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TOK-孙杨到底有没有被冤枉
这两天,所有人的朋友圈估计都被孙杨和傅爷给刷屏了,尤其是孙杨事件,围绕他到底是否被冤枉,有的人群情激愤,满腔的爱国情怀,说要讨个说法,有的保持中立,有的开始反思并质疑中国整个国家运动团队的操守,还有的人,剑走偏锋,开始探讨起孙杨的爱哭,并拿他与宁泽涛多方位的左横向右竖向的比较,龚老师也是醉了。今天借着这个机会,也来躺一躺这浑水,欢迎各位有砖拍砖,没砖帮忙转发即可。不过,好歹是我们的第三篇原创文章,总不能不跟我们的专业扯上关系吧。苏老师上次的文章里给大家介绍国际文凭课程结构时,提到了六门学科组围绕的三大核心,即Extended Essay(拓展论文,简称EE),Theory Of Knowledge (认识论,简称TOK)及Creativity, Action and Service (分别指代创作,行动及社区服务),而前两者共计3分。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三分,这么说吧,哪怕学生拿到了各科的满分,而如果这三分出现了偏差,或者两个都处于fail的状态,这学生与国际文凭也就只能拜拜了。当然,如果你没有修满150小时的创作,行动及社区服务,同理。由此可见,这三个东东的分量。借着孙杨的事件继续发酵,今天我们来索性扒一扒TOK这门课,看看这个家伙到底是什么鬼。
TOK说白了就是要训练学生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去看待他们所学的所有课程,他们经历过的,正在经历的,以及将来要经历的事情和人。在这个过程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很多的“在多大程度上......”。学生需要用到各种认知方法(包括语言,感官感知,感情,推理,记忆,信仰,直觉及想像八个方面)去阐述我们生活、工作当中遇到的任何一件事情,而我们经历的事情一般又跳脱不了这八个知识领域(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伦理学,历史,艺术,宗教知识体系及土著知识体系)。因为我们的公众号是要给大家提供干货,所以理论的那些圈圈我们就不绕了,求知若渴的人可以去网上搜索其它的一些文章来自行脑补。现在,如果将孙杨事件搬到TOK的课堂里,又可以有哪些东西探讨呢?
孙杨是否被冤枉,我们可以将其与人文科学和历史这两个知识领域联系起来,扯远一点的还可以涉及伦理学及宗教知识体系。被冤枉,无非呈现三种情形,一种绝对同情和支持,一种保持中立客观,一种觉得无风不起浪,自有缘由。那么如果我们现在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方是孙杨父母,一方是中方媒体,一方是外方媒体,来展开辩论,大家可以想象会出现的画面。但与普通辩论有些不同的是,各自角色在反驳对方并得出结论前,必须尽可能的意识到并点出彼此都运用到了哪些认知方法并指出这些认知方法的局限性。
孙杨父母自然是绝对站在维护孙杨本人的立场上来进行辩护,毕竟是亲浓于水啊(感情大过理智),孙杨母亲在朋友圈发的那段“妈妈支持你”的消息更是出于母亲的直觉或是本能,但是问题来了,感情是否会成为获取知识的非理性障碍?而直觉更是很难去证明。而从中方媒体来说,涉及奥运,涉及爱国情怀,自然会比较偏向孙杨这边。看看中方多家媒体围绕孙杨为治疗心脏病而不小心服用禁药一事,好多都挖出了先前的数据及事件,并表明禁药颁布规定始于2014年初,再结合孙杨服用药物的时间来进行推理,得出了外国人有多么歧视中国人的结论。我也是中国人,我也非常爱自己的国家,但涉及到TOK讲课时,我们则需要引导学生这样去看。“不小心服用”这个词从潜意识里已经给人判了无罪了,这是语言对我们的影响。而时间数字的大量运用则明显运用了推理,然而推理是否具有倾向性,其依赖的前提非常重要。爱国情怀与奥运的化学反应,再加上我国多年的“金牌”思想,这里面其实又涉及了一个信仰问题。那么外国媒体呢?他们又会有多客观?单看这几天外媒的各种头条就知道,我们的运动员是有多么的不受人家欢迎,尤其是游泳团队。其中挖出了很多历年来中国游泳团队服用兴奋剂的前科,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游泳团队中的任何成员如果夺得了金牌,都得背上之前那段沉重的历史,接受别人的质疑和讯问。这公平吗?当然不公平。这其中就有很多记忆因子在捣鬼,这些记忆让外国人对中国运动员有了极深的刻板印象,以至很难打破。还有想象,只是因为前浪有些污点,不代表后浪都有污点啊,这样的想象让外延无限扩大,有时是好事,有时又让人生恨。对比下面这两幅漫画,大家可以看看同一个人在不同背景下被勾勒出的形象。一个出自昨天中午的人民网,一个出自于这周一澳洲主流媒体《悉尼先驱晨报》。不同的形象,如果继续深挖,这里面又可以联系到体育与政治,伦理学的关系。
图片来源:人民网 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6-08/11/content_26434188.htm
图片来源:知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9395618/answer/116112120
好吧,这样的辩论可以无休止的进行下去,我们也并不需要学生得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这世界本就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有很多边界模糊的东西。而TOK也并不致力于帮助学生给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它只是希望借由这些问题,让我们跳出学科的局限,以更客观和更综合的角度去看待我们所学的所有知识。
你以为这就是TOK的全貌了吗?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学生还得从孙杨事件本身提炼出一个核心的知识问题。记住,是关于知识的问题,而不是一般的具体的学习内容,它侧重于我们如何建构和评价这些获取的知识。比如,如果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孙杨到底有没有服用兴奋剂?”或者“孙杨服用的药到底应不应算成是兴奋剂?”,这都不是一个很好的知识问题。因为这其中虽然也会用到很多认知方法去论证,但是会涉及很多医药学本身学科的相关知识,而这已经超出了学生暂时要学习的范畴,毕竟我们并不期待学生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医学专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提出这样的问题:“孙杨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是被冤枉的?”就涉及了一些比较一般化的知识问题,这其中会联系到学生学过的其他相关学科,并鼓励其运用不同认知方法去论证。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多大程度上......”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对的,这也是知识问题的另一个核心特征。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知识问题的三大特征:开放的,关于知识本身的,以及不能太过学科具体化。
TOK,有点类似大学开设的哲学课,但是又没有哲学研究得那么深。哲学很多时候专注于对概念本身的探究,比如生与死,人生的意义等,吼吼。而TOK强调学生对概念的基础理解,进而运用这些概念去系统的看待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当然,很多对TOK非常感兴趣的同学还真的在大学选了哲学这个专业,继续深造。如果非要联系两者,TOK算是前者的入门级课程吧,但又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纯粹个人意见啊。
写到这,我想起来了多年前我在澳洲教中文时与TOK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我所在学校也开设了DP课程,协调员就是教这门课的。因为我对这门课的神秘性表现出极大兴趣,协调员索性让我听了他的一堂课。而它一开始就把我给懵了。这节课首先是以这样的问题开始的:“你觉得此刻有多少人在发生性关系?”下面的学生一阵笑声,然后嘿嘿,还真开始严肃的研究起这个问题来了。大约五分钟后,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老师紧接着问:“你们是通过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有的人答通过网上数据,有的会说根据网上数据再做的进一步分析,还有的说纯凭感觉和猜测,老师点点头,不置可否,然后一一点出其中用到了TOK里的哪些认知方法。比如网上数据属于运用你读得懂的语言,进一步分析用的是推理,感觉和猜测则分属直觉和想象。
乖乖,这门课需要这么夸张和直接吗?对啊,这就是TOK,什么话题都可以拿来探讨,拿来质疑,为的就是让大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会更深刻。当然,需要特别注明的是,我们不是要培养每个学生去成为极端的怀疑论者,这样并无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凡事过犹不及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好吧,今天先到这儿吧。是不是感觉更绕了?嘿嘿,这就对了。鼓励大家继续TOK喔。下次再和大家分享更加具体的TOK上课实景。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