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作品走天下
这是“我们只谈K12"第六篇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未经作者授权请勿转载。
术语说明:
标注HL的表明这是高级程度的考生需要额外阅读的作品
两年的教学时间:普通程度学生 150小时
高级程度学生 240小时
我曾经的作品选择
第一部分:翻译作品 《鼠疫》 《最蓝的眼睛》/《追风筝的人》 《朗读者》HL | 第二部分:精读作品 《欧阳修散文》 《聊斋志异》 《苏轼词选》HL |
第三部分:同体裁作品(百年家国路) 《鲁迅小说集》 《城南旧事》 《台北人》 《莫言作品选》HL | 第四部分:文学与电影 (作品关联:女性命运 ) 《妻妾成群》 《金陵十三钗》 《雷雨》 |
某资深IB学校作品选择
第一部分:翻译作品 《逃离》 《包法利夫人》 《局外人》 | 第二部分:精读作品 《杜甫诗选》 《欧阳修散文》 《今古奇观》 |
第三部分:同体裁作品 中短篇小说 《城南旧事》 《呐喊·彷徨》 《边城》 | 第四部分:文学与电影 《金陵十三钗》 《胭脂扣》 《聊斋志异之画皮》 |
上海某大牛中学作品选择
第一部分: 《心》 《太阳照常升起》 《哈姆雷特》HL | 第二部分: 《雷雨》 《呐喊》 《苏轼词》HL |
第三部分: 《舒婷诗集》 《北岛诗集》 《海子诗集》 《顾城诗集》HL | 第四部分: 《白先勇自选集》 《山楂树之恋》 《目送》 |
上海某超牛中学作品+超牛老师+超牛作家的作品选择
第一部分: 《霍乱时期的爱情》 《局外人》 《罪与罚》 | 第二部分: 《聊斋志异选评》 《史记选评》 《李白诗选集》 |
第三部分: 《鲁迅小说选》 《张爱玲小说选》 《台北人》 《莫言精选集》 | 第四部分: (作品关联:城市与女性) 《长恨歌》 《远大前程》 《嘉丽妹妹》 |
上海某超牛双语学校老师作品选择
第一部分: 《雪国》 《卡夫卡小说集》 《局外人》HL | 第二部分: 《柳宗元散文集》 《苏轼词集》 《聊斋志异》HL |
第三部分: (作品关联:对“民间”的表达) 《鲁迅小说集》 《红高粱》 《边城》 《黑骏马》HL | 第四部分: 《台北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 《罗生门》 |
香港某国际学校英文资深考官作品选择
第一部分: Medea 《美狄亚》 A doll’s house 《玩偶之家》 Chronicle of a death foretold《预知死亡纪事》
| 第二部分: Othello 《奥赛罗》 Wilfred Owen’s Selected Poems《欧文诗选》 The Bloody Chamber《染血之室》 |
第三部分: Carol Ann Duffy’s Selected Poems 《达菲诗选》 Sylvia Plath’s Selected Poems 《普拉斯诗选》 Bruce Dawe’s Selected Poems 《布鲁斯.道诗选》 Simon Armitage’s Selected Poems 《阿米蒂奇诗选》
| 第四部分: Pablo Neruda’s Selected Poems《聂鲁达诗选》 The Bluest Eye 《最蓝的眼睛》 Into Thin Air 《走进空气稀薄地带》 |
香港某国际学校英文名师作品选择
第一部分: The Three Theban Plays: Antigone, Oedipus the King, Oedipus at Colonus《索福克勒斯悲剧选》 Hedda Gabler 《海达 高步乐》 Chronicle of a death foretold《预知死亡纪事》 | 第二部分: Othello 《奥赛罗》 Seamus Heaney’s Selected Poems《希尼诗选》 The Bluest Eye《最蓝的眼睛》 |
第三部分: Carol Ann Duffy’s Selected Poems 《达菲诗选》 Sylvia Plath’s Selected Poems 《普拉斯诗选》 Phillip Larkin’s Selected Poems 《拉金诗选》 Ted Hughes’s Selected Poems 《休斯诗选》
| 第四部分: Gweilo: Memories of a Hong Kong Childhood 《我在香港的童年》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号街车》 The Bloody Chamber 《染血之室》
|
题外话:
1. 上海地区的一些老师在第四部分加入了翻译作品,很有国际视野和精神
2. 可以看出,英文老师的作品选择体现出他们非常浓郁的诗歌、戏剧传统
IB DP第一组别的母语文学课程可以说是整个课程体系中非常成熟完善的,无论课程大纲每5-7年如何变化,它的核心精神和考察学生的能力是基本不变的,正如大家可以在以上图表中看到的。它规定全世界的老师考生必须在指定的大纲框架和评估要求下自由选择10-13部作品进行细读、分析、鉴赏和评论。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背景和自己的阅读情况随时进行作品调整,充分掌握教学的自主性。学生跟着老师一步步走下来,在两年内会经历一次异常精彩的文学之旅和思辨之旅。如果学生的英文程度也好,他会同时选择英文母语文学课程,这种20本书籍的深度阅读是在其他学科无法想象和到达的。
可以看出,大纲规定的四个单元很有意义。第一单元的翻译作品非常符合国际文凭特色,它培养学生跨文化的理解(international mindedness)和包容,让学生透过作品看到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第二单元的文本精读让学生深入经典作品的字里行间,基于20-30行的选段进行十分钟的分析和阐发,并看到这20-30行选段对于整部作品的意义。第三单元的同体裁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体意识和比较对照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文体惯用手法”这一点上去研究不同作品的异同。第四单元的文学与电影/新文体形式/非虚构作品/纯自由选择更是让老师和学生的作品选择和研读有了更大自主性和灵活性。
大纲规定老师在这整个十本(十三本)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对知识的把握,从而生成自己的理解);understanding andappreciation of cultural value and context(对文化价值观和语境的了解);substantiation andjustification of ideas(用大量的文本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analysis of literary techniques(对文学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organization and presentation skills(观点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细细想来,这些难道不是顶级名校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的素质?这些难道不是学生走上社会后最重要的一些能力?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课时讲到鲁迅对中国人性的概括“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适逢“大陆小孩港铁吃食被香港乘客谩骂”事件不断发酵之时,我将两者联系到了一起,说那些个别将矛头指向可怜的孩子的香港人本身就是文化心理自卑孱弱的代表,如果当时地铁上吃东西的是白人的孩子我想他们根本不会有,也不敢有如此过激的表现。鲁迅这段铿锵有力的论述加上我当时激昂不已的语气让二十多个男生的文学班集体沉默了三分钟,伟大的作品让学生在当下的语境(local context)中感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让他们带着对人性弱点的反思走向了世界。
再举个和口头评论有关的例子。学生在这个课程的第二部分要深入研读2-3部作品,然后抽到其中一部的20-30行在准备20分钟之后完成10分钟口头评论。任何一个精彩重要的选段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评论的内容,学生要做到对文本的极其熟悉,更为重要的是,要在20-30行中找出最有利的证据论证自己对于文本主题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建立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并流利地表达出来。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我在不停地帮学生确立这样一种自信:今天你能对最难的文学文本出口成章,明天你就应该面对面试官的各种问题侃侃而谈,你就应该在欧美大学的课堂讨论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建立在任何一个文本上,你们都可以有理有据有节地表达自己。于是,我有一个理科学生因为在面试时讲到《鼠疫》中的存在主义,个体对荒诞社会现实的反抗而拿到帝国理工的录取通知。去年有两个学生在参加香港政府卓越奖学金面试时被问到“影响她们最深的书籍/电影”时,她们引用上课学到的作品一顿噼哩啪啦叽哩呱啦BlahBlah, 双双背着一百万奖学金去剑桥攻读法律(香港地区获奖学生仅86人)。今年的一个中国学生又因为出色的逻辑和语言表达最早拿到了香港政府卓越奖学金去伯克利读物理,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我校150名英国白人学生中拿到了最佳英语文学奖。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出色的母语思维和表达甚至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文学中都到达一种深度和广度。我非常欣慰地看到,经典阅读让他们在面试官面前展现了思维和情感的强度,让他们带着强大的表达自信走向了世界。
他们曾读过《台北人》,读过《金陵十三钗》,明白了个体的伤痛是和家国的伤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明白了个人的成长也是和家国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带着对民族历史伤痛的体悟走向了世界。在两年的阅读和学习中,他们能静下心来在作品中寻找每一个有助于理解主题和技巧的事实证据和因果逻辑,也在反复的阅读中对自己的理解分析论证进行反思。经典文本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空间去安置他们的精神和情感,提供了一种最好的对抗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生活的方式,让他们带着专注的精神气质走向了世界。
几个月前,我在商务图书馆选书,突然有几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拍了拍我的肩膀,用不甚标准的普通话对我:“So喽丝,我猴挂住雷啊(苏老师,我很想念你),我好久没读书了,有什么推荐吗?”我想他挂住的不一定是我,而是曾经那种触摸经典的感觉。
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是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