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农场报告 || 004 广东惠州田园邦
欢迎关注【三人行农场报告】
报告是由夏莉莉和王健庭联合发起并共同执行的独立研究项目,旨在记录和分享调研过的农业项目资料,激发同道思考,搭建起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和促进行业发展的交流平台。
研究范围:包括生态农业、社区营造、自然教育、有机种养殖;
研究方法:实地考察+农场主访谈;
研究经费:自筹(意思就是“三人行”不会向研究对象收取任何费用,欢迎大家尽情地向我们介绍自己的项目,如果我们觉得合适,会自己买飞机票或者租车前往项目地考察并形成报告和提出建议)。
版权说明:夏寂书苑公众微信号所刊载的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报刊、杂志、书籍、音像出版使用必须经过作者同意,并付稿酬,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已授权发布平台:清华同衡乡土景观(微信公众号)
合作联系:rainmaan(老王微信号)
往期目录:
001 成都崇州凡朴农场
002 浙江德清莫干山
003 四川蒲江明月村
【三人行农场报告】
老王:规划师、清华同衡乡土景观研究所副所长
小夏:夏寂书苑创办人、社区营造实践与研究者、自然教育工作者
乐毛:“学者”、农业项目体验师、老王和小夏的孩子
去惠州看望朋友胡伟和
我们到惠州去,是为了看望我们的朋友胡伟和。近些年一直在从事农耕自然教育研究咨询的他应深圳四季分享大掌柜张和平先生的邀请,于今年的6月回到故乡广东惠州,落户周田村开办田园邦耕读学苑·自然教育中心(以下简称田园邦)。
周田村位于惠阳淡水秋长镇,毗邻深圳龙岗,交通便利。村中有叶挺将军故居和保存较好的“吉隆坡王”叶亚来故居碧滟楼等。除了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最吸引胡伟和的是这里有一个社区支持的有机农场——四季分享,因为他认为“每一个有机农场就是最好的自然教育基地”,希望每一个有机农场都是一所自然学校,于是,他和家人一起来到周田村,在这里生活着,劳动着,思考和探索着农耕与自然教育的创新。
算起来我知道胡伟和已经有十年了。第一次看到胡伟和的名字,大概在2005年,那时候他是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园艺教师,也为“园之友”(社区之友)提供活力农耕指导。当年我的一个朋友把孩子从成都城里送到了郊区琉璃场,读一所“听都没听过”的学校,让孩子在城乡结合部和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玩泥巴、刨木头、摆地摊……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母亲,这是很大胆很另类的一个行为,那么,她到底有何等的见地和决心?抱着浓厚的“研究”兴趣,我一路跟随她的博客,后来又成为她的同事,时不时地参与一下她的生活,逐渐了解了鲁道夫·施特纳和人智学以及华德福学校。
2007年,因为关注华德福教育和一些环保组织,受到一些触动,我主动从社会中脱轨,开始成为一个独立文艺工作者;2010年,作为5·12大地震幸存者,有感于灾后重建的任重道远,我回到都江堰,在壹街区成立夏寂书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实践探索出一条以幼儿教育带动社区复兴的道路。2013年,老王加入夏寂书苑,我们着手进行关于乡土景观和社区营造的独立研究项目,也筹划着有朝一日能重新回归土地。因我当时有孕在身,本着就近原则,我们从成都周边地区的农场开始进行访问。2014年春,我们在新都的少儿时光自然教育基地遇到了正在做泥塑模型的胡伟和。
随着《三人行农场报告》工作的展开,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几乎走访的每个农场都有人认识胡伟和。回想起近十年间,我多次在不同的人那里听到他的名字,可能是一种必然,因为伴随着华德福学校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盛,有机农业和自然教育也渐成趋势,作为国内第一所华德福学校的创办伙伴,且是主攻活力农耕和自然教育的开路先锋,胡伟和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而且他对这项事业抱有持续的热情,总是无私地将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分享给有需要的伙伴。
与胡伟和第二次见面,是2015年秋天,西南地区自然教育网络会活动在成都召开,胡伟和作为分享者之一回到了四川参加活动,我们和他约定到夏寂书苑见面详谈,当时得知他已经在家乡开始筹建一所农场中的自然学校,定下了本次惠州之行的约定。11月30日—12月3日,我们在田园邦第三次见面,停留了4天,4天时间里,我和老王以及乐毛,与胡伟和家庭同吃同住,从他和他的父母那里感受到了一种非常自然教育的自然教育,令我们茅塞顿开,受益良多。在后面的文章里,我和老王会分别就田园邦的乡土景观分析与启示和一个家庭模式的自然教育机构详细展开阐述。
【老王看农场】
老王:规划师、清华同衡乡土景观研究所副所长
田园邦的乡土景观分析与启示
一、田园邦的乡土景观分析
几天的考察,田园邦给了我们一种“心灵故乡”、“真实乡村”的感受。田园邦拥有真实的在地的农业生产与家庭生活,在改造与建设过程中,用当地易于得到的材料、废旧物品,利用简单的工艺,兼顾基本的美观,创造出朴素而实用的景观与生活设施。虽然有时候看上去有些简陋,但处处都蕴涵着建造者生活的智慧,也反映出主人的人生经历与审美取向。身在其中,很真实,很放松,有家的温暖,就像记忆中乡村的样子。这是我们在众多的乡村建设项目中所不曾体会到的,也是我们一直在寻找和探索的乡土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为了真实、系统的还原我们感受到的田园邦乡土景观,以下是套用进士五十八先生编著的《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中教科书式的分类方式对田园邦乡土景观特征和意义的详细解析。
乡土景观是彻底的通过人类干涉而得到维持的“第二自然、人工的自然”,换句话说就是培育驯化的自然,形成“人类化的自然、家畜化的自然、驯化的自然、温顺的自然”。是融合土地的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和“农民生活景观”的复合景观。乡土景观的研究者进士五十八先生认为,人在乡土景观的氛围中觉得舒适,源于乡土景观中蕴含:Physical(实用性)、Visual(美观性)、Ecological(自然性)、Social(社会性)、Mental(精神性)五个层面的特征。
1、带来亲和感(实用性)
田园邦的营造是源于生活生产的需要,是以实用性为目的对环境修整,因此以经济性为考量,注重实用性,只做必要的最小限度改造,多选用可维持机能性、耐久性高的工程手段。同时为提高使用效率,每个空间都具有多功能性可多方面应用的特征。这一系列的改造多以田园邦成员的人力为主体,天然的具有人力所能及的尺度感,呈现出人性化空间尺度的舒适性。
外表朴素而有亲和力的田园邦
人性化尺度——田园邦的活动场地利用废旧建筑材料手工打造
最小限度改造——魔术贴固定的纱窗和磁铁门帘简单而实用
复合型空间利用——活动时道路变为餐厅
2、养眼的风景(美观性)
田园邦的风景以水、绿色植物、土地为主体,在宁静中营造出自然特有的柔和美、自然美的效果。土地依靠田埂、水渠等农业特有的肌理,结合山、水、林的自然环境形成景深丰富的大地透视,给人以广阔、深远、稳定的乡土视觉感受,并通过植物的生长与季相变化、材料的风化侵蚀在风景中记录下时间的维度。
水、绿、土组成的自然风景
3、利于生物多样性(自然性)
特定物种能否在环境中生存,取决于能否找到适合该物种生活阶段的环境条件,因此多样的自然生境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前提。田园邦所在的周田村,农田、果园、畜舍、房屋、水塘、河流是呈马赛克状分布的,创造了更为丰富的边缘生境,这些不同环境元素的过渡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丰富的地形变化、阴影空间、曲线曲面都是自然通过水和光的调控营造不同生境的方式。乡土材料的多孔质的泥土表面和各种缝隙不仅为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提供了通道,也为昆虫和小动物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鸟类、昆虫、开花植物是田园邦周边最易被感知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视觉、嗅觉、听觉的统合,让自然的体验更加生动立体。
4、有地域特色(社会性)
田园邦所在的周田村的地域性景观呈现出的是当地人在生产与生活中对当地风土的适应过程,包括食物的种植、建筑的形式、当地材料的运用、当地工艺的形成。人与生活是地域特色最生动的载体,方言、民俗、饮食、服饰、信仰、邻里关系都让地域性得到最直观的表达。叶挺故居、叶亚来故居等文物古迹则是当地的明星资源,集中体现了当地的建筑、历史和人文特征。
当地气候冬季干燥少雨,浇水是每天的重要工作,也催生了独特的浇水工具
5、赋予宁静感(精神性)
“故乡”是已经适应和熟悉了的自然,是可以让情感在这里得到安宁的地方。田园邦的乡土风景,集中了保障当地人生活的种种要素,给我们一种祥和、安定、安逸的感觉。可以给人带来宁静感的条件有:自然丰富的风景,容易辨别地理位置的风景,位于山或树林边缘的村落风景,成为地域象征的风景,使人联想到食物的风景,具有生活文化气息的风景。
二、田园邦的启示
1、阿公的乡土作品——本地人才是乡土景观的创造者
在田园邦考察的几天中,阿公(小夏教乐毛这样称呼胡伟和的爸爸)一直在专注于活动场地中几个凳子的改造。
凳子的原始形态是有当地特色的“泥土+石块”的建筑废料,整齐的摆在活动场地上就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实用性和景观性。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泥土的表面会让使用者觉得脏,常需要垫一张纸,麻烦不说,更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活动结束后还需要打扫纸张,因此阿公开始了对坐凳的改造。
第一轮改造,阿公为坐凳增加了木板凳面,直接用钉子钉在基础上。经过测试,在户外风雨日晒的条件下木板很容易变形开裂,钉入泥块里的钉子也并不牢固。
第二轮改造,阿公用水泥给凳子抹了一层外壳,过程中还依据形状创造性地给每个凳子雕塑了抽象的外形——“等水泥干了,还可以用丙烯颜料画一下,这样就又好用又好看啦。”
在凳子的改造过程中,阿公的原则是首先要最小限度的改造(节省人力物力),其次是保障低维护的实用性,最后是与田园邦自然教育吻合的景观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贯彻了田园邦信奉的环保、自然、教育的理念,使项目的细节与理念保持一致。
类似的例子在田园邦的改造中还有很多,例如简单而实用的纱窗、门帘等。
田园邦的营造过程,尤其是阿公的乡土作品,深刻的诠释了乡土景观是当地人在顺应土地自然条件,利用当地材料与技术形成的农民的环境设计,是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当地的风土、阿公的人生经历与价值观都蕴含在阿公的作品中,这是乡土景观呈现多样性的基础。
作为专业的规划设计者,我更喜欢最初原始自然材料的坐凳风格,在阿公创作的过程中试图与其沟通,被阿公用以上的理由深刻的教育了。这加深了我对乡土景观概念的理解:乡土景观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的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是当地人在生活中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在这个广义的乡土景观的概念中,当地人(农民)才是乡土景观的创造者,只有他们的创造才是最真实的,有故事的,让人感动的乡土景观。作为规划设计者,应该将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维护和培育属于本地的生态、生产、生活方面,这些才是孕育本土乡土景观的基础。把营造、创造的权利还给当地人,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辅助,并利用专业者的专业背景,给予当地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当地人树立文化自信和传承发展的自觉性。而不是抢夺话语权,建立规范,指点江山。乡土景观需要更多的多样性,只有千万个阿公的存在才能保障多样性的存在,那些连如何编竹篱笆都要规范工序的美丽乡村,只是城市的延伸罢了。
2、阿婆的可食地景——乡土景观是“农”的景观
乡: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乡’和‘飨’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飨”的古字,可见乡土景观一直以来就是与食物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食物是乡土感知的重要元素之一。
吃的体验,无疑是调动感官最多的乡土感知。在乡村,食物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可以随手采摘的本地水果和蔬菜,二是带有地域特色的烹饪美食。
先说当地美食。阿婆(小夏教乐毛这样称呼胡伟和的妈妈)无疑是田园邦美食的创造者,每一天的饭菜都由她烹制,原材料主要是自采蔬菜,来自于她在村里开荒得到的小菜地。蕃薯藤、莴笋、秋葵、木瓜等等菜蔬,加上黄豆酱、咸鱼干、梅干菜等配料,在阿婆的手中以客家手法烹制,瞬间满桌充满了客家田园风情。
再说本地果蔬。构成田园邦乡土风景的大树都是果树:龙眼、黄皮、木瓜、香蕉、乌榄……我们去的时候正值木瓜、香蕉成熟的季节,我第一次吃到树上熟的木瓜和香蕉,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最上端的木瓜是没有籽的。我们还吃到过刚拔出来的胡萝卜,用水简单冲洗一下,连我这个平时根本不吃胡萝卜的人也开始大嚼。
这些食物的滋味我想我会终身难忘,因为在那滋味里,除了“树上熟”带来的满满能量,还有当地的风景,我们一家人和阿婆、阿公、胡伟和、小宇一起生活的记忆,这种多重感官的复合,也是不可复制的乡土资源。
【小夏谈社造】
小夏:夏寂书苑创办人、社区营造实践与研究者、自然教育工作者
田园邦·耕读学苑:一个家庭模式的自然教育学校
胡伟和近期的目标是通过在田园邦在周田村的实践,探索出自然学校扎根有机农场、扎根农村、专注耕读教育的工作方法。在田园邦,他和他的父母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都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组织结构与运行形态蕴涵着一种良性的乡村建设模式,在三人行看来,也许他正在实践的家庭模式的自然教育学校,能给很多关注乡村建设,有志从事自然教育工作或开办自然教育学校的朋友一些启示。
关于自然学校,目前已有共识:自然学校是链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组织和场所。在这里,向自然学习,在自然里学习以及学习保护自然。体验自然不仅可以作为一个了解环境问题的渠道,同时还是一个了解和思考社会诸多问题的窗口,让人们更好地关注社会,关注自己生活的世界,从根本上理解和反思自然保护和实践绿色生活价值。
家庭模式的自然教育学校,顾名思义,就是以家庭成员为教职员工开展自然教育教学活动的机构,它的一切工作都要直接指向自然教育要实现的根本目标——生活教育。按照我的理解,家庭模式的自然教育学校的教学活动,应该主要以身教的方式让来参加活动的人感受到家庭生活的魅力,理解作为最小单元的家庭在社会中的意义,回到自己的小家庭后能开始在生活理念上有所革新,并为了提升生活质量而开始付诸具体行动:比如和谐亲属关系、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支持有机农业、尊重乡土文化、参与环境保育等。
我个人非常欣赏和赞同家庭模式的自然教育机构。一方面,因热爱自然生活的家人组合而成的工作团队,有着自然生活的共识,本身又能亲密协作,可以极大地降低沟通成本;另一方面,家庭模式的自然教育机构常常以自家的实际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所以在操作上也会更加经济、灵活、自由和简便。夏寂书苑也采取了这样的组织形式在都江堰开办自然教育中心,这种方式帮助我们较为轻松地实现了“机构的存在与生产是一体”,但我们毕竟是在城市社区,和实现“不时不食,身土不二”之间,还隔着一块土地的距离。
“自然教育”,是胡伟和在田园邦创造的基于本土资源的一种创业模式,值得父母在乡村又有志于返乡的青年们效仿。
胡伟和回到惠州创办田园邦,让他的父母强化了对乡村的热爱与自豪感,基于华德福教育和活力农耕的专业背景,他帮助他的父母重塑了对传统种植的自信心并转向生态种植;虽然是“不情愿”地“被加入”到劳累的学校创建工作中,但他们又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儿子的呵护而主动地参与乡村的更新与建设,作为乡土生活技艺的传承者,参与自然学校的教学活动,并通过在周田村的日常生活,为田园邦提供了最真实的乡土素材,维持了田园邦作为自然教育机构的基础:“真实的生活与生产”。
因为胡伟和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从业经历,过去十多年在业内的积累,帮助了田园邦链接更多外界资源共同开展在地的自然教育活动,这些活动需要他的父母作为课程教师来参与,这使得他的家庭成员可以在一起工作,并在土地上创造了农业之外的新价值。
三人行在田园邦停留的四天是非活动日,所见之工作人员有4名,分别是胡伟和、胡爸、胡妈和驻地志愿者小宇。由于创办家庭模式的自然教育机构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让活动参与者学会生活,所以作为家庭模式的自然教育学校本身,必须要从各自的真实的生活出发,根据家庭成员的特长和生活经验来组织、设计课程和活动。
用一张图表分析作为家庭模式的自然教育机构的田园邦四名成员的角色、分工与关系。
通过田园邦的案例,不难看出一个家庭模式的自然教育机构在创立初期,对资金、活动设施和专业教师的需求并不大,唯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全力参与。因为,作为一个家庭模式的自然教育学校,除了阶段性的活动项目,家人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能合理分工与默契配合才是机构能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家庭模式的自然教育机构要求年富力强有见识的人承担“校长”责任,要求有生活智慧的人站出来担当教师,要求“什么都不会”的志愿者跟随学习并成为一个“什么都要会”的补位。我特别想提醒诸位,请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父母或其他祖辈都在岁月中被生活磨练出一身本领,或擅修理,或擅农耕,或擅管理,只要“校长”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他们就能参与进来,将多年习得的生活技能和生活观念传授给年轻人。假如你还太年轻,又没有在农村生活过,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不会,还可以以志愿者身份到愿意接收你的机构里去驻扎着跟随学习。正如胡伟和所说:
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行走,我们身心愉悦,获得健康;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我们和真实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获得真知;在认识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慢慢找到自己在这个世上的角色和定位。我们在行走中学习,我们也在学习中行动,这便是自然教育的精神所在。
在文章最后,三人行祝福胡伟和和他的田园邦,衷心希望他能通过在田园邦的实践,探索出一套自然学校扎根有机农场、扎根农村、专注耕读教育的工作方法,因为三人行农场报告项目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希望团队的最小成员王乐毛能接受自然教育:
农场的自然教育及农耕体验可以让人们,尤其是孩子,了解食物的来源,体验食物从田野到餐桌的全过程,农业与环境的关系,由此引领关心食品安全与自我健康的人们进而关心大环境的健康与环保,倡导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并为环境保护积极付出行动。
(告别时在田园邦合影留念)
【婴之旅】
乐毛:“学者”、农业项目体验师、老王和小夏的孩子
从广州坐火车到惠州,叫了一辆出租车送我们到淡水秋长周田村。
放下行李就去村里玩
妈妈告诉我这个叫木瓜,煲汤好甜的!
田园邦饲养了一些小动物供小朋友们学习,妈妈说这叫“鸡兔同笼”!
每次到了村里我都可以自由自在的费,好开心!
太阳好大,阿婆带着头巾帽去地里浇水。
我妈姓侯属猴,所以真的很猴!
晚上爸爸悄悄把我们在广州积攒了好几天的脏衣服都洗了,占领了整个阳台!
第二天上午到自然课堂去参观学习,这棵树让我们见识了雷神的威力!
荔枝林里跑一跑真开心,要是捡到了地上的乌橄榄更开心!
也顺道去泰康农场参观参观,地里正盛开着红薯花。
都已经冬天了,为什么这里的秋葵还在开花?
在泥巴里翻出了一棵龙眼核,我把它放在这里,明年会长出小苗吗?
田园邦有很勤劳的阿公,每天都在敲石头
有一条叫九曲十八弯的小河,河里有怎么也数不清的鸭子
我喜欢田园邦,希望以后能再去那里玩!
哦,差点忘了,我也是去田园邦参加工作的,周末主题活动的设计我也有份参加,“从田野到餐桌”,很多好玩的活动,你们想来参加吗?想的话,快快关注田园邦微信联系胡伟和叔叔吧!
好物推荐
这次分享方便携带又营养好味的婴儿食物——小皮!
有了乐毛以后,我关注了一些育儿博客,其中有@杨喵菲-米娘,她养了两个非常好看的混血儿子,把一路上“过关斩将”的经历都细心整理分享给后来人,还张罗了一个叫做@米娘团 的购物社区帮助大家省钱。一开始是有适合我们家的就会跟一跟,到现在差不多一年半,基本上孩子的吃穿用都通过米娘团解决,其中小皮是买得最多的,因为我们在外考察农场基本等于野外作业,一袋小皮有肉有菜,方便卫生,立等可食(这一点非常重要,饿了的小孩很难搞),再加上餐厅提供的米饭或面条,就是营养丰富又饱腹的一顿。
我已经尽力到处借厨房给孩子煮饭了,但不是每一个项目地都有条件,对我们而言,时间比金钱更宝贵,有了小皮让我们轻松不少。过去我曾经应朋友的要求把小皮推荐给她们,受到了一致好评,所以在这里也把信息分享给更多家庭,感谢米娘和她的团队!:)
本期的彩蛋是三篇文章,来自 吴梅(小你)、 胡伟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再次感谢大家看完整篇报告,希望我们的分享对您而言是有益的。
下期再见!
小你是传媒人,作家,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曾任职于《成都商报》、《成都日报》、成都先锋传媒、《教育家》杂志等。在《教育家》副主编任上与王财贵先生读经理论深度相遇,此后停职三年切己实践,闭门读经。随着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调查了解及对当下主流教育理论和诸流行教育理论的考察,深悟读经教育理论是东方中国于世界之贡献,是目前最可行且当行之大道,遂起而行之,创办允元小学馆,接引有缘儿童,涵泳之,熏染其对中国文化之亲切与爱慕;发现读书种子,深切培养之。对小你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http://blog.sina.com.cn/xiaoniii查看更多
小你关于教育的一篇博文
“我和孩子是早早退出了游戏(注:选择在小学时把孩子送去华德福学校),所以很长时间我可以不理会这些,所以之前我并不真的明白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怎么回事,也不明白陷在其中的人们——那些老师和家长怎么会那样莫名其妙。我想我们很多人其实都不明白。我们只是批判而已,而且批判得很过瘾。
当初是不假思索退出游戏的,并不是想清楚看清楚后作出理性选择的。刚才,我坐在这里想了一下,觉得自己这个人很悬,人生的几乎所有重大决定都是以一种非理性方式做出的,完全不知道害怕。这里面有很多错误。当然,诚实地、郑重地想了以后,对自己替孩子作出退出游戏这个决定仍然不后悔。我这样一个人,只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而不是别的。
与此同时,回头细想,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一直以来,他在学习问题上的艰难我没有看到,没有帮助。我没有意识到那是问题,是伤痕。我认为要给他自由。
我看到很多和我一样的父母,放弃责任,而且是以给孩子自由和快乐的名义。在这样的高压现实下,凭自己的一己之力,那个小小的孩子是很难不被倾轧变形的,他不会快乐,自由基本上是遁词。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伸出手协助他们,帮助他强大起来,帮助他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是责任和本分。
就算没有高压的现实,身为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关心和协助是自然的,无为是不自然的。重要的是你要能看出他遇到了困难。这是困难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掩饰自己,孩子也会。
我想我真的没有意识到,学习——就其广义而言——对孩子有多重要,也许是最重要的,学习就是他们的使命。他们自己是本能地知道这个,比我们知道,所以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会受到很大的伤害。这不仅仅是因为考试,而是生命在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学习。每个孩子其实都看重学习胜于玩,如果说他们喜欢玩,那也是因为玩是一种学习。但是如果一种玩只是玩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有问题,他会无聊,空虚,他的生命会被怠惰侵蚀。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孩子。真的,孩子的天性不是喜欢玩,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
如果你不愿跳下战车,就站定上面拽紧他。如果你决定跳下战车,就躺在下面托住他。
清晰地做出决定,然后承担责任。糊涂、逃避、不为、放弃责任,是不对的。
华德福在中国10年超过美国70年,是不正常的吗?读经私塾大面积涌出,是不正常的吗?太正常了。千分之一的人决定不玩了而已。
不玩了有不玩了的责任。更大的责任而已。
采访鹿鸣学堂河源校区的校长刘玫时,她好几次欲言又止。问她鹿鸣的远景,她说那太高远了,“不是我能企及的”,她脑子里成天想的是,这几十个家庭特别不容易,这些孩子真的耽误不起,所以她的团队必须尽可能踏踏实实地把这批孩子带出来。她说,“在从河南老家回成都的路上,我老公一直在跟我讲,我支持你们,可是你们一定要拿出成果来,不然你们真的是对不起像我们这样支持你们的家长。”刘玫本人的孩子也在其中,她其实是一位家长,责任让她不得不做了校长。
无论是华德福还是读经私塾学堂的从教者,还是选择不玩了的家长,如果能体会到刘玫话里的痛和无可奈何,可能就真的明白了。然后就能体会,自己的责任真的很重。”
胡伟和关于自然教育的两篇文章
2014年,胡伟和作为第二批受中日公益伙伴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的日本自然学校技术援助项目支持的赴日研修生,于9月-11月到日本进行了两个月的研修,较全面地体验、学习了日本自然学校从课程设计、活动开展到运营等方方面面,以下两篇文章摘自胡伟和日本自然学校研修心得分享《自然教育的开拓与创新》。欢迎大家搜索胡伟和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biodynamic或关注田园邦微信与胡伟和交流,二维码在文章最末。
家庭经营的农式生活自然学校
结束了北海道一个月的自然学校研修后,我们乘坐夜班火车南下到山梨县拜访梅崎靖志老师,他和家人在经营风与土自然学校的同时,还分别在日本生态游中心和留都大学兼职,平时也接受委托做一些项目。
我们上午来到风与土自然学校,梅崎老师先引导我们梳理回顾过去一个月在北海道的研修,做总结,并让我们对接下来一个月的研修作好计划。下午梅崎老师带我们参观,并介绍学校和村子的相关情况。
梅崎老师是经朋友的介绍来到这个小山村的,修缮了一个老房子,携妻子和女儿住进来。他们一家在此种稻种菜,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同时,以此为素材开展各种农村可持续生活的体验活动。
开办的比较多的是每月一次、两天一夜的乡村可持续生活体验营,是持续一年的课程。招收的对象主要是城市里对农村生活感兴趣的人群。大家来到这里一起耕田种谷,开荒种菜。用天然酵母做面包,做酱油、醋,修建堆柴火的棚舍,利用太阳能加工食物,还有木工、纺线、缝纫等活动。
梅崎老师和我们分享,现在城市里生活的人都使劲地工作挣钱,然后用钱去购买自己想要的生活,以消费产生快乐,于是产生了大量的生产和大量的消费。而在这里,我们一起动手亲自劳动创造我们想要的生活。有这个过程,让我们感觉很有成就感,很喜悦。
的确,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们普遍都积压了很大的身心压力。梅崎老师常会邀请其他专业的老师来一同开办养生疗愈的课程,很受欢迎。
梅崎老师曾参与多家自然学校的规划设计,开发了不少自然体验活动。但他觉得大多数自然体验活动不是一种日常的体验,参加者不知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而农业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开展以可持续农业生活方式为主题的体验,比较能带动参与者行为上的改变。梅崎老师开办风与土自然学校也是为了更好地践行并带动更多的人来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这种半农半教育的生活状态也是我喜欢、并在追求着的,梅崎老师活生生的例子让我很受鼓舞。
我有一个梦想:每个有机农场都是一所自然学校
在日本研修了两个月,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也亲身体验了很多,我深深为日本自然教育先驱者们的开拓创新精神所触动激励,凭借过去的经历和经验,我想在农耕与自然教育方面做一个创新。我有这样的一个梦想:我希望每一个有机农场都是一所自然学校。
2011—2014年,在从事有机农业研究咨询推广的几年间,我接触到许多一直在亏损的有机农场,农场选址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态环境很好,但由于经营不善,发展举步维艰。
如果把自然教育带到这些有机农场,将这些已有一定基础的有机农场进而发展成教育农园,即农场型自然学校,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以有机农场及其周边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农场已有的基础设施和团队,只需引入自然学校的思路和方法,便可在农场开展丰富多彩的农耕和自然体验活动,由此可吸引并留住到有机农场来的人气,带动有机农产品的销售,增加农场的收入。农场的自然教育及农耕体验可以让人们,尤其是孩子,了解食物的来源,体验食物从田野到餐桌的全过程,农业与环境的关系,由此引领关心食品安全与自我健康的人们进而关心大环境的健康与环保,倡导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并为环境保护积极付出行动。
对于现今的食品安全状况、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实在令人担忧。由于城市的发展,农田的耕作面积在不断缩小;也因从事农业的收入低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留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为了实现高产,大量的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养殖业也滥用激素。这些施到土地、庄稼和动物身上的毒,进而跟随食物流入我们人类的身体,不堪重负啊!
一群不甘于在餐桌上被毒死,不甘于美丽的乡村凋零衰败的仁人志士本着良知投身有机农业,做得很苦,很累。亏损得一塌糊涂,然后还在坚持探索着。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识到当今食品安全及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我希望能够有更多人支持有机农业,希望能给乡村带来生机和希望。
我愿为此努力尽自已的一点微薄之力!
也愿在这条路上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愿大家一起携手同行。