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母鸡哇”到“偶买糕的”
这是“我们只谈K12"第十三篇原创文章,此篇文章因涉及太多小女的隐私,拒绝任何公众号转载,谢谢理解。
此文在发之前真是纠结啊纠结啊。Talking without evidence is weak,但是太多的细节又涉及了孩子的隐私。Anyway, 仅当私人分享,以谢读者。
从“鸡母鸡”到“偶买糕”
--本地到国际
九月的大幕终于拉开,小一的申请、面试陆续而来,家长的焦虑写在了脸上,也写在了心里。
作为一个女儿在本地学校和国际学校接受教育的家长,一个长期在国际学校一线奋战的老师,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所以此文的叙述会难免将两种视角结合起来,望读者见谅。
在我看来,本地学校最大的教育特色就是标准化。这个和大陆的基础教育优势一样。很多对中西教育都有很好的理解的教育家多次指出,中国的基础教育最大的好处在于标准化,也就是按照小升中、中考、高考的要求,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达到同一个标准,同样标准的学生被分配到同样标准的学校和班级。这也是大部分香港本地学校的特点。当然这种教学产品(学生)的标准化,也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甚至是最早的面试流程中。
小女在13个月时就被我和我婆婆强行训练穿珠子,据说穿珠子是考察小孩专注力、手指灵活度的一个非常有用的项目。结果小女凭借婆婆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的训练成为了一名穿珠能手,当然同时还有训练“指指你的鼻子在哪里?眼睛在哪里”,同颜色配对等。在PN(幼稚园,两岁入学,一般提前一年开始面试)面试时发挥出色,申5中4。最后选择了迦南,因好友多年前在迦南工作,说迦南的流水线作业非常出名,步骤、流程、标准极其统一,我说这个好啊,小时候接受些严苛的教育,对日后总是好的,加之我也想看看标准化在幼儿园是如何实施的,我自己接受了小学和中学的标准化教育,还没见过幼稚园的标准化呢。
于是25个月的小女就在迦南浩浩荡荡地开始了她的PN之旅。刚开学我就领到了上学期的教学手册,清清楚楚,条理分明,包括如何铺垫和发展孩子的中文能力、英文能力、普通话聆听、早期数字和数学、色彩形状空间概念、艺术触觉,当然还有迦南最骄傲的“小肌肉”和“大肌肉”能力。这种细致的以周为单位的教学计划带来的好处是:一,家长可以提前和孩子预习相关的内容;二,在孩子缺课时(幼儿园的交叉感染太严重)家长可以随时跟进,在家教学,或者让菲佣教学,确保孩子的学习是持续的,consistent,consistent,consistent,重要事情说三遍。我是真正看到了一年内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比如中文识字多少个,英文识词多少个,数字能力的进步,大小长短远近概念的掌握情况。为了确保老师教授的东西和家长看到的教学概览和计划是一样的,我会时不时检查小女的学习成果,确定老师的教学是严格按照纲要的,学习成果是明显的。这样近一年下来,我的心里是有底的。(对于不知道如何辅导孩子的家长来说,可以看到明确的教学概览和进度表,这很重要)
再一个比较感谢本地幼儿园的就是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很明显的提高,对规则有了良好的意识。书的摆放,杯子,毛巾,餐盒的使用都非常规范,教科书、中文识字卡、英文识字卡、数学卡片、发音训练卡、美术成果卡,每周奖励卡都能收拾得井井有条,连外人都可以从她的生活细节中看出她在幼儿园应该经过了非常严格的训练,这也非常符合我对香港人的观察和印象,detail-oriented, 非常适合做行政和秘书之类的工作。
我还喜欢观察的,是孩子的语言。语言是孩子心理和习惯的投射,尤其是那种直接脱口而出的口头语。孩子上了几个月之后,回家和我说话最喜欢的一句就是“鸡母鸡哇?(知不知道啊)” 一个两岁多的孩子,用不太标准的广东话说出来还是很可爱的。出于对语言的极度敏感,我试图从这句话中推断几个信息。从积极角度上说,老师上课时不停地在询问学生的理解,注重学生的感受;或者通过问题与学生积极互动,始终引起学生的注意;从消极角度上说,老师掌握了课堂的话语权,体现了作为老师和成人的优越感。我自行脑补出它的后一句“这样做是不行的”“这个图片告诉我们…”。回想起来,孩子在近一年的本地学校学习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竟然是这句“鸡母鸡哇”。前一阵和一位孩子多年前也上过本地传统学校的同事聊天,她讲到她的女儿最喜欢玩幼儿园扮演老师的游戏,天天指挥她的哥哥“小朋友,坐定定,不准讲嘢,以嘎(现在)听张老师讲…”,她的哥哥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我的脑海中迅速出现了一幅本地学校张老师义正言辞上课的画面…
三岁之后,孩子就进入了我单位系统旗下的一家英文幼稚园,为了方便日后衔接小学和中学。他们的课程体系也是我比较熟悉的IB PYP课程(适用于3-12岁的孩子)。此课程试图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用六大单元统领所有学科,完成知识的构建。比如在“How we express ourselves我们如何自我表达”这个单元中,就会融合语言、数学、艺术等学科的概念,让孩子明白阐释各种学科的内容是自我表达的途径和终极目的。听起来非常的宏大和野心勃勃对吧,更可怕的是,它让中国家长无法掌握老师的教学进度和内容,看不到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孩子会了多少字多少词多少句,几以内的加减法),心慌慌啊,心慌慌。不到两个月,孩子她爹就坐不住了,要不要咱们再给她上个本地幼稚园的下午班?我说再观望观望,加之,我觉得一个舒舒服服的午觉对孩子来说不知道要比那些强化班兴趣班重要到哪里去了。
(尺子分界,左边是孩子在本地学校两岁的教材;右边是孩子在国际学校四岁的教材,心慌慌心慌慌。)
再过了两个月,我发现了孩子在这些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一是成串成段的英文表达,because, so that, in case, if, first and then, what if这种连接词非常自如地出现在她的表述中,随意地把四个图片连接在一起讲一个故事她是几乎没有障碍的(据说这是小一面试题目之一),她的英文感觉甚至是直觉是非常到位的。第二是对diversity(多元化)的尊重和接受,我婆婆曾经说过黄色头发(黄毛)不好看,孩子直接说“but I think yellow hair is also beautiful. ”(她班上有些外国孩子)。我曾经问她班上有没有比较多动(ADHD)和有特殊需求(SEN)的孩子,他们会不会影响她的学习?她很淡定地说“It’s ok. It’s fine. I just do my stuff’”第三是比较自信、主动的表达,经常走在大街上和电梯里,她都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hello, hello, excuse me.第四是对运动的热爱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她喜欢奔跑,不怕出汗,敢于尝试各种器械,冬天能穿着短袖衬衣挂着两道鼻涕在10度的风中吱哇乱叫。这些都是我比较看中的能力也是很多家长选择送孩子进国际学校的原因。再回到我喜欢观察的口头语上,她非常喜欢说的是偶买糕的(oh my god),我又开始自行脑补,老师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不是 "You did such a wonderful job!" "You even know this!" "This is great"? 是老师对孩子的表现夸张地表示的赞美和欣赏?还是孩子真的在一种轻松平等的环境下发挥出了巨大的潜力?
再来看看大家关心的评估方式/成绩表。
本地学校对两岁孩子的评估是不是细致的可怕?还是具体的等级和分数评估?教学流程的标准化也导致了评估结果的标准化?据说孩子每项指标被老师问一个问题,答对就是勾。国际学校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不是非常明显?竟然出现了这种表达“Sophia is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her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小女开始明白了她的权利和责任”??
那么问题来了,国际学校的弊端呢?
一:数学和中文真的很差吗?
据我对小女的观察,真的不咋样。以前用英文数数字基本都数不到三十,之后我就出手了,坚持孩子用中文数数,菲佣跟着一起学,几天就到了一百。中文的逻辑关系一说就出来了,11, 十一, 而英文eleven显然没有这种效果,20,30,在我看来更是一说出来就明白了其中的规律,连菲佣都感叹中文数数的神奇。我期待的加减运算手册/工作纸,更是见都没见过。数学,在家自行教授。当然好处是孩子数学好点就容易stand out,可以被老师推荐去参加英国皇家数学竞赛或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少年天才计划啥的。
中文呢,更是很多家长的槽点、痛点甚至是泪点。没有教材,不教认字,没有诗歌和儿歌的背诵。口语表达在我和先生的强势中文引导下,加之假期在内地的耳濡目染,也算顺溜。我全心全意突击的就是识字、识字、识字。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识字是开始阅读的核心。各种字卡、人教版课本、汉字描红、《直映认字》、《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汉字动画视频,几乎能买的全都买了,教孩子、教菲佣、一起教,能做的全都做了。我教过很多的孩子讨厌中文是因为从未阅读过有趣的中文书,而从未阅读的原因是太多基本的汉字都不熟悉,导致打开第一页就望而却步。有几次家长会时,一些香港各大学讲座教授(Chair professor)都和我说“Ms Su,我们的孩子在家拒绝用中文沟通,不看中文书和中文电视,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觉得自己在渐渐失去我们的孩子”。所以我痛下决心猛攻汉字,坚持中文的母语地位。(这也就解释了为啥家长对优质的双语学校趋之若鹜,国际双语学校债券动辄上千万。)
二.国际学校真的很轻松吗?
真的挺轻松的,除了在最后的IB DP两年。3点半下课后学生可以自行支配自己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家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填补放学后的时间空白。当然,也可以像我一样放手让孩子在户外尽情奔跑,享受童年和青少年的快乐。记得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生物的“气象温度跨度”,气象温度跨度大的生物感受世界细微变化的能力要比气象温度跨度小的生物大的多。在我看来孩子对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的感受力可能会决定他在学术上和情感上敏锐的触觉。香港的孩子经历的四季温度跨度本来就已经很小了,天天呆在空调房恒温26度做作业的孩子和外界的温度跨度更是可怜的只有3-5度,他写不出下雪,写不出结冰,甚至很难写出情感上的温度,无法“情动”,也就难以“形言”。我布置了很多次让不同的学生写《一个难忘的圣诞节》,写来写去就是日本吃自助、泡温泉、滑雪,可惜的是我很难感受到温泉和白雪的温度和感觉。就连很多学生写的《我的妈妈》也无法让我感受到那种情感的温度。所以我希望在国际学校大把的自主时间内可以尽可能带孩子去感受自然界的温度,感受万物的生长与衰落,让她的身体在美国、新疆、内蒙古、北京适应巨大的温度跨度。
要写的太多,先收笔吧。没有一种完美的,可以让我们家长撒手不管的教育,也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取代家庭的职责。教育,是一种选择。我可以选择陪她在26度的空调房中做作业做到深夜,也可以看着她流着两条鼻涕在寒风中奔跑。
Talking without evidence is weak;
sharing without kindness is fa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