篇文章了。



                 “听话”和“乖”                     是家长、大人们给小孩硬扣的绅士帽

在中国长期的教育观念下,父母们总认为一个孩子如果“听话”“乖”就是个好孩子,反之就不是好孩子。每天,每个家庭里总有一个大人时不时地对着孩子说:


你今天去学校要乖哦,要听老师话哦! 

跟妈妈回家要乖哦,要听话哦!

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的时候,要乖哦,要听话哦!


有时候这样说了还不罢休,还要加上一句“你不听话的话我就没收你的玩具,我就不给你看电视,就会....”家长们、邻居们互相聊到自己的孩子时,也总是以“你家孩子真乖,我们家孩子要是有你们家孩子那么乖就好了”之类的话作为开场白和结束语。


长此以往,小孩子心里也就摸透了大人们的心思,孩子们会觉得:只有我表现得“乖”,只要我“听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同学才会高兴,才会喜欢我。然后顺便自己认为自己这样就是好孩子,好孩子是要懂事的。



家长们之所以希望孩子能够“听话”“乖”,主要是潜意识里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一辈子。那些听话和乖的孩子,总是会被家人、老师表扬,而那些顽皮、叛逆、反抗的孩子总是会被认为是坏孩子,会被惩罚、会失去被爱的权利。


大部分孩子不能接受被惩罚、不想要失去被爱的机会,所以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藏起来,并且假装做出那个“乖”的样子。因为这样大家都能喜欢自己了。


可是,我观察下来发现,和我一样从小乖乖听话、循规蹈矩长大起来的孩子,成年后却有更多的内心痛苦。而这些痛苦,往往又会被父母忽视,他们觉得我们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以后反而心理问题越多?


我一直在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来反思这个问题,希望找到一些解答。


“乖”意味着压抑

迷失自我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小的时候,妈妈带我出去的时候,我从来不会主动提要求买什么东西,因为我懂事早,总是记得妈妈生活很节俭,知道有些东西可买可不买的,就不要买了,免得让我妈妈为难。毕竟父母赚钱不容易嘛。


于是,从此以后我就养成了不敢表达自己诉求的习惯。而这一点在很多父母看来恰恰是最好的。他们很开心地对所有人说:我们这个孩子很懂事,很乖的,从来不提要求。



可是从心底深处来看,那时的我,其实真的很想要那些东西。我曾经梦想有一屋子的娃娃可以让我躺在里面睡觉,有一抽屉的文具本子可以让我写字画画,可以想吃零食的时候就吃、不用憋着。


这一切当时被压抑起来的小愿望,在当时父母看起来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等到我长大以后再表现出渴望时,他们又觉得不是时候了。殊不知,那些没有被满足的愿望,成年后就会变成爆发式的欲望。


所以当我遇到我先生的时候,他像那个小时候父亲宠爱女儿一样宠着我、给我一个个娃娃往家里搬的时候起,我就不想放掉他了;当他给我做一种种好吃的煎饼开始,我就有一种模糊的错觉,我把他当成原来我期望的父亲的样子了。


然而这种错觉,有时候是很危险的。我会无形中给他压力和责任铐。



“乖”意味着讨好别人

忽视/否定自己


另一方面,当一个孩子认为,我“乖”就会让大人满意开始,这个孩子就会变得非常敏感。这个孩子会误以为只有当自己去讨好别人的时候,别人才能爱自己、不离开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容易变成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的“老好人”。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比如:很多家长总是习惯性地对孩子说:“你不乖我就不喜欢你了。”或是“再这样你妈妈就不要你了。”最忌讳的就是把自己的欲望和恐惧,强加在别人身上,强制要求孩子来为大人买单。


这会使孩子突然变得像小大人一样成熟,而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内心其实更叛逆。


   “乖”意味着逃避责任  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曾经有一位妈妈问过我:我的孩子一直很乖,从小到大学习生活从来没让我操过心,但是自从谈了恋爱,学业一落千丈,我说他他更逆反,天天夜不归宿。我非常担心影响孩子学习,没收了孩子的手机,断了家里网络。本以为孩子能够逐渐断了念想,没想到他更加变本加厉。孩子爸爸一直工作忙都不管,总是觉得孩子没教育好是我的责任。但对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子来说,妈妈管太多真的没用。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与其说你的孩子乖和听话,不如说你的孩子的内心是空洞的。因为他从父亲身上得不到关注,又不愿意面对母亲的唠叨,所以他要逃。再加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青春期的时候,孩子通过与异性间交往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性别认同,进而才能有责任心和担当。只不过看父母如何引导,如何以身作则来告诉孩子什么才是爱。


如果父母亲之间不能做到真正相爱、彼此关心和照顾,那么孩子看在眼里也会对爱情和婚姻产生迷茫。正因为迷茫,所以孩子才需要通过各种外界渠道去寻找答案。



越“乖”的孩子

独立能力越差


小时候班级里”乖“、”听话“的孩子往往成绩都很好,都是老师眼里的好孩子、班里的领军人物。但是往往长大以后发现,这些乖孩子都没了声音,反而是曾经那些皮大王都混得不错、成为了社会中上层人物。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自主思考的能力越弱。“乖”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


父母期望我们可以过着一个自己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但是随着他长大,他就会从一个不提问的“乖”学生、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妈宝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烂好人。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镜头回放:一个3岁的孩子,他不愿意去幼儿园,他大哭,然后他父母就开始叫他”乖“、”听话“。试问一个三岁的孩子要是对与父母的分离丝毫没有焦虑,那不是更奇怪?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她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她。换句话说,她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以这样一种模式长大的孩子,其实是伪独立。




小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对抗型“的孩子,他有时候表现出”乖“、”听话“反而让我觉得担心,因为我会觉得这是我教育的失败,肯定是我无意识或潜意识里也希望他不要那么调皮捣蛋,这样我才不会被家里人说没教育好孩子。


他的天性不是这样。他会在操场上肆无忌惮奔跑,他会在看病的时候还在医院的走廊里跳来跳去,他也会有很多自己的主见想要表达。我不能因为我自己被家里人要求,就同样去要求孩子。


父母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这样只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越“乖”的孩子

越容易落后于时代


我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清一色填写了”医学类“和”化学分析类“的专业,我是抱着一定能考进医大的心情,但是我妈妈那个时候就强烈反对,她就是希望我不要考进,因为觉得当医生会很辛苦,她希望我去考师范类、当老师。因为老师是受人尊重的、又相对生活有规律的工作。而我爸觉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最后,医大没考进,读了理工科。毕业后阴差阳错当过了幼儿老师、语言老师、留学指导老师。后来又因为家里人的期望,期望我工作稳定、退居家庭,所以我改从了文职,当起了一个小编辑。兜了一圈,我发现我既满足了我妈的原文,也满足了我爸的期待。


可是我的内心是不服气的,我依然有着那个未圆的梦。虽然当不成病理学医生了,但是也许我可以当心理医生也没一定。作家和心理学家,很多时候也是一体的。所以我决定推翻这一切固有的观念,勇敢选择自己的人生。


不管结果如何,至少我有过一次真正的选择,才不枉此生。



“乖”

有时候是个贬义词


这个时代很多东西来得快去得更快。但因为时代不同,每代人之间必定有差异,有分歧。如果父母总是觉得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脚步走,但至少父母自己先要活得漂亮才行。


没有铁饭碗、没有少了你不能转的公司,只有缺了心的空心人和巨婴。如果不能做一次自己想做的事,只是每天忙忙碌碌为了生计奔波,也许生活上看着还可以,但却会让孩子的内心注入同样的匮乏感,并携带终身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奋斗、赚够了钱,就能供孩子出国留学,就能拓宽孩子的眼界、结交一些优秀的同行者。这样的想法本身没错,但漏了一点就是:如果父母本身都还没有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和不安,没有办法接受不同的三观,没有办法接受孩子终将跟自己分离的话,那么给孩子再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也无法填满孩子内心的空虚。


明白这一点,是需要经历很多痛苦,甚至有些父母一辈子都不明白,或不想明白。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给的孩子并不需要、你付出的你的另一半并不领情时,你也许就该想想,你是不是心里也住着一个“没长大的乖小孩”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强调:请不要再对着我的孩子说“乖,听话”的原因了。


父母的故事

真实与非真实

PS


管不住这3点,教育不出“好”孩子!

当了妈以后才发现,做个“表里不一”的女人真的很需要

一部电视剧,拍尽了原生家庭和童年幸福的重要性

每个人的故事搬上荧幕后,都是独一无二的“经典剧”

正是你的”完美欲“养出心理有问题的孩子

“死亡教育”—教会孩子理解分离,感知生活的更美好!

《小别离》三代人的大格局与小情调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爸爸参与到亲子教育中?

自负与自卑共存的一代人:要怪就怪父母做了太多

婚姻,最终是嫁了或娶了一个人的童年

孩子,你不需要为了让我们高兴而变得懂事

婚姻中,你曾经有多少次想“逃”?

你的选择困难症,病因始于从小太听话

你不是情商低,你只是需要爱

不知道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会怎么写“我的父亲母亲” ——写给那些隐形留守儿童的父母们




思成妈妈的话

菜单栏底部有“心理学人”和“影视书评”栏目,可以点击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