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拿大教国学-总结篇
这是“我们只谈K12"第51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公众号授权请勿转载。
龚老师说:这是胡老师关于在加拿大教国学的最后一篇,与上一篇《我在加拿大教国学--两个故事连接的感想与总结(上)》是姐妹篇。早已成文,我却有着小私心,想尽可能将这几篇连载的时间拉长一点。就像好的电视剧,越好看越不想快进到结尾,因为看完必会有怅然若失之感。国学是个可以一直聊下去的话题,因为承载了太多关于“根”的文化,这几篇文章读下来,若大家与我一样,觉得有所收获就好。也借此机会再次谢谢胡老师本人,文章到此打住,感悟却可以情丝万缕,绵延悠长。大家如有好的想法,也欢迎来稿,与我们一起探讨。如想继续阅读或补上之前的几篇系列文章,可自行在公众号菜单栏“纯干货”里“往期文章”搜索即可。
总结篇
最后例行公事,总结这几年来教授中西经典的经验教训与展望。
先要说的,是我的自省。其实我时常自问,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者,我是一个合格的国学老师,尤其是论语老师吗?我能够力求还原古人之意,不愧对夫子的光辉吗?我适合领着孩子们学习莎剧吗?(从不敢认为我在教莎剧,只是在引领孩子们亲近莎剧而已)我在课堂里犯的错误事后都纠正了吗?孩子们在中文学习和古典学习的方方面面都被我照顾到了吗?我的终生学习做得够好吗?包括在古典学领域的成长、向高人请教、在课堂操作上的技巧进步、对外与同行交流等等,我还有多少事需要做?……想到这些,确实感到如履薄冰,夕惕若厉。
另一方面,也力求能够让加拿大的这些华裔孩子感受到中文经典和西文经典是融会贯通、互相生发的,这也是将来尽我浅薄学力的工作方向(当然更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生硬穿凿)。几个月前,曾经在学莎剧《理查三世》时,给孩子们介绍了一首西方民谣For want of a nail :
For want of a nail the shoe was lost.
For want of a shoe the horse was lost.
For want of a horse the rider was lost.
For want of a rider the battle was lost.
For want of a battle the kingdom was lost.
And all for the want of a horseshoe nail.
少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
丢了一匹战马,折了一个骑士。
折了一个骑士,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一切都是因为一颗铁钉。
我向孩子们介绍了理查三世的倒行逆施、残暴无情,以及当时的战争过程,最后问“这首民谣说得对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对!”这歌谣太上口,他们不但很快背下来,还完全浸入其中,被它的逻辑说服了。我笑着提醒他们,这之前的中文读书会,我们学的是什么?——是《魏颗结草》。我请孩子们想想二者的联系,假如一颗马掌钉可以使一个国家完全覆败,那么按照这个逻辑,魏颗遇上了挥舞可怕开山斧的“秦国力人”杜回,还能活命吗?可是魏颗竟然遇到鬼魂相助,打赢了不可能的这一仗,皆因魏颗仁心所致(鬼魂如何对活人的精神状态发生影响,这是另一个话题)。而当代英国科学家对理查三世尸体的考古发现,他死状极惨,11处刀伤,其中几处为致命伤,则当时并无多少亲信在旁保卫可以推知。以举国之尊而无人护卫,也都是理查三世的嗜血暴虐种下的恶果。与其说理查三世死于一匹瘸了的战马,毋宁说他死于自己的众叛亲离。我又问孩子们上一堂中文读书会我们学的名言是什么?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这不正好说明了英国民谣里那种脆弱的线性因果关系是不可靠的,人心向背才是胜负的根本么!比如魏颗即便没有得到鬼魂的助力,以他的仁心仁念,将士们必然誓死相护,未必就胜不了杜回;即便这一场战争不幸败北,晋国也不可能就此迅速衰落下去。甲导致乙,乙导致丙,丙导致丁……这样的逻辑链只适合于科学研究,在人文的现实场景中从未有这样单一表面的因果关系。孩子们需要透过表面看到实质,无论对于理查三世,或是魏颗。
我也很明白,这样的中西联系虽然有趣,只是浅表的、偶然的,真正的中西贯通需要对全球文明有极深入的掌握、见地和感情,才能够做到。我现在与将来能做的,是鼓励孩子们在心中种下种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备将来的发展。
此外,几年的学堂运营下来,在一些具体操作上也多少积累了一点经验,比如注意博采众长,通过道里书院、语文名师博客、教育期刊、British Council莎剧教学网页等渠道自学;比如不断保持和家长沟通,大量书信来往(课堂内容问答、询问进度与压力、建中英文读书会咨询、强调学堂守则、私下的鼓励、孩子表现有进步或反常行为而跟进的沟通等等);比如建立了好书讨论微信群,在家长的帮助下组织了每月一次的成人论语读书会,以及学堂每月一次的户外集体活动,等等。
也特别感谢一路走来每一位家长、老师和朋友的无私帮助与善意,以及一直以来他们的支持鼓励没有他们,就绝不可能有学堂今天的发展,我对每一位可爱的学生和家长,以及支持我的师友都怀着深深的感激。也感谢每一位与我素不相识“以文会友”的教授们和中小学老师们,他们一定想不到他们的思想和文字还润及了万里之外的我和所有的学生、家长们。
写到此处,以论语首章结束这一系列的回顾文章吧:学而时习之,愿我和学生们都能学得大道,并在日常生活中切磋琢磨,静省修身,勇于担负对时代与家国的责任,承续古往的巍巍伟大,绵延今来的耀耀焯辉。
本文所引用文章来源:
The Stories That Bind Us
http://www.nytimes.com/2013/03/17/fashion/the-family-stories-that-bind-us-this-life.html
Children Benefit if They Know About Their Relatives, Study Finds
http://shared.web.emory.edu/emory/news/releases/2010/03/children-benefit-if-they-know-about-their-relatives-study-finds.html#.WJJGJ_krLIU
柯小刚:从文质史观看现代性问题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2815269/
King Richard III died brutally during Battle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uknews/11098797/King-Richard-III-died-brutally-during-Battle.html
封面图片来源:topit.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