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鼎石学校市场及传播总监刘媛女士
这是“我们只谈K12"第53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公众号授权请勿转载。
龚老师说:这一次,我们为大家邀请到了鼎石学校的市场及传播总监刘媛女士(Sabrina)。关于鼎石本身,我们公众号无意对任何学校进行点评,因为只要比较,总会有各自的优劣,哪真能那么轻易定论,而采访Sabrina的缘由却可以很简单。我与Sabrina曾共事过一两年,时隔已久,当时并不知其文字竟可以如此深刻及美丽,毕竟她之前及现在的身份都并不硬性要求她在文学上的功底要如此之深。只是慢慢的,越来越多人开始愿意通过一个学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而对这所学校充满了无比好奇及向往。苏老师和我都是爱文之人,你说我们偏执也罢,但我们二人都始终相信,Sabrina的文章,无论她自己写的,或是为其他文章写的序言等等,无疑是鼎石能成为大家谈论话题颇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她的文章让官方的公众号有了温度及更多的诚意,而这也是我和苏老师特别想知道的。究竟是鼎石成全了Sabrina,还是Sabrina及其团队很大程度上成全了鼎石?虽然这样说,可能不太客观,但是我们的采访就纯粹基于对其个人魅力的欣赏开始了。通过苏老师帮忙辗转再次联系上Sabrina,从而得以成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篇采访。
这亦是一篇拖了太久的文章,2月份取得联系,再经过一个多月的好些次沟通,其中不断反复敲定及重新约定时间,3月底才最终得以完成电话采访。接下来我不断捣腾各种app软件看是否有合适的音频转文字工具,无果,将近四月底了,再怎么拖延都说不过去了。开始逼着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的敲下所有谈话,不断的回听,打字,就怕漏掉了某句重要的话,只为了大家能从采访当中,也能get到某个moment,一如Sabrina在采访当中提到她在做音乐沙龙时get到某个moment的那个瞬间,这样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采访将分成上下两篇,此为上篇。H代表我,S代表Sabrina。
采访正文
01
H:能否描述一下你一天的工作节奏?
S:其实如果谈到工作节奏,对于市场传播,它非常的动态。每天很多事情都挺紧急,从传播角度来讲,我更希望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有主题地去传播。但你知道一个学校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所以你需要做好平衡。也就是说你能够有非常清晰的目标和方案,传播计划,这样你能有条不紊的去做一些重心尝试。你看到有些重大新闻的发布,还有一些文章的发放,包括杂志,可以按照计划出版。还有一方面,我们需要实时兼顾到学校的即时沟通(instant communication),这样我们能够更好的对学校所有发生的事情做好很快的准备。比如,我需要看到每个学部发到这一周的heads up,会有哪些紧急或重要的事件。首先,我会跟我的团队分享,你看,这是这一周各学部会发生的事情,我们该聚焦在哪个项目方面,需要如何去报导哪些事情。
所以首先,你需要有一个整体视角,对一个学校整年的计划有清晰的认识。具体到每个学期,每个月,每周,你需要有随时应对的计划和空间。每一天,我们实际上拥有不同的传播平台。比如说,我们的网站,每周我们都会有新的网站新闻,这周会有一个大的故事发送到网站上去。这个网站是一个对外的窗口,每个星期都会聚焦在一个故事,这个时效性是非常强的。网站新闻要求一定是上周发生的最新,最意义深刻的事情。网站需要即时性,需要影响公众。
另外,你看到我们有公众号,每周有两篇文章发送,但公众号的媒体性更强,它不一定要跟鼎石相关。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公众号实际是要保持大家对鼎石品牌的认知,包括我们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及传播,教学活动的播送,教育理念的传播,所以它可能更像鼎石的一个媒体号。发送的东西未必时效性很强,虽然我们尽可能保持其时效性,但其主题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受众目前有两万多个,它能够对我们有持续的关注及参与。 这也是我们每周工作蛮重要的一个内容。
除此,我们每周需要准备学校的校园通讯,这是我们跟鼎石社区进行的一种沟通。里面包括各种通知, 消息,学校的故事,各学部的新闻,来自体育的消息及成绩,各学部分享的信息及通知,不同部门给我们的信息,它更多像是一种内部通讯,很像学校的newsletter。
你听到的这些任务,是我们每周都必须完成的,这是一个硬的杆杠。然后我们每年有大概14到15个出版物, 包括学校教学类的出版物及市场传播类的出版物。所有的出版物都是由市场传播部门来设计,翻译,印刷及出版。所以每年我需要安排好这14个,目前是15个出版物的出版。我需要保证这些出版物能够有序,并得到及时更新及很好的策划。 尤其是我们市场传播部的出版物,比如说《鼎石志》和《在鼎石,我们这样学习》。《鼎石志》更多是校刊,你知道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刊。它也是我们旗舰式品牌的传播,也是我们沟通的一个重要载体。鼎石可能跟其他学校不太一样,因为我们是很新的学校,我们倡导的理念也是很新的,我们叫自己世界学校,有三座基石,希望可以融合三种教育传统,这实际上是一种蛮新的尝试。要想把理念很好地诠释清楚,你需要非常多的实力去佐证。你所做的这个事情确实是在兑现你的承诺。
我们有一个新增的出版物,叫《在鼎石,我们这样学习》,它其实不是杂志,集合了我们在鼎石收集的关于学习的故事,每一次出版大概覆盖50到60个故事,是关于在不同领域的故事,有寄宿生活,中国主线,课堂上的学习,包括体验式学习,社区服务等等。不同领域的故事组成了《在鼎石,我们这样学习》,以此来讲述我们的学习,真正的教育学。因为这是一个学校的核心,我们把它们单独拉出来做一本出版物,更好的说明在鼎石学习是怎样的。你可以看到这些出版物是什么。除此,我们还负责学校的翻译工作。学校大大小小对外对内的政策,通知,各种对外文件,大的文件等等都包括。
H:哇,听起来好大的工作量!
S:其实这只是谈到了传播团队的工作。你可以看到我们叫市场及传播团队,所以我们还有一个市场团队。你看到所有的教育沙龙都是由市场团队来策划,组织并举办的。未来我们还有大大小小的社区活动,以及你看到的所有这些音乐会,作家来访,所有学校的活动策划组织,也是市场部去宣传并支持。
除此,市场团队也需要支持所有的招生活动,比如我们去参加不同的school choice fair,学校招生部的各种开放日活动,还需要策划全中国的路演,去不同的城市做宣讲会。还要负责所有的鼎石广告,这种媒体更多的是家庭类媒体,比如,北京Kids,菁Kids。目前我们通过一个新闻通讯社合作方,发布英文的新闻稿,我们中文的新闻稿则是由市场传播部来处理的,还有一些杂志的专访。我们需要与媒体保持一种非常积极及频繁的互动,这也是由市场部来完成的。因为我们有一个设计,所以我把设计更多的放在了市场部。你看到鼎石对外所有的图片,照片,海报等的设计,对外一系列视觉的设计,都是由我们设计师来完成的。所以从设计,活动策划,广告,活动赞助,媒体管理,家长关系,社区关系等等,都是市场团队在负责。所以基本上你可以看到传播及市场是两个非常独立的团队在非常有序,有计划,有目标的展开工作。
02
H: 可否用这样的一句话来说,市场团队更多像是一个对外的东西,传播则更多对内?
S: 其实不能完全这样说, 市场可能更多向外,传播则又向外又向内,传播可能两者都得兼顾。
H: 这是我第一次对传播及市场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以前我经常困惑于这两者,感觉有很多重叠的内容。刚才经你这么一说,原来他们的定位还是有比较明确的界限。我比较想知道,你刚才提到这两个团队是比较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团队的人数大概是多少 ?
S: 其实虽然我们彼此独立,但工作联系非常紧密。比如我们的传播,编辑,以及负责市场部的高级专员互动非常频繁。因为我们在策划活动的时候,传播团队需要给我们提供内容支持,即文字支持。我们在策划很多事情时都是在一起的。刚才我说的所有这些传播工作,都是需要中英文,所以我们的工作其实需要乘以2,出版物也是中英文。网站,微信,学校的内部通讯,我们的编辑团队是中英文编辑同时都有,包括翻译。总之他们有一些重合,传播团队大概5个人,市场团队大概4个人,而我则同属于两个部门。
03
H: 可否这样理解,你们几乎不到十个人的团队,却几乎承担了学校很大的公关及品牌推广功能?给我的感觉是,你带领的团队服务于鼎石,但如果可以把它单拎出来, 有点像一个独立的新媒体又兼出版社的功能,你则很像那个新媒体的CEO。
S: 哈哈,谢谢。你知道,现在自媒体发展的非常厉害。学校成功的秘诀是口碑。你把学校的传播平台运营好,它自然会产生良好的口碑。但你必须要给你的传播平台提供好的素材及故事可以让大家分享及传播,这个对传播团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04
H : 对,尤其你提到好的素材及好的品牌效应,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特别想采访你的最主要原因。因为我觉得学校的公众号固然有很多团队的运作,但有时个人的魅力也能起很多决定性的推动因素。比如说我看到上次前两天你们有推关于音乐的一篇文章,你同时作为采访者及主持人。我看到你其实有担任很多多重身份,比较好奇每次采访某个人时,你是不是要做很多功课?
S: 是,比如我做音乐沙龙,我可能看了二十多本书吧,那九个采访问题,我可能做了一百多页的音乐笔记,最后我提炼可以作为沙龙的笔记大概三十多页,最后变成你看到的那些问题可能最后就六页纸,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把书从读厚再读薄的过程。我们每场沙龙都是这样的,包括我们去采访英国的设计师,还有去年我们采访龚鹏程老师,我们读了他所有的书,还有董梅老师,在跟她聊之前,其实也是做了很多功课。还有包括我们去年采访耶鲁中心的Carol,就美国大学和美国大学生活,包括我们如何去更好理解大学的理念,我们团队内部都会有很多讨论。对于我个人来讲,你说的很对,我个人带了很多顶帽子。其实我们在做一场沙龙的时候,在设计主题,包括邀请主讲人,现场沙龙环节的策划及问题的设计,其实都是为了后续的传播。你所有的沙龙都是为后面传递的信息服务。一开始我们就得明白,你所有的沙龙最终要给到听众的是什么,要有很多沉淀及大量的阅读才能做到。
05
H: 你刚才提到了工作节奏,还有阅读,你需要读那么多书,在这么紧的时间里,你是如何安排时间的? 你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吗?
S: 我比较夸张,其实我挺怕别人知道我的生活规律,哈哈。我每天很早起,六点起来,因为我八点上班。我非常庆幸我住的很近,我就住在学校里,所以我省下了大量的通勤时间。我一般早上六点起床,到八点,都是我在家里的阅读时间,这段时间对我超级宝贵。下了班以后,从孩子九点睡觉以后,一直到十二点。一天至少五小时要投入在阅读上。你知道要有非常多的输入才可能有点滴的产出,所以对于阅读,每天四五个小时是一个基本的量。
H: 所以我再次确认一下,你每天逼着自己花四到五个小时的时间在阅读上?
S: 对的。
06
H : 那你做了这么多次沙龙,回到采访,你喜欢这种感觉吗?
S: 我特别喜欢。前段时间我在看熊培元先生的《思想国》,他提到了一个法国的院士。他谈到“我们为什么要对话?”。他说“一个人在照镜子的时候,是永远不会成长的。对话就是我们把彼此最有价值的东西拿出来,彼此分享。你会看到新的东西,他也会在你身上看到新的东西。然后你们在对话的同时产生了新的启发及领悟。” 所以对话其实是一个真正产生智慧激荡, 充满了创造力及启发的过程。所以我为什么在所有的沙龙中都会有对话的这个环节,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空间,每个人都能分享观点,产生新的,更有价值的想法。包括我们俩之间的对话,你问我问题的时候,我会思考我做的事情,我在想如何向你表达。你会问很多问题,我对自己做的事情会有一个新的思考及理解,这个其实都是很良性的。
H: 我在想,其实你的对话对老师及学生都会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因为国际学校,不管是IB,还是其他项目,都很强调发问的精神。
S: 恩,对!其实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在介绍所有沙龙的时候,我也反复提到,我不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所谓的绝对真理。因为我们每个人理解的图画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尊重确实在他/她的眼里是真实的,你能够给他一个空间向你展示。另外,你也要保持你自己的完整性。你可以试图从他的角度去看这个事情,你去吸取你认为有益的,你也可以摒弃不符合你价值观,最后这个事情呈现成每个人的理解,每个人都在不停拣选,这个是我喜欢或不喜欢的,是我认同或不认同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每个人有更多的时间及机会,去见识,领略不同的观点,这样你才有更大的空间去选择,否则的话,你就容易陷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坐井观天了。这里面有一个发问,批判性思维在里面,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H: 其实你完全可以当很好的TOK老师,你刚才说到没有绝对的真理, TOK特别强调这一点。
S: 哈哈,没有没有,我还不行。
07
H: 你采访了这么多人,做了这么多次沙龙,如果让你立即挑选一个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人或小情节,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S: 有啊,其实我们后面还有很多沙龙,会非常令人期待。我们会有周国平老师讲哲学,西川老师讲诗歌,这都是我超爱超爱的,因为我特别喜欢哲学与诗歌。还有孟京辉老师会讲戏剧。明年会非常精彩。但迄今为止,我印象最深的是音乐沙龙。因为其中的一个钢琴家他是我同事,也是我的好朋友。他耶鲁毕业,我们讨论了很多,你知道你跟演讲嘉宾的默契及互相信任,互相欣赏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我们三个人在台上,很可惜,你没有来。当时我们在台上,处于非常难得的状态,特别自然,真实的表达自己,他们也非常幽默。彼此都是心照不宣的朋友,都有非常强的默契。这对于做沙龙来讲,是蛮难达到的,因为很多人都不会是你的朋友。但是那场音乐沙龙,我认为那天晚上,我们三个人创造了something greater than each of us ,再加上音乐,以及杰出的音乐家, 所以那天我觉得是我做的最成功的一次沙龙,我肯定是get到那个moment了!
H: 反正那一瞬间就是没有办法言传就对了。
S: 恩,对的!
08
H: 可惜我没法去到现场,但光读到文章,就已经让人很心动了。我刚才听到你期待更多的沙龙,比如说你邀请这些大人物,这当然与鼎石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品牌效应在里面,坦诚来讲,在挑选这些嘉宾时,有没有自己个人的小偏好在里面?
S: 哈哈,其实有的时候我会反省自己,会不会有太多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去年我写给2017的一篇文章《即使不能到达星空深处,也要保持仰望的姿态》。这篇文章真的是我对于未来学校活动的一个宣言。我们校长在定义世界学校时,他有一个概念,即“我们向世界学习,为世界学习”。为世界学习, 更多是说你怎么回馈,更好服务他人。而 “向世界学习”,关于“世界”这个概念,是我特别希望通过这些沙龙带给大家的。 前段时间我看到陈嘉映老师的《从感觉开始》,他提到“一个人在少年时代,一定要见过高山和大海。”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们的孩子从小在审美,品味,趣味,包括鉴赏力,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一定是与他的眼界相关的。这种趣味,审美,一定是从小培养的,所以我特别希望在每个领域,无论是文学,诗歌,哲学,美术,戏剧,舞蹈,都可以请到最有建树,最有想法的老师们,带领我们去走近一个已经爬到山顶的人带领我们看到的风景,这个实际上是我一直特别想做的。
你知道,很多时候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种向往你是需要给到孩子的,这是他/她一生的动力。比如他在小的时候知道,“哇,音乐这么好!”这就是一粒种子。我们做的音乐沙龙,你让他看到专业的演奏家,他们长大后的样子,他们表演音乐,我也想像他一样。这是一种动力,这是发自他内心的。所以通过教育沙龙,我希望让孩子看到高山是什么样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教育沙龙可以给大家传递这样的一种信念。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花瓣网 (向原图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