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人行农场报告 || 006 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夏莉莉 王健庭 明庭
2024-08-29

欢迎关注【三人行农场报告】

报告是由夏莉莉王健庭联合发起并共同执行的独立研究项目,旨在记录和分享调研过的农业项目资料,激发同道思考,搭建起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和促进行业发展的交流平台。

研究范围:包括生态农业社区营造自然教育有机种植与养殖

研究方法实地考察+农场主访谈

研究经费:自筹(意思就是“三人行”不会向研究对象收取任何费用,欢迎大家尽情地向我们介绍自己的项目,如果我们觉得合适,会自己买飞机票或者租车前往项目地考察并形成报告和提出建议)。

版权说明:夏寂书苑公众微信号所刊载的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报刊、杂志、书籍、音像出版使用必须经过作者同意,并付稿酬,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已授权发布平台:清华同衡乡土景观(微信公众号)

合作联系:rainmaan(老王微信号)

往期目录:

001 成都崇州凡朴农场

002 浙江德清莫干山

003 四川蒲江明月村

004 广东惠州田园邦

005 广东深圳四季分享

006 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007 山东烟台艾维农园





【三人行农场报告】

老王:规划师、清华同衡乡土景观研究所副所长

小夏:夏寂书苑创办人、社区营造实践与研究者、自然教育工作者

乐毛:“学者”、农业项目体验师、老王和小夏的孩子



我们的嘉道理印象

三人行在去年秋季定下的南巡计划是把广州—惠州—深圳—香港沿路想看的项目都看一遍,11月底在惠州与胡伟和聊起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以下简称嘉道理农场),刚好他与嘉道理农场有过合作,热心的他非常鼓励我们前往学习并立即联络了嘉道理农场永续生活及农业部的工作人员。


12月4日,我和老王将行李寄存在深圳的酒店,用婴儿车推着乐毛由福田口岸过关,在一天之内参观了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和其新近开始运营的绿汇学苑。工作的高效离不开伙伴支持,感谢嘉道理农场永续生活及农业部永续农业主任曾尚然先生(他比较喜欢我们称他为然仔)陪同我们参观并为我们提供地图参考。

嘉道理农场导赏地图

由于婴儿车无法走有台阶的游步道,然仔提议驱车载我们先直上山顶游观农场全貌。当我们看完整个项目后,由衷佩服他做出的恰当安排,再次感谢然仔,因为他的专业讲解和耐心答疑,让我们即使是走马观花,也能对各自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


在农场最高点观音山,然仔带我们远眺大帽山森林保育的现状

蓝色木桩处即为自2007年开始的大帽山森林保育计划,该地曾遭遇山火,嘉道理农场为生境考虑而向政府申请该计划

站在山顶俯瞰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全貌

对比之前在农场小卖部看到的嘉道理农场往昔记忆


返回下山区后在岔路口等待,园内工作车辆正前往名为“猴子乐园”的景点,扶梯处即是然仔即将带领参观的森林果园

在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以下简称嘉道理)实地参观的过程中,跟随然仔的脚步,漫步于这个著名的自然教育基地和陪伴社区成长的非营利组织(NPO),沿途形态各异的建筑、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趣致可爱的导视系统,一路上遇见一群群小朋友排队参观、老师带着学生到园中上课、市民三三两两在园中或健身或闲逛,都令三人行感慨万分。

三五好友家庭相约亲近自然

由学校组织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

市民带孩子行山亲近自然

嘉道理农场的核心计划为“自然保育”、“永续生活”、“全人教育”,除开展各项聚焦于生态的教育与研究工作外,2010年加入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将已被废弃的旧大埔警局变身为帮助建立本土经济、增强社区韧力的绿汇学苑低碳生活馆,该项目已于2015年11月对外开放,三人行也有幸被然仔“车”到项目地去实地参观并交流,感恩。

建于1899年的香港旧大埔警署是新界首间永久警署,现为一级历史建筑,五年前被纳入第二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批出予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进行活化,变身“绿汇学苑”

活化后的大埔警署回复昔日淡黄色主调,建筑保存典型警署建筑布局,把报案室、羁留室转为文物展览室,宿舍转为低碳社区生活客房出租,并有低碳工作坊,售卖本地食材,推广大自然生活

拿起电话,可以听到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大埔人口述历史

学苑小卖部售卖的自种果蔬

学苑内的“慧食堂”低碳餐厅提倡自给自足,食材主要来自园圃内种植的植物,包括木瓜、紫苏叶等,如参与烹饪班,付费80元后亲自到园圃采摘食材,感受下厨快乐

在短短而又满满的参访过程中,接踵而来的兴奋刺激得我和老王几乎思维阻滞,满满当当的旅行结束之后,我们回家仔细研读了《落地生根》(社区伙伴项目文集)和嘉道理农场最近十年的年报(网络版)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越看越激动,一度不知该如何下笔,最终,是“三人行茶话会”(三人行农场报告的微信群)朋友们的期待让我们决心尽快完成本篇报告,以便在各位新春开展工作之际能助一臂之力。



【小夏谈社造】


小夏:夏寂书苑创办人、社区营造实践与研究者、自然教育工作者

润物无声:嘉道理农场促进自我教育的环境设计

当我们谈论社区营造(community empowerment)的时候,或许可以把社区营造理解为教育活动,因为,“营造(empowerment)”一词包含有赋权和培力之意,而“教育(education)”来自拉丁文的Educare,意思是引导出在一个人之内的东西。教育是一生的进程,所以,如何通过环境设计与教学活动来激发人的求知欲与探索心,实现人的自我教育与革新,让人在一个自然的生活进程中发生转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嘉道理兄弟从1951年创办嘉道理农业辅助会之初,就定位为一个助人自助的NGO组织,1956年获得政府批租之土地后成为专门进行各种农业试验和推广计划的中心,至今仍保持着以合作伙伴的形式助人的风格,这正是“营造(empowerment)”一词的核心要义,所以就不难理解在近六十余年的历程中,嘉道理农场为何会一直把目光投向未来,并且在每一个细节都贯彻着“自然保育”、“永续生活”、“全人教育”,因为:

無論現在或將來,香港年輕一代都是本園工作的主要對象。我們冀盼可引導年青人,減少消耗資源和多些保護環境與大自然,鼓勵他們果敢無畏及建立自我價值,不要事事依靠科技,培養興趣探索偉大神奇的大自然。我們冀盼他們學懂接受包容,減少需索,願意付出更多。我們希望可找到途徑實現這個目標。——嘉道理农场执行董事 薄安哲 (选自嘉道理农场2006年年报之序言)

 

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一个观点:“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所以向来我都建议面向儿童的项目要让孩子们“做中学、学中做”,做了母亲后更是常以此自省,尽力放手让乐毛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在嘉道理农场,我又重温了一次“闻不如见,见不如做”——随着步移景异,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多,但只需一抬头就能看见详细又生动的解说牌,那些解说牌真是“萌到炸裂”,在立体果园,我为了看看牌子上都写了什么,硬是顶着烈日把一段山路爬完,全部都看完才满足地离去。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切地体会到环境设计的重要性,也希望今后能在明月村的项目中去实践。根据个人观感和理解,我将嘉道理农场“润物无声”的环境设计归纳总结为以下5点:

1、从保育出发的游线规划

嘉道理农场利用可达性与内容设置,将园区主要分为上山区、中山区和下山区三部分,规划出4条游步道,以路径的难易程度来实现自动分流,为生物的繁衍留下了足够的专属区域。由于上山区与大帽山自然山林接壤,大帽山广袤的自然腹地为嘉道理农场提供了广阔的生态纵深,随着近些年农场生产功能的削减和下移,中山区、上山区便成为农场与大帽山的生态缓冲地带,据嘉道理农场年报称几乎每年都会在此观测到新的物种,这无疑是非常令人振奋和鼓舞的,更有趣的是近年猕猴们也通过这个缓冲地带在密林与农田间来来往往,在城市化程度极高的香港,还可以如此近距离见到猕猴,实在难能可贵。


下山区以游客服务、自然教育体验、自然展示功能为主,还有专供饮食服务的素食亭,所以大部分访客都聚集停留于此。

中山区和上山区以历史遗迹、自然保育、植物专类园为主,通常只有研究者、摄影爱好者、创作者和“行山迷”等特殊需求者会不畏艰难进入上山区。

2、生动有趣的导视系统

导视系统是促进游客在环境中自我学习的重要载体,可爱的造型、互动交流性的内容,让知识的传达变得轻松而有趣。各类标识成为嘉道理景观的一部分,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广场上讲述如何与猕猴相处的提示牌

低调的入口标识

简洁清晰的信息牌

“萌萌的”介绍吸引人驻足停留,每一只动物都有名字,每一棵树都有故事,利用标识的内容传达,拉近了观赏者与被观赏者的距离。


随处可见的动、植物名牌


用可爱亲切的表达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化


覆盖着本地植物的洗手间和卡通造型的垃圾桶,洗手间内厕所内还有多处温馨提示

无处不在的环境教育

3、可以得到及时反馈的互动点位

讲述农场历史的猪老师、会唱歌的植物、满天飞舞的蝴蝶,这些可以与自然直接互动的项目,给观赏者留下深刻印象,引发对自然的想象,吸引他们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嘉道理农场的“猪老师”是参观者最喜欢的一名教员,有很多学生会来向它请教

“猪老师”的祖先为了延续优良的种性,要进行身体锻炼,还要帮助农场完成搬运工作

通过音频设置和植物交流,我们唱,它也唱


我们在蝴蝶园第一次与漫天飞舞的蝴蝶零距离接触,一直站在那里等待它们停到鼻尖

4、无处不在的融合教育

在嘉道理农场令我感触颇深的就是园区从整体上向外传递出的和谐与宁静,处身其中会看到人群虽然熙攘却能各归其位,这种非常强烈的秩序感,我认为在香港严格的公共环境管理条例之外,更是农场多年来通过环境设计和持续开展融合教育而得到的结果。


从融合教育的角度去回望嘉道理农场60余年的道路,我认为嘉道理农场在促进融合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并且行之有效。1951年嘉道理兄弟创办农业辅助会是为了帮助战后来港的移民获得生计,1956年在现址开办农场,作为牲口繁殖和分配、农业研究、市民培训、公众教育及康乐的基地,发展到今天,由于多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嘉道理农场面向幼儿园及中、小学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使园区成为香港市民亲子活动的首选,让儿童在成人的相伴中学会与自然共生,在中环持续举行的有机市集活动则搭起了桥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互通,一批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研究者来到嘉道理农场投入到现代科技与传统并存于永续农业的研发工作中……其中,作为与访客最容易接触和操作的“买买买”来发生关系的素食亭与小卖部,就是嘉道理农场融合教育的两扇窗。


嘉道理农场小卖部是“乐活族”最爱光顾的地方,集销售、展示为一体,除了嘉道理农场出版的系列书籍外,主要售卖物品为农场自种、自制的有机生活系列,比如环保袋,也有弱能人士寄卖的手工艺品。据说除了附近居民,还有很多本港市民会专程开车来这里买菜,我们去的时候就看到蔬菜货架已经空空。

农场小卖部售卖的本地自产


买盆栽支持农场的香港市民(肖像已获准使用)



农场小卖部售卖弱能人士的作品美观实用

三人行也在小卖部用购买表示支持

世界是一个整体,一只蝴蝶都能引起飓风,如果我们对那些在社会边缘为了温饱而苦苦挣扎的人们冷眼旁观,又会有怎样的后果呢?写到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落脚城市 多元与共享—落脚城市的未来》,该书的作者道格‧桑德斯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研究城乡结合部十年有余,他指出每一个移民在进入城市之初都会遭遇物理障碍(房屋、城市规划、交通)、机构障碍(专业教育、学校、社会服务与资源等)、经济障碍(能否被雇佣或开办公司、银行服务等)、市民包容的障碍四个方面的障碍,他的研究表明,移民如果可以得到合适的资源,将会合理地利用周边资源构建新的社区,在过去和未来的生活之间找到一条纽带,如能促进移民在所属社区的自我融合,则可以把各种不幸与威胁变成更好的机会,改善未来。


我想将他的研究对象“移民”换做存在相同障碍的“城市贫民”、“弱势人群”等,他所提出的建议也同样有效,而在一些公益机构,例如北京的活力社区、成都的安逸舍社区发展中心和香港的嘉道理农场,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和一些具体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我会特别撰写,这里先略去。


嘉道理兄弟设立基金助人自助令人敬佩,而历年来在园中担任具体工作的工作人员更加使人景仰,长期与农场联系与合作的社会运动家、和平朝圣者萨提斯‧库玛博士也曾经以“土壤、心灵与社会”为主题,在园中贯彻多元整全教育。关于多元整全教育,我想特别从年报中摘取一则访客留言与读者诸君分享:

“今时今日,绝大多数机构都化整为零,只集中关注事物的个别部分,无可避免导致‘治标不治本’的情况出现,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让我感到无比振奋的地方,是你们顾全大局,将常见的对立元素联结起来,当中包括:精神层面(内在)与政治现实(外在)之间的对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立、市民大众与建制之间的对立。”

顾全大局四个字,可谓道出了融合教育的核心,值得诸位同道深思。再摘取萨提斯‧库玛博士的一段语录与大家分享。

“我是关系网中的一部分,我不活在我的脑袋裡,我活在我与万物的关系中。我在此和你讲话,不是因为我脑中这个概念,而是因为你在这裡、因为老师们教过我一些东西、因为我的父母带我来到这个世界、因为土壤与大地用她的身体拥抱我、用食物与水喂养我。我是所有关系的混合体。”

正是由一代代嘉道理人的不懈努力,今时今日,我们才能看到鹰隼翱翔在维港的上空,一群猕猴活跃在大帽山,精神障碍康复期的人走出家门来到素食亭和绿汇学苑里参与工作……

5、手指点点,心系本园

就园内工作而言,资料的积累必不可少,完整的自然笔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部分资料除了供科研使用外,嘉道理农场考虑到多数到访者没有进行实地观测的条件和缺乏相应的设备与技能,便通过网站内容的更新保持着与参观者的远程互动,只要填写邮箱信息成为嘉道理之友,便可以收到嘉道理农场的“每月通讯”和不定期的“E—报告”,农场活动、花讯、最新发现等,只需“手指点点”就尽在掌握,而每一次点击带来的欣喜也帮助嘉道理之友们建立起“应为环境保育尽一份力”的观念。


欢迎访问嘉道理农场网站获取更多资讯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环境也应列入环境设计的一环,结合项目的规划来做通盘考虑,为越来越多的“拇指族”提供方便,线上线下两相结合,鼓励自学成才,实现移动终端作为教育工具的功能最大化。本期报告即是通过嘉道理农场的网站参考了大量的资料,推荐感兴趣者查看,地址为:http://www.kfbg.org/eng/index.aspx




【老王看农场】

老王:规划师、清华同衡乡土景观研究所副所长


心系小农:嘉道理农场的农耕教育启示


一、嘉道理的农业

农场主管农业事务的部门“永续生活及农业部”有近50名固定职员,依据工作性质又分为6个子部门:永续生活教育、蔬菜生产、果园管理、有机资源循环、农林示范、禽畜管理。嘉道理建园之初就定位为扶持本地小农的农业辅助机构,专注于本地农业的试验及推广,示范高效及可创造盈利的耕种和畜牧方法,同时致力改善牲口品种。随着香港本土农业的日渐势微,嘉道理的农业部门将工作重心转为农耕教育,主要以三种形式展开:永续农园(试验田)、农耕课程及工作坊(教学)、农夫市集。通过对消费者、生产者的教育输出,推广永续生活的理念,在供求两端架起一座桥梁,进而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1、 永续农园

永续农园是分散在嘉道理农场中的几块以农耕技术研究与展示功能为主的试验田,园中物产大部分满足嘉道理内部供给,少量在园中小卖店和中环农墟售卖。每个小园子都配有详尽的科普教育标识可供游客自我学习。农园同时也是嘉道理各种农耕课程和工作坊的教学与实践基地。本次考察我们只参观了森林果园、生机园、一斗田、鱼菜共生四个专类园,这四个园展示的都是嘉道理从物质循环、物种共生、低人工维护、低门槛入门的角度对香港都市农业的思考,用实例告诉参观者,都市农业可以无处不在,从“一斗田”到阳台种植,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自给自足。

森林果园

这里从2004年开始采用农林耕作方式将单一品种的果园,改造成混合式森林花园小小的果园包含40多种农品的种植。例如,将果树跟可食用农作物(如菠萝)一起种植,在交替的植物篱中种植豆子以制造天然肥料,更以复土作物保护农地来防止土壤侵蚀。农林耕作方法除了减少运用化学肥料和避免害虫侵袭,更大大减轻人手,同时全年性地提供多种类水果和其他农作物。

“森林果园”适宜于山地的复合型立体果园种植方式

从“一斗田”远眺山坡上的立体果园

生机园

生机园示范了于市区的有限空间和社区园圃的有机耕种方法,例如怎样保持泥土肥沃,除草和杜绝害虫的天然方法,如何在不使用化学物的情况下种植时令蔬菜。这些有机耕作技术都有助平衡自然生态。


一斗田

“斗”是当地的传统度量单位,相当于674平方米。这个项目是对家庭自给自足农业的研究,通过每天两小时的工作,可以生产5个人全年所需的果蔬。

复合型种植,多样化产出,低维护成本,低能耗,自循环。是嘉道理农场都市农业的研究方向


净化水体的小型湿地

鱼菜共生

鱼菜共生指结合水产养殖(养鱼)与水耕栽种(无土耕种),让鱼和菜在水再循环环境中互相促进生长。鱼菜共生的设计及规模十分灵活,可在不同情况下作为永续粮食生产方案。

鸡舍

由于生产的限制,鸡舍谢绝参观,为预防禽流感,香港的法律不允许养“跑山鸡”。

蜜蜂园

然仔说,原来蜜蜂的家是在上山区的,但考虑到嘉道理农场多数开花植物都在下山区,蜜蜂采了蜜需要负重爬山很是辛苦,于是就决定帮他们搬到山下了,即使上山采蜜,也可以在负重归来时利用重力减少负担。嘉道理的动物园中的动物也多是来自于海关罚没或救助收养,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参观者知道如何对待动物,如何善待自然,这种尊重生命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农耕课程及工作坊

嘉道理面向农民和市民开设不同内容的农耕课程及工作坊。

面向农民的课程,多来源于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开展的农耕实践,课程具有很强的本地性和落地性,对于当地农民来说容易学,也容易上手。结合所传授的技术内容,课程中还会渗透一些永续、循环的农业理念,对农民进行观念上的教育。面向市民的课程,更贴近都市的生活环境,厨余堆肥、鱼菜共生、阳台种菜让居住在混凝土丛林的市民也可以见缝插针的实践都市农业,让每一个消费者参与到永续农业之中,并转向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课程价格为每堂课150-400港币,有特殊需求的学员还可以申请农场的助学金。

农场课程列表(表中课程每年会有调整,所以本表资料仅供参考):

课程名称

课程频率

课程对象

课程价格

课程时间

课程性质

农学研习班

6次/年

农友

450

3个半天

针对生产者和专业人士

养蜂班

2次/年

农友

1200

2天

永续栽培设计证书课程

1次/年

专业农友

6800

13天

城市农夫——永续农业入门课程

2次/年

兴趣班

1200

3天

都市农业与永续生活的普及教育

24节气蔬菜种植

2次/年

高级兴趣班

800

2天

鱼菜共生培训工作坊

2次/年

兴趣班

1200

3天

厨余循环再造工作坊

2次/年

兴趣班

300

1天

低碳生活工作坊

2次/年

兴趣班

150-250

0.5-1天

 

在嘉道理的农耕课程中,农学研习班是嘉道理农事教育课程中费用最低的,主要面向本地农人,是嘉道理农业扶助功能的延续。课程内容基于农场自身实践的经验总结,通过细致入微的技术传授和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将物质循环的理念融入农耕技术。公益性农耕教育,为香港本地的CSA农业培养了一批有技术的农民。

本地农民面对市场压力、气候变化及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要当一个永续农夫实在不容易。本课程采用永续栽培的原则,透过介绍多样化生产、循环资源、顺应自然环境等各个种植方法,协助农民在实践永续农业的同时,亦能改善生计。(内容见图表)


3、农夫市集

中环农墟,是嘉道理农场为本地小农与消费者建立的有机农夫市集。频率为每周1次,免费入场。

现今香港人渐渐开始注重自身及环境的健康,对于一日三餐的食材选购也会比以前更有要求——新鲜、本地、时令、有机、谢绝不必要的食物包装。幸运地,香港人不必再为何处可以觅得新鲜时令有机农产品而烦恼了,因为现在香港有不少地区都有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农墟可以提供由本地有机农夫们新鲜采收的农产品,并直接售予消费者,免除因繁复的销售程序令产品价格上涨及剥削了农民的收入。除了食物,农墟还把本地有机农夫和消费者连系起来,透过以下途径携手改善人们及环境的健康:供应有益健康的食品、减少食物里程及CO2排放、支持永续农业发展、加强本土农地保育、复苏本土经济。(图农墟的本地农人)

农墟的内容组成

你也可以透過選擇合適的食物促進香港重建健康永續的食物系統,請善用我們一天三次的投票機會。


二、嘉道理农场的启示

1、乡土的消失与小农的价值

中国的乡土社会与乡土景观是依托于小农的生产方式产生并发展的,乡土的建立与维护,从根本上讲是农业生产关系的问题,留下小农的生产方式,就留下了从土地中来的乡土社会,留下了乡土文化孕育的土壤。

在现阶段,随着乡村在地或异地的被动城市化,乡村固有生产关系的改变,不仅消灭了小农,也让乡村的景观、社会、文化都出现了断层。农业政策和社会资本都更青睐规模化、工业化的大农场,在这样的农业政策体制下,单依靠对农品的补贴,小农经济相较于大型农场并不具备规模优势。因此对于一些愿意在土地上留下来种田的小农要通过与大农场的差异化竞争,实现在地的产业升级和生活品质升级,回归永续农业几乎成为唯一的选择。

2、回归永续农业的技术短板

我们在农业考察中发现,技术、市场、资本是阻碍小农回归永续农业的三个主要因素,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引入和推广,从模式上帮助小农规避了资本和市场的农业风险,但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依旧缺少了一个环节的支持,就是“技术”。时代在向前发展,低效高劳力输出的传统农业已经被逐渐淘汰,但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技术升级成为了农民的天然短板,可喜的是一批掌握了有机种养技术的新农人开始重视农业技术的“传、帮、带”,例如广东深圳四季分享的张和平(详见《三人行005广东深圳四季分享》)近年的工作重心就放在人才培养上,将自己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搞懂的有机种植技术分享给一批批新农人和农场经理人。农耕是一项系统工程,农人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农产品的品质、农业项目的成本与利润、消费者的信任。

3、嘉道理的经验

(1)用技术解放人力

嘉道理农场更专注于“懒人”农耕技术的研究,用自然的循环与相生相克将人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城市和乡村两端都创造了低门槛的农业参与方式。人不被土地束缚,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满足个人在其他方面的需求,易于形成半农半X的生活方式,为城乡之间的人才流动、休闲农业的多元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2)用教育增进理解

嘉道理农场从建立之初就定位为支持本地小农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扶助机构,一方面利用资源与技术的优势,帮助本区域农民改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利用农场的影响力帮助农户与消费者达成连接,通过市集与农场的参观、体验用循环、有机、环保的理念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让每一个消费者参与到农业当中,了解有机种植的基本原理并感受在时间和情感上的付出,使其更理解农民从事有机种养殖的辛苦。通过一盆菜一株果认识自然的规律,建立起环保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为本地农民培养出一批忠实的粉丝,同时建立起一座从城返乡的桥梁,让人才可以逆向流动,实现乡村与城市的互通。

(3)用公益改良农业

嘉道理农场对小农的支持方式给内地的农业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农业扶持模式——孵化一个NGO性质的农场,研究适用于本地的农业技术,并通过体验、课程、市集等形式,教育生产者与消费者,帮助他们形成良性互动的本地CSA模式,这比单纯的农业补贴更有效率。

嘉道理的公益性在建立之初表现为对本地小农的支持,包括无息贷款、技术转让、家畜配种等,用授之以渔的方式“给他们资源建立自己的生计”,所以嘉道理更专注与“农业辅助”而非“扶助”。

随着岁月流转,香港的农业日渐式微,嘉道理农场亦将其焦点转移到环境问题上。

1995年1月20日,当年的立法局通过相关附例,不但促成了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公司的诞生,亦将香港及区内其他地方的动植物保育、有机耕作、环境教育以及关注永续发展的工作带进一个新纪元。嘉道理的使命是「大众与环境和谐并存」。自1998年起,亦将保育工作推展至国内。

新的时期,嘉道理的农业扩展至对环境的保护,一方面帮助香港留下了一片片纯自然保护地,让本地的动植物得以生息繁衍,维护地域生态与乡土风景,培育出一块永续的地;另一方面用多样的教育活动影响香港人选择更为永续、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保护本土环境的自觉性,培育出一群永续的人。




为庆祝夏老师新书出版,三人行本期要放送大 彩 蛋!!!以下“闲话”是夏老师肺腑之言,建议大家看过之后就直接到文末点开微信对话框发送留言吧!她需要!:)


写这篇报告的过程中,我屡屡自问:为何会执着于参观嘉道理农场?

时间回溯到2005年秋天,我在深圳一家企业工作,通过网络了解到“社区伙伴” 和嘉道理基金会,基于共同的理想,很想加入社区伙伴的团队到农村去做点事,但当时的我还承担着改善家庭生活的责任,而NGO组织工作的薪酬无法满足个人生活与家庭需要……


2006—2015年,十年之间,我持续开展着社区营造的研究与实践,写作并出版社区营造系列图书,参与过几个城市社区的营造项目(都江堰市壹街社区和金江社区“儿童图书角”、威海市环翠区鲸园街道“三点半”项目),辅导出一个社会组织(威海百姓大舞台),虽然一直是在城市社区实践,但既然与晏阳初先生的塑像相伴过三年,我一直在等待回到乡村去做事的时机,2015年底,我们在农场考察过程中遇见了明月村(详见三人行农场报告003 四川蒲江明月村),决定带着乐毛去那里,所以,本次三人行访港参观嘉道理农场,除了亲身感受以获得在明月村开展工作的启示和指导之外,这次参访对我个人而言,还有一重类似于“朝圣”和“还愿”的意味。


访问已经结束了两个月,但当我回忆起嘉道理农场之时,仍然惊叹不已,是嘉道理农场令我体会到一个友好的、可以帮助来访者完成自我教育的环境设计实在是太重要了,可以说那就是我理想中的自然教育基地,另,当天在园内用餐时,看到几名精神障碍康复期的患者在素食亭内认真工作的样子,也令我十分感慨,嘉道理农场基于现实持续行动60余年,构建了一个多元共融的生态环境,令我们受益匪浅,无奈限于篇幅,也苦于未能亲自体验教学活动,无法就这部分内容展开更多,十分遗憾。所以,我们计划再次访问嘉道理农场参加专门的课程培训,请大家和我们一起期待吧。:)


本期的彩蛋是2015年12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谈谈社区营造(上)》,欢迎大家关注“夏寂书苑”微信公众号并在2月10日前通过微信对话框发送留言谈谈《三人行农场报告》系列文章的读后感,我们会选择其中5条评论整理到公号进行发布并赠送夏老师(她本名侯新渠)签名版图书一本。

感谢大家看完整篇报告,希望我们的分享对您而言是有益的。

下期再见!


本报告部分图片来源于嘉道理农场网站,已经由对方审核同意使用,特此致谢!欢迎对嘉道理农场感兴趣的朋友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明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